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六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數學廣角DD簡單推理”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資訊,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排除法。教材試圖透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整堂課設計成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讓學生透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絡。

  情感態度目標: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重點: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取遊戲引入、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五、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現平時,只要老師丟擲“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著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為本課對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領悟到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絡,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資訊,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資訊中選擇關鍵的資訊推理出某種結論。透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闖關”中內化

  闖關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對課堂的興趣。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敘理從中內化了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德育滲透與運用新知相結合

  師: “下課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最後一個走,聽課老師也不能第一個走。那應該誰先離開呢?真棒!跟後面聽課的老師也揮揮手說再見吧!這一環節既鞏固應用了所學新知,又滲透了文明禮貌的德育教育。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0-22頁 教材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加減法,也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當然本節課的學習也是為了後面進一步學習乘法做鋪墊 教學目標:

  1.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2. 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觀察現象,在與加法的比較中體會用乘法寫比較簡便。

  3.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準備:準備互動式多媒體課件、卡片、實物等,生準備20根小棒。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裡、認知規律特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觀察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上準備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去看一看歡樂牧場好嗎?出示例1圖片,提問:(1)圖中幾處有小白兔?每處有幾隻?一共有幾個2只?求一共有多少隻小白兔怎樣算? 板書:2+2+2=6(只)

  (2)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隻?一共有幾個3只?求一共有多少隻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著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隻?就是求3個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隻,就是4個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出示例1圖

  提問:大家看一看橫放的小棒是一組一組放的,大家看看每組有幾根?一共多少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 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3、教學 “試一試”出示例2圖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嗎? (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2)老師說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法計算,寫成2×4=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範寫“×”)。

  (4)4個2相加得8,不僅可以寫成2×4=8,還可以寫成4×2=8,誰會讀這個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說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2 + 2 + 2 + 2 = 8 (加數)(加數)(加數)(加數)(和)

  老師說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叫乘數,等號後面的數叫積。 板書:4 × 2 = 8 (乘數)(乘數)(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前面的叫乘數,等號後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出示例3圖 (1)出示例圖,自己先說說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組小雞?每組有幾隻雞?求一共有多少隻,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並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4)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5.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3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3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四.小結、佈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阜陽市鐵路學校的侯晶晶,從事小學教學工作剛三年,教學經驗不足,加上這次準備的比較倉促,說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懇請在座的各位批評指正。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小熊請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說這節課: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設計、說板書設計。

  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4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裡以“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制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採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的特點。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新課程理念出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4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過的乘法口訣進行口算,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數學遊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於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4的乘法口訣的得出與掌握。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並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透過觀察發現資訊,表達資訊,並藉助乘法意義編制口訣,而且透過“開火車”和“對口令”等多種形式,觀察學生記憶口訣的流暢性和了解口訣記憶的準確程度。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的互動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以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匯入,然後用大螢幕出示色彩鮮明的主題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上的數學資訊,並展示給大家。接著組織學生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個紅果,4串需要多少個紅果,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等等。同學們真善於提出問題,我相信你們也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以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透過展示數學資訊,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設計理念:讓學生從中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樂學、愛學,這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另外這種方法,也讓學生體驗演算法多樣化,也能體會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編制4的乘法口訣。

  要想解決剛才同學們提出的數學問題,獨立完成課本20頁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數一數。完成後同桌相互交流,檢查結果是否正確,同時我去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最後請一位同學彙報結果。剛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學的多認真啊!那能根據我們剛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編制5,2,3的乘法口訣的方法,編制4的乘法口訣嗎?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編制4的乘法口訣,並完成課本20頁的4的乘法口訣表。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去巡視,及時發現問題,並對編制口訣有困難的同學及時提示,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正確編制口訣。最後小組彙報結果。緊接著,我引導學生觀察4的乘法口訣表的特點,有的同學可能會發現:相鄰的兩句口訣之間相差4。這時我丟擲“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麼辦?引起學生的思考。有的學可能會說20+4=24。之後我透過師生對口令,男女對口令,開火車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熟悉並記憶4的乘法口訣。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對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做過多引導,因為學生已經經歷了5,2,3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學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這些都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教學理念。這樣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多次的小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我首先設計的是看算式說口訣,這裡有10道題,男生女生各說5道,比一比誰說的更好。第二個練習是看口訣說出對應的兩個算式。請位聲音洪亮的同學讀口訣,其餘同學對算式。最後我組織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運用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例項。生1:一張課桌4條腿,我們組4張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條腿。我們每天上午4節課,每星期5天上課,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節課。生3:教室前面國旗一邊有4個字,兩邊有8個字,“二四得八”。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樂於接受,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4的乘法口訣,現在說說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訣。

