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1、筆算熱身賽,在這一環節,侯老師讓做起的學生站起來,然後透過答案又讓做對的學生坐下,最後讓站著的學生講解。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教師可以全面掌控學生聯絡的完成情況和正確率。

  2、侯老師在引出題目的情境創設自然,感情真摯,讓我們覺得數學也可以有感情,並從中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珍惜野生動植物。

  3、在課堂上,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而且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評價。“如果你是老師,怎麼評價?”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4、侯老師在要求估算“445+298”時,有位同學說450+300-7,老師處理的很好,他告訴學生這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後面還提到按這位同學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嘗試筆算後,請一位學生上黑板講解過程,侯老師還讓其他學生當小記者提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其中道理,處處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然後教師質疑,“1從哪來”“從哪一位算起”進一步強調一些關鍵問題,從而突破難點。

  6、從學生的錯題中找素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

  整節課下來,讓我們感覺教師只是問題引領,而學生在真正體驗做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數學》三年級上策第六章多位數乘以一位數中第一課時口算乘法,本章節的學習內容建立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而透過本課時的學習整百乘以一位數,也為後續節次進行鋪墊,如末尾為零的乘法、兩位與三位數乘以一位數時看成整百、整十來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學生分析

  學生進入三年級後,在思維上顯得更加活躍,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們的思考往往不夠全面;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懂得偷懶了,日常作業出現拖欠現象。對基礎知識,學生的主要問題,還是靈活運用的問題,而往往當學生碰到幾次難題後,學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懼情緒,一提筆就覺得難。有幾個後進生前面抓得不夠,與自學性強自學能力好的學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師擔心。三年級的學生在心裡和生理發展還不成熟,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課時應經常鼓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口算算理

  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時開展是圍繞著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展開的,可以說都是以此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整十、整百的計算雖然不難,但是如何深入理解並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五、教、學法分析

  教師以情境引導法、討論指導法,創設一個生動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積極引導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再透過適當的聯絡,幫助學生形成技能。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我們平時是如何幫媽媽忙的,都幫什麼忙?

  例如:幫爸爸買香菸,爸爸給了我30塊錢,買兩包香菸。

  學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幫小明一個忙

  演示一個簡單的FLASH:今天媽媽讓小明買洗衣粉,7元一袋買三袋,媽媽給了他25元,夠嗎?

  1、學生探討如何得知是否足夠

  2、得出先計算三袋洗衣粉的準確價格,然後跟25元進行比較

  透過設計一個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情境,使學生這樣一個貼近生活情境當中,開展學生的聯想,快速的融入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適當練習鞏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幫助下,非常準確是的買到了洗衣粉,媽媽決定在星期天的獎勵小明去遊樂園玩,小明非常高興,他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如果有20個人坐旋轉木馬要多少錢?媽媽非常準確的說出了答案,你們說媽媽說的是多少?

  討論:十個人坐,也就是10個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討論結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書(由學生歸納總結所得,教師引導讓學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討論結果)

  答:乘旋轉木馬需要20元。

  練習:P69、做一做,透過練習對以上的探討結果來進行鞏固。

  透過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設計好的環節,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學生的共同探討,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從而突破重難點,並在後設置幾個簡單的練習,樹立學生的資訊,使學生相信自己已經學會、掌握、理解該項知識點。

  (三)深化知識,著重總結

  學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樣提你想到的一些問題。

  例如50人坐碰碰車需要多少錢?

  練習:50×9= 900×9=

  小結:計算方法

  計算過程

  透過此環節,開動學生腦筋,深化知識點,並適時進行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並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最最佳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本節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演算法,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演算法,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說教法學法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著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最佳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並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並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透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設計進行: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計算教學範疇,以往計算教學機械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我先創設遊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後提出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問題,鍛鍊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願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並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練習題,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以上是我教學這節課的設計思路,由於水平有限,講得不好,請各位原諒,但我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虛心學習,所以敬請各位批評指正,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資訊、根據資訊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資訊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xx=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資訊,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種算式的寫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種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叫第一種方法(一)。

  師:觀察這個綜合算式,有哪些運算?運算順序是怎樣的?(連除的運算,按順序進行計算。)

  (3)24=8(層);20xx =25(本)。

  師:這樣列式的.同學請起立。你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師:觀察綜合算式,思考:為什麼要加小括號?(必須先算2個書架有多少層,如果不加小括號,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題意。)運算順序是怎樣的?(乘除混合運算,有括號要先算括號裡的。)

  師:這兩種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樣的,就叫第二種方法(二)。

  師: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一樣不一樣,分別先求什麼?

