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錦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透過觀察找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聯絡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絡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學生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說”的需要,在同一時間裡,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說,課堂成了說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感到自由、輕鬆,樂於大膽討論、質疑,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透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於思考、樂於動腦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設疑匯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錶示的過程中,溫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定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釐米的,厚度不到1釐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麼?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說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說一說毫米的特點,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釐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觀察、動手運算元一數尺子上1釐米裡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釐米裡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釐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髮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說自己的收穫。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悅,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絡。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透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於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估測儘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結合例項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字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匯入新課時,讓學生說說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匯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 直觀演示法

  充分藉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說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範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透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透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律發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透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係,再推匯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於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說說各自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並作好記錄。小組彙報拼擺結果,觀察統計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自己的拼擺收穫:透過擺一擺,你們有什麼發現?猜一猜: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小組合作進行操作,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計算的公式,在此基礎上透過典型和有意義的材料,把一個長7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漸變成長5分米、寬5分米的長方形(邊長5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拼擺、觀察、猜測、驗證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透過小組的拼擺——猜測——驗證,讓學生經歷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到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建議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說說我的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與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概念,學歷運用各種估測方法比較面積大小。

  教學重點難點:從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兩方面理解面積的大小。瞭解統一面積單位是必要性。

  教學策略:面積的概念可以從比較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前者從學生身邊的物體尋找直觀比較的物件,如課桌桌面,課本封面,黑板大小,練習本封面等等,從中還能比較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於疊合時,則可以採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學習面積單位,先由第教材70頁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創設問題情境,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再介紹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定,並透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內容是有關小數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是學生在熟練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學習了分數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始接觸小數。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後,對小數的讀寫法進行教學。這是認識小數中比較重要的一環,這也是為以後進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及小數的四則運算做知識積累準備。它是整個有關小數學習中的基礎,可以說是一相當重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中的重點是對計數單位的理解,正確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整個教學內容較為簡單,相對於對計數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的讀寫方法可能會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結合本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擬在課堂中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比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中必須首先考慮到的問題。根據本節的內容我創設了一個“五一”期間模擬登山的情境,整個教學活動貫穿在這一個大背景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我將登山活動變成了一種比賽,學生初分成兩隊進行登山比賽。在登山的過程還設定了許多的“驚喜”,進行情感教育與表揚激勵。

  2、自學輔導法。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要透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一些自學的`習慣。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檢查幫助學習為輔。

  三、說學法

  本班學生一直都在課堂上嘗試進行自學與教師輔助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加上本內容在一定層次上的相對簡單。所以我大膽採用了學生自學與學生互教的方式。學生先透過自主學習,然後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學習。這有利於學生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五一有什麼旅遊計劃?想不想登山?今天我們就在課堂上進行一場登山比賽。看看哪些同學能順利登上山頂,拿到一份“寶藏”。創設一個比賽登山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前就有一種新鮮感,在課堂上能保持一種較為旺盛的學習力。

  (二)複習引入

  本節課是有關小數的讀寫法,這與整數的讀數法有不少相似之處,可以透過以前有關整數的讀寫法及相關知識進行遷移和類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讀整數,複習整數的數位順序表等內容。

  1、我們今天上的是什麼課?(數學課)所以一開始我們就來一輪非常簡單的讀數遊戲。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數,兩組分別抽一組的同學快速讀。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讀出這些數就必須非常準確、熟練地知道整數的數位順序表(齊聲說)

  比賽:每隊各派兩人,從教師手中抽三個計數單位,三個數位,貼在相對應的數位位置上。

  個、十、百、千、萬、…(一級)

  3、引入新授

  教師出示幾個小數:2.7820.4635.9。這些就是我們昨天所認識的新朋友,它們叫什麼?(小數)我們觀察一下這些

  小數,它們以小數點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為整數部分,右邊為小數部分。剛才我們分析了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和數位,其實小數也有計數單位與數位。這就是我們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三)、學習小數的數位順序

  1、學生先在小助手“樂樂”的幫助下進行獨立自學,(樂樂是在本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虛擬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學中提示幫助學生進行自學)

  2、在自學的基礎上,結合以上的幾個小數指名說說小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然後透過一個比賽活動強化對小數數位和計數單位的記憶。兩隊各派三名同學上前,依次抽一個數位貼在相應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萬分位、…(二級)

  3、為了鞏固數位順序的相關內容,緊接著設計了以下這部分練習:

  (1)、小數點右邊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麼數位?計數單位是什麼?

