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本節課主要內容是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式、可行域、可行解、最優解等概念,根據約束條件建立線性目標函式。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地位作用:線性規劃是數學規劃中理論較完整、方法較成熟、應用較廣泛的一個分支,它可以解決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經濟管理等許多方面的實際問題。簡單的線性規劃是在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基礎上,介紹直線方程的一個簡單應用。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式、可行域、可行解、最優解等概念,能根據約束條件建立線性目標函式。

  瞭解並初步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提高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逐步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4.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和用好圖解法

  難點:如何用圖解法尋找線性規劃的最優解。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的方法。這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於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也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3)體現“等價轉化”、“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觀察分析、聯想轉化、動手實驗、練習鞏固。

  (1)觀察分析:透過引例讓學生觀察化舊知為新知,造成學生認知衝突。

  (2)聯想轉化:學生透過分析、探索、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動手實驗:透過作圖、實驗、從而得出一般解題步驟。

  (4)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說教學程式

  1、匯入課題: 由一個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轉化為在此平面區域內一二元一次數的最值問題,造成學生認知衝突。

  3、導學達標之一:創設情境、形成概念

  透過引例的問題讓學生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學以致用,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後老師逐步引導,動手實驗,化抽象為直觀。從而得到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並對比引例給出相關概念:線性約束條件、目標函式、線性目標函式、線性規劃、可行解、可行域、最優解。並能根據引例提煉線性規劃問題的解法——圖解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4.導學達標之二:針對問題、舉例講解、形成技能

  例一:課本61頁例3

  (創設意境:,練習是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實際又運用於實際,同時使學生進初步應用線性規劃的圖解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6.鞏固目標:

  練習一:學生做課堂練習P64例4

  (叫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用多媒體展示,並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考慮取值範圍。造成新的認知衝突,從而研究探索,得到整點最優解的一種求法。)

  練習二:為了賺大錢,老張最近承包了一傢俱廠,可老張卻悶悶不樂,原來傢俱廠有方木料90m3,五合板600m2,老張準備加工成書桌和書廚出售,他透過調查瞭解到:生產每張書桌需要方木料0.1m3、五合板2m2,生產每個書櫥需要方木料0.2m3、五合板1m2,出售一張書桌可獲利潤80元,出售一個書櫥可獲利潤120元。老張卻不知如何安排?(電腦顯示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力求學生能夠對現實生活中蘊含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

  7.歸納與小結:

  小結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什麼?(由師生共同來完成本課小結)

  (創設意境:讓學生參與小結,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8.佈置作業:

  P64. 2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於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式概念的第3節函式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 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資訊科技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並且有了一定數量的簡單函式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式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式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能力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式奇偶性的代數特徵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能力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式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並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面的錯誤。他們往往流於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考慮函式定義域的問題。因此,在介紹奇、偶函式的定義時,一定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式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於,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形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面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由於本節內容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匯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達到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式圖象。透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 、2 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式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於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式圖象關於Y軸(原點)對稱。接著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徵,體現在自變數與函式值之間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藉助課件演示(令 比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讓學生髮現兩個函式的對稱性反應到函式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後透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 都成立。 最後給出偶函式(奇函式)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 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 下列函式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式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範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面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判斷奇偶性的步驟:

  (1) 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 再判斷f(-x)=-f(x) 還是 f(-x)=f(x)。

  例2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3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式奇偶性的可能情況有幾種型別?

  例4(1)判斷函式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式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式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式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透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式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達到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總結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於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後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並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於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於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錯誤的預見能力是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3

  數學: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說課稿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我們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統計,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對統計的相關知識作了大致的瞭解。本節課我們要繼續探討的是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它為接下來要學習的兩個變數的線性相關打下基礎。這是一個與現實實際生活聯絡很緊密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式模型描述的變數關係,從而體會研究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的重要性.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透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數的資料直觀認識變數間的相關關係;

  ②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兩個變數之間的線性關係;

  難點:①變數之間相關關係的理解;②作散點圖和理解兩個變數的正相關和負相關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透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數的資料認識變數間的相關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明確事物間的相互聯絡.認識現實生活中變數間除了存在確定的關係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確定性的相關關係,並利用散點圖直觀體會這種相關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事物之間相關關係的瞭解,讓學生們認識到現實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絡的辯證法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問題引出:

  請同學們如實填寫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後回答如下問題:①“你的數學成績對你的物理成績有無影響?”②“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好,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差,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差,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好。”對你來說,是這樣嗎?同意這種說法的同學請舉手。

  根據同學們回答的結果,讓學生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數學成績和物理成績存在某種關係。(似乎就是數學好的,物理也好;數學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對。)教師總結如下:

  物理成績和數學成績是兩個變數,從經驗看,由於物理學習要用到比較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數學成績的高低對物理成績的高低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決非唯一因素,還

  有其它因素,如圖所示(幻燈片給出):

