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發,並學會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透過圖形的割補、剪拼,參透圖形變換的數學思考方法,並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大隊旗、中隊旗、小隊旗;每個學生準備剪拼的圖表、剪刀等。
一.匯入新課
1.出示少先隊大隊隊旗,要求計算大隊旗的面積。(長120釐米,寬90釐米)
2.接著出示紅領巾,要求計算紅領巾的面積,提出求三角形的問題。
二.出示課題
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這堂課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板書)。你們先想一下,這堂課要學習哪些內容?(透過討論,使學生明確這堂課的教學要求)討論後投影片映出:
1.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3.怎樣運用公式計算三角形面積。
三.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1.用數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積。
要求學生按課本第67頁上的插圖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積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長度同它的面積之間有什麼聯絡,啟發學生猜想。
底高面積
6釐米4釐米--12釐米(學生可能會說出,三角新面機形底和高乘積的一半)
2.嘗試操作
師:前面我們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積是底和高乘積的的一半,還需得到證明。大家回憶一下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投影機上演示:
(圖形)P213
生:用割補的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然後推匯出計算平形四邊形面積的公式
師:那麼三角形能不能透過剪拼的辦法轉化成長方形呢,我們大家來做個實驗。
(1)請同學們拿出預先準備的長方形紙片,先量一量長方形的長和寬(長10釐米、寬6釐米),並計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沿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並計算出它的面積。(圖形)P214
(這個實驗,讓學生清楚地看出這個三角形是原來長方形的一半)
(2)讓學生再拿出預先準備的平行四邊形的紙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10釐米、高6釐米),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沿對角線剪開,分成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再計算出它的面積。
(圖形)P214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剪開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開的一個三角形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一半)(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透過上面兩個實驗,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嘗試說出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透過剛才的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
3。自學課本
師:剛才我們是用“分”的辦法證明,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課本是用“合”的辦法證明,把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或一個平行四邊形。(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同桌二人互讀,相互討論)
4。教師小結
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是透過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也是透過把三角形拼成長方形得出的。這說明圖形是可以變換的。
四、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1。出示嘗試題
教師:上課開始時,我們提出計算紅領巾的面積,這個問題能解決嗎?計算紅領巾的面積先要量什麼?然後編出嘗試題.
學生到黑板上量出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約33釐米,編的嘗試題是:紅領巾的底是100釐米,高約是33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2.學生邊看課本邊嘗試練習。
3.教師講評。
針對學生嘗試練習情況評講。特別指出:應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要注意什麼?(不要忘記除以2)如果只有底*高,忘了除以2,算出來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
五、鞏固練習
1.課本練習十九第1、2題。
2.競賽題。
計算少先隊中隊旗的面積(只要列式)。看誰想得最快,解法最簡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討論)
(圖形)P216
解法有:
1.60*60+20*30/2*2
一個正方形加兩個三角形
2.60*80-60*20/2
一個長方形減去一個三角形
3.60*60+20*30
一個正方形加一個長方形
以第三種解法構思巧妙,把下面一個三角形移到上面,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學會了什麼?
(要求學生聯絡上課開始時提出的三條目標回答)學生回答後,師生共同總結:
1.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決定以後,三角形的面積也就確定了。
3.計算時不要忘記除以2,否則算得結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積,而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時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認識小數》中第一教時。P100~101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萬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運算、以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本課內容包括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並認、讀、寫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數。這部分內容是小數初步認識中的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為再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的基礎,也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教學思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數及貨幣單位元、角,長度單位米、分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元、角的瞭解多於米與分米,而且對小數也有所接觸,為此教學一開始以一些商品的價格引入,不迴避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反而以此為基點展開教學,對教材稍作修改,先學小數的讀寫法,再透過學生的合作、自學、討論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再透過練習,增強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三、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能認、讀一位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2、透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學會討論交流,與人合作。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分數與小數的含義是教學中的關鍵。
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課前我們收集了一些物品的價格,把你收集到告訴同學。
多請幾位學生說說一些商品的價格。
二、實踐討論,學習新知.
