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音樂五年級《木鼓歌》之說課稿

人教音樂五年級《木鼓歌》之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次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音樂第九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本課1課時,本課的教學內容是:歌曲《木鼓歌》。

  《木鼓歌》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音樂綜合課,歌曲《木鼓歌》表現了佤族人民歡樂歌舞的場面盡情抒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歌曲運用了很多重複的手法,襯詞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二、說目標

  1、認知目標:以歡快活潑的情緒、飽滿而富有天性的歌聲演唱《木鼓歌》,表現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2、技能目標: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學生感受、聽辨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歌曲、合作學習的愉快。

  三、說重、難點

  重點是:以歡快活潑的情緒、飽滿而富有天性的歌聲演唱《木鼓歌》,表現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難點是: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與人合作的能力。

  四.說教法

  我在本課中的教學方法是結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創設情境法、聽唱法、討論法、學科綜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學方法。根據音樂教學特點注重運用多種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愉悅的心情,積極主動參與開放、互動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

  創設情境為了使同學們很快進入到歌曲內容中去,我用觀看課本上的插圖把學生帶入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的歡快。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如,在匯入新課時透過觀看插圖讓學生感知佤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在學會唱歌曲後,我透過學生用打擊樂器、自編律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表演、創作等綜合音樂藝術中,使學生獲得感知與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抒發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審美教育。

  運用討論法以引起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五.說學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給學生如何學習的啟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線”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透過學生整體感知、討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創造、模仿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音樂、表現音樂、創編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討論法、小組合作法: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解決學生的個別差異性,要求全組學生共同討論。學生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時,可相互激勵、互相啟發,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本課中這種方法我主要用在學生打擊樂器和律動上。

  六、說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把它分為激趣匯入、揭示課題、視聽結合、整體感知、合作學習體驗創新、拓展延伸、。

  七、教學反思:透過為歌曲用打擊樂器伴奏和簡單的舞步,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了他們積極探索,逐步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