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臺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著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臺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著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說: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匯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匯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匯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裡的書櫃並討論哪裡是正面,哪裡是側面,哪裡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是他的正面,哪裡是他的側面,哪裡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丟擲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著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說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著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說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裡說說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著觀察,再站著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說說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說說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說給別人聽一聽。說到這裡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絡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

  2、教材地位作用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並利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安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總結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學生自己親身探索公式的過程,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與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推到過程以及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如下教學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透過學生探索、驗證後,再運用概括、遷移的過程來完整地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就是本課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程式

  (一)情景引入

  1、課件出示“運動會”情景(課件)引導學生觀察螢幕上出現的田徑場和舉重場,從場地中發現學生熟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並透過師生談話激發學生計算面積的興趣。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創設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景,不僅趣味濃厚同時也透過田徑場和=舉重場很自然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為接下來的探索工作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層次猜想—驗證—概括—類推。

  1、猜想

  在這一層次裡首先讓學生猜想要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呢,會有學生回答與圖形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因此會聯想到面積計算也可能和周長有關,而且猜一猜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開拓學生思維。

  2、驗證

  a、探索

  讓學生帶著猜想,利用教師提供的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種不同的長方形,並把它的長、寬、面積記錄於表中。

  長(釐米)

  寬(釐米)

  面積(平方釐米)

  並思考: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和它的長與寬所含的釐米數有什麼聯絡?它的長、寬分別是多少?面積呢?

  設計意圖: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工具,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更符合了人人參與數學活動的數學理念。

  b、結論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資料並提問: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係了嗎?學生髮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並且是長乘寬就可以求面積。長方形面積=長×寬(板書)。

  設計意圖:此結論並不是最終結論,提出此結論讓學生獲得了探索後的成果,但是同時又為學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即要驗證此結論的正誤。使學生思維進一步拓展。

  c、驗證並概括

  師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乘寬的方法來計算呢?我們再來研究幾個例子。隨後再讓學生同坐之間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擺擺看並自己做記錄。發現: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剛才的結論有可能是錯的,因此再次透過自己動手操作並與同桌互相合作驗證出長方形面積就是長乘寬,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終結論,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也感覺到探索道路的艱辛,數學知識的寶貴。

  3、類推

  師提問那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呢,學生髮現正方形面積是邊長乘邊長,並引導學生說出正方形是長與寬相等的特殊的長方形。

  設計意圖: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很容易類推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過程中不僅回顧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與邏輯思維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課本P78兩題做一做;

  2、發展練習:課本P80第8題。

  課本P80第10題。

  設計意圖:設計有層次的練習,把鞏固計算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和練習的挑戰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四)全課小結

  1、學生談談本節課收穫;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談體會隨後教室作適當的評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教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分析教材

  面積單位間進率是《人教社》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位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並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同時它也是學生在以後四年級學習的小數與複名數和與面積有關的應用題及在生活中解決與面積有關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本課時我們力圖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獲得多種感觀認識,抽象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我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明瞭活動目的,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獲得探究的體驗。

  二、說教材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1、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生生合作的學習精神,樂於助人的集體精神。

  重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難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三、說設計意圖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組的教師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後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教學設計,下面僅結合課堂教學中的三大環節(開課、活動操作、練習設計)來簡述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及我們對每種設計的感受。

  1、第一環節開課的研究

  關於開課的研究,第一次試教,學生回憶長度單位複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到面積單位的研究。這裡教師讓學生透過畫1cm、1dm的線段,1cm2、1dm2的面積來引入。第二次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面積是1dm210cm2)讓學生猜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會選擇以平方分米為單位來描述大小,當老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進行覆蓋發現多了一點,給學生製造研究的動力,學生用低階面積單位去描述,並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思考展開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研究,第三次試教葉靚老師出示三個不同大小圖形,分別是正方形、長方形讓學生選擇手中的學具研究得出三種圖形的面積。由於3號圖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從而揭示cm2與dm2之間的進率。第四次試教我們迴歸課本,從回顧長度單位的進率遷移到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學習。

  這四次開課研究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二、三次的匯入設計突出了面積單位的應用價值試教發現分散了教學重點,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認知障礙,重點不夠突出。

  而第一、四次開課研究目的性更強,直接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學設計借用多媒體使學生對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關係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有效的排除了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這一知識點產生的負遷移效應。

  2、第二大塊:探研活動的教學設計

  這一個教學環節我們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

  第1次是學生分小組活動探究,葉老師把學具全部提供給學生,學生活動內容豐富有擺一擺,有用面積計覆蓋、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們發現容易造成小組活動混亂,我們應引導他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而今天葉老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或二種學具進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讓學生思考和選擇工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先思考、再動手)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展開研究。不同的方法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

  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這樣,透過猜想、研究、驗證等一系列的過程,充分放手讓學生研究、發現、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習的意識。

  對於書本的使用,葉老師也沒有忽略,教學完這一環節後葉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幫助學生學會用教材來學習,必竟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文字。

  3、第三大塊,練習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堂上,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葉老師結合日常生活情形豐富特點,設計開放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應用,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學生探索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

  本節課,我們對練習的設計有這樣一個思考

  “本課我們到底練什麼?”