1、讀、寫小數。
既然大家知道0.1元,0.2元,0.6元都是小數,那你認為它與我們學過的1,2,3,4……的數有什麼不同?
(都有小圓點,都有零)指出,小數中這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
怎樣讀?怎樣寫?
2、理解小數的含義。
分三方面進行。
A以元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B認識以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C藉助分數的意義認識小數。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練習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練習中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學生的探索能力。
3、透過自學讓學生了解自然數、整數及小數是由哪幾部組成的。
三、自學“你知道嗎?”。
透過“你知道嗎?”來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及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首先起源於人類的需要,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貢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國情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賽事簡介
“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由《中小學數學教學》報社組織,其前身即為舉辦多屆的北京市中小學數學“迎春杯”競賽,始於1984年,在目前小學奧數競賽中含金量較高。
二、“數學解題能力展示”賽事解析
根據前兩年北京市小升初經驗,證書依然是進入重點中學的一塊敲門磚,因此,“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獲獎證書,是獲獎考生數學能力的一種證明,是一些重點中學在選拔優秀生源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唯一一個在寒假之前舉辦的奧數賽事,六年級的學生是絕不能錯過的,年後就能拿到成績,直接增加升學的砝碼。中低年級學生也一定要早參與早做準備。
根據去年的經驗,只有在“20xx年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進入複賽的學員才有資格報名參加明年的“第十五屆華盃賽”。
作為組委會協作單位之一,將設立初試考點,接受學員以及非學員的各年級優秀考生報名參賽!歡迎數學成績優秀的學員報名!
三、報名方法:
【報名時間】20xx年10月16日(星期五)-20xx年11月6日(星期一)
初賽時間原定12月6日,這與BESTS考試衝突,因此可能會將初賽時間提前(具體時間待定),
擔心本次比賽與BESTS撞車的同學放心報名!
【報名地點】本次報名均採用現場報名的方式,泡泡各中心均可報名。
【報名條件】數學成績較好的小學三、四、五、六年級學生均可自願報名參加。請學生
或學生家長持學生身份證(號)到中心前臺登記填表報名。
【溫馨提示】請學員報考時,務必登記學員姓名,性別,年級,就讀學校,聯絡方式(手機號),確保資料齊全正確,以免影響學員成績。前臺辦公時間週一至週五為12:00-19:00,週六日為8:00-19:00,請家長注意。(大賽組委會實際每人收取20元報名費,學員憑09年秋季班聽課證,免費報名!非學員,代收20元報名費!)
五、比賽時間:
在“20xx年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中,POP少兒共組織238名學生參賽,其中60%的學員進入複賽,進入複賽的40%的學員分別獲得了二等獎和三等獎!
預祝今年參賽的同學們再獲佳績!
同時,為了表示對熱愛數學思維訓練的同學們的鼓勵和嘉獎,少兒部特對本次“20xx年數學解題能力展示”大賽設立獎學金如下:
獲得本次比賽一等獎者:獎勵1000元課程優惠券;
獲得本次比賽二等獎者:獎勵500元課程優惠券;
獲得本次比賽三等獎者:獎勵9折課程優惠卡;
注:以上課程優惠券僅限報“數學思維訓練課程”使用!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透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為學生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透過天安門、飛機、獎盃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為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透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學生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透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透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學生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在“想想做做”後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築,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蘊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物體出發,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課準備採用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透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透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匯入,在教師與學生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先透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學生透過仔細觀察,並且自己動手摺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後,讓學生繼續動手摺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瞭解對稱軸。
然後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學生愛動腦筋,勇於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遊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做一做”就是課本中的例題2,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製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節,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課的最後,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並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司老師的課,我聽過很多次,每次都給人別樣的感覺。面帶微笑,親和力極強,課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功底深厚,善於思考,對課標鑽研得透,教材重點難點把握得準,教學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聽的《面積單位》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的想法,這節課的特點,我用三個字概括:新、活、實。
一、新
理念新,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三公開”教學的成果。新課程的教學觀就是自覺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而建立起新型教與學的關係。這節課,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充分動了起來。“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環節設計適時巧妙,透過小組的互幫互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並能準確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便於學生樹立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目的。
二、活:
1、教法靈活,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學習,透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等各器官參與學習。
2、用活教材。教師不拘限於教材,注重挖掘課程資源。教師能利用周圍環境中和數學有關的資訊,形成資源,教室中的鐘表、開關盒、粉筆盒、牆上的卡片、窗臺上的機器人等能為我所用。數學變得不再空洞,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符號和抽象圖形,而是透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行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3、教活學生。只有課堂活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司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只有思維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生動課堂。
三、實
1、教學過程真實。體現在環節安排科學,邏輯性強。先講dm2/。後講cm2和m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容安排上,先製造衝突,讓學生明白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後熟悉實物,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接下來,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體現“面積單位”的價值,最後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水到渠成。所以這節課上得很實在,