  (2)、省略號表示什麼?

  (3)、各計數單位間的進率為多少?

  (4)、寫出24.375每個小數位上的數各是幾分之幾?(三級)

  (四)、自學小數的讀法與寫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仍然是在小助手“樂樂”的提示進行自學,教師進行課堂巡查,並對部分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

  (五)、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自學後,教師透過設計練習,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檢查,在教學中適時對學生在自學中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強調幫助掌握學習內容。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採取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設計,讓學生找到自學的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學生自學時的漏洞。同時在檢查過程中還設計了兩個比賽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動學習的樂趣,激發探索欲。

  1、你會怎樣讀小數?

  2、讀出下面的小數: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個小數分別表示什麼呀?(四級)

  4、比賽:一組先派一個同學寫一個數,請另一組同學說,如果答對那個同學就可以當小老師,出題考另一組的任何一個同學。進行五輪比賽,看勝負。(五級)[

  5、你會怎樣寫小數?

  6、寫出下面的小數:

  四點零三九零點四零八三十點零一五

  7、想一想:每個小數表示什麼?(六級)

  8、比賽:以紙條的形式出現:三點七三零點三零七五十點二零八四萬零七十三點六九

  隨機從每組中各挑兩名同學上臺板演。其餘同學先完成自己組的兩道題,再檢查另一組的是否正確。(七級)

  9、讀P8788頁的讀寫規則。

  (六)、鞏固練習

  這個環節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對於新知的一個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個過程。在這裡安排了兩種型別的題目:一是基礎知識題,主要是書上的相關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透過練習再次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一是知識拓展題,是一個書上的思考題,主要是讓學生髮散思維,學會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檢查方式:抽查與統一講解相結合(八級)

  3、知識拓展:

  用5、0、7、6這幾個數字,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

  (1)、小於1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2)、大於7而小數部分是三位小數

  (3)、0不讀出來而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九級)

  (七)、小結:

  提示課題,哪些同學成功的獲得了這些寶藏了?出示“我會讀寫小數”。你們都獲得了這份非常重要的知識寶藏,相信會為你今後的學習帶了許多幫助。其實學習數學就我們的隊名也可以這樣的快樂輕鬆而且簡單呢。

  (八)、佈置課堂作業:

  根據教學的重點有針對性的設計以下兩道作業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1、讀出下面各數:

  0.07讀作:1.405讀作:

  20.03讀作:70.009讀作:

  2、寫出下面各數:

  零點二二寫作:二十點零零七寫作:

  三十點八寫作:一百點零九三寫作: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

  2、教材地位作用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並利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安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總結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學生自己親身探索公式的過程,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與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推到過程以及計算方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如下教學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透過學生探索、驗證後,再運用概括、遷移的過程來完整地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就是本課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程式

  (一)情景引入

  1、課件出示“運動會”情景(課件)引導學生觀察螢幕上出現的田徑場和舉重場,從場地中發現學生熟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2、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並透過師生談話激發學生計算面積的興趣。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創設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景,不僅趣味濃厚同時也透過田徑場和=舉重場很自然引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為接下來的探索工作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層次猜想—驗證—概括—類推。

  1、猜想

  在這一層次裡首先讓學生猜想要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呢,會有學生回答與圖形的長和寬有關。

  設計意圖: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因此會聯想到面積計算也可能和周長有關,而且猜一猜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開拓學生思維。

  2、驗證

  a、探索

  讓學生帶著猜想,利用教師提供的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種不同的長方形,並把它的長、寬、面積記錄於表中。

  長(釐米)

  寬(釐米)

  面積(平方釐米)

  並思考:長方形面積所含的平方釐米數和它的長與寬所含的釐米數有什麼聯絡?它的長、寬分別是多少?面積呢?