  雖然這節課我們認為:是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如果練習僅僅停留在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是不夠的。

  我們的看法:

  1、繼續夯實對面積單位進率的認識,所以在葉老師的練習中出現了針對實際物體填寫合適的面積單位,再對面積單位進行換算的練習形式。

  2、本節課的練習形式多樣有填空、連一連、實際應用。

  能有效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3、如何使練習具有延伸課堂的效果

  對於一節課的學習是不是就是40分鐘?答案是否。

  教師在課常上教給學生的知識與方法如何換變成學生的能力,怎樣讓學生的學習延續到40分鐘以外?在本節課中,葉老師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得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葉老師在課的最終提出的思考題給予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繼續研究的目標,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數學思想去繼續研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透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於“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麼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資訊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係,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透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型別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衝,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衝稱象的過程,透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係,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並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衝那樣敢於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遊樂園裡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透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捨的離開遊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遊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係,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透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並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彙報交流時,利用影片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並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透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後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後代換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遊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後,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隻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裡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係。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影片展示學生做法後,仍然藉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瞭,並標註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後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遊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係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係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透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於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於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於簡單化,由於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

  最後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透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遊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穫,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82-83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以及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方法。這節課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堅實基礎。於是,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

  2.本課教材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透過先讓學生用若干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成3個不同的長方形,並填好表格,讓學生透過這個操作初步體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與寬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例2透過測量面積及試一試,探索並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三部分從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第四部分練一練主要目的在於鞏固新知,讓學生能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3.由此我根據教學內容把推導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作為教學重點,而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的過程又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先計算長方形面積,再演示寬不變,逐次縮短,最後演變成長與寬同樣長。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發現、驗證並歸納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利用知識的遷移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③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並透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操作、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一)問題匯入,激發興趣:

  在這裡我安排了3道題,第1題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面積。

  第2題用面積單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積。第3題出是一道既難數有難量面積單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課,這樣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層層匯入,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激發學習興趣。

  第二個環節

  (二)實踐探究,發現方法

  1.動手操作。

  先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組合作,在紙上擺一擺,擺出3個你們最喜歡的長方形,並填寫下表。

  2.反饋交流。

  填完表後,老師帶領學一起觀察擺成的每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釐米?寬是多少釐米?用了多少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老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怎樣的聯絡?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3.初步發現

  學生透過觀察初步發現:長與寬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

  教師抓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發現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動手實驗、驗證方法

  師:這位同學的發現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再來做第二實驗。

  請各小組測量例2的第一個長方形的長、寬,

  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完後小組交流

  1、交流測量結果

  長4釐米,寬3釐米,面積12平方釐米。

  2、交流測量方法。你是怎樣去測量的?

  (①每排擺4個,擺3排,共有12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2平方釐米。②可以沿著長擺一排,共可以擺4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3行.說明每行4個面積單位,可以擺3行,一共有12個面積單位,面積是12平方釐米),如果沒有第二種測量方法,教師運用多媒體引匯出第二種測量方法。

  並比較哪種方法簡便?(這裡透過比較培養學生從多種方法中學會選擇最佳方法。培養學生合理選擇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個長方形,要求學生量出長和寬後用簡便的測量方法測量它的面積,並說出面積是多少?

  讓學生用這兩個長方形的長乘寬是不是也等於它的面積

  第四個環節

  (四)歸納評價,總結方法

  (1)透過剛才的驗證,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麼有關呢?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呢?

  透過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隨後老師介紹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來老師出示兩道題,用剛剛學到的新知來解決。

  1、第82頁的試一試

  2、解決一開始出現的求游泳池的面積題目。經過剛才的學習你有辦法求出面積嗎?

  練習完畢後就進入第五個環節.

