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

  特點之二是: 。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最佳化教學程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透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教案《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資料,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例項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說課稿2

  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法、學法;教學評價六個方面來陳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方案。

  一、教學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其含義就是:我們不僅要重視數學的應用價值,更要注重其思維價值和人文價值。

  因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透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新等過程,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本節課力圖打破常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全方位培養、提高學生素質,實現課程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式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工具,又是學習高等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式以及正、餘弦函式的圖象和性質後,進一步研究函式y=Asin(ωx+φ)的簡圖的畫法,由此揭示這類函式的圖象與正弦曲線的關係,以及A、ω、φ的物理意義,並透過圖象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理解正、餘弦函式的性質,它是研究函式圖象變換的一個延伸,也是研究函式性質的一個直觀反映。共3課時,本節課是繼學習完振幅、週期、初相變換後的第二課時。

  本節課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五點作圖法正確找出函式y=sin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是對週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後順序調整後,將影響圖象平移量的理解。因此,分析清不管哪種順序變換,都是對一個字母x而言的變換成為突破本節課教學難點的關鍵。

  依據《課標》,根據本節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透過“五點作圖法”正確找出函式y=sin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能用五點作圖法和圖象變換法畫出函式y=Asin(ωx+φ)的簡圖,能舉一反三地畫出函式y=Asin(ωx+φ)+k和y=Acos(ωx+φ)的簡圖。

  [過程與方法]

  透過引導學生對函式y=sin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的探索,讓學生體會到由簡單到複雜,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並透過對週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後順序調整後,將影響圖象變換這一難點的突破,讓學生學會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堂中,透過對問題的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小組交流中,學會合作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難點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問題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喚起學生追求真理,樂於創新的情感需求,引發學生渴求知識的強烈願望,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教學過程(六問三練)

  1、設定情境

  《函式y=Asin(ωx+φ)的圖象(第二課時)》說課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編寫意圖

  《對數函式》出此刻職業高中數學第一冊第四章第四節。函式是高中數學的核心,對數函式是函式的重要分支,對數函式的知識在數學和其他許多學科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經學習了對數、反函式以及指數函式等資料,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對數函式"這節教材,指出對數函式和指數函式互為反函式,反映了兩個變數的'相互關係,蘊含了函式與方程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是以後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資料。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獲得知識、培養本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對數函式的概念、掌握對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2)本事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歸納、數形結合的本事。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4)情感目標: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重點:對數函式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難點:利用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關鍵:抓住對數函式是指數函式的反函式這一要領。

  二、說教法

  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理解本事,運算本事,思維本事等方面參差不齊;同時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進取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例項出發啟發指數函式的定義,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設問、課堂討論來加深理解。在對數函式影象的畫法上,我藉助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及影象變化的動畫過程,從而使學生直接地理解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取性,很好地突破難點和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進取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式,處處與指數函式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經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式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經過實驗畫出函式圖象、觀察圖象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景,找出未掌握的資料及其差距。

  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各種本事。

  四、說教學程式

  1、複習匯入

  (1)複習提問:什麼是對數?如何求反函式?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如何?學生回答,並利用課件展示一下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的提問既與本節資料有密切關係,又有利於引入新課,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清除了障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本事。

  (2)導言:指數函式有沒有反函式?如果有,如何求指數函式的反函式?它的反函式是什麼?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言可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渴望明白問題的答案。

  2、認定目標(出示教學目標)

  3、導學達標

  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安排師生互動活動。

  (1)對數函式的概念

  引導學生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關係及反函式的概念進行分析並推匯出,指數函式有反函式,並且y=ax(a》0且a≠1)的反函式是y=logax,見課件。把函式y=logax叫做對數函式,其中a》0且a≠1.從而引出對數函式的概念,展示課件。

  設計意圖:對數函式的概念比較抽象,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這樣引出對數函式的概念過渡自然,學生易於理解。因為對數函式是指數函式的反函式,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及圖象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經過比較充分體現指數函式及對數函式的內在聯絡。

  (2)對數函式的圖象

  提問:同指數函式一樣,在學習了函式的定義之後,我們要畫函式的圖象,應如何畫對數函式的圖象呢?讓學生思考並回答,用描點法畫圖。教師肯定,我們每學習一種新的函式都能夠根據函式的解析式,列表、描點畫圖。再研究一下,我們還能夠用什麼方法畫出對數函式的圖象呢?