  生2:我記住了4的口訣。

  生3:我會用4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看來大家的收穫還真多!回家以後,請把你們的收穫講給爸爸媽媽聽。

  五、佈置作業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用4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的問題,請你們再找一找,記在數學日記中,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這樣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數學緊密相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對傳統的佈置作業的一種補充,是學生樂於接受的作業方式。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數學廣角”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在學生以後的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機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透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透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比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討論事物排列的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難點:怎樣排列可以不重複、不遺漏。理解簡單事物搭配中的有序、無序的不同。

  二:學情分析

  (一)心理特徵

  從心理特徵來說,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好奇、好玩,透過自身體驗獲得知識能使頭腦更加活躍 ,保持愉悅的學習情趣。並且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要在課堂上適當安排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小遊戲。

  (二)認知狀況

  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直接要學生來學習,顯得非常空洞,也沒有好的效果,但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教學模式

  教法: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透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學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四:教學設計

  課前遊戲:

  猜年齡,兩個數排列,課前活躍氣氛。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去數學城堡看看,想進去,得有密碼才行,看看要求。生動的情景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小組活動,探索新知

  1、給出問題:找出需要注意的點,要明白組數的要求。弄清楚要解決的問題,才能順利的進行小組活動。

  2、數學活動:用數字卡片擺一擺,並記錄下來。

  同學彙報總結:教師挑選出的同學彙報,教師在大螢幕投影學生作品,學生解釋自己做題方法。預設四種情況(重複、遺漏、位置互換、固定)。前兩種無序,比較亂,別人看不懂,還易重複遺漏,後兩種有序思考,才能全面,不重複,不遺漏。允許不同方法解決,引導有序思考。學生總結出方法,讓學生體會方法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利用方法解決問題。

  三:體會方法,鞏固新知

  1、 塗色練習

  用紅黃藍3種顏色給兩個城區塗上不同的顏色,一共有多少種塗色方法?請你塗一塗。

  2、 拍照練習

  鞏固解題方法與思路,雖然物件不同,但思路相同。

  四:全課總結

  暢談感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搭配中的學問,我們要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認識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五: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搭配(一)

  有序 互換位置法 固定法

  《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說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說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說課稿 1 2 : 12、13 2 1 1

  《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說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說課稿《數學廣角——搭配》搭配說課稿 不重 1 3 : 13、31 1 2 3

  2 3 : 23、32 3 3 2

  不漏

  六:課堂評價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看能否準確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設計課堂環節和檢測試題來鞏固知識。

  過程與方法的評價:課堂上注意觀察學生的活動,看他們能否透過觀察總結,傾聽和理解別人的思路,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看學生能否找到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是否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

  七:課程資源的開發

  文體資源:教科書、教參、其它教輔資料。

  資訊科技資源:多媒體、網際網路資源

  環境與工具:課件、給學生準備數字卡片、數位表格、彩筆等。

  生成性資源:學生的疑問,老師的解答,師生互動推動了課程資源。

  八:教學得失

  得: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趣匯入。

  整節課始終用創設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積極性。首先由“密碼鎖”這個情境引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再由引導學生用二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過渡到引導學生用三個數字探索排列組合的規律。然後為了鞏固這節課的重點,又創設了三人合影的問題。

  二、自主學習,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新課標》強調: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先讓學生按照我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自主學習。學生同桌互助交流,一對一幫扶。教師巡視、指導。

  三、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所以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的。本節課在教學難點——掌握排列不重複、不漏掉的方法時。為了使每一位都能充分參與,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交流。讓每個學生知道在小組內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儘量保證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教師深入小組中給予恰當的指導。合作學習後,讓學生自己評價,即對展示的情況進行補充、質疑。這時,教師再在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基礎,答疑解惑。以解決師生的雙邊互動。

