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五篇
關於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合五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六單元《釐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並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透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後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絡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徵,由於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直觀教學法。透過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演示等,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從實物感知過渡到圖形表象,抽象出線段的圖形,直觀的認識線段的特徵。
2、活動體驗法。新課標提倡“做數學”。學生只有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透過“看、比、畫、折、說”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思考,引導探索,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3、形象化的教學。形象化的語言,比如線段的兩個端點就像兩個小人兒立在兩端,線段躲到了圖形隊伍中去了等等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觀察操作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儘可能給學生進行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2、合作交流法。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維互補,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語引入新課
數學源於生活,從身邊常見的毛線入手,讓學生觀察桌上的毛線(隨意擺放),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彎曲的毛線。為操作把毛線變曲為直打下基礎。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經歷、感受知識,最終認識、掌握知識。因此我透過以下的活動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1、感知線段
拉一拉:組織學生把毛線拉直,說方法,強調要捏住線的兩端再拉直。順勢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引出線段。接著再進一步從拉直的這條線認識線段的兩個端點,輔助多媒體在課件上抽象出線段的圖形,閃爍端點,加深認識。
辨一辨:在對線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透過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線段的兩個特點,並及時透過想想做做第1題,進行辨認和說理,加深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2、找線段
在學生對線段有初步的認識後,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來加深理解,加深對線段的感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觀察課本的邊,數一數有幾條線段,引導孩子觀察這幾條線段圍成了什麼圖形。
接著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並引導發現幾邊形就由幾條線段圍成。從實物遷移到圖形,加深對多邊形的認識。
3、做線段
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嘗試,引導學生髮現摺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讓同桌之間互相指指說說,鞏固線段的特徵。
接著讓學生試著在紙上折出比這條線段長或短的線段,直觀感知線段的長短,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孕伏和滲透。
利用低年級學生愛玩愛比賽的特點,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畫線段
引導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畫好線段後,先在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交流畫法和步驟。透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感受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化。
三、遊戲鞏固,拓展延伸
結合書中的練習,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深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闖關“畫線段”。
第一關:連線兩點畫一條線段。
第二關:三個點。猜猜畫完是什麼圖形?
第三關:四個點。獨立畫,交流。
四、全課總結,質疑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交流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學生抓住學習的重點,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
《認識線段》評課記錄
朱月萍:今天朱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形象生動的低年級的數學課,整節課體現了形象化的教學風格,下面請各位老師圍繞“形象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學語言的運用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語言不僅有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有效地記住線段有兩個端點這一特徵。
2、形象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開始,由生活中的實物毛線引入新課,再透過動手操作發現特徵,最後抽象成線段這一圖形。由生活到數學,由形象到抽象,充分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知識形成的理解。
遊曉霞:教者從謎語匯入引起學生興趣,重點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和教學手段。採用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教者能引導學生髮現注重指導學生觀察操作。
孫 亮:畫線段時動畫出現的是先畫直線,再畫兩個端點,是否可以展示先畫兩個端點,再畫直線,或先畫一個端點再畫直線和另一個端點。
胡萬進:關於四個點可以連成幾條線段,學生容易定式思維連成4條線段,可以在出示3個點連成線段之後再在連好圖形旁邊再加一個點,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對角線連成的線段了。
周 建:
1、聯絡生活實踐,透過一系列的活動,逐步認識線段的本質特徵。
2、課堂結構合理,過度自然,語言形象化突出,教學效果好。
建議:連線4點,可以結合學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進:兒童化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激勵性的語言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自然得體,富有啟發的無聲語言帶動課堂教學。
鬱 平: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個特徵來教學。活動中透過實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觀的讓學生找出線段的特徵。比較線段長短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找出比價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每個教學內容的重點。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並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一、猜一猜
師:(電腦出示校園圖)“同學們,誰瞭解我們學校多少啊!”