  讓學生回答,畫出指數函式關於直線y=x對稱的圖象,就是對數函式的圖象。

  教師總結:我們畫對數函式的圖象,既可用描點法,也可用圖象變換法,下邊我們利用兩種方法畫對數函式的圖象。

  方法一(描點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x)值的對應表,因為對數函式的定義域為x》0,所以可取x=···,,,1,2,4,8···,請計算對應的y值,然後在座標系內描點、畫出它們的圖象。

  方法二(圖象變換法)因為對數函式和指數函式互為反函式,圖象關於直線y=x對稱,所以只要畫出y=ax的圖象關於直線y=x對稱的曲線,就能夠得到y=logax.的圖象。學生動手做實驗,先描出y=2x的圖象,畫出它關於直線y=x對稱的曲線,它就是y=log2x的圖象;類似的從y=()x的圖象畫出y=logx的圖象,再出示課件,教師加以解釋。

  設計意圖:用這種對稱變換的方法畫函式的圖象,能夠加深和鞏固學生對互為反函式的兩個函式之間的認識,便於將對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與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對照,但使用描點法畫函式圖象更為方便,兩種方法可同時進行,分析畫法之後,可讓學生自由選擇畫法。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取性。

  (3)對數函式的性質

  在理解對數函式定義的基礎上,掌握對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於抓住對數函式是指數函式的反函式這一要領,講對數函式的性質,可先在同一座標系內畫出上述兩個對數函式的圖象,根據圖象讓學生列表分析它們的圖象特徵和性質,然後出示課件,教師補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後,再分a》1與0《a《1兩種情景列出對數函式圖象和性質表,()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課件並進行詳細講解,把對數函式圖象和性質列成一個表以便讓學生比較著記憶。

  設計意圖:這種講法既嚴謹又直觀易懂,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本事有幫忙,學生易於理解易於掌握,並且利用表格,能夠突破難點。

  由於對數函式和指數函式互為反函式,它們的定義域與值域正好互換,為了揭示這兩種函式之間的內在聯絡,列出指數函式與對數函式對照表(見課件)

  設計意圖:經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學生更好地掌握兩個函式的定義、圖象和性質,認識兩個函式的內在聯絡,提高學生對函式思想方法的認識和應用意識。

  4、鞏固達標(見課件)

  這一訓練是為了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經過這個環節學生能夠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並從講解過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識點,予以總結。充分體現"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思想。

  5、反饋練習(見課件)

  習題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過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景。

  6、歸納總結(見課件)

  引導學生對主要知識進行回顧,使學生對本節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所以,從三方面進行總結:對數函式的概念、對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比較對數值大小的方法。

  7、課外作業:

  (1)完成P782、3題

  (2)當底數a》1與0《a《1時,底數不一樣,對數函式圖象有什麼持點?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見課件),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圖象和性質的理解和掌握,便於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學習等腰三角形的“等邊對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兩個性質。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和應用,它的性質定理不僅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及兩直線互相垂直的依據,而且也是後繼學習線段垂直平分線、等腰梯形的預備知識。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一)知識目標:知道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相關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會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推理、判斷和計算。

  (二)能力目標:透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性質,發展學生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透過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實際操作動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幾何發現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究及應用

  (二)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教學方法

  (一)教法:本節課採用了教具直觀教學法,聯想發現教學法,設疑思考法,逐步滲透法和師生交際相結合的方法。

  (二)學法: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從已知的、熟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自己在某一種環境下不知不覺中運用舊知識的鑰匙去開啟新知識的大門,進入新知識的領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解決新問題,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目的,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我們學過三角形,你都知道哪些特殊的三角形?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種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軸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

  提問: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它的對稱軸?

  (二)實驗探索,大膽猜想

  教師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的實驗,並讓學生做同樣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重合部分,發現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質。

  (三)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讓學生由實驗或演示指出各自的發現,並加以引導,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最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1、2。

  1.性質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B=∠C()

  2.性質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1)∵AB=AC∠1=∠2()∴BD=DCAD⊥BC()

  (2)∵AB=ACBD=DC()∴∠1=∠2AD⊥BC()

  (3)∵AB=ACAD⊥BC於D()∴BD=DC∠1=∠2()

  (四)應用舉例,強化訓練

  指導學生表述證明過程。

  思考題: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中線(高線)是否相等?為什麼?