  因此,不能透過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就準確地斷定他的物理成績能達到多少。但這兩個變數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之間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關係。如何透過數學成績的結果對物理成績進行合理估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透過對身邊事例的分析,引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由此可以激起學

  生們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㈡探究新知

  ⒈概念形成

  教師提問:“像剛才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有?”學生們思考之後,請幾位同學就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老師就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分析,然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相關關係的概念。[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確定的關係(如:函式關係),或非確定性關係。當自變數取值一定時,因變數也確定,則為確定關係;當自變數取值一定時,因變數帶有隨機性,這種變數之間的關係稱為相關關係。相關關係是一種非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入手,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

  ⒉探究線性相關關係和其他相關關係

  「課件展示」

  例1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資料:

  問題:針對於上述資料所提供的資訊,你認為人體的脂肪含量與年齡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特別向學生強調在研究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時,必須從散點圖入手(向學生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且引導學生從散點圖上可以得出如下規律:(幻燈片給出)

  ①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式曲線上,那麼變數之間具有函式關係(確定性關係);②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式曲線的附近,那麼變數之間具有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③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直線附近,那麼變數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對這個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學生們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總結出如何從散點圖上判斷變數之間關係的規律。

  下面我們用TI圖形計算器作出這兩個變數的散點圖。

  學生實驗:先把資料中成對出現的兩個數分別作為橫座標、縱座標,把資料輸入到表格當中(第一列橫座標、第二列縱座標);然後,用TI圖形計算器作散點圖:

  [引導學生觀察作出的散點圖,體會現實生活中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不確定性。散點圖中的散點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只是分佈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即為線性相關關係。]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讓學生們感受散點圖的主要形成過程,並由此引出線性相關關係。為後面迴歸直線和迴歸直線方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件展示」四組資料,請學生作出散點圖,並觀察每組資料的特點。

  根據四組資料,學生作出四個散點圖。

  透過學生討論、交流、用TI圖形計算器展示、對比自己作出的散點圖,我們引出線性相關關係,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知識,學生透過親自動手作散點圖,並交流討論,進一步加深對散點圖的理解,並由此引出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突破難點。

  ㈢例題講解,深化認識

  「課件展示」

  例2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身高越高,他的人就越大,相應地,他的右手一拃長就越長,因此,人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我們收集了北京市某中學20xx年高三年級96名學生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的資料如下表。

  (1)根據上表中的資料,製成散點圖。你能從散點圖中發現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的近似關係嗎?

  (2)如果近似成線性關係,請畫出一條直線來近似地表示這種線性關係。

  (3)如果一個學生的身高是188cm,你能估計他的一拃大概有多長嗎?

  「設計意圖」這個例子很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透過對這道題的解答,使對前面知識的認識更加牢固。

  ㈣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⑴變數間相關關係、線性關係和正負相關關係

  ⑵如何做散點圖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最佳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㈤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習題2.31、2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4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主要研究閉區間上的連續函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實際應用,分兩課時,這裡是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會求某些函式的最值,並且已經掌握了性質:“如果f(x)是閉區間[a,b]上的連續函式,那麼f(x)在閉區間[a,b]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會求可導函式的極值之後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節,學生將會求更多的函式的最值,運用本節知識可以解決科技、經濟、社會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產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實際問題。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數形結合、理論聯絡實際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學好本節,對於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教學重點

  會求閉區間上連續開區間上可導的函式的最值。

  3、教學難點

  高三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由於對求函式極值還不熟練,特別是對最佳化解題過程依據的理解會有較大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確定函式最值的方法。

  4、教學關鍵

  本節課突破難點的關鍵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區間內全部可能的極值點。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教材在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制定本節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理解函式的最值與極值的區別和聯絡。

  (2)進一步明確閉區間[a,b]上的連續函式f(x),在[a,b]上必有最大、最小值。

  (3)掌握用導數法求上述函式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驟。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瞭解開區間內的連續函式或閉區間上的不連續函式不一定有最大、最小值。

  (2)理解閉區間上的連續函式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極值點處或區間端點處。

  (3)會求閉區間上連續,開區間內可導的函式的最大、最小值。

  3、情感和價值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的區別和聯絡。

  (2)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3)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理性精神。

  【教法選擇】

  根據皮亞傑的建構主義認識論,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而認識則是起源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本節課在幫助學生回顧肯定了閉區間上的連續函式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後,引導學生透過觀察閉區間內的連續函式的幾個圖象,自己歸納、總結出函式最大值、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進而探索出函式最大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與步驟,並最佳化解題過程,讓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老師只是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進行全部的灌輸。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節課主要選擇以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組織教學。

  【學法指導】

  對於求函式的最值,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剩下的問題就是有沒有一種更一般的方法,能運用於更多更復雜函式的求最值問題?教學設計中注意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得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觀察、分析、歸納,以形成認識,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大致按照“創設情境,鋪墊匯入——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指導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饋回授”四個環節進行組織。