師:我們學校學生的人數有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書:1700
生1:1680師:少了生2:1695師:少了
生3:1699師:對並板書:16991700
師:我們學校的老師人數是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70人,比70人多)
板書:70
生1:71師:少了生2:78師:多了
生3:75師;還是多了生4:73師:對
並板書:7370
師:我們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個?(提供資訊:大約是180個,比180個少)板書:180
生1:178師:多了生2:177師:真聰明
並板書:177180
師:我們學校的電腦有多少臺?(提供資訊:大約110臺,比110臺少)
板書:110
生1:109師:多了生2:105師:少了
生3:106師:你真棒!並板書:106110
師:這些數中1699、73、177、106是什麼數?1700、70、180、110是什麼數?那麼它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
生:準確數,近似數。約等號。分別寫出約等號。
板書: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師:約等號象什麼啊?
生1:“約等號象波浪一樣,等號是直直的兩個短橫。”
生2:“我覺得約等號象飄揚的國旗。”
生3:“我覺得約等號象是等號喝醉了酒一樣,歪歪扭扭的。”
師:揭示課題,板書:乘法的估算
二、學習新課
師: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準備購置一些物品。
師:(出示電腦)每臺電腦4980元,要購買6臺大約需要多少錢?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對,它只要大約數,不需要準確數。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師:(出示購買影碟)每張8元,要買62張,帶500元夠嗎?
生1:62×8=496夠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夠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夠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夠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夠
師:引導分析,準確的數是多少?哪個估計的數與準確的數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1:“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不遠。”
生2:“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的太遠的話,說明了估計的就不準確。”
生3:“估計的數字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多一點,也有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少一點。”
生4:“就是說估計的數字大約在準確數字的左右,不能多出來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計的數字不論比準確數字多還是少,我覺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應用與拓展
師:學校為了綠化校園,準備買一些樹,同學們來參謀參謀吧。
(出示:樟樹每棵28元,廣玉蘭每棵68元,鐵樹每棵103元,桂花樹每棵185元,松樹每棵57元,並介紹了每種樹的特點)
要求:買5棵樹,選哪種好?大約要花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
師:(出示買一個足球82元,一個籃球99元,一個排球78元,各買4個,一共大約要多少錢?)在自學本上做做,請學生講。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師:(出示10種書的價錢)
要求:不超過1000元,每種書購買在5——10本之間。
……………………
反思: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每一位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學校,本節課中教師就是利用了學生與學校的特殊的關係,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做學校的小主人,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這也是新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孩子們怎麼想的,只有透過他們的言語得以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和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已盡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已完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情感也得到了發展。再次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選擇性、開放性、層次性、多樣性,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僅是形式的開放,還有理念的開放,層層遞進,資訊量大,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知識的獲取不是老師硬塞給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交流和諧而又自然的融為一體,思維的碰撞不斷燃起知識的火花,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自然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透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透過引導,啟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絡。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透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啟用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透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情景匯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著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透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透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為學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千米和噸的認識
人教版上冊“千米和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透過直觀感知,具體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建立了釐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對於毫米和分米,還沒有正式接觸,只是在尺子上見過。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要透過直觀教具和具體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再讓學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釐米,再從1釐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的小格,從而得出1釐米=10毫米。再實際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還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從而加深對毫米這個概念的認識。
又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 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
再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是透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二、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透過1釐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釐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啟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才有助於記憶,有利於運用。
三、培養學生測量長度的初步技能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結合教學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制量具,並用來度量一些簡單的物體。另一方面,透過度量物體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例如: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鉛筆的長、課本的厚度,還可以量幾條線段的長度等,透過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的簡單方法,還可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教法和學法看成一個整體,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綜合考慮、設計教學。還要藉助直觀、及時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知識的內在聯絡,讓學生透過實踐,加深認識,提高分辨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並且這一節課又是後面學習較複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因此,根據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髮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匯入新課。由於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慾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後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為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最佳化。透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為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才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透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著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著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為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著,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於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裡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著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製作“表內除法”表。對於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並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