  (五)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歸納:

  (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2)等邊三角形的性質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可證明:兩角相等,兩線段相等,兩直線互相垂直。

  (4)聯想方法要經常運用,對解題大有裨益。

  2.作業佈置:

  (1)必做題:

  書本課後作業

  (2)選做題:蒐集日常生活中應用等腰三角形的例項,並思考這些例項運用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質?

高中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瞭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並知道可以利用直線與圓的焦點的個數以及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但是,在初中學習時,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卻以結論性的形式呈現。在高一學習瞭解析幾何後,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掌握由直線和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幾何法和代數法。其中幾何法應該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所學的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後,比較與半徑r的關係。從而作出判斷,適可而止第引進用聯立方程組轉化為二次方程判別根的“純代數判別法”,並與“幾何法”欣賞比較,以決優劣,從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幾何法”。含引數的問題、簡單的弦的問題、切線問題等綜合問題作為進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綜合應用,也適度第引入課堂教學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為目的,要控制難度。雖然學生學習解析幾何了,但是把幾何問題代數化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具體轉化方法,學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應不斷強化,逐漸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基本素質。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會用點到直線的距離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2、過程與方法

  設直線L:ax+by+c=o,圓C:x2+y2+Dx+Ey+F=0,圓的半徑為r,圓心(- ,- )到直線的距離為d,則判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根據有以下幾點: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離;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d

  3、情態與價值觀

  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理解並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圖形及其判斷方法。

  2、難點:用座標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三、教法學法分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絡”、“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為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透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絡,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應該與學生熟悉的背景相聯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透過觀察、操作、歸納、探索、交流、反思參與學習,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發展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類? 啟發學生由圖形獲取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直觀認知,引入新課 師: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匯入新課

  生:看圖,並說出自己的看法

  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 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特徵與種類 師:引導學生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種類,進一步神話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生:學生觀察圖形,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

  3、在初中,我們怎麼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呢?如何用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他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呢?

  你能說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兩

  種方法嗎? 使學生回憶初中的數學知識,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

  抽象判斷呢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路和方法 師: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過程

  生:回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過程

  師:引導學生從集合的角度判斷直線與圓的方法

  生:利用圖形,尋求兩種方法的數學思路

  5、你能用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數學思路解決例1的問題嗎? 體會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方法,關注量與量的之間的關係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並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練習題2

  6、透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1,你能總結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 關係的步驟嗎? 是學生熟悉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 生:于都例1

  師:分析例1 ,並展示解答過程,啟發學生概括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

  生:交流自己總結的步驟

  7、透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2,你能說明例2中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嗎? 進一步深化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師:指導學生閱讀並完成教材書上的例2 ,啟發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2 ,並完成137的練習題

  8、透過例2的學習,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弦長的運算方法 師:引導並啟發學生探索直線與圓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透過分析,抽象,歸納,得出相交弦的運算方法

  9、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習題1234 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師: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

  生:互相討論交流,完成練習題

  10、課堂小結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透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你學到什麼了?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方法?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如何求直線與圓的相交弦長?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擇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擇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後習題A 1,2,3;

  選擇題:課後習題B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程序,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程序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6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新課標高中數學人教版A版必修第二冊第三章“3.1.1傾斜角與斜率”。我說課的程式主要由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這四個部分組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要素。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座標化(解析化)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係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節課的有著開啟全章,奠定基調,滲透方法,明確方向,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直線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線的概念;在新的問題的情境中,去主動構建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定義;初步感悟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類比,猜想和實驗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透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實現共同探究、教學相長的教學情境。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經歷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掌握過兩點的直線的斜率的計算公式。

  (2)教學難點:斜率公式的推導

  二、說教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於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課的教學原則。根據這樣的原則及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我採用觀察發現、啟發引導、探索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使學生最佳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透過學生交流與合作,從而擴充套件自已的數學知識和使用數學知識及數學工具的能力,實現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三、說學法

  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對問題的感受程度不同,學習熱情、身心特點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法指導。主要運用引導、啟發、情感暗示等隱性形式來影響學生,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去想、去做,給學生自己動手、參與教學過程、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不僅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以提高,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提出問題:如何確定一條直線的位置?

  (1)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2)一點能確定一條直線嗎?