高中數學說課稿5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向量的加法》,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本節內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及應用,向量加法的運算律及應用,大約需要1課時。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線性運算中最基本的一種運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幾何意義為後繼學習向量的減法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向量的數乘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奠定了基礎;其中三角形法則適用於求任意多個向量的和,在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中有很普遍的應用。所以本課在“平面向量”及“空間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課中學習了向量的定義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動,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學生對數的運算了如指掌,並且在物理中學過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向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透過類比數的加法、以所學的物理模型為背景引入,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準確把握兩個加法法則的特點。

  三、教學目的:

  1、透過對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結合物理學實際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能正確領會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的幾何意義,並能運用法則作出兩個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應用活動中,理解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表述兩個運算律的幾何意義。掌握有特殊位置關係的兩個向量之和,比如共線向量,共起點向量、共終點向量等。

  3、透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分類、歸納等數學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向量的加法法則。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則並正確應用是本課的重點。兩個加法法則各有特點,聯絡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質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則適用範圍更加廣泛,且簡便易行,所以是詳講內容,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本課中所佔份量略少於三角形法則。

  難點:對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法則的實質是:將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之間必須構成三角形。

  五、教學方法

  本節採用以下教學方法:1、類比:由數的加法運算類比向量的加法運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法則的運用中觀察圖形得出三角形法則,探求共線向量的加法,發現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向量相加;透過圖形,觀察得出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結合律等,這些都體現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3、講解與練習:對兩個法則特點的分析,例題都採取了引導與講解的方法,學生課堂完成教材中的練習。4、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直觀地表現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義,更能說清兩個法則的幾何意義及運算律。

  六、數學思想的體現:

  1、分類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課中向量的加法分為不共線向量及共線向量兩種形式,共線向量又分為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兩種情形,然後專門對零向量與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規定,這樣對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討論,線索清楚。

  2、類比思想:使之與數的加法進行類比,使學生對向量的加法不致於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又能從對比中看出兩者的不同,效果較好。

  3、歸納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①學完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後,歸納總結,對不共線向量相加,兩個法則都可以選用。②由共線向量的加法總結出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兩個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則僅適用於不共線向量相加。③對向量加法的結合律和探討中,又使學生髮現了三角形法則還適用於任意多個向量的加法。歸納思想在這三個環節中的運用,使得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尤其是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本節要進行向量的平移,且對向量加法分共線與不共線兩種情況,所以要複習向量、相等向量、共線向量等概念,這些都是新課學習中必要的知識鋪墊。

  2、引入新課:

  (1)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引入。

  學生在物理學中雖然接觸過位移的合成,但是並沒有形成三角形法則的概念;而對平行四邊形法則學生已學過,很熟悉。所以我決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的特點是起點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點的條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數學中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所給出的圖形也是現成的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剛學完相等向量,對相等向量的概念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易產生誤解:表示兩個已知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必須在一起才能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不在一起不能用。這時要透過講解例1,使學生認識到可以透過平移向量,使表示兩個向量的有向線段有共同的起點。這一點對理解及運用法則求兩向量的和很重要。

  設計意圖:本著從學生最熟悉、離學生最近的知識經驗為接入點,用學生熟知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向量的加法,這樣新中有舊,學生容易接受,也使學科間的滲透發揮了作用,加深了學生對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起點相同”這一特點的認識,例1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當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的起點不在一起時,須把起點移到一起,至此才能使學生完成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理解真正到位。

  (2)三角形法則的引入。三角形法則沒有按照教材中利用位移的合成引入,而是從前面所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中直接引入(如圖)。

  所以這種把兩個向量相加的方法稱為三角形法則。接下來用幻燈片完整展示三角形法則,同時法則的作法敘述、作圖過程對學生也起到了示例的作用。於是前面的例1還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則來做。

  這時,總結出兩個不共線向量求和時,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都可以用。

  設計意圖:由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引入三角形法則,可以很清楚地使學生從向何意義上認識到兩個法則之間的密切聯絡,理解它們的實質,而且銜接自然,能夠使學生對比地得出兩個法則的特點與實質,並對兩個法則的特點有較深刻的印象。

  (3)共線向量的加法

  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相加,對學生來說較易完成,“將它們接在一起,取它們的方向及長度之和,作為和向量的方向與長度。”引導學生分析作法,結果發現還是運用了三角形法則:首尾相接,方向由第一個向量的起點指向第二個向量的終點。

  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相加,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首先從作圖上不知道怎樣做。但是學生學過有理數加法中的異號兩數相加:“異號兩數相加,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符號取絕對值較大的數的符號。”類比異號兩數相加,他們會用較長的模減去較短的模,方向取模較長的向量的方向。具體做法由老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三角形法則去做,發現結論正確。

