阿塔卡馬沙漠被稱為幹極原因
全球雨帶分佈情況
(1)赤道多雨帶:赤道及其兩側地帶是全球降水量最多地帶,年降水量至少1500毫米,一般為2000—3000毫米。如果氣流運動方向與地形相配合,可以形成大量的'降水。例如,尼加拉瓜聖若德爾-蘇爾(11°N)年降水量6588毫米;哥倫比亞中部的阿諾利(7°N)年降水量7139毫米:非洲喀麥隆山地西坡(4°N)年降水量高達10470毫米。
(2)15°—30°少雨帶:這一緯度帶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帶,尤以大陸西岸和內部更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不少地方只有100—300毫米,是全球荒漠相對集中分佈地帶。
應該指出,本帶並不到處少雨,因地理位置、季風環流、地形等因素影響,某些地方降水很豐富,全球年降水量最高記錄卻出現在本帶內。例如,喜馬拉雅山南坡印度境內的乞拉朋齊(25°N)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665毫米,絕對最高年降水量竟達26461毫米(1860年8月—1861年7月)。太平洋夏威夷群島中的威阿里阿(22°N)年降水量12090毫米。我國大部分屬於這一緯度帶,因受季風及颱風影響,東南沿海一帶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
(3)中緯多雨帶:溫帶年降水量比副熱帶多,一般在500—1000毫米。多雨的原因,主要受天氣系統影響,即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多鋒面、氣旋雨。大陸東岸還受到季風影響,夏季風來自海洋,帶來較多的降水。本帶也有區域性地區降水特別豐富,例如智利西海岸(42°—54°S)年降水量3000—5000毫米;亞得里亞海岸的徹爾克威次(42°32′N)年降水量4620毫米。
(4)高緯少雨帶:本帶因緯度高,全年氣溫很低,蒸發微弱,故降水量偏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3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