  過一點P可以作無數條直線,這些直線的傾斜程度不同,如何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本節課將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直線的傾斜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研究直線的需要,從而明確新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觸發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展開。

  2、探究發現:

  (1)直線的傾斜角:

  有新課匯入直接引出此概念,學生易於接受,但是容易忽視其中的重點字。因此重點強調定義的幾個注意點:①x軸正半軸;②直線向上方向;③當直線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直線的傾斜角為0度。由此得出直線傾斜角的取值範圍。

  (2)直線的確定方法:

  確定平面直角座標系中一條直線位置的幾何要素:直線上的一個定點以及它的傾斜角,二者缺一不可。

  (3)直線的斜率:

  注: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區別:

  所有的直線都有傾斜角;但是不是所有直線都有斜率(傾斜角為90°的直線沒有斜率,因為90°的正切不存在。)

  (4)由兩點確定的直線的斜率:

  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然後再由師生共同歸納得出結論:

  經過兩點P1(x1.y1),P2(x2,y2)直線的斜率公式:(x1≠x2)。

  3、學用結合:

  (1)例題講解:P89-90/例題1和例題2。

  例題的講解主要關注思路的點撥以及解題過程的規範書寫。

  (2)課堂練習:

  P91/練習第1、2題

  4、總結歸納:

  直線的傾斜角直線的斜率直線的斜率公式

  定義

  取值範圍

  5、佈置作業:P 91/練習第3、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7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科技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透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透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透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透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透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透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為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引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引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例項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8

  本節課講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數學(上)3.2等差數列(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式與函式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並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瞭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並能運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式與數列關係的前提下,把研究函式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透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透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並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較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教法分析:

  對於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

  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透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

  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複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佈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複習引入:

  1.從函式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式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式的______。(N﹡;解析式)

  透過練習1複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式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5,10,15,20,25 ②

  透過練習2和3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徵,為後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後項減前項所得;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示式:

  an+1-an=d (n≥1)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2、第二個重點部分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在歸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我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給出等差數列的首項,公差d,由學生研究分組討論a4的通項公式。透過總結a4的通項公式由學生猜想a40的通項公式,進而歸納an的通項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完成,透過互相討論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又化解了教學難點。

  若一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a1,公差是d,則據其定義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an=a1+(n-1)d

  此時指出: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匯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裡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當n=1時,(1)也成立,

  所以對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的通項公式。

  在迭加法的證明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利用等差數列概念啟發學生寫出n-1個等式。

  對照已歸納出的通項公式啟發學生想出將n-1個等式相加。證出通項公式。

  在這裡透過該知識點引入迭加法這一數學思想,逐步達到“注重方法,凸現思想” 的教學要求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同時要求畫出該數列圖象,由此說明等差數列是關於正整數n一次函式,其影象是均勻排開的無窮多個孤立點。用函式的思想來研究數列,使數列的性質顯現得更加清楚。

  (三)應用舉例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透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a1、d、n、an這4個量之間的關係。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

  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第30項;第4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在第一問中我添加了計算第30項和第40項以加強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項a1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例3 是一個實際建模問題

  建造房屋時要設計樓梯,已知某大樓第2層的樓底離地面的高度為3米,第三層離地面5.8米,若樓梯設計為等高的16級臺階,問每級臺階高為多少米?

  這道題我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注意每級臺階“等高”使學生想到每級臺階離地面的高度構成等差數列,引導學生將該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等差數列:(學生討論分析,分別演板,教師評析問題。問題可能出現在:項數學生認為是16項,應明確a1為第2層的樓底離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級臺階離地面的高度而第16級臺階離地面高度為a17,可用課件展示實際樓梯圖以化解難點)。

  設定此題的目的:1.加強同學們對應用題的綜合分析能力,2.透過數學實際問題引出等差數列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3.再者透過數學例項展示了“從實際問題出發經抽象概括建立數學模型,最後還原說明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的數學思想方法

  (四)反饋練習

  1、小節後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書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目的:對學生加強建模思想訓練。

  3、若數例{an} 是等差數列,若 bn = k an ,(k為常數)試證明:數列{bn}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五)歸納小結(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示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an= a1+(n-1) d會知三求一

  3.用“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六)佈置作業

  必做題:課本P114 習題3.2第2,6 題

  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an}的首項a1=-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範圍。

  (目的:透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慾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五、板書設計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註,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高中數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A版教材)選修2-2中第§節.作為導數概念的下位概念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位概念——平均變化率,瞬時變化率,及剛剛學習了用極限定義導數基礎,進一步從幾何意義的基礎上理解導數的含義與價值,是可以充分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概念教學與問題探究的內容.導數的幾何意義的學習為下位內容——常見函式導數的計算,導數是研究函式中的應用及研究函式曲線與直線的位置關係的基礎.因此,導數的幾何意義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曲線的切線定義,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

  ——讓學生感知和初步理解函式在處的導數的幾何意義就是函式的影象在處的切線的斜率,即=切線的斜率.