  反思過程,學生自然會想到方向相同的兩個向量相加,類似於同號兩數相加。這說明兩個共線向量相加依然可用三角形法則。對有如下規定:

  +

  =

  +

  =

  透過以上幾個環節的討論,可以作個簡單的小結:兩個不共線向量相加,可採用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而兩個共線向量相加在本課所學方法中只能用三角形法則,說明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兩個向量相加。

  設計意圖:透過對共線向量加法的探討,拓寬了學生對三角形法則的認識,使得不同位置的向量相加都有了依據,並且採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共線向量的加法,尤其是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更易於理解,可以化解難點。

  (4)向量加法的運算律

  ①交換律:交換律是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圖形,又結合三角形法則得出,理解起來沒什麼困難,再一次強化了學生對兩個法則特點及實質的認識。

  ②結合律:結合律是透過三個向量首尾相接,先加前兩個再與第三個向量相加,和先加後兩個向量再與第一個向量相加所得結果相同。

  接下來是對應的兩個練習,運用交換律與結合律計算向量的和。

  設計意圖:運算律的引入給加法運算帶來方便,從後面的練習中學生能夠體會到這點。由結合律還使學生髮現,多個向量相加,同樣可以運用三角形法則:將所加向量首尾相接,和向量的方向是由第一個向量的起點指向最後一個向量的終點。這樣使學生明白,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多個向量相加。

  3、小結

  先由學生小結,檢查學生對本課重要知識的認識,也給學生一個概括本節知識的機會,然後用課件展示小結內容,使學生印象更深。

  (1)平行四邊形法則:起點相同,適用於不共線向量的求和。

  (2)三角形法則首尾相接,適用於任意多個向量的求和。

  (3)運算律

  交換律:

  +

  =

  +

  結合律:(

  +

  )+

  =

  +(

  +

  )

  4、作業:P91,A組1、2、3。

  《向量的加法》評課稿

  本節所授內容基本與原先設想一致,評略得當,重點突出,難點化解。在兩個加法則的引入、講解及運用的處理方法、時間安排都把握得比較好,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使學生對兩個加法法則形成了正確的認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過反饋練習,可以看出學生對兩個法則的運用掌握的比較好,比較完整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運用比較合理:採取了類比、探究、講練結合及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方法。對數學課來說,本節課最顯著的特點是將全部板書都移到了課件上,對我來說,是一次嘗試,因為以前,我認為數學課沒必要用課件,對全部利用課件上課更是不能接受。但是這次講課改變了我的看法。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樣處理對教學效果沒有什麼不良影響,反而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兩個加法法則和運算律,透過課件中的向量的平移,加深了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相等向量”的概念的理解,也加大了課堂容量,還沒有擁擠之感。從學生對內容小結的敘述看,沒有板書,並沒有妨礙本節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原先的設計中,板書設計也有,打在教案的後面。

  透過這節課的講授,我收穫很多:首先,從課程的構思上,沒有按照教參建議及網上普遍的編排方法先講三角形法則,而是先由學生學過的力的合成引入了平行四邊形法則,由此又引入三角形法則,效果也不錯。可見,對教材的處理確實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裁剪,不能生搬硬套。

  其次,透過這節課我感到,對有些與圖形聯絡較多的課程,使用課件講解簡便易行,關鍵是要根據教學設計製作合適的課件,並且合理使用。

  本節缺憾也很多。首先,學生活動還是偏少,沒有充分、全面地調動學生熱情。其次,語言不夠精煉,有時比較囉嗦,也耽誤了時間,第三,學生髮言時,好打斷學生,總覺得學生說得不清楚,搶學生話頭,打擊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很不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不到之處,請大家指點。

高中數學說課稿6

  開始:各位專家領導, 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是高中數學新教材第 冊( )第 章第 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 部分,因此,在 中,佔據 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

  二、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2 能力訓練目標:

  3 創新素質目標:

  4 個性品質目標:

  三、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透過 突出重點

  難點: 透過 突破難點

  關鍵: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應著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即:

  五、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 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 引入:

  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於本題: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注意時間掌握

  六、注意靈活匯入新知識點。

  電腦課件

  使用投影

  根據時間進行增刪

高中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數列"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在歷年的高考中佔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要用到數列的一些知識。例如:儲蓄、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就要用到數列知識。

  就本節課而言,在給出數列的基本概念之後,結合例題,指出數列可以看作定義域為正整數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式。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一方面是前面函式知識的延伸及應用,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函式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後面學習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通項、求和等知識打下鋪墊。所以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講清、講透。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形成並掌握數列及其有關概念,識記數列的表示和分類,瞭解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

  (2)理解數列的通項公式,能根據數列的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任意一項。對比較簡單的數列,使學生能根據數列的前幾項觀察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並透過數列與函式的比較加深對數列的認識。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相互滲透性的思想。

  3、情感目標:

  透過滲透函式、方程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透過介紹數列與函式間存在的特殊到一般關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數列的概念及其通項公式,加強與函式的聯絡,並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中的任意一項。

