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總結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為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絡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所以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式
一段:學什麼
1、複習匯入: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 83-59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整數加減法,你能準確又快速的計算出得數嗎?
(1)學生用豎式計算
(2)你是怎樣計算的?(說算理)
師匯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
(1)透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
1、用情境匯入法出示——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知道了那些數學資訊。
2、出示:文具超市裡的三種文具學生說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學習提示:
(1)根據已有資訊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著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為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先獨立學習,再同伴互助然後小組交流。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
三段:我來用
因為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 )對齊,也就是( ),再從( )位算起,得數里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 )。(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 7.5+1.5=8.0 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說說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說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 《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學生要認真讀題目選擇合適的條件)
一件上衣:27.9 元 一條裙子:54.6元 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板書: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 ,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 學生板演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20xx年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書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積和麵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長度、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是本單元知識展開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突變和飛躍。教材的編寫,一方面是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主動探索建立面積的表象,熟練應用面積單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為本單元后面的而積計算作充分的知識鋪墊。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己經建立了長度、長度單位的概念。但是由“長度”概念到“面積”概念。由“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抽象性也比較強。根據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小學中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要藉助於形象的事物或親自參與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本節課設計了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從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透過讓學生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身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突出重點(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並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在主動探究應用中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理解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積的意義。體驗知識建立形成的過程。
2. 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選擇學生身邊的可視可觸控的物體,使學生的感性認識生動形象。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2.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表述參與數學活動。體驗自主、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面積含義的理解和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學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學生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塊。
【學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水彩筆;尺子;4人用的大學俱袋裝有: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學俱袋裝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匯入:
同學們,今天鄔老師第一次來給大家上課,作為三年級的小主人,應該用熱烈的掌聲表示一下對我的歡迎吧!謝謝,大家的掌聲很響亮,你們個個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課。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今天的學習就從大家鼓掌的小手開始。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學們,這是鄔老師的手掌面,請你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誰願意舉起你的手掌面和鄔老師的比一比?這麼多同學都願意呀!同學們看仔細,請問鄔老師的手掌面和剛才幾位同學的手掌面相比,哪個手掌面大,哪個手掌面小?(師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同學們,你們都是這樣認為嗎?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像老師這樣有序地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請再像老師一樣摸一摸數學書的側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側面的大小。摸好了嗎?請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練習本的封面,請問同學們,我們摸的3個面中,哪個面比哪個面大,哪個面比哪個面小?(師邊演示邊讓同學們摸,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
現在請同學們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觀察一下這塊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請問哪個面大,哪個面小?(師點名回答)
那課桌面與大螢幕面相比呢?(師點名回答)
2.揭示物體的面積概念。
師:剛才我們透過摸和看,比較了許多物體的表面,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師指著黑板表面)像這裡,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積,那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什麼?(點名說)你還能像這樣說說其它物體表面的面積嗎?(點名學生說)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臍橙,它的表面面積在哪呢?哪位同學願意上來摸給大家看?(點名學生上臺摸)
師追問:什麼叫臍橙的表面面積?(點名說)
3.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區分面積和周長。
師: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是他們的面積,還有什麼有面積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點名說)同學們知道的圖形真多!
老師這收集了幾個平面圖形,你能看出這裡的長方形和心形相比,誰大誰小嗎?(學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圓相比,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
透過比較,原來這些周圍封閉的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裡可以說,長方形的面積比心形的面積小,心形面積比長方形面積大。那三角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呢?
前面我們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又知道了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認識的面積。(師板書:面積)
那這些圖形的面積具體指哪裡呢?你能塗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嗎?下面兩人小組合作,請拿出練習紙,兩人同時快速地塗色表示圖形的面積,看哪組同學塗得又對又快!