  (2)導數幾何意義簡單的應用.

  ——用導數的幾何意義解釋實際生活問題,初步體會“逼近”和“以直代曲”的數學思想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回顧圓錐曲線的切線的概念,複習導數概念,尋找在處的瞬時變化率的幾何意義;

  (2)觀察P7上探究問題,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探究,由學生參與操作,發現割線變化趨勢,分析整理成結論;

  (3)透過學生經歷或觀察感知由割線逼近“變成”切線的過程,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

  (4)高臺跳水模型中,利用導數的幾何意義,描述比較在,,處的變化情況,達到梳理新知的目的,滲透“以直代曲”的數學思想;

  (5)透過分析導數的幾何意義,研究在實際生活問題中,用區間較小的範圍的平均變化率,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瞬時變化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經過幾何畫板演示割線“逼近”成切線過程,讓學生感受函式影象的切線“形成”過程,獲得函式影象的切線的意義;

  (2)利用“以直代曲”的近似替代的方法,養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體會發現問題的樂趣;

  (3)增強學生問題應用意識教育,讓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

  三、重點、難點

  重點:導數的幾何意義,導數的實際應用,“以直代曲”數學思想方法.

  難點:對導數幾何意義的理解與掌握,在每處“附近”變化率與瞬時變化率的近似關係的理解.

  關鍵:由割線趨向切線動態變化效果,由割線“逼近”成切線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10

  拋物線焦點性質的探索(說課)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拋物線焦點的性質”是拋物線的重要性質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拋物線的一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和研究的拋物線有關問題的基本工具之一;本節教材對於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概括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教學目的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第22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中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資訊科技,認識計算機的智慧圖形、快速計算、機器證明、自動求解及人機互動等功能在數學教學中的巨大潛力,努力探索在現代資訊科技支援下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設計和組織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的數學活動,支援和鼓勵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數學、開展課題研究,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本人在現行高中新教材(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二冊(上)拋物線這一節內容為背景材料,以多媒體網路教室為場地,以《幾何畫板》為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設計了一堂《拋物線焦點性質的探索》,具體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瞭解焦點的有關性質;並掌握這些性質的證明方法;體會數形結合思想與分類討論思想在解決解析幾何題中的指導作用

  (2) 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過程,能夠根據條件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思維能力(主要包括量變與質變,常量與變數,運動與靜止)培養學生透過計算機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創新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不畏困難,勇於鑽研、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在挫折中成長鍛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挫折能力,透過拋物線焦點性質的探索及證明,使學生得到數學美和創造美的享受。

  3 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及關鍵 本節安排兩節課,

  第一節課:主要內容是利用《幾何畫板》探索拋物線的有關性質;

  第二節課:證明第一節所得到的有關性質。

  重點:

  (1)如何利用《幾何畫板》探索、發現拋物線焦點的性質;

  (2)如何證明這些性質。

  難點;

  (1)如何利用《幾何畫板》探索、發現拋物線焦點的性質;

  (2)如何證明這些性質。

  二、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學生在網路教室(每人一機),其中裝有《幾何畫板》軟體及上課系統,每個學生的視窗,其他學生及教師都可以透過教師機切換,從而和其他學生交流,也可以透過網上論壇交流研究結果。

  三、網路教學環境設計

  學生在網路教室(每人一機)中有幾何畫板軟體,學生透過教師提供的網路,自已閱讀,下載有關,利用《幾何畫板》的操作、試驗、猜想,透過自已的研究獲得結論,並互相討論觀察到的現象、交流研究結果。

  四、教學過程設計

  4.1 使學生學會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過程,能夠根據條件建立恰當的數學模型 問題1 回顧一下拋物線的定義,並根據拋物線的定義思考用《幾何畫板》如何作出焦點在x軸上的拋物線圖象。 由於創設了一個創作的《幾何畫板》的視窗及網路視窗,學生透過網路學習,得到以上問題的多種作法,以下就其中的一種作法作為探索、研究拋物線焦點性質的基本圖形。