  2、教學難點

  根據數列前幾項的特點,透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以"問題情境——歸納抽象——鞏固訓練"的模式展開,引導學生從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並與學生共同探索、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理解更加透徹。

  現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根據本節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不同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方法。對於國際象棋棋盤麥粒採用電腦動畫演示,增強感性認識;所舉的引例及數列的函式定義,可採用探索發現法;對通項公式及數列的分類等概念採用指導閱讀法;對於難題(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一個通項公式)採用講練結合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平時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索發現,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品質,加強主動學習的能力。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將常規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將引例、例題、練習等實物投影。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電腦動畫演示:國際象棋棋盤格子中放有麥粒的示意圖,從而得到一組數:1,2,22,23……263

  敘述故事:給你一張報紙,你可以用它登上月球,你相信嗎?只要不斷地將報紙對摺42次以後,報紙的厚度就可以達到月球和地球的距離。

  設計意圖:以例項引入概念,再配以電腦動畫,敘述小故事,增強了感性認識,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2)投影演示,再觀察以下幾列數:

  ①某班學生的學號:1,2,3,4……,50

  ②從1984年到2004年,中國體育健兒參加奧運會每屆所得的金牌數:

  15,5,16,16,28,32

  ③某次活動,在1km長的路段,從起點開始,每隔10m放置一個垃圾筒,由近及遠各筒與起點的距離排成一列數:0.10.20.30,……1000

  ④放射性物質衰變,設原質量為1,則各年的剩留量依次為:1,0.84,0.842,0.843,……

  2、歸納抽象,形成概念

  (1)學生嘗試敘述數列的定義:啟發學生觀察上述幾組資料後,進行歸納總結定義: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數,叫數列,便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舉例1:1,3,5,7與7,5,3,1 這兩個數列有何區別?

  舉例2:-1,1,-1,1,……是不是一個數列?

  設計意圖:使學生注意把數列中的數和集合中的元素區分開來:

  ①數列中的數是有順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無序的。

  ②數列中的數可以重複出現,而集中的元素不能重複出現。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列定義的理解。

  (2)數列的項及項的表示方法: an

  (3)數列的表示方法:可寫成:a1,a2,a3,……,an……

  或簡記為:{an},注意an與{an}的區別

  上述(2)(3)採用指導閱讀法(書P106頁第7節~第8節第一句話),對an與{an}的區別進行集體討論歸納。

  3、通項公式的探索

  (1)觀察歸納定義

  由學生觀察引例中數列的項與它在數列中的位置(即項的序號)間的關係:

  實物投影:

  序號 1 2 3 …… 64

  ↓ ↓ ↓ ↓

  項 1= 21-1 2=22-1 22 = 23-1 …… 263

  從而可看出項與項的序號之間可用一個公式:an =2n-1表示,該公式叫數列的通項公式,然後歸納抽象出數列的通項公式的定義(略)。

  (2)用函式觀點看待數列:這是一個難點,講解必須清楚、透徹。數列可看作是以自然數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為定義域的函式,當自變數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時對應的一列函式值(這是數列的本質),其圖象是一群孤立的點,畫圖(棋盤麥粒這個數列)

  設計意圖:加深對函式概念的理解。

  (3)數列的分類,並口答引例及數列①②③④分別歸於哪類數列。

  4、講解例題

  設計例題:①根據通項公式寫出前幾項並會判斷某個數是否為該數列中的項;②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一個通項公式。

  例1,根據下列數列{an}的通項公式,寫出它的前5項

  (1) an= n/(n+1) (2)an=(-1)n · n

  設計意圖:使學生正確掌握通項與序號的關係。

  變式訓練:問 2589/2590是否為數列(1)中的項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方程思想是解決數列問題的重要方法。

  例2,寫出下列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使它的前4項分別是下列各數:

  (1)1,3,5,7

  (2)2, -2,2 ,-2

  (3)1 ,11 ,111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後反思,對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十分必要。寫通項公式時,就是要去發現an與n的關係,對各項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找出這些項與相應的項數(即序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注:遇到分數,可分別觀察分子組的數列特徵與分母組成的數列特徵;若為正負相間的項,則可用-1的奇次冪或偶次冪進行符號交換,有時也可根據相鄰的項,適當調整有關的表示式。)

  5、練習鞏固

  投影演示:

  (1)寫出數列1,-1,1,-1,……的一個通項公式

  (2)是否所有數列都有通項公式?