師巡視並收集每種圖形的塗色作品,全班講評。
師首先展示長方形和心形面積的塗色表示圖:我們來看看這組同學塗色表示的圖形面積,這組同學把這整個長方形和心形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看看這組同學的,三角形和圓整個圖形也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老師也同意這兩組同學的塗法。請看大螢幕,(然後師在上展示。)老師給這些圖形塗上了綠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再請同學們仔細看到這些圖形,老師用紅色線條表示的是這些圖形的什麼?(點名回答)對,是周長,它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看來同學們能夠區分圖形的面積和周長了!
4.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再次觀察這些圖形,(師手指大螢幕),他們中誰的面積最大?(三角形的面積最大,師多點2到3名同學說)?你們其它同學呢?哦,大家都一致認為三角形面積最大。看來面積相差比較大時可以直接觀察出面積的大小。
那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張圖形(出示紅色和黃色兩個面積相差不大的長方形),你覺得哪個面積大?點名學生回答。大家意見不一致,看來,光用眼睛觀察是確定不出來的。到底哪個面積大,誰想到了好辦法?(點名回答,演示重疊法。)師引出:這位同學很勤於動腦,想到了用這樣的重疊方法來比較面積相差不大的圖形,是不是所有圖形面積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呢?
師:(師舉起綠色卡紙和紅色卡紙)這兩個圖形誰能一眼能看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那鄔老師用重疊的方法試一試(師演示重疊法),能比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5.小組合作,用測量法(數面積單位)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用這些方法都不能很確定地比較出他們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還想到了重疊後切割多餘的部分,再重疊比較的方法,在這確實可行,你很會開動動腦,有沒有不破壞原有圖形,更形象、更直觀的方法呢?)老師這有一些學具(師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如果利用這些圖形學具來擺一擺,拼一拼,能否檢驗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哪位同學想到怎樣擺嗎?(師點名說)這位同學說選用一種正方形學具,這張上擺正方形,這張上也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有不同意見嗎?(點名說)你認為選兩種學具,這張上擺三角形,另一張上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到底哪種能比較出正確結果呢,選一種還是選兩種呢,下面進行4人小組討論併合作,看哪組能很快討論合作出正確結果,彆著急,討論合作之前請看清合作要求(師出示合作要求,點一名同學讀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從學具袋中拿出要比較面積的紅色和綠色長方形卡紙,再拿出三種學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
2.小組4人商量選定用哪種學具擺,把不用的學具放回學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擺一個圖形,以最快速度擺好。
4.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組選用了( )形學具,綠色卡紙上擺了( )個,紅色卡紙上擺了( )個,所以( )色卡紙面積大。
同學們,看清要求了嗎?好,開始吧!
看哪組擺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確結果!
師巡視小組探究情況,並做指導!
師問:哪組同學願意根據大螢幕上第四條要求說一說自己組是怎樣擺的,結果是誰的面積大?
師根據彙報結果貼出擺的圖形。
(用正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擺了1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上擺了9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用圓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大約擺了10個圓形,紅色卡紙上大約擺了9個圓形,所以大致比較出綠色卡紙面積大。用三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可以擺2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可以擺18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
師問:有哪組同學選用兩種學具擺的?像這樣,紅色卡紙上可以擺18個三角形,綠色卡紙上擺10個正方形,得出結果是可以擺18個三角形的紅色卡紙面積大,你們同意嗎?請你說說為什麼?
生回答原因後師追問:在選用學具測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生得出:要選用一樣的學具來擺,這樣才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再請同學們看到大螢幕(出示圖):大家想一想,是拼擺了6個正方形的圖形面積大嗎?(師點名回答)得出正確結果:不能,因為選用拼擺的正方形學具大小不同。
師再次追問:像這樣都用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拼擺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那在選用學具比較測量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點名回答得出):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面積要一樣的學具進行測量拼擺。
師:我們知道了測量時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指要用統一的標準。這裡統一的標準就是指統一的面積單位,像剛剛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都表示一個面積單位。同學們在測量這張卡紙面積的時候擺了10個正方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0個這樣的面積單位,測量這張卡紙可以擺18個三角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8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這裡擺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所表示的面積單位是鄔老師給定的,當然還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狀,那請問透過剛才的拼擺,如果要準確地測量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認為哪種形狀最適合做面積單位?為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討論得出:圓形沒鋪滿,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擺時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橫著擺還是豎著擺都不受限制,最適合做面積單位。
現在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剛剛擺的學具和兩個比較面積的卡紙放回學具袋中。
6.學習3個常用面積單位
透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正方形最適合做面積單位,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的,為了方便測量和比較,規定了3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時出示,師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學們,這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裡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紙片,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對,就是這一個,(師舉起紙片)這就是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量完後請舉手!