  失:

  1.原本預設學生能寫出“固定十位法”,但可能是在引入時,讓學生產生了定向思維,導致學生反倒沒有掌握這種方法。在這裡費時較多。

  2.自主學習的環節,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有點多,學生不完全明白要做什麼?這裡我可以先舉一個例子,再由此引入。

  3.數學實踐活動中,雖然學生有意識要按規律有順序地排列。但部分學生在沒有提示之前,就不知道要這樣來排?如何滲透懂得有序排列的數學思想?在今後教學實踐中,怎樣促進高效課堂?這些都是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今天這節課主要教學倍的認識及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倍的關係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數量關係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拓寬應用 除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因此學好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認識“倍”的學習過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會比較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2、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會解答這樣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學生觀察、比較、推理、遷移、有條理地敘述的能力,培養學生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

  “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發現、交流,動手操作等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主要運用如下教學法。

  1、情境教學法,根據教材內容以森林運動會為開頭,採用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學習過程中兒童的視覺感受能力最強,我為學生提供了黃花、藍花圖片,以引導學生從各自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積累出發進行積極的、獨特的思考,從有趣、新鮮的素材和情節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學生在活動的情境中打開了思路,激發了靈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2、 動手操作法: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時讓學生進行操作並在基礎上完成相應的填空,學生把動手操作和口頭表達結合起來邊擺邊說,指名說說思考的過程,進一步突出要求一個數量是另一數量的幾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份看作一份,看另一個數量是這樣的幾份,就是第一個數量的幾倍,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

  三、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為了使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的設計有獨立活動、也有同桌兩人活動。再通圈一圈,擺一擺,說一說等方式讓學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在具體活動中,我讓學生說說小動物之間存在什麼樣的數量關係?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從參觀動物運動會引入小動物之間不僅存在相差關係,還存在著倍數關係引入倍的概念

  (二)主動探索,探究新知

  這裡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層是倍的認識,透過觀察藍花有朵看作一份,黃花有這樣的三份,也就是3個2朵,可以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之後變化藍花的朵數。說出黃花的朵數與藍花之間的倍數關係。學生能夠感受到把藍花的朵數看作一份,黃花有這樣的幾份,黃花的朵數就是藍花的幾倍。

  第二層次是教學求一個在認識倍的基礎上,要求小鹿的只數是小鴨的幾倍,除了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外,也可以用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來表求。結合除法的含義來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就是求幾里面有幾個幾這樣的數量關係。之後是趣味遊戲拍拍手,先是老師拍2下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拍一拍,然後老師拍,全班同學漆器按老師的要求拍一拍,並說說你們拍的是老師的幾倍 。通過幾次的嘗試,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訓練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擺小棒練習進一步鞏固倍的認識。學生透過擺擺說說填填的形式進一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鞏固新知,應用拓展

  練習內容的設計,由易到難,分層安排,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第一層基礎練習是進一步鞏固倍的相關知識,並用倍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二層是有關倍的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動動小腦筋把紅圓和綠圓成倍數關係進一步鞏固了倍的認識,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力與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空間。

  在這這節課結尾的動動小腦筋這個環節,許多老師對我提出建議說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太長了,可以縮短一些時間來讓學生來完成補充習題。

  最後沒有總結,其實我本來的意圖在做完書上的練習之後做一個總結,但是那個總結我只問了學生你認為你學的好嗎?卻忘記接著問學生生你有什麼收穫,。以至於許多老師都問我你怎麼沒有總結。最後一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很好。那希望各位老師給以批評指正。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學生已經學會直接比較長短與高矮,對線段有了初步的認識,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用(文具盒、鉛筆等)非標準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經驗。而數學中的標準長度單位,是學生最早接觸的計量單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課作為計量單位的起始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發現學生在尺子上或測量物體時,都有接觸過釐米這個長度單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測量物體,但對其意義的理解並不清晰。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有長度單位,不知道怎麼用長度單位,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尺來測量……那麼本課怎樣讓學生對以上這些理解清晰,體現其“起始課”的特質呢?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方面,我們該如何讓學生體會“釐米”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樣認識釐米,又怎樣將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去。