  上述(1)的設計意圖:an=(-1)n+1也可寫成 (分段函式的形式)(當n為奇數時,n為偶數時),說明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的通項公式可能不唯一。(2):引例②就沒有通項公式。透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及時消化,及時鞏固所學內容。

  6、歸納小結

  由學生試著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老師適當補充,可以訓練學生的收斂思維,有助於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

  (1) 數列及有關概念。

  (2) 根據數列的通項公式求任意一項,並能判斷某數是否為該數列中的項。

  (3) 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4) 數列與函式的關係

  7、課後作業:

  (1)課本P110/習題3.1/1(3)(4)(5);2、書P108/4(1)(3)(4)

  (2)複習看書P106-107

  六、評價與分析

  本節課,教師可透過創設情景,適時引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慾望,有時直接講解,有時組織掌握學生集體討論、探索發現,課堂上除反覆強調注意點外,還應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來強化它們。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列及有關概念,而且可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中蘊含的基本數學思想:"函式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特殊化思想",使之獲得內心感受,提高了基本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逐漸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式》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式”的第六節資料,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資料之後編排的。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既能夠對指數和函式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能夠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式》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式,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等完整的函式知識,初步培養函式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式》不僅僅是本章《函式》的重點資料,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資料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此刻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所以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資料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經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必須的認知結構,主要體此刻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等最簡單的函式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必須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本事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

  ①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

  ②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式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

  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

  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本事;

  (3)情感目標:

  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

  ②經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本事;

  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式》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經過這一節課的教學到達不僅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式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式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後研究其它的函式做好準備,從而到達培養學生學習本事的目的,我根據自我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式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式”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以往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所以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式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景,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例項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忙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式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例項的課堂匯入、指數函式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理解和記憶知識為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穫,跳一跳,夠得著,不一樣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著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構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啟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

  ①用電腦展示兩個例項,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

  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

  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係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並互相交流;

  ②回憶指數的概念;

  ③歸納指數函式的概念;

  ④分析出對指數函式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經過生活例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啟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

  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

  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式的圖象

  ③板書指數函式的性質。

  學生活動:

  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圖象

  ②交流、討論

  ③歸納出研究函式性質涉及的方面

  ④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式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資料有著必須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到達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式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式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景,學生就會很自然的經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同時對於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高中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橢圓的定義,掌握橢圓標準方程的兩種形式及其推

  導過程;能根據條件確定橢圓的標準方程,掌握用待定係數法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對橢圓概念的引入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

  索能力;透過對橢圓標準方程的推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座標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並滲透數形結合和等價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讓學生大膽探索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和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認識論。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橢圓的定義及橢圓標準方程,用待定係數法和定義法求曲線方程。

  (2)教學難點:橢圓標準方程的建立和推導。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1、動畫演示,描繪出橢圓軌跡圖形。

  2、實驗演示。

  思考:橢圓是滿足什麼條件的點的軌跡呢?

  (二)實驗探究,形成概念

  1、動手實驗:學生分組動手畫出橢圓。

  實驗探究:

  保持繩長不變,改變兩個圖釘之間的距離,畫出的橢圓有什麼變化?

  思考:根據上面探究實踐回答,橢圓是滿足什麼條件的點的軌跡?

  2、概括橢圓定義

  引導學生概括橢圓定義橢圓定義:平面內與兩個定點距離的和等於常數(大於)的點的軌跡叫橢圓。

  教師指出:這兩個定點叫橢圓的焦點,兩焦點的距離叫橢圓的焦距。

  思考:焦點為的橢圓上任一點M,有什麼性質?

  令橢圓上任一點M,則有

  (三)研討探究,推導方程

  1、知識回顧: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是什麼?

  2、研討探究

  問題:如圖已知焦點為的橢圓,且=2c,對橢圓上任一點M,有

  ,嘗試推導橢圓的方程。

  思考:如何建立座標系,使求出的方程更為簡單?

  將各組學生的討論方案歸納起來評議,選定以下兩種方案,由各組學生自己完成設點、列式、化簡。

  方案一方案二

  按方案一建立座標系,師生研討探究得到橢圓標準方程

  =1(),其中b2=a2-c2(b>0);

  選定方案二建立座標系,由學生完成方程化簡過程,可得出=1,同樣也有a2-c2=b2(b>0)。

  教師指出:我們所得的兩個方程=1和=1()都是橢圓的標準方程。

  (四)歸納概括,方程特徵

  1、觀察橢圓圖形及其標準方程,師生共同總結歸納

  (1)橢圓標準方程對應的橢圓中心在原點,以焦點所在軸為座標軸;

  (2)橢圓標準方程形式:左邊是兩個分式的平方和,右邊是1;

  (3)橢圓標準方程中三個引數a,b,c關係:;

  (4)橢圓焦點的位置由標準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確定;