生:邊長是1釐米。
師:每條邊長都是1釐米嗎?(是)
師:說明這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
師:也就是說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師板書並貼上學具)
現在用你這個1平方釐米量一下,你的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量一量,有的同學已經量出來了。(至少點2名學生說)。每個同學指甲蓋面積大小有差異,其實同學們每個指甲蓋面積都很接近1平方釐米。
誰來說一說,生活裡面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師講解並出示圖:小獎貼,電腦按鍵,田字格等)
剛才我們認識了1平方釐米有多大,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1平方分米,請同學們拿出這張紫色學具:對!這就是1平方分米,誰知道它的邊長是多少?
點名學生說: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師:那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師板書貼上學具)
請同學們用你的手掌面和這個1平方分米的學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約多少平方分米?
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手裡數學練習本的封面,估計一下大約有幾個平方分米。看出來的請舉手。點名學生說!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請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學具量一量。誰來邊演示邊說你是怎樣測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們測量的結果一樣嗎?(一樣)
我們知道了邊長是1釐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那怎樣的面積是1平方米呢?誰來說說看。點名說。
師引導:邊長是多少,什麼形狀的面積是1平方米?生得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師板書)
請同學們張開手臂,請問你兩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約是幾米?(師請4位同學伸直手臂並圍成近似的正方形)那這四個同學張開手臂圍成的圖形面積大約就是1平方米。再請同學們們看到老師手裡的這塊布,它就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計一下:如果老師請同學站到1平方米麵積的布上,大約能站下幾個?點名說。到底能站下幾名同學呢?咱們就按同學們說的站一下。師點一小組(8個)同學上去站,不夠就再點。
我們來數一數站下了幾名同學。(大約12個同學)
師對估計的情況作評價。
7.新課小結:
師小結:透過剛剛地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師完善板書)
三、拓展應用。
同學們,你能用所學的三個常用面積單位解決大螢幕上的問題嗎?誰來回答第一個:
出示檢測練習:
一.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是4( )。
2.一張課桌面的面積是24( )。
3.一個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7000( )。
四、歸納提升。
師: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同學們都填對了,下面再來個難點的,願意接受挑戰嗎?(願意)那請問: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怎樣不同的物體表面面積呢?請同學們看到大螢幕(師出示讓同學填空),點名學生說。
三個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不同的物體面積:
1.測量較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郵票、橡皮檫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2.測量較大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黑板、教室、操場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3.測量一般大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手帕、課桌面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五、全課小結。
接連幾個問題都沒有難道大家,看來同學們學已經和這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成為好朋友了!那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的是什麼,學到了什麼呢?(點名學生說)
同學們這節課學得還真不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在數學書第60至63面,課後請同學們溫習並完成書上相應的練習,希望今後的學習同學們能積極動腦,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們將收穫更多的知識。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
面積和麵積單位
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內容。本節課透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後學習數學,以及解決生活中類似搭配的實際問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有關搭配的問題,並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為問題情境,以貝貝一天的生活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將選擇衣服—吃早餐—幫貝貝組數—文字遊戲等素材巧妙的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更深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合理使用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展現了搭配的全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更直觀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談話交流、拉近距離
新課一開始,我先向大家介紹了一個新朋友—貝貝,透過談話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藉助活動,體驗搭配
這一環節,圍繞服裝搭配這一主題,我設計了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同桌二人為一小組,透過討論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只是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從始至終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在彙報時,學生可能會出現找不全或是重複的情況,這時,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那種答案對,而是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找出搭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正確答案。為了讓學生能歸納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先用T恤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再用夾克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讓學生看出來搭配時有先有後,適時引導,讓學生歸納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第三部分: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進行搭配後,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圖片,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難說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並沒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識層面,而是進行了拓展、提升,透過不斷增加飲料的數量,讓學生找出規律,即:多一種飲料就會多三種搭配方法,飲料的數量乘以點心的數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數量。
第四部分:透過活動,激發興趣
透過貝貝的抽獎活動,讓學生幫助她解決數字搭配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記錄這些數字的過程中可能有遺漏或重複的時候,或者是數字寫全了但沒有規律。這時,可以用大螢幕展示幾種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比較找出記錄的最清楚明瞭答案,最後得出數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順序記錄,才能既清楚明瞭又不重複遺漏。最後一個環節是文字搭配,我選擇了“讀、好、書”三個文字,讓學生進行有趣的搭配,因為在前面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學會了數字搭配的方法,所以,為了考驗學生的反應速度,在進行這個遊戲時我要求學生口頭說出這三個字能組成的六個不同的詞語,然後透過有趣的填詞活動,將數學知識與語文知識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認識的提升。當然,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及時而必要的指導。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