  (五)靈活應用,遷移方法

  在推導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時,把一個長7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3分米、寬3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即長和寬相等時,就變成了邊長×邊長,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邊長×邊長。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

  緊接著我們進入第六個環節

  (六)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1、出示書第83的第1題。

  2、出示書第83的第2題。

  本節課採用實驗—發現—驗證-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透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去實驗發現,自己去求證,自己去總結,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P77《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初步認識,對於元為單位的小數,在日常生活學生有過較多接觸,如學生看到過商品的標價,商品廣告圖片上的標價……,如4。65元,學生有生活經驗,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麼讀學生有陌生感,整數讀法對小數讀法產生負遷移。因此,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識元為單位的小數,學會讀寫元為單位的小數是本節課的任務之一。

  小數可以改寫成“十進”分數,從這個意義上講小數的初步認識,也為分數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為以後的小數加減法打下了基礎。學生又學過了三到五位數的加減法使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有了計算基礎。

  二、教材處理

  1、數學知識往往來源於生活實際,應用於生活實際,讓學生收集價格資訊,在物品包裝袋上貼價錢。三年級學生對小數的具體概念陌生,而直觀生活經驗豐富。藉助他們的生活經驗引入。

  2、小數的整數部分讀法與整數讀法相同,小數部分讀法有別與整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由學生自己解決,而小數的讀法先由學生嘗試,再由教師點撥引導解決之。

  3、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也由學生嘗試進行,透過反饋校正進一步獲得知識。透過蒐集物品價格資訊,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能力,並達到培養資訊的整理加工能力,從一個側面體現一些新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確定的:

  1、本課是學生結合元角分知識來直觀認識小數,掌握讀、計算小數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為本課的知識目標。

  2、學生透過收集生活實際中的資訊來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並運用所學小數知識參與社會實踐,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可作為本課的情感目標。

  3、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讓學生學會資訊蒐集可作為能力目標。

  四、重、難點分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階段小數部分教學的起始點,小數概念抽象,難理解,學生雖然對以元為單位的價錢比較熟悉,但是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還會出現小數概念不清的情況,要引起重視。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由於學過整數加減法容易造成負遷移,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又是今後學習小數運算的基礎。因此,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含義和小數的加減法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

  五、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最佳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價格資訊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溝通元角分與小數的聯絡,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歸納讀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在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

  六、教學準備說明

  課前,由學生收集商品價格資訊,並做成價格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投影中鮮活的圖片,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直觀認識小數知識。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價格牌,引出小數

  (二)加強直觀,探索新知

  1、學生看書自學並試讀小數,師生共同歸納讀法。

  2、鞏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讀法練習,練習形式分判斷、寫小數形式的價格。

  3、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先口答數字簡單的價格加法,再進行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教學,方法是先創設情境,再由學生試算,歸納計算方法。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獲取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初步概括並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加減法。

  (三)實際運用,鞏固方法聯絡實際進行購物遊戲活動

  以上練習的設計,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提高了練習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還用到小數?

  (五)課堂總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1、地位作用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本冊中第三、五兩個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滲透教學源於生活,我們要會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及善於探索、思考的學習品質。

  3、重點、難點:

  重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學具準備

  CAI課件、每位學生一份作業紙。

  二、學情分析: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

  三、說教法、學法《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透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整堂課始終貫穿杭州遊玩這一情境,設計色彩鮮明的學生喜愛的“動物”和“過山車”等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學習。透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因為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了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今天,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只有將計算教學置於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於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並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心理學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透過觀察課件中出示的小朋友們被售票員阿姨攔在“動物園”門口,針對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回答售票員阿姨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在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時所設計的第二個過渡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具體問題情境,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式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經過設計而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垂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問題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問題答案的慾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用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後帶著小朋友去杭州遊玩,第一站到動物園,遇到買門票付錢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我們班有53位小朋友,門票要8元一張,一共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列出:53×8的算式,複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又根據小朋友進動物園時著急的心切,結合課件的情境,對學生講到:你們看,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隊伍的前面,怎麼辦呢?瞧,售票員阿姨想了一個好辦法,她對小朋友說:“你們不要急,誰能正確地並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賽題,誰就能排到隊伍的前面,先進門看小動物。”這時我設計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賽題:14×2、31×30、214×3(要求學生說口算過程);同時設計了四道根據乘法的意義寫出算式並說出結果的比賽題:

  1個532個533個5310個53

  並要求小朋友想想:3個53和10個53合起來是幾個53?

