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實驗本)《數學》第五冊第146—14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教學目的: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麵積單位。現在複習,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麼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要想知道它的佔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說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說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釐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

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學生說,教師擺]

  師:寬3釐米,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釐米)

  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

  師:對!

  師: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為寬是2釐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釐米。6×2=12(平方釐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臺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著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臺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著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說: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匯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匯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匯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裡的書櫃並討論哪裡是正面,哪裡是側面,哪裡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是他的正面,哪裡是他的側面,哪裡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丟擲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著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說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著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說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裡說說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著觀察,再站著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說說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說說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說給別人聽一聽。說到這裡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絡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作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乘法估算不是單一的估計得數大約是多少,而是不僅要求學生學會估計得數大約在什麼左右,還要求學生學會估計得數的範圍,也就是估計得數比什麼大,比什麼小。乘法估算是個難點,教材的安排是:例題透過創設學生喜愛的牧場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中的“大約”,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然後透過思考、交流、引導、小結,用語言表述出來,指出2種不同的估計方法,即估計得數的範圍,以及得數大約在什麼左右。並透過一系列的練習來鞏固該學習內容。

  2、教學目標

  應用新課標理念,依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①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方法的過程,能估算一些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比什麼大,比什麼小,在什麼左右。

  ②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

  二、說教法、學法

  1、在教學環境中,創設適當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應用不同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為學生對資訊的處理和應用提供條件。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透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學中,嚴格遵守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組織教學,配合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帶領學生在數學空間盡情漫遊。

  三、說教學過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本課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情境匯入

  出示例題,教師解說,明明邀請我們去他家美麗的牧場參觀,誰來替他介紹一下?其他小朋友認真聽,看你能瞭解牧場的哪些情況?

  要求學生列出算式:

  29×42=

  [這一環節是以學生感興趣的牧場情境引入,在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打好了基礎,有力地促進教學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計算之前,老師把問題分類,先請大家估計,明明家1天大約最多可擠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擠奶多少千克?

  小組討論,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擠奶8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比800多。為什麼用“多”這個字?(把數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擠奶15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比1500少。為什麼用“多”這個字?(把數都看大,30×50=1500。)

  3、再請學生估計出明明家一天擠奶的千克數最大約最接近多少嗎?

  學生交流: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在1200左右。為什麼用“左右”這個詞?(把數都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數,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講清、講細,讓學生理解清楚怎樣估算)

  4、計算驗證:

  有什麼方法驗證我們估算得對不對?(用豎式)請你試一試,做好的同學自己說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提醒學生注意豎式計算過程中連續進位的問題)

  比較交流:比較筆算與估算的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第3種,最接近;第1、2種估計出了算式的範圍)

  5、講述: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要求只是確定成績在什麼範圍內,估算策略

  是多樣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數分別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會準確些。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問題指向性明確,分散了難點,把乘法的估算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估接近、一是估範圍,先分散後總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

  三、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題

  40×20xx×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組3道題,上下2道題可以口算,中間一道題要列豎式計算。請大家任選其中的一組題進行計算。

  (2)獨立計算。然後把這3道題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3)說說自己的發現。

  (中間算式的得數比上邊算式的得數大,比下邊算式的得數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來估算中間的算式)

  (4)那這個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們也來估算一下。(學生估計,全班交流)

  重點說一說第3題的中間一題,這裡出現了35這樣的中間數,當出現這種數的時候,我們一般看另一個乘數,看它接近哪個整十數,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麼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遊戲:選一選(“想想做做”第3題)。

  課前發給每個學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數字卡片。

  讓學生進行找朋友的遊戲,如果你認為你手中的數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師出示的括號中,請起立。

  教師逐個出示

  24×53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題可引導學生來完成,讓學生理清題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範圍;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數比()大,比()小;在()左右

  讓選擇正確或錯誤的學生說說自己的理由。

  適時反饋。

  小結:兩個乘數分別看做比它們相近的較小的整十數和較大的整十數,可以確定積的大致範圍。而把乘數分別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最接近。

  3、書本P37第4題

  師:其實估算不僅在我們數學計算時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寫作文的例子,讓學生了解。

  出示題目。

  說說你瞭解了哪些數學資訊?

