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打鞦韆說課稿
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打鞦韆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打鞦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童趣》中的《打鞦韆》
教材分析:
歌曲《打鞦韆》是一首仡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歡快、活潑。它的節奏疏密相間,密表現在下面搖,疏表現盪到空中,形象地描繪了打鞦韆時的姿態。
歌曲旋律為五聲宮調式。第1、2小節旋律進行平穩,好象是小朋友剛坐上鞦韆。接著,旋律起伏比較大,似描繪小朋友們在鞦韆上盪來盪去的情景。下滑音的運用增加了歌曲的民族色彩,使歌曲更具有趣味性。歌曲的二聲部具有伴唱的性質,節奏與旋律進行平穩,表現了小朋友們在打鞦韆的過程中勁兒往一起使、相互配合的韻律,同時表現了仡佬族小朋友們拴在鞦韆上的鈴鐺,隨著打鞦韆的韻律發出陣陣清脆悅耳的“丁當”聲。
設計意圖:
透過欣賞及用自制打擊樂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體驗自制樂器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樂器不僅可以產生不同音色,還可以透過變化改變音的高低。透過師生、生生合作,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採用先入為主的方式學會歌曲的低聲部,解決歌曲難點。
透過學習歌曲《打鞦韆》,瞭解仡佬族的風土人情,並能用自然輕巧的聲音表達快樂、高興的心情。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感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的愉快。
歌曲教學部分,主要採用聽唱法。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歌曲旋律的感知、記憶。聆聽時加入了打擊樂器(碰鐘和三角鐵)為歌曲伴奏,學生在聽、奏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歌曲伴奏的方法,而且在和諧的演奏中感受、欣賞、表現了音樂的美。低聲部運用自制的小樂器教學輔助進行二聲部歌曲學習,解決了二聲部合唱中不容易掌握音準等難點問題,合唱難點迎刃而解,教學活動水到渠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示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相互穿插照應,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愉悅性的美感。
教學目標:
1.透過展示自制樂器,培養學生的聽音能力,為歌曲的學習做鋪墊。
2.透過學習歌曲《打鞦韆》,既瞭解了仡佬族的風土人情,又能引導學生運用甜美、圓潤的聲音來演唱歌曲,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唱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
難點:二聲部合唱。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自制小樂器、玻璃杯
教學方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多采用了遊戲法、演示法、比較法、引導發現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增強審美體驗,主動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一展示自制樂器,解決歌曲難點;二新歌教學部分;三拓展;四學生暢談收穫小結下面就個環節的具體操作作以說明:
教學過程:
一、展示自制樂器,解決歌曲難點:
1.從學生的課餘愛好入手,談話匯入到教師自制的小樂器,學生透過反覆敲擊、聆聽總結出:金屬管越長,聲音越低;金屬管越短,聲音越高。
2.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一些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的物體,匯入到教師提前準備的玻璃杯,讓學生透過親手實驗來改變杯子的聲音,總結出:杯子裡的水越多,聲音越低;水越少,聲音越高。
(透過欣賞及用自制打擊樂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體驗自制樂器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樂器不僅可以產生不同音色,還可以透過變化改變音的高低。透過師生、生生合作,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採用先入為主的方式學會歌曲的低聲部,解決歌曲難點。)
二、新歌教學部分:豐富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
1.簡介仡佬族的風土人情,匯入新課。
(透過多媒體簡介仡佬族的風土人情,悅耳的音樂、優美的畫面完美地融為一體,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2.第二次聽歌曲,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
(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歌曲旋律的感知、記憶。在聽賞歌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特點,大膽地發言質疑,來表述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為學生更好地表現歌曲打下了基礎。)
3.仡佬族小朋友玩的鞦韆上有鈴鐺,啟發學生說出碰鐘和三角鐵的聲音最接近鈴鐺的聲音。再聽歌曲的同時,引導學生用碰鐘和三角鐵為歌曲伴奏,進一步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學生在聽、奏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歌曲伴奏的方法,而且在和諧的演奏中感受、欣賞、表現了音樂的美。)
4.教師範唱歌曲,鼓勵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師範唱是連線歌曲和學生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使學生在聽覺上保持對音樂的熱情,透過師生的交流和討論,幫助學生進一步完整的感受和理解歌曲,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音樂鑑賞力。)
5.學生隨鋼琴伴奏輕聲地哼唱歌曲。
6.對歌曲進行簡單的藝術處理。引導學生隨1234的韻律來模仿打鞦韆的動作,讓學生感悟到數1時最用力,數3時力度稍強,使學生演唱歌曲時突出強拍和次強拍。
(使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歌曲聯絡起來,使音樂知識的學習融入了情感,促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現歌曲。)
7.學生用甜美、圓潤的聲音完整地演唱歌曲。
8.教師和仡佬族的小朋友一起演唱。教師邊敲自制的小樂器,邊唱歌曲的低聲部。引出《打鞦韆》是一首合唱歌曲,低聲部整齊平穩的節奏,體現出的是一種互相配合、勁兒往一塊兒使的精神。
9.學生演唱低聲部,為仡佬族的小朋友伴唱。(找一、兩個學生敲擊自制的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運用自制的小樂器教學輔助進行二聲部歌曲學習。透過演奏小樂器,讓學生掌握歌曲的二聲部,解決了二聲部合唱中不容易掌握音準等難點問題,合唱難點迎刃而解,教學活動水到渠成。)
10.學生與教師配合演唱歌曲。教師演唱歌曲的高聲部,學生演唱歌曲的低聲部。
11.學生分組鞏固歌曲,感受合唱歌曲的和聲效果。(加入自制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示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相互穿插照應,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愉悅性的美感。)
三、拓展:透過自制小樂器創編低聲部,為歌曲伴奏。(此環節根據時間隨機處理)
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創編,將低聲部簡化,試聽伴奏的效果,學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的同時,加入創編的低聲部為歌曲伴奏,讓學生感受多聲部的和聲效果。
(進行探索音樂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發掘學生潛能即興創造,激勵學生勇敢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踴躍參加評價活動,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寬鬆、和諧的氣氛有利於音樂情感的體驗和交流,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和發揚。)
四、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小結。
音樂是不分民族,不分國界的,生活中到處有音樂,只要大家多留心,多積累,美妙的音樂就屬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