  (5)求橢圓標準方程時,可運用待定係數法求出a,b的值。

  2、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填下表

  標準方程

  圖形a,b,c關係焦點座標焦點位置

  在x軸上

  在y軸上

  (五)例題研討,變式精析

  例1、求適合下列條件的橢圓的標準方程

  (1)兩個焦點的座標分別是,橢圓上一點P到兩焦點距離和等於10。

  (2)兩焦點座標分別是,並且橢圓經過點。

  例2、(1)若橢圓標準方程為及焦點座標。

  (2)若橢圓經過兩點求橢圓標準方程。

  (3)若橢圓的一個焦點是,則k的值為。

  (A)(B)8(C)(D)32

  例3、如圖,已知一個圓的圓心為座標原點,半徑為2,從這個圓上任意一點P向x軸作垂線段,求線段中點M的軌跡。

  (六)變式訓練,探索創新

  1、寫出適合下列條件的橢圓標準方程

  (1),焦點在x軸上;

  (2)焦點在x軸上,焦距等於4,並且經過點P;

  2、若方程表示焦點在y軸上的橢圓,則k的範圍。

  3、已知B,C是兩個定點,周長為16,求頂點A的軌跡方程。

  4、已知橢圓的焦距相等,求實數m的值。

  5、在橢圓上上求一點,使它與兩個焦點連線互相垂直。

  6、已知P是橢圓上一點,其中為其焦點且,求三解形面積。

  (七)小結歸納,提高認識

  師生共同歸納本節所學內容、知識規律以及所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八)作業訓練,鞏固提高

  課本第96頁習題§8。1第3題、第5題、第6題。

  課後思考題:

  1、知是橢圓的兩個焦點,AB是過的弦,則周長是。

  (A)2a(B)4a(C)8a(D)2a2b

  2、的兩個頂點A,B的座標分別是邊AC,BC所在直線的斜

  率之積等於,求頂點C的軌跡方程。

  2、與圓外切,同時與圓內切,求動圓圓心的軌跡方程,並說明它是什麼樣的曲線?

  教學設計說明

  橢圓是圓錐曲線中重要的一種,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後繼學習其它圓錐曲線的基礎,座標法是解析幾何中的重要數學方法,橢圓方程的推導是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的很好應用例項。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能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展現新課程的理念,主要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思想貫穿於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始終。

  橢圓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透過實驗演示,創設生動而直觀的情境,使學生親身體會橢圓與生活聯絡,有助於激發學生對橢圓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橢圓概念引入的過程中,改變了直接給出橢圓概念和動畫畫出橢圓的方式,而採用學生動手畫橢圓併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橢圓概念形成的數學化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橢圓方程的化簡是學生從未經歷的問題,方程的推導過程採用學生分組探究,師生共同研討方程的化簡和方程的特徵,可以讓學生主體參與橢圓方程建立的具體過程,使學生真正瞭解橢圓標準方程的來源,並在這種師生嘗試探究、合作討論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獨立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設計例題、習題的研討探究變式訓練,是為了讓學生能靈活地運用橢圓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調動、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的精神,開闊學生知識應用視野。

高中數學說課稿10

  說課: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必修

  3)第三章機率的第二節古典概型的第一課時,是在

  隨機事件的機率之後,幾何概型之前,尚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機率模型,在機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其它機率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理解機率的概念,有利於計算一些事件的機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隨機事件的機率;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即尚未學習排列組合,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個古典概型中某隨機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機率計算公式(2)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機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機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機率的意義,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科學的態度評價身邊的一些隨機現象。適當地增加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和學習中與古典概型有關的例項。使得學生在體會機率意義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三)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透過模擬試驗讓學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徵,觀

  察類比各個試驗,歸納總結出古典概型的機率計算公式,體現了化歸的重要思想,掌握列舉法,學會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機率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問題: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機率好不好?為什麼?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說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們把上述試驗中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結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給出例題1,讓學生自行解決,從而進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後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機率模型稱為古典機率概型,簡稱

  古典概型。

  三、觀察分析推導公式:教師提出問題: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機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機率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機率,先透過用機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機率,再對比機率

  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絡。實驗一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機率與反面朝上的機率相等,即

  1“出現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試驗二中,出現各個點的機率相等,即

  P(“出現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總數3“出現偶數點”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根據上述兩則模擬試驗,可以概括總結出,古典

  P(“出現偶數點”)==

  6基本事件的總數

  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師提問: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機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應該注意,(1)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四、例題分析推廣應用:透過例題2及3,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決機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適時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

  五、總結概括加深理解: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說明。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五)佈置作業P123練習1、2題(六)板書設計

  3.2.13.2.1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試驗一試驗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機率

  計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樹狀圖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對《古典概型概型》這節課的理解和處理方法,歡迎各位專家朋友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高中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學內容為演算法案例3,主要學習如何給一組資料排序,學習作程式框圖和設計程式,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後將能使許多複雜的問題在計算機上得到解決,減少工作量。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排序法的排序步驟及計算機程式設計

  難點: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式設計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資料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給一組資料排序,進而能設計氣泡排序法的程式框圖及程式,理解數學演算法與計算機演算法的區別,理解計算機對數學的輔助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根據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的步驟,瞭解數學計算轉換為計算機計算的途徑,從而探究計算機演算法與數學演算法的區別,體會計算機對數學學習的輔助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排序法的學習,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資訊科技對數學的促進。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啟發式,並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於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透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學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數字排序的步驟,理解計算機計算的一般步驟,領會數學計算在計算機上實施的要求。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大家考完試後如果要排一下成績的話,單靠人手該怎樣操作呢?如果我們用計算機裡的軟體電子表格對分數排序就非常簡單,那麼電子計算機是怎麼對資料進行排序的呢?