高中數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活動。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之中來此予以指導。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對我的說課內容提出寶貴意見。

  我說課的內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學,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一冊下,教學內容為第96頁至98頁第五章第一節。本校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好。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著深刻的幾何背景,是解決幾何問題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後,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轉化為向量的加(減)法,數乘向量,數量積運算(運算率),從而把圖形的基本性質轉化為向量的運算體系。向量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式的一種工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數學和物理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學生了解了物理學中的有關力,位移等向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向量的深入學習。為學習向量的知識體系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

  (2)教學結構的調整

  課本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一課時,首先從小船航行的距離和方向兩個要素出發,抽象出向量的概念,並重點說明了向量與數量的區別。然後介紹了向量的幾何表示,向量的長度,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同時深化其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的順序做如下的調整:將本節教學中認知過程的教學內容適當集中,以突出這節課的主題;例題,習題部分主要由學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獨立完成。

  (3)重點,難點,關鍵

  由於本節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習本章的基礎。為了本章後面知識的學習,首先必須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是為高一後半學期學生設計的,儘管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對向量的認識還比較單一,僅僅考慮其大小,忽略其方向,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認為向量概念也是這節課的難點。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多用複雜的幾何圖形中相等的有向線段讓學生進行辨認,加深對向量的理解。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共線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會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讀寫已知圖中的向量。會根據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現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共同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說教學方法的選擇

  Ⅰ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突出以下兩點:

  (1)由教材的特點確立類比思維為教學的主線。

  從教材內容看平面向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物理學中的有向線段,向量的概念類似。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類比作為思維的主線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以及發生與發展的過程。

  (2)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

  通常學生對於概念課學起來很枯燥,不感興趣,因此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要多表揚,多肯定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對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Ⅱ教學手段

  本節課中,除使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外,我還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投影為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臺;計算機演示的作圖過程則有助於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更易於對概念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Ⅰ知識引入階段———提出學習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具體的向量的例項引入:大海中船隻的航線,中國象棋中”馬”,”象”的走法等。這些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由例項得出有向線段的概念,有向線段的三個要素:起點,方向,長度。明確知道了有向線段的起點,方向和長度,它的終點就唯一確定。再有目的的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向量的概念及其幾何表示。

  (3)討論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後進行歸納,深化,之後向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麼?

  ②向量之間能否比較大小?

  ③向量與數量的區別是什麼?

  同時指出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和學習的主題。

  Ⅱ知識探索階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線向量,並且規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規定零向量與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條件。

  (2)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透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練習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簡述理由.

  ①向量與是共線向量,則A、B、C、D四點必在一直線上;

  ②單位向量都相等;

  ③任一向量與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④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

  ⑤模為0是一個向量方向不確定的充要條件;

  ⑥共線的向量,若起點不同,則終點一定不同.

  [練習2]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a與b共線,b與c共線,則a與c也共線

  B.任意兩個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點與終點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頂點

  C.向量a與b不共線,則a與b都是非零向量

  D.有相同起點的兩個非零向量不平行

  Ⅲ知識應用階段————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的初步應用

  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課本上一道典型的例題:在一個複雜圖形中觀察,辨認平行,相等的有向線段。選用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難點的突破。

  例如圖所示,設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相等的向量。(同時思考:向量與相等麼?向量與相等麼?)

  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1)分析解決問題

  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相等的概念。抓住相等向量概念的實質:兩個向量只有當它們的模相等,同時方向又相同時,才能稱它們相等。進而進行正確的辨認,直至最終解決問題。

  (2)歸納解題方法

  主要引導學生歸納以下兩個問題: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只與零向量相

  等;②兩個向量只要它們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就是相等向量。一個向量只要不改變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動的,既向量是自由的。

  Ⅳ學習,小結階段———歸納知識方法,佈置課後作業

  本階段透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具體的教學安排如下:

  (1)知識,方法小結在知識層面上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提醒學生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對它們進行類比,加深對每個概念的理解。

  在方法層面上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探索過程中用到的思維方法和數學方法如:

  類比,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進行強調。

  (2)佈置課後作業

  閱讀教材96至97頁內容,整理課堂筆記,習題5。1第1,2,3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12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輸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用自然語言或程式框圖描述的演算法,但是計算機是無法“看得懂,聽得見”的。因此還需要將演算法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式設計語言翻譯成計算機程式。程式設計語言有很多種。為了實現演算法中的三種基本的邏輯結構: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迴圈結構,各種程式設計語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演算法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和迴圈語句.。而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前三種演算法語句,它們基本上是對應於演算法中的順序結構的。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的作用。

  難點:準確寫出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的結構。

  (2)會寫一些簡單的程式。

  (3)掌握賦值語句中的“=”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充分地感知、體驗應用計算機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並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透過模仿,操作,探索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語句的用途,提高學生應用數學軟體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透過對三種語句的瞭解和實現,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2) 學習演算法語句,幫助學生利用計算機軟體實現演算法,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 結合計算機軟體的應用,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計算機上實現演算法讓學生體會成功喜悅.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引導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學生在體會三種語句結構格式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充分挖掘三種演算法語句的格式特點及意義,在分析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總結三種演算法語句的思想與特徵.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創設情境(約5分鐘)

  在課的開始,我要求學生們舉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應用到的有關計算機的例子,如:聽MP3,看電影,玩遊戲,打字排版,畫卡通畫,處理資料等等,並告訴他們在現代社會里,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然後接著問他們知不知道計算機到底是怎樣工作的?透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出課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讓學生們將課本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在了一起,這樣能夠激起他們對接下來的所要學習內容的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探究新知(約15分鐘)

  這裡我先給出一個題目:用描點法作出函式

  的圖象,用描點法作函式的圖象時,需要先求出自變數與函式的對應值。編寫程式,分別計算當

  時的函式值。(程式由我在課前準備好,教學中直接呼叫執行)

  程式:INPUT“x=”;x 輸入語句

  y=x^3+3*x^2-24*x+30 賦值語句

  PRINT x 輸出語句

  PRINT y 輸出語句

  END

  (學生們先看,再跟著做,先不必深究該程式如何得來,只要模仿編寫程式,透過執行自己編寫的程式發現問題所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

  之後,我向學生們提問:在這個程式中,他們覺得哪些是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同學們互相交流、議論、猜想、概括出結論。提示:“input”和“print”的中文意思,還要請學生們注意到在賦值語句中的賦值號“=”與數學中的等號意義不同。)

  此過程由老師引導,學生們自己討論並總結出什麼是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樣比老師直接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學習的效果更佳,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然後給出一個思考題:在1.1.2中程式框圖中的輸入框,輸出框的內容怎樣用輸入語句、輸出語句來表達?(學生討論、交流想法,然後請學生作答)這樣可以及時應用剛剛學習的內容,並可以將前後所學知識聯絡起來。

  3.例題精析(約12分鐘)

  在本環節中我為學生們準備了三道例題,這三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2、例3和例4,學生透過這幾道例題的講解,結合計算機程式上機運用,可以掌握在程式設計語言中的前三種演算法語句,體會到他們在程式中的意義和作用。

  4.課堂精練(約4分鐘)

  P15 練習 1.

  提問:如果要求輸入一個攝氏溫度,輸出其相應的華氏溫度,又該如何設計程式?(學生課後思考,討論完成)透過提問啟發學生們思考,發散思維。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⑴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的結構特點及聯絡

  ⑵應用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編寫一些簡單的程式解決數學問題

  ⑶ 賦值語句中“=”的作用及應用

  ⑷程式設計一般的步驟:先寫出演算法,再進行程式設計。

  6.佈置作業

  P23 習題1.2 A組 1(2)、2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7.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係。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並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後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式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透過本章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透過例項瞭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掌握元素與集合關係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藉助例項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a、透過聯絡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b、透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於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例項出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鑽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麼是集合?(例項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為背景進行探究, 為本課教學創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啟發,引導學生尋找例項中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觀察,總結能力範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例項,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麼?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為後面學習兩者間的關係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物件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物件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為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透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 集合的符號記法,為本節重點做好鋪墊。

  6、 從例項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係,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係符號表示,在這個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⑴集合元素的確定。⑵理解兩符號的含義。

  7、 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透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 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並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 學生練習:透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係。

  10、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

  以學生小節為主教師幫助為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昇華,培養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揮著積極作用,教學過程遵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物件,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於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

