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有餘數的除法》。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是設計進行闡述。
一、 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
2.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確定此目標基於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二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餘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後,再研究“分後還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餘數的認識及其含義”這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鞏固這個知識點,在新知授完以後,讓學生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及練習冊中的題目。
三是對學情的分析。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除法豎式進行學習,也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訣求商,學生比較難理解。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知道什麼是餘數以及有餘數除法算式的書寫。教學難點確定為:理解餘數的含義和實際意義。
二、 教法
《課標》中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使學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引導觀察法、直觀操作法進行教學。
三、 學法
《課標》中指出,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知識遷移等方法進行新知的探究。
四、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為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引入,透過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談話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感受“餘數”然後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有餘數的除法是一個新的知識點,在學生感受以後,直接出示算式,並引導學生讀出算式。再指導學生說出算式個部分的名稱。
第三個環節為鞏固練習,新知運用。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理解。
第四個環節是課堂總結,理解昇華。課堂總結是學生對知識系統掌握的情況,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在處理分一分的環節時,學生出現了多一個和少一個的兩種說法,課前預設不夠充分,處理得有點倉促。其實可以問學生分幾份多一個,分幾份少一個,多一個少一個都叫剩餘,由此引出了餘數。這樣處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所講授的內容是北師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一分能幹什麼》。
《一分能幹什麼》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秒之間的關係以及感受一分以及一秒的長短。
《課標》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始終以“培養學生探索和實踐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性學習的廣闊天地。
我把本節課分為三大環節第一個環節是體驗一分鐘的長短以及估計一分或幾分的長短。
第一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這四個活動依次層層遞進,活動一、聽音樂初步體驗一分鐘的長短。活動二、進一步體驗一分鐘的長度,以及初步感受一分鐘能做那些什麼事情。活動三、估計一分鐘的長短,透過前兩個活動學生已經對一分鐘有一定的瞭解,此活動設計讓學生對一分鐘的體會有所昇華。活動四、估計比一分鐘更長的時間,學生已經會估計一分鐘的長短,此活動是對前三個活動的延伸。
第二個環節:透過讓學生聽一聽、看一看等方式認識秒,並總結出1分=60秒。
第三個環節:練習,讓學生透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的知識。
本節課中我注重一下幾點。
1、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
在本節課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全過程,透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充分放手讓學生大量開展多種形式有趣的實踐活動,開放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首先,透過聽一聽、做一做等各種方式,讓學生感受、體驗“1分”的長短,進而引導學生積極動腦,透過學生“自創”的各種估測的方法和手段,較為準確地估測“自己喜歡做的事”“歌曲的長短”等所用的時間,使他們在活動中
去經歷、去感悟、去體驗、去驗證、去認知。這樣學習氣氛活躍,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為學生創設了優美的教學情境。
透過課件的演示營造了愉悅的學習氣氛,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活動化和情感化,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高了,實現了寓教於樂、趣中求學的教學目的。
3、注重交流合作,培養創新意識
課堂上努力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採用同伴互助、小組討論合作等方式,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活動空間和交流機會。
以上是我本節課的設計意圖,當然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還請各位老師和專家給予指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透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絡。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透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演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絡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裡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資料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資料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透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物件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透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匯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資料。
(板書:收集資料)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資料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資料,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資料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
們在統計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麼辦? (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資料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透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資訊?(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透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資料。
(板書:分析資料)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資料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資料,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資料的分段整理)
(板書:資料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資料 ②分段整理 ③製成統計表 ④分析資料)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透過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資料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資訊,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資料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資料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透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汙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汙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資料嗎?再根據整理的資料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資料的分段整理
收集資料 分段整理 製成統計表 分析資料
五、設計理念
A、重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汙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統計製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
1、教學內容:《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6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 透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 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裡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課件、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主題圖、表格。
五、 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1—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定情境,探討新知。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透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並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盤數 1 2 3 4 5 6
個數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三)小結。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設計理念
1.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體現數學無處不在。透過為學生創設龍舟比賽的場景,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透過手勢學習口訣,激發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 經歷過程,全員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經歷主動編寫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兩個關係的處理上。
3. 精心組織,滲透方法,體現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始終在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滲透了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內容簡析
1. 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表內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訣》。
2. 知識基礎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義和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一部分,所以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採取遷移類推的方法。
乘法口訣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必須熟練掌握。
3. 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9個人這樣的喜聞樂見賽龍舟場面引入;接著透過在數軸下面的空格里填數,讓學生做9的連加練習,寫出乘法算式,是為了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最後總結9的乘法口訣,加深對口訣的理解和記憶。書上練習十九的1-7題是應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形式比較活潑。
4.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 透過觀察,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初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會用9的乘法口訣求積,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
(3)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和合作的意識。
5.教學重點是理解9的乘法口訣的意義。難點是記憶口訣,正確確定每一個積。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和採取的教學方式
依據教學目標,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 自主探究,編制口訣
這一環節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一是蒐集資訊,二是處理資訊,三是獨立編寫口訣。
教師在匯入中渲染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場景,同時出示龍舟圖,透過這個場景,讓學生收集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蒐集並提出每條龍舟上有幾個人?也可能蒐集2條龍舟有幾個人?3條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
第二個層次是處理資訊。根據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在處理資訊時從兩方面處理,一方面是在數軸上填寫連加的結果,邊看圖邊推想,這樣的形式呈現,提高了抽象程度,滲透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係。在學生彙報時,教師1個9是9,2個9相加是18,3個9相加是27……9個9相加是81,處理資訊的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獨立寫出9的乘法算式,根據連加的結果寫出得數。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感知連加結果的特點。
這時有了編制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編制9的乘法口訣就水到渠成了,依據學生學習情況,放手讓學生自主編制口訣,將過程填在書上,親身經歷口訣的產生過程,然後在全班展示交流。總結出乘法口訣後,引導學生說出一句口訣可以寫兩個乘法算式。學生完成第84頁右邊算式的填空。
從上面三個層次設計基本達到了圖、式、口訣三維一體,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活動貫穿始終。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透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絡,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以後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本課,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為主。因此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嚮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採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為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後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後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透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後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