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6篇

實用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它位於新課標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第一節。我先進行簡單的單元分析,再就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第一課時進行說課。

  學情分析:

  在這之前,我覺得很有必要剖析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

  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③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順序的掌握。

  這也正是本單元教材編排的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

  說教材分析: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是在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計數單位不同,這裡以十為計數單位。

  教學內容的編排,分三個層次:

  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比如花卉展、小貓釣魚等,並呈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如擺小棒、撥計數器等)、理解、掌握演算法;

  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演算法。透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多種不同的演算法,進一步培養計算能力。

  這樣安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總之,教材的編排是由直觀操作等依靠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1.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2.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教學難點: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數加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

  說教材和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學習。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想演算法)、數一數、說一說、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說教學程式: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有二:①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創設情景,把計算置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給枯燥的計算教學注入生命與活力;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貫穿練習中,培養計算能力。

  教學流程:

  1、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多媒體課件出示“公園花卉展”的主題圖,問:你看到了什麼?(有三種花,說出每種花的盆數,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結合教材創設“公園花卉展”的真實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又對學生滲透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擬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全班學生交流後教師板書出問題)

  第二環節:小組討論先解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計算時是怎樣想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第三環節:小組彙報討論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地數、按數的組成計算、想減算加、用十做單位計算、擺小棒看出來的……小組互評。多媒體直觀演示,驗證計算結果,並且讓學生比較出那種方法最簡便。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學生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其餘的問題。

  第四環節: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還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數減整十數計算的問題,學生思考計算並且說明理由。學生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學生在“公園花卉展”的情景中,透過觀察,發現並提出了多種數學問題,然後組織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再相互交流,這種安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瞭解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留給學生探索、思考、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解釋應用,鞏固練習。

  (課件演示課本上的練習題)

  1、擺一擺,算一算。出示第57頁的“做一做”

  304070—30

  2、看58頁第一題圖,計算。

  402060—20

  3、對比練習。

  32456—4

  3020405060—40

  師:同學們,發現這兩組數有什麼不同嗎?

  (發現第一行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或相減,第二行是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或相減。)

  4、玩摘蘋果的遊戲

  (設計意圖:將“枯燥”的計算練習用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出現,淡化了“練”的痕跡,容易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同時給多些學生參與的機會,做到寓教於樂,寓學於樂,“樂在活動”中。)

  四、評價體驗

  你們學到了什麼?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透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透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在具體操作中,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操作、體驗感悟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構建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交流、應用提高

  在教學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中,我結合學生擺小棒的例子,鼓勵學生猜想、驗證,逐步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透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利用複習匯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擺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知道此題可以轉化為“18裡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

  2、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此環節讓學生理解餘數的意義,會正確用算式表示有餘數的除法。

  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學生展示:學生擺出了2個,還剩1根。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擺一個原有的圖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接著,我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除法算式橫式和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然後接著用十根小棒擺正方形,並列出橫等式及豎式,進一步體驗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最後,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擺正方形能擺幾個餘幾根的除法橫等式。探究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時,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大膽猜測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學生一般都會得出:餘數﹤除數。

  3、鞏固新知,享受快樂

  這部分我安排了課本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共同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透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絡,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絡。

  (2)、“認識幾分之一”透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透過動手摺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並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儘可能多的材料,透過學生折、玩、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說學法

  1、透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四、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1、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

  2、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為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3、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4、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5、學生以圓為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1、請選擇信封裡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2、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為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

  師:為什麼認為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3、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平均分成()……

  4、(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說不出師自己說)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教讀法

  6、師:為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為分數(板書:分數)

  8、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8、練習:(判斷題)

  三、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為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為什麼?

  3、(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

  選擇一個分數說一說意義

  四、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為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說一個更小的分數。

  五、生活中的分數(分數就在我們身邊)看到這些東西你聯想到幾分之一?

  A、用什麼分數表示想到幾分之一?