  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對以上的理解與思考,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明白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釐米”的重要性,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進行測量,會畫規定長度的線段,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落實課程標準:1.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3.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從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採取瞭如下教法與學法:

  教法:直觀演示、設疑誘導、活動探究

  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發揮本節起始課的作用,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第三環節:課後應用,鞏固新知。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第一環節:課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單見附件2)

  比較一:

  小紅

  小麗 小紅比小麗多2個

  引出“單位”,

  小強 體會單位的重

  小明 小強比小明少3顆要性。

  比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該用什麼單位表示?引出長度單位“釐米”,並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課中敏學,掌握新知

  這個環節我分四個層次進行展開。

  1.認識尺子

  尺子是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麼都沒有),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師出示的尺子缺了什麼,透過復原尺子,使學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組成部分:刻度線,數和單位釐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釐米

  認識1釐米是本節課最為核心的內容,教學時首先明確告訴學生,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做單位,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這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釐米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發現每相鄰兩個數(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長1釐米,這樣學生對1釐米的長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然後透過①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劃1釐米,有一個形象的直觀感受,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稜長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劃1釐米的長;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釐米的物體。四個環節的操作,讓學生的體驗活動走向深刻,積累1釐米長度的量感經驗,對1釐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學到這兒,我讓學生回顧認識1釐米的過程與方法,並嘗試小結。這個環節層層遞進,既突出了重點,又逐步分散了難點,為其過程與方法遷移、滲透到後續學習中做好鋪墊。

  3.認識幾釐米

  透過剛才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1釐米。那麼刻度0~刻度2是幾釐米呢?引導學生認識到2個“1釐米”就是2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釐米嗎?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一找4釐米、5釐米。並反問刻度6到刻度10是幾釐米?為什麼?在層層追問中明白“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同時實現了知識的變遷,滲透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4.測量實物

  (1)量一量

  首先學生自主觀察書本小刀圖,判斷其長度,並在小組內交流,由組長組織,歸納總結出測量物體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或線段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釐米。這樣的設計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主要是想抓住課堂的生成,及時發現一些錯誤的量法,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比老師的直接講授要更有價值。

  接著,讓學生應用探索出的測量方法,獨立測量書本中出示的線段,和身邊的任一物體,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2)畫一畫

  放手讓學生自學,透過自主閱讀書本第51頁畫一畫內容,明確畫特定長度的線段的方法,即一般從0畫起,畫到幾就是幾釐米(和剛才測量的方法基本一致)。並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進行鞏固。教師要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第三環節:課後應用,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礎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2、3兩題。

  透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初步滲透估測意識。

  第二層次:提高練習。

  1.估測:

  (1)開展“火眼金睛”活動,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食指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並瞭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計自己中指的長、數學書封面短邊的長,文具盒的長,再用尺子量一量,進一步鞏固驗證估測的能力。

  這個環節,學生在反覆的估測、實測中,逐步修正他們的估測策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長度觀念。

  2. 回顧學生比高矮的情形,用釐米表示他們相差的高度。前後呼應,體現了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3.斷尺量小刀

  結合書本內容,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像這樣一把斷尺能測量小刀的長度嗎?引導學生思考,這其實是測量方法的一個昇華,雖然沒有了0刻度,但我們透過“認幾釐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斷出小刀的長度。設計本題旨在在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三層次:拓展練習。

  釐米可以測量較短的物體或線段長度,如果測量學校操場的長,你覺得用釐米做單位合適嗎?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課堂教學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終結,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

  第四環節:總結課堂,評價學生

  在這節課結束之前,我讓學生回顧釐米的認識過程,並告訴學生,以後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繼續認識其他的長度單位。這樣就凸顯了起始課的內在意義。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便於學生及時回憶、總結本課知識,並進行自我評價。

  認識釐米

  單位

  長度單位 1釐米

  整節課我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加強直觀操作,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讓認識釐米的過程與方法在後續學習中得到遷移生長,使數學學習變得更簡約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