從生活中瞭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並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透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蒐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①一張桌子的高度是0.7米;
②教室窗戶的寬是0.85米;
③一份南京晨報價格是0.50元
④每度電的價格是0.52元。
⑤一棵包菜的重量是0.625千克。
⑥奧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於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於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麼意義?誰來說說(藉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思考後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於多少?0.8等於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麼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釐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願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釐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麼?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匯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彙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後,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於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並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於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藉助於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於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透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58頁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8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以往的口算教學過多的強調口算技能、正確率的訓練,簡單、重複、機械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於對數學失去興趣。本節課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聯絡在一起,創設了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講,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識,在一定情境創設的探究過程中來研究本節課的內容,學習新知識會感到輕鬆愉快、興趣盎然。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擬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整十、整百數的口算乘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演算法進行口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透過各種數學活動使學生能運用乘法口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明確口算算理。
二、說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教法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透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口算方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並熟悉的實際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學生體會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絡時,學生對學習才會產生興趣。以學生所熟悉的郵遞員送報紙和信件為教學情境,創設熟悉的具體的問題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僅解決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到學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標》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節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熟悉生活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體問題情境,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四、說教學程式
教學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生活情境:
郵遞員送信,既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又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同時又及時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有了認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新知的環節中,又利用剛才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事例中發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
在學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過程中,第一個問題“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徵,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透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透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演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口算乘法的過程,倡導演算法的多樣化。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第二個問題“工作一個月,又要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時,由剛才的“扶”到現在的“放”,比一比,看誰算得快,並且說說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麼樣,怎樣才能說明結果是正確地。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經歷從“多樣化”到“最佳化”的過程,提升學生思維的抽象度和靈活度,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規律: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在應用方法的鞏固練習中,分四個層次:第一個練習是改錯題,有多新增0的,有少新增0的,還有乘法誤用加法計算的,其中“50×60=300”是學生易犯的一個典型錯誤,透過讓學生找錯、改錯,可以減少學生在今後計算中犯同樣的錯誤。第二個練習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編2道這樣的口算式題;都不要把答案寫出來。將你的口算式題給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個練習是摘香蕉遊戲。讓學生看課件來進行口算。第四個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一個是拓展練習,我根據本課內容設計了由積推想因數的拓展練習,讓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口算乘法型別來推想有幾種不同的填法,()×()=2400,()×()=4000,這裡既要求學生用口訣來推想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有幾種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學生根據積末尾的0的個數來分配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特別是積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這樣的練習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本課所學知識運用其中,同時也關注了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發展,因為練習設計沒有限定要寫出幾種填法,讓每個學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最後的課堂總結以給聰聰回信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