  B、拓展練習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題是毫米的認識,他是毫米與分米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毫米與分米的認識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定位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的產生的實際意義,透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能夠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透過觀察,明確毫米與釐米的關係,並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同事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三、說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把認識1毫米的認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學生在積極情感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下,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 設定疑念,匯入新課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我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個測量比賽,在這個比賽中學生會遇到一個問題,量到不是整釐米時,學生會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不失時機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入新課,學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探究中。

  2.觀察實踐,探索新知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學生對毫米的感知並不是特別陌生,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進行大膽猜測,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探索驗證,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新知識,發展了能力,明白了當測量的結果不能用整釐米表示時,可以用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表示,還透過觀察瞭解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知1毫米有多長。在認識1毫米上,分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1.觀察尺子上的1毫米,體會一小格的長度就是一毫米,2.聯絡實際尋找實際生活中大學1毫米的舞臺。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長度。

  3.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1釐米=10毫米

  4.鞏固練習

  課本第三頁的做一做

  5.聯絡生活,提高認識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測量時用毫米作單位?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年月日”之“24時計時法”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透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

  教學目的:

  (1)透過學習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把握24時計時法的方法與普通計時法的相互轉換的規律,學會推算經過時間。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教學難點: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轉化。

  教具準備:鐘錶、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畫線段圖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方位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較輕鬆掌握24時記時法,時間與時刻的區別,靈活計算有關時間的題目。

  1、透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採用了“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

  一、從生活匯入

  1、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進一步豐富感知。

  師:這段節目大家熟悉嗎?新聞聯播什麼時間播出?

  2、學生回答後,課件出示電視節目預報時間19:00,讓學生說說這是怎麼回事?

  3、講解這種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揭示課題二探索新知。

  師: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呢?看鐘表演示教具。春節聯歡晚會新年的鐘聲是什麼時候敲響的呢?學生回答是12時,這是夜裡12時,是舊的一天的結束,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把這一刻稱為0時。閉上眼睛想一想,時針一天正好走幾圈呢?接著演示時針是怎樣走的。提問:這是時針走幾圈,是幾小時?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24時計時法?學生練習撥錶盤。讓學生回答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有什麼不同。老師講解這種用0-12時來計時,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計時法叫普通計時法。(板書:普通計時法)。第二種不用加文字說明,只用數字0-24時表示的叫24時計時法。(板書讀題:我們今天要研究24時計時法)

  [從情境中匯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因為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例項,為課堂教學服務。用電視上的節目時間創設情境,一方面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比一比:

  1、分組研究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討論喜歡哪種記時法。

  2、比較兩種記時法的相同點,初步瞭解轉換方法。

  [“相信自己的學生,別以為他做不到“凡是學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師絕不代替。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學好的方法”。]

  三、互換

  1、學習把24時記時法轉換成12時記時法。

  2、學習把12時記時法轉換成24時記時法。

  四、強化“零時”

  利用鐘面模型的課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建立0時的概念。透過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明確一天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0時”。認識0時是一天的開始,24時是一天的結束,他們就是夜裡12時。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對時間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教學資訊化,激發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形象思維,且愛好新奇。所以,在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變靜為動,用活動的鐘面,將24時的形成這個難點突破。激發學生髮言樂趣。課堂中,課件的使用都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效果。特別是那個一晝夜鐘面變化過程(隨著鐘面的變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變淡,太陽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過程),學生對這個知識有了深刻的印象。]

  五、鞏固知識:

  透過層層深入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兩種計時方法,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裡的應用,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北師大版的第八單元,這課是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可能性的基礎上,在二年級已經感受事情的不確定現象,本節課目的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為學生以後學習機率建立一個概念。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結合具體情況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遊戲轉盤和摸球、摸糖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透過對二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學習,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習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

  乒乓球、轉盤、硬幣、盒子、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

  老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球遊戲,讓學生推薦兩名男生,兩名女生到講臺上來,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分別以剪子、包袱、錘和拋硬幣的形的式來決定勝負。在比賽之前必須講清規則。這時板書課題。

  (二)活動二

  老師和留在講臺上的同學進行摸球遊戲,讓下面的學生在練習本上記錄。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白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活動三(轉盤遊戲)

  結合生活實際,說超市正在舉行搖獎活動,讓學生初步有資訊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用權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四)活動四(裝糖遊戲。)

  這個遊戲是根據老師的口令往盒子裡面裝不同顏色的糖,這個遊戲以小組活動為單位,讓每個同學都參加,在提要求之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腦想,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可能性,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六)總結: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節這你有什麼收穫?出示學習目標,對照學習目標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學習是否完成任務,是否滿意。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測——驗證——分析試驗資料“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生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