2、讀、寫、說三個習慣的培養落實。讀、寫、說習慣的培養是去年以來,教學常規所抓的重點工作,本節課中,教師上學生讀目標、讀教材,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只有讀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們知道,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寫的方面,認真板書,給學生以示範,讓學生上臺書寫面積單位,在自己本子上寫。讓規範、正確的要求落到實處,說的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清楚,說準確,說完整的話,培養學生敢說,會說,能說的習慣。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無論準備得多充分,學生配合的多好,但終究有提高的空間,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正是因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個教師進步的可能。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精益求精,最後達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境界。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永遠在路上!
這一節課如果說有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更充分些,整節課都是教師在引著學生按既定的“路線圖”走,也就是說,預設有餘,生成不足。課改的實質就是教中心轉為學中心,師中心轉為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只有重視生成的課才理會有內涵,才更精彩。這種基於解決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的課堂學習才是真學習,比如這節課上,當討論“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時”,有學生提出64個時,教師急於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說下面我們再研究,讓學生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就冷卻下來。這個環節究竟如何處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節課只能有一箇中心,一個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課堂的主要環節,匯入、拓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和重點進行。比如匯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積,而這節課學的是面積,有點不對照。結課前的拓展,講面積和長寬的關係,不是不可以,但下課鈴已響,學生的'心已走了,再講意義已經不大。再者,練習量也不足,可見前面用時過多,時間分配不太科學。
說到練習,我想多說兩句,“語文靠念,數學靠練”,這句話,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前段時間,英國引進了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小學版《一課一練》,這是上海小學的教輔,中國的教輔走出了國門,引起了輿論熱議,也讓我們迴歸到教育常識,一定的做題是必要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教育上有種傾向,一說書包重,就提出拋棄教輔,一說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就砍掉習題訓練,這些實際上都是矯枉過正,我們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題海戰術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練習不可或缺,這也符合教育規律。說到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卓玉的觀點: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他說,關鍵不在於學習的量有多大,而在於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當學習是實現外在目的的手段時,不論學習的量有多大,學習本身就是負擔。他還說,作業之所以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主要原因不是作業量的過大,而是質的過低。評價學生負擔輕重的標準,首先看學生作業的意義、價值,即使是幾分鐘的作業,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做,如果沒有必要,再少的作業也是負擔。其次,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樂意做,只在樂意做,高興做,作業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在於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扯遠了,回到這節課上,瑕不掩瑜,總體說,這節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課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學習和掌握好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探索學習時間單位及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有助於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感受,便於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1)聯絡學生已有知識,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係,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數: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能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2)在探索年、月、日之間相互關係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計算全年的天數,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並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及其相互關係,建立年、月、日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判斷平年、閏年。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永續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確定瞭如下教學方法:
教法分析: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特為學生設立了如下學習方法:
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採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分析實踐,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的學習的平臺,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踐驗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教學流程: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究交流,構建新知→實踐應用,反饋提高→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的畫面,提問:“你們知道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發生在什麼時候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你們有自己喜歡的時間嗎?”學生髮言,說出節日或生日等時間。
3、教師歸納:像剛才這樣,我們在說明一件事情時候,往往要告訴人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也是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並板書課題。
(教師從學生關心與感興趣的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這一資源入手,動態地
呈現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環節探究交流,構建新知
1、認識年曆
A、課件展演示年月日的來歷。
B、利用手中的年曆,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年曆,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C、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計算一年的天數。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展示交流,教師板書: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E、練習,圈出xxxx年中,你認為有意義的時間。
(採用多媒體演示年月日的來歷,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觀察年曆,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發現創造,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
2、認識大月、小月。