  師:觀察兩種思路解決問題的算式,你還發現了什麼?

  [在此環節採用讓同學互問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煉解決問題的辦法,澄清模糊的認識,進而達到解決的目的。]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問題。

  6、練一練:1題

  要求學生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集體交流反饋。

  問題二:看完書我們得運動運動了。(練一練2題)

  1、學生自己讀題目,理解題意。

  2、這道題中,哪句話你不明白?(請理解題意的學生講講他自己的理解。)

  3、師:那你能不能解決?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吧。(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4、彙報:寫完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說說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師:誰和他的思路不一樣,你是怎麼想的?這樣想怎麼列算式?

  三、小結: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收穫?

  四、習題設計

  在亞東會來臨之際,學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務,交給了三年級的2個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題的安排可以使學生鞏固剛剛學過的用乘法、除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怎樣來分析數量關係,並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中,時間安排較適中,教學目標很明確。我在教學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在課堂上會分析有關連除法問題的數量關係,能獨立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點比較全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學生也能學以智用。

  在教學環節中,採用多種彙報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自己講解每個算式的意義,記憶非常深刻。從而觀察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進一步對比兩種思路的異同點,學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流暢的,教學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親近學生。能夠看出,學生對所學的解決問題掌握的比較好,並能夠透過用自己的話解釋題中的內容。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類似的實際應用問題。

  在本節課教學方式中,採用了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透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自己能夠及時的解開疑問,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今後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透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透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於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臺”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複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過程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複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裡,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釐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複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新課後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裡學到什麼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麼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後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釐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釐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麼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彙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釐米×10釐米=100平方釐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麼依據來說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說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彙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釐米×100釐米=10000平方釐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願你們將來成為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說什麼?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釐米,那麼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釐米,那麼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路,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蒐集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釐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

  800釐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4頁。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於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於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於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索、交流,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目標的確定: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透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四、說教法和學法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透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五、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口算訓練:(3分鐘)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複習舊知,揭示課題(3分鐘)

  1、說出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單位換算,並說出換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頁主題圖)

  談話引入:同學們剛才看了這麼多圖片,體育場、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積都很大,測量這種較大的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位新朋友。(板書課題)

  (三)、以標導學,探究新知:

  1、自學提示:(2分鐘)

  ①自學課本84頁,劃出重要的句子。

  ②認識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單位之間的進率。

  ③閱讀“生活中的數學”,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學生自學(7分鐘)

  師:自學時想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點可用橫線劃出,疑難問題要記錄下來。

  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自學過程,掌握學生自學資訊。

  3、自學反饋(8分鐘)

  彙報自學成果:

  ① 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②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同學們想象一下)

  師:認識了 1公頃、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展開想象,加深記憶,幫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

  ③教師引導學生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們的一間教室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和起來面積約是1公頃?(200個) 空曠的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④問:你知道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關係嗎?(引導學生推算。)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4、教師總結:(2分鐘)

  這節課學習了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還學習了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些知識要牢記在心,才能正確運用。

  (四)、鞏固練習:(8分鐘)

  1、課本85頁第1、2題

  2、填空:

  4公頃=()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頃

  5平方千米=()公頃80公頃=()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頃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頃6公頃=()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頃100公頃=()平方千米

  700公頃=()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園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微縮景觀公園,面積約47()。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頃。

  面積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頃○3000平方米

  500公頃○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頃○600平方米

  3、某農場有一塊長方形的水稻田,長是800米,寬是400米。這快水稻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公頃、平方千米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六、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4、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5、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