  設計意圖: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和工具,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更符合了人人參與數學活動的數學理念。

  b、結論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資料並提問:你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係了嗎?學生髮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並且是長乘寬就可以求面積。長方形面積=長×寬(板書)。

  設計意圖:此結論並不是最終結論,提出此結論讓學生獲得了探索後的成果,但是同時又為學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即要驗證此結論的正誤。使學生思維進一步拓展。

  c、驗證並概括

  師提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乘寬的方法來計算呢?我們再來研究幾個例子。隨後再讓學生同坐之間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擺擺看並自己做記錄。發現:長方形面積=長×寬。

  設計意圖:剛才的結論有可能是錯的,因此再次透過自己動手操作並與同桌互相合作驗證出長方形面積就是長乘寬,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終結論,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也感覺到探索道路的艱辛,數學知識的寶貴。

  3、類推

  師提問那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呢,學生髮現正方形面積是邊長乘邊長,並引導學生說出正方形是長與寬相等的特殊的長方形。

  設計意圖: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很容易類推出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過程中不僅回顧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與邏輯思維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課本P78兩題做一做;

  2、發展練習:課本P80第8題。

  課本P80第10題。

  設計意圖:設計有層次的練習,把鞏固計算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和練習的挑戰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四)全課小結

  1、學生談談本節課收穫;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談體會隨後教室作適當的評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教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又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繼續學習。教材在編排時注意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計算方法。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

  三、學習目標的確立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透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用豎式計算比口算更方便,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正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算理。

  四、說學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透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透過估算和計算,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透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只有將計算教學置於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於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並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鬆地獲得新知識。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透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演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

  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說於口。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學流程預設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3分鐘)

  筆算並說出計算過程。

  41×717×5

  這是上冊我們學習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板書:筆算乘法)透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並正確計算。

  二、以標導學解讀探究(15分鐘)

  1、自學例1。

  自學提示:

  (1)自學例1後說一說圖中展示的內容是什麼?怎麼列式?

  (2)觀察乘法豎式:

  ①先用誰乘誰,怎麼乘?說出計算順序。

  ②再用誰乘誰,怎麼乘?說出計算順序,怎麼照位?

  2、自學反饋:指名讓學生說老師邊板書。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

  得出這樣便於口算的道理,也為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為更便於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於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透過學生自己探索演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麼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彙報,強調書寫格式並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演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教師點撥:

  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

  (3)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完成63頁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檢查。

  口答:

  A、計算23×13時,先算()個23,再算()個23,最後算()

  B、計算41×21時,先算()×(),再算()×(),最後算()

  2、拓展練習

  書櫃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買12個書櫃要多少錢?(2)買21張桌子要多少錢?

  (3)買14把椅子要多少錢?

  四、梳理知識總結反思(1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誰能說一說計算過程。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筆算下列各題。

  2、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並改正過來)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思考題:(6分鐘)

  1、明明在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22個位的2看做5結果比第一個因數多出11,這兩位數的乘積應是多少?

  2、海龜出生後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後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剛出生時有多少克嗎?

  六、教學建議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儘量讓學生自己總結。

  2、重視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嚴密性、邏輯性的引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實驗本)《數學》第五冊第146—14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教學目的: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麵積單位。現在複習,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麼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要想知道它的佔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說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說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釐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學生說,教師擺]

  師:寬3釐米,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釐米)

  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

  師:對!

  師: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著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為寬是2釐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釐米。6×2=12(平方釐米)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臺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著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臺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著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說: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匯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匯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匯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裡的書櫃並討論哪裡是正面,哪裡是側面,哪裡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是他的正面,哪裡是他的側面,哪裡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著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丟擲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著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說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著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說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裡說說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著觀察,再站著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說說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說說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說說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說給別人聽一聽。說到這裡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絡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