A、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義。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記憶大月和小月。(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
D、遊戲。我們一起做遊戲吧!老師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學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師最後報到二月,根據學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與閏年的教學中。
(透過用左拳記憶法和記大月的兒歌,輕鬆地幫助學生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活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平年、閏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並完成記錄表。
B、觀察記錄表,小組討論: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會說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師適時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閏年的定義後,繼續提問:“為什麼會有平、閏年之分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識,學生既知道平閏年的來歷,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教師再追問:“閏年的年份與數字4有什麼關係呢?”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然後讓學生進行平閏年判斷的練習。當學生判斷1900除以4沒有餘數,而它卻是平年時,教師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為學生設下懸念,再及時出示小知識,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學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閏年的判斷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C、練習,再次判斷平年和閏年。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部分教學中,教師層層設疑、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於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特別是整百年是否為閏年的判斷更是學生數學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時插入平年閏年的課外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完善。)
剛才,同學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年月日的知識,並得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知識方法到智慧島去闖闖吧!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反饋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個大月,()個小月。
(2)、9月1日開學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個星期零( )天。
2、判斷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個月就是兩年。()
(3)小明的書包是xxxx年2月29買的。()
3、口答: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練習。
小明在奶奶家連住了兩個月,正好62天,這兩個月可能是哪兩個月?
(慧智島闖關的練習遵循了學生愛動、愛玩、愛挑戰的特點,營造了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大膽探索的精神。)
第四環節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2、談談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3、“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
(讓學生談收穫、談感想,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及要點知識進行梳理,利於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網路。透過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透過學生上網查詢,把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24時計時法”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24時計時法”作為計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計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教材涉及的另一個內容是,透過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有多長?學習計算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裡已認識了鐘錶,學習了時、分、秒,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本單元繼續學習年、月、日,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學生認識較大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材呈現的是三位同學來到壯觀漂亮的天文館前的情景,呈現的資訊是售票處天文館的開館時間,還有一張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報。這一素材的選取,對於學生來說充滿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願望。教材從情境創設到資料的提供都是現實的、科學的。透過真實的素材,引導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準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計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2、能正確地把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計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能夠準確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為更好的實施教學,應作以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鐘錶模型學具。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談話引入:小明、小芳、小華三個好朋友都是天文愛好者,星期天他們一起去參觀天文館,在門口遇到了一些問題,你能幫幫他們嗎?引導學生交流情境圖中的資訊,並根據資訊提出感興趣的問題:15:00是幾時?&
nbsp;15:45是幾時幾分?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等問題。
指定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15:00是幾時?”並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想的。
師:大家可真不簡單,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連15:00這樣一種新的計時方法都能看懂,海報上的其他時刻,你們也能
看懂嗎?同桌兩人先相互說一說,好嗎?學生進行自主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設計這一環節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兩種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時有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透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認識24時計時法
結合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名稱。並說說為什麼不叫25計記時法或26時計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結合學生的作息習慣,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計時法的記時規律,並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透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並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於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探究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規律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計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絡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找到聯絡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3、學習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