  你估計這裡大約有多少個字?(學生列式估計)

  全班反饋。

  4、“想想做做”第5題

  從圖中你瞭解了哪些資訊?

  你認為他可能買哪種籃球?你是怎樣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結:生活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種比較合適。

  [本課的練習分了專項練習,基本練習和綜合練習三類,練習設計有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這樣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總結延伸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介紹“你知道嗎?”

  五、佈置作業

  六、說板書

  板書是微型教案,好的板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於對知識進行梳理,納入知識結構,同時也為日後的回憶提供了線索。本課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估算

  (1)20×40=800

  估計(2)30×40=120

  (3)30×50=1500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說明:

  本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並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透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透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知識的內容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多渠道收集資訊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24時記時法在時間這部分內容中是一個教學難點,尤其是它與普通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在理解、表述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混淆,怎樣讓學生學得輕鬆,知識點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使學生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裡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四、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該注重生活化、活動化、資訊化,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樂趣中。因此,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於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現問題,創造新知識,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幹。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數學例項,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服務。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聯絡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教材一方面利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24時記時法。首先,出現電視臺節目預報員預報電視節目,從學生喜歡的“六一劇場”的開始時間切入,讓學生討論“怎麼會有14:00呢”,引入了24時記時法。接著,尋找生活中的24時計時法:出示銀行的營業時間、公共汽車站牌上標註的服務時間、交通標誌上的起止時間、火車票上的開車時間、麥當勞、大潤發營業時間、郵局取信時間,然後學生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訊:輪船票、購物發票、遊園活動時間等,無論是數學內容還是生活內容都十分豐富。

  (2)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教材充分注意到這個難點。在學生已經知道一天裡有兩個8時、兩個10時、兩個12時等的基礎上,例題首先利用連貫的三個鐘面講述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從左邊到中間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0~12時,中間到右邊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12~24時。右邊的那個鐘面上還完整地顯示了一天中的0~24時。透過特殊的“0時”教學加深了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

  (3)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節目單改寫成普通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再到親自時間完成xxxx年顏港小學秋季作息時間表的兩種計時法的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

  學過程:

  在本單元中,安排了兩則“你知道嗎”。其中第一則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我把這些知識安排在上課之前迴圈播放,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感悟古時候的計時工具。

  1、情境匯入:

  由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內容,引出課題。

  2、探索新知:

  結合課件,深入探討。

  得出:普通記時法數字不超過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時記時法,全是數字且不超過24,沒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練習:

  (1)告訴你的是什麼記時法?從這裡你知道了些什麼?

  1、銀行儲蓄。

  2、公交車站牌。

  3、汽車禁行牌。

  4、火車票。

  5、麥當勞。

  6、大潤發。

  7、三次取信時間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時記時法?(學生交流)

  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請用另一種計時法彙報一下。

  既然這兩種記時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我們要學會準確地使用這兩種計時法。

  (3)填表(北國中心小學xxxx年秋季作息時間表)

  4、動手製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時間”(機動)

  其實,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樣才能合理安排時間,讓每一個24小時過得很有意義呢?請用二十四時計時法制作一份雙休日的“一日生活時間表”。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資料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透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麼?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麼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麼,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著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麼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並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並初步認識平均數。

  ④完成兩道簡單的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來也會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

  探究先合後分的方法。

  ⑥在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讓學生口答5組資料的平均數,並探究平均數的範圍。

  ⑦最後安排了幾道練習題。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等生輕鬆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後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透過努力後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並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於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可以說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麼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後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裡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範)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透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後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為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

  收穫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資訊?”是一個比較籠統、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資訊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資訊。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資料,你知道了哪些數學資訊?”

  2、教學片斷:

  學生口答完每組資料的平均數後,題目如下:

  234(3)

  468(6)

  267(5)

  507504501(504)

  41620xx(20)

  師問:比較5組資料的平均數,你發現有何共同之處?

  (本題是讓學生找出平均數的取值範圍)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資料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後資料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後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後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①平移次數和連號張數的關係。

  ②一共幾種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係。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資料之間的關係,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於探究什麼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穫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後,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為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並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為什麼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麼想是正確的,為什麼?怎麼想是錯誤的,為什麼?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穫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影象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透過什麼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後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後,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影象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衝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