  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乘法的意義,13個53寫成乘法算式:53×13,這樣,由複習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為講授法則和算理做好了知識上和心理上準備。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而又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針對前面複習舊知得到的53×13這個算式,先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算理,向學生提問:①你會說一說53×13的意義嗎?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積,再求53×10的積,最後把53×3和53×10的積相加。)我進行板書,在豎式中分三個豎式標明乘的箭頭。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積

  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689

  然後提問怎樣把這三步寫在一個豎式裡呢?讓學生進行演算法的探討。根據學生的彙報,強調書寫格式,用個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積是表示159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積表示53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我對學生豎式格式的書寫進行了規範,並讓學生說說完整的豎式和分步計算的聯絡和區別,強呼叫豎式計算比較簡便。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於樂,溶練習於生活問題和遊戲中,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身邊問題的活動經驗並在玩樂中進行鞏固。而且練習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兒我設計了四大板塊:

  1、嘗試練習

  利用課件中的情境杭州遊玩到達第二站“未來世界”提出幾個問題:①、門票48元一張,要給我們班53位小朋友買門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錢?②、進了“未來世界”後,我們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過山車”,“過山車”每人要付16元,你能幫忙算一算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錢嗎?③、這次杭州遊玩在小朋友們開開心心中結束了,我們現在要乘車回家了,可我們的司機師傅給我們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們應該怎樣表示感謝呢?(付車費)那誰能幫老師算算;我們班小朋友和老師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車費,我們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給司機師傅表示感謝呢?

  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2、鞏固練習

  出示小馬虎做題:

  52677557

  ×43×13×29×36

  156201675302

  2086715151

  36469018251812

  小馬虎做的這四道題中,前三小題錯在對位上,第四道錯在計算的進位上。這題主要啟發學生不能當小馬虎,不能犯小馬虎這樣的錯誤,要求學生在發下的紙上找出錯的原因後訂正並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學生在理解乘法意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演算法,明確算理,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懂得認真計算的重要性。

  3、加深練習:

  聰明的小朋友,你們會填嗎?

  □84□

  ×7□×□7

  □□□1□

  3□□□□

  □□□6□□□□

  這裡出示兩道填數題,對練習稍以加深,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4、延伸練習:

  由杭州遊玩結束,我向學生髮問到:下次我們全校小朋友都要來杭州遊玩呢,你能算一算我們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錢的車費嗎?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讓學生大膽的猜想計算方法,激發學生探索、思考的慾望,為下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第四環節: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了什麼內容?再談談自己的收穫?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五、設計亮點:

  第一,教學設計圍繞杭州遊玩這一情境,並從中滲入買門票付錢等生活問題,體現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學過程利用鮮明的、學生感性的(動物、過山車等)課件,具有動態生存性。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合部分。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積

  53……53×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689

  板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半獨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全盤授予的局面,這樣不僅美觀、簡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邏輯美,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透過口算訓練,即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是學生在學習一位數乘以兩位數,整十數的口算以及乘數是一位數筆算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理解和掌握乘數是兩位的筆算乘法的算例和計算法則作了鋪墊。

  正確理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是成功教學的一半。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紹整百數乘一個數,就是用百位上的數去乘這個數,乘得數就是幾百,所以要在這個數後面添兩個“0”。教材的這樣安排,體現了知識的有序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根據學生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說乘數是整百數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學會整百數乘一個數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兩個因素。

  3、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滲透函式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算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1、遷移法。

  2、發現法。

  3、練習法。

  4、目標教學法。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鋪墊

  從口算6道題入手,複習100乘以一個數,整十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使學生透過口算,歸類小結,溝通舊知,啟用思維。

  (二)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

  當學生處在急於求知的狀態時,及時揭示課題,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後面的教學活動就緊緊圍繞著目標展開。

  (三)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分兩部分:

  1、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

  2、認識乘法算式中被乘數和乘數又叫做積的兩個因素。

  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學生完全可以從整十數的口算中得於遷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規教學,先讓學生編出幾道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題,試著算一算,說說思考過程,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思維,因為材料來自於學生,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順利的解決了教學中重點和難點。

  (四)練習設計

  1、看卡片說得數:

  在於人人參與,人人掌握算理、演算法,面向全體,避免“兩極分化”。

  2、直接寫得數:

  這一層次的訓練,要求人人動筆,算的又快又對,提高口算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題量的練習,熟練地掌握口算方法。

  3、題組練習:

  透過一個因素不變,另一個因素擴大或縮小的題組練習,既鞏固了乘數是一位數,整十數、整百數的口算,同時滲透了函式思想,引活了知識。

  4、綜合練習

  這個層次的練習集舊知識、新知識、擴充套件性知識為一體,檢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可以採用搶答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

  (五)做目標檢測題,及時反饋糾正。

  學生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及時得知自己所學知識的正誤和能否及時獲取矯正性的資訊,透過做目標檢測題,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且及時進行調控,查漏補缺,努力使每個知識點都落實到位。

  (六)課堂小結

  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作出本課的小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