  透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兩種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

  二、探索新知

  這裡我先讓學生們閱讀課本P30-P31的內容,然後回答下面的問題: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的步驟有什麼區別?

  (2)冒泡法排序中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較大小几次?

  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們作出回答,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們能夠積極思考,自主地去學習新的知識,而不只是單向的由老師向學生灌輸。

  三、知識應用

  例1 用氣泡排序法對資料7,5,3,9,1從小到大進行排序

  (根據剛剛提問所總結的方法完成解題步驟)

  練習:寫出用氣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4,11,7,9,6排序的過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結果.

  (及時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例2 設計氣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進行排序的程式框圖.

  (在之前所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畫出程式框圖,然後給出一個思考題)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式框圖如何設計?可否把上述程式框圖轉化為程式?

  (之後出一個練習題,找出思考題的答案)

  練習: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對例1中的資料從小到大排序,畫出程式框圖,並轉化為程式執行求出最終答案。

  (這裡可以使學生們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資訊科技對數學的促進。)

  四、課堂小結:

  (1)數字排序法中的常見的兩種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它們的排序步驟

  (2兩種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式設計

  (3)注意迴圈語句的使用與演算法的迴圈次數,對演算法進行改進。

  透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體幾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二面角的概念發展、完善了空間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同時它也是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垂直關係的一個匯集點。搞好本節課的學習,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於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讓學生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和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並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重點。

  (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透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育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自實踐,並服務於實踐,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透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兩個過程的教學:

  (1)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2)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的發現過程。

  其理由如下:

  (1)現行教材省略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發現過程,沒有反映出科學認識產生的辯證過程,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悖,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非常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

  (2)現代認知學認為,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透過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給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大膽求索的精神,這樣才能全面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設計本教學時,主要貫徹了以下兩個思想:

  1、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透過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和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他們創新思考,親身參與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2、堅持協同創新原則。把教材創新、教法創新以及學法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因為只有教師創新地教,學生創新地學,才能營建一個有利於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

  首先是教材創新。

  (1)在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引入上,我變課本上的“直接給出定義”為“類比——猜想——操作——定義”,也就是變封閉的、邏輯演繹體系為開放的、探索性的發現過程。

  (2)在引入定義之後,例題講解之前,引導學生髮現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為例題做好鋪墊。

  (3)重新編排例題。

  其次是教法創新。採用多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問題解決法、類比發現法、研究發現法等教學方法。

  這組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教師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透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益,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幾何畫板》製作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為加強直觀教學,教師可預先做好一些模型。

  最後是學法創新。意在指導學生會創新地學。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透過自已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複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新。

  三、程式安排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了創新思維的氛圍。

  問題情境1、我們是如何定量研究兩平行平面的相對位置的?

  問題情境2、立幾中常用距離和角來定量描述兩個元素之間的相對位置,為什麼不引入兩平行平面所成的角?

  問題情境3、我們應如何定量研究兩個相交平面之間的相對位置呢?

  透過這三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研究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的需要,從而明確新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觸發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展開。

  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高中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1.3.1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是高中數學教材數學2第一章空間幾何體3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三檢視和直觀圖為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空間幾何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

  (2)能用公式求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

  (3)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幾何體的表面積的實際求法,感知幾何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轉化化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是學生感受到幾何體表面積的求解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創新意識,增強學習積極性。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柱,錐,臺的表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柱,錐,臺展開圖與空間幾何體的轉化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探究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親自動手去給出各種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特別注重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學情分析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分析

  (1)由一段動畫影片引入:豐富生動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由引入得出本課新的所要探討的問題——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

  (3)探究問題。完全將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鍛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4)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5)例題及練習,見學案。

  (6)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7)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老師適時總結歸納。

高中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式”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之後,二次函式之前的又一型別函式,本節課主要透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式的概念,並進一步體會函式是刻畫變數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式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式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對函式,正比例函式,一次函式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式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數之間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式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式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數之間的相依關係,加深對函式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式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式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式的概念。

  三、說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於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瞭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髮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匯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後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說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透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式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式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透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採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定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並隨著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籤序號是____,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第__課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式與函式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為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絡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別函式單調性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單調增函式、單調減函式等概念;能運用函式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函式單調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年齡特徵,按照臨沂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採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為主來完成教學,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採取了:

  1、透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透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並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二)學法

  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並透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啟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為核心,透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於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透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

  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程序,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絡;能指導教師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程序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