  七、教學反思

  1、 透過現實生活中的例項,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於學生理解接受。

  2、 啟發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二面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很普通的一個圖形。“二面角”是新編教材《數學》第二冊(下a)中的內容,它在學生學過空間中異面角、線面角之後,又要重點研究的一種空間的角,它也是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面體和旋轉體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二面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作法以及這些知識的初步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觀察、研究現實現象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透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明白:數學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4)情感目標: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透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3.重點、難點及關鍵

  重點: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及其作法

  難點: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關鍵: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培養學生數學素質,首先數學課堂教學要素質化,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品質,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的數學素養的目的。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啟發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最佳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生學會對自己的數學思想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能透過對其他人的思維和策略的考察擴充套件自己的數學知識和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學生會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2)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以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官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採用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資訊容量,使教學目標體現的更完美。

  三、學法指導:觀察分析、猜想證明及類比聯想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歸納的知識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為了加深知識理解、掌握和更靈活地運用,運用類比聯想去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網路,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在交流中學習。這樣,可以增進熱愛數學的情感,應用數學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學習動力。

  四、教學過程

  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等差數列(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本節是數列課程的新授課,為後面等比數列以及數列求和的知識點作基礎。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在數學思想的方面,數列在處理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中,更多地培養了學生運用函式與函式關係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1)在知識上:理解並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瞭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

  (2)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以形象的實際例子作為學生理解與練習的模板,使學生在不斷實踐中鞏固學習到的知識;透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情感上:透過對等差數列在實際問題中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方法分析:

  對於高中學生,知識經驗比較貧乏,雖然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但並不具備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本堂課將從實際中的問題出發,以學生日常生活中較易接觸的一些數學問題,籍此啟發學生對於數列知識點的理解。本節課大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透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並學會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四、教學過程

  透過複習上節課數列的定義來引入幾個數列

  1)0,5,10,15,20,25.....2)18,15.5,13,10.5,8,4.5 3) 48,53,58,63,68.....透過這3個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徵,為後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由學生觀察第一個數列與第三個數列的特點,並與第二個做對比,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二)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定義: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後項減前項所得;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示式:

  an+1-an=d (n≥1)

  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講本不是等差數列的第二組數列修改成等差數列。並由觀察三組數列的不同特點,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並再舉出特例數列1,1,1,1,1,1,1......說明公差也可以是0。

  2、第二個重點部分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在歸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我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給出等差數列的首項,公差d,運用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整個過程透過互相討論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又化解了教學難點。

  若一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a1,公差是d,則據其定義可得: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an– a1= (n-1) d即an= a1+(n-1) d(1)

  當n=1時,(1)也成立,

  所以對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的通項公式。對照已歸納出的通項公式啟發學生想出將n-1個等式相加。證出通項公式。

  在這裡透過運用迭加法這一數學思想,便於學生從概念理解的過程過渡到運用概念的過程。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an=1+(n-1)×2,

  即an=2n-1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三)應用舉例

  現實生活中,以學生較為熟悉的iphone手機的資料作為例子。觀察Iphone手機的釋出時間,iphone第一代釋出於20xx年,第二代釋出於20xx年,第三代釋出於20xx年,第四代釋出於20xx年。現在第六代釋出於今年20xx年。首先,讓學生觀察從04年到10年每兩代iphone釋出的間隔時間,讓學生自行尋找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估測第五代iphone的釋出時間,並驗證第五代iphone釋出於20xx年。同時,再讓學生預測在未來,下一部iphone釋出的時間,是學生體驗到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的方法與步驟。為了加深聯絡,再給出了每代iphone的價格:iphone1 4299;iphone2 4800;iphone3 5299;iphone4 5988;iphone5 6300。在給出的資料上,將價格隨時間的變化以座標軸的形式作圖表示出來,讓學生觀察到雖然這些資料非等差,但是可以大致變為等差的直線影象,讓學生體會到“擬合數據”的思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練習,預測14年如今iphone6的上市價格為6888元,並與學生透過數列進行推理的價格進行對比,讓學生對自己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一定的認同感。

  五、歸納小結

  提問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示式,並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an= a1+(n-1) d

  3、將讓學生在實踐中瞭解,將數列知識點運用到實際中的方法。

  4、在課末提出啟發性問題,若是有人將每一部iphone都買入,那他一共花費了多少錢?藉此引出了下一節,等差數列求和的知識點。讓學生嘗試自行去思考這樣的問題。

  5、佈置作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