結合提出的問題:天文館一天的開館時間是多長?引導學生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尋找解決方法。全班交流時,只要學生計算出正確的時間,都給予肯定。最後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由於直接計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這一演算法,從而實現演算法的最佳化。
這一環節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體的智慧,探究到解決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又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三)、迴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自主練習”,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透過讓學生說一說、動手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體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透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即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相轉化以及計算某一件事經過的時間,力求簡潔明瞭,體現主要內容,便於學生掌握和梳理知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它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後,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還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演算法多樣化,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2、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和參與的能力。
3、透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獲的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重點:理解算理,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慾望,發現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遊戲教學法:在練習的時候加入遊戲環節使學生愉快的學習。
三、說學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新課標特別提倡的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經歷演算法多樣化,將其所學新知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我結合學生積極進行少科院研究,引出買書這一話題,引導學生解決買書中的數學問題:24×2,24×10,24×12並引導學生解決,既複習鞏固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做準備。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自主嘗試,演算法多樣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演算法,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為緩解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先在小組裡講一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然後由學生代表講講演算法。(轉化為加、拆數——連乘、乘加、乘減、筆算這幾種)
3、呈現演算法,突破難點
學生的方式多樣為建立與筆算乘法的聯絡我首選了這樣的演算法,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三)聯絡實際,理解算理
結合複習匯入部分的買書,讓學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是舊知,我就一筆帶過;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數去乘得到是幾個十,所以要寫在十位上,從而突破難點。第三次聯絡匯入部分的買書,讓學生理解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然後透過個別說,同桌互說逐步掌握計算方法。
四)鞏固練習,拓展創新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考慮到學生在45分鐘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闖關遊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關:填空我能行
第二關:計算我能贏
第三關:錯題我來改
第四關:問題我來解
第五關:拓展我最行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有扶到放,讓學生逐步掌握並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反思,回顧新知。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從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兩方面進行回顧,讓學生在收穫知識的同時受到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薰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數學》三年級上策第六章多位數乘以一位數中第一課時口算乘法,本章節的學習內容建立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而透過本課時的學習整百乘以一位數,也為後續節次進行鋪墊,如末尾為零的乘法、兩位與三位數乘以一位數時看成整百、整十來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學生分析
學生進入三年級後,在思維上顯得更加活躍,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們的思考往往不夠全面;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懂得偷懶了,日常作業出現拖欠現象。對基礎知識,學生的主要問題,還是靈活運用的問題,而往往當學生碰到幾次難題後,學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懼情緒,一提筆就覺得難。有幾個後進生前面抓得不夠,與自學性強自學能力好的學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師擔心。三年級的學生在心裡和生理發展還不成熟,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課時應經常鼓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口算算理
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時開展是圍繞著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展開的,可以說都是以此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整十、整百的計算雖然不難,但是如何深入理解並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五、教、學法分析
教師以情境引導法、討論指導法,創設一個生動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積極引導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再透過適當的聯絡,幫助學生形成技能。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我們平時是如何幫媽媽忙的,都幫什麼忙?
例如:幫爸爸買香菸,爸爸給了我30塊錢,買兩包香菸。
學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幫小明一個忙
演示一個簡單的FLASH:今天媽媽讓小明買洗衣粉,7元一袋買三袋,媽媽給了他25元,夠嗎?
1、學生探討如何得知是否足夠
2、得出先計算三袋洗衣粉的準確價格,然後跟25元進行比較
透過設計一個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情境,使學生這樣一個貼近生活情境當中,開展學生的聯想,快速的融入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適當練習鞏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幫助下,非常準確是的買到了洗衣粉,媽媽決定在星期天的獎勵小明去遊樂園玩,小明非常高興,他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如果有20個人坐旋轉木馬要多少錢?媽媽非常準確的說出了答案,你們說媽媽說的是多少?
討論:十個人坐,也就是10個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討論結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書(由學生歸納總結所得,教師引導讓學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討論結果)
答:乘旋轉木馬需要20元。
練習:P69、做一做,透過練習對以上的探討結果來進行鞏固。
透過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設計好的環節,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學生的共同探討,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從而突破重難點,並在後設置幾個簡單的練習,樹立學生的資訊,使學生相信自己已經學會、掌握、理解該項知識點。
(三)深化知識,著重總結
學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樣提你想到的一些問題。
例如50人坐碰碰車需要多少錢?
練習:50×9= 900×9=
小結:計算方法
計算過程
透過此環節,開動學生腦筋,深化知識點,並適時進行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