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三年級下冊第46頁~48頁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個階段完成說課。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具準備,五是說教學過程。

  一、是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的時間單位。我們知道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了時、分、秒,本單元是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觀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且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學生能與生活聯絡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索與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數感,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

  (1)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2)發現並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二、是說教法

  為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的教法是:

  (1)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透過啟發、誘導、設定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從學生的“要我學”到“我要學”意識轉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2)儘量利用直觀教具、演示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說學法

  由於年、月、日的知識比較抽象,而三年級的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這節課我採用的學法是: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從而形象直觀理解該知識。並運用學會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主動獲取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是說教具準備

  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曆卡。

  教師:課件、年曆等。

  五、是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

  師:(出示課件)現在老師給大家1分鐘邊看題邊想,把答案記在腦子裡。(1分鐘過去了)師:老師要請五位同學分別來完成這五道練習題,誰來呢?(學生舉手)我先請一位學生回答第一題,然後發動學生評論,統一認識,得出結論:2時=(120)分。(出示隱藏答案)。然後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表揚。(我平時上課的表揚方式是全體學生邊拍手邊說: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練習題最後提問:大家知道時分秒都是什麼單位?(學生就會回答是時間單位)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於檢查學生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後面要學新的時間單位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設定懸念、情景匯入

  師:同學們上課到現在你們一定很累了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放鬆放鬆一下好不好?”(這時同學們的情趣會高漲起來。)但在講故事之前老師要向你們提出幾個要求,那就是聽故事要認真,聽完了要回答幾個問題哦!(出示課件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警察是怎麼一下就發現了呢?發現什麼呢?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發給大家1993年年曆卡片。假如你現在就是這位警察,請你在卡片上找出這位罪犯的生日。(學生在尋找時,我提示他們要在2月份找。)學生找了一會兒就會說找不到2月29日這一天。為什麼呢?你們想知道嗎?(學生肯定會說想)因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我們的警察就知道他的護照是假的。由此可見,年、月、日這個時間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比原來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課題: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有利於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

  師:請同學們先閉上眼睛(出示課件),現在可以睜開了。(當學生看到這張照片可能會很高興地議論:這不是咱們班的同學跳舞的照

  片嗎?)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是咱們班在哪一年的什麼節日參加表演時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隱藏時間xxxx年1月1日)

  師:大家還想看照片嗎?(學生肯定特別高興地說:想!出示課件當學生看到張相片也肯定會說:這不是最近咱們班女子拔河比賽的照片嗎?)對!那大家還記得這是什麼時候拍的嗎?(同時出示隱藏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10月1日是什麼節日嗎?(學生會回答:國慶節)那麼國慶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學生可能會說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們的毛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門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1949年)從此我國的第一個國慶節就在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誕生了。

  我們再來看下一張照片。(出示課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麼樣呢?(學生可能會回答他們高興得大叫起來!)那他們為什麼這麼激動、高興呢?(老師用滑鼠指著“中國申奧成功”這幾個字提示學生。學生會回答中國申奧成功了)那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xxx年。)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又是一個什麼有意義的日子呢?(學生一看照片自然會說出3月12日是植樹節。)對!同學們的眼睛真亮!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3月12日是植樹節。

  師:那這張圖片呢?(學生看到這張圖片就會脫口而出六一兒童節是6月1日。)對!同學們真棒!我們自己來表揚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師:同學們像以上這些有意義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時間單位去記載呢?(學生自然會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聲得讀一讀課題: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書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年、月、日這個知識來自生活實際中,以致學習本知識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20xx年的年曆卡,一邊看一邊想如何回答這幾道思考題,(出示課件)並做出答案。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出示課件)按問題的順序出示隱藏答案。如一年有12個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師:同學們睜大眼睛看一看還有那個月沒有出來跟我們玩呢?(學生回答2月份)(出示隱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學生回答28天)(出示隱藏答案28天)師:人們習慣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書大月,出示隱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書小月,出示隱藏答案)那麼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麼月呢?(出示隱藏答案特殊月)

  師:同學們誰有什麼好辦法能較快地記住各月有多少天?(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說出自己的辦法。)表揚能想出比較好的辦法的學生。現在輪到老師向你們介紹一種拳頭記數法看你們喜不喜歡。(出示課件)師示範演示:請大家舉起左手,攥成拳頭,背向自己。從食指的凸起處依次往小指那數:1、2、3……12。數8月時要從數1月的地方數。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學生自己練習拳頭記數法,同桌互練互評,指定學生演示,大家評。然後根據投影的拳頭全體一齊記憶。最後再介紹兩首兒歌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好的辦法記一記。(出示課件)

  第四環節::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1)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的遊戲。判斷大、小月遊戲的加入,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2)師:看誰是個聰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這兩道練習題。(出示課件)學生完成練習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3)拓展延伸,迴歸生活。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最後幾分鐘我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練習題:小明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你知道是哪兩個月嗎?如果是61天?60天呢?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建立繼續發展的空間。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純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這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P88-89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會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結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結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易於接受。

  這是學生在課本中第一次接觸小數,雖說是第一次,但是由於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多數孩子對於小數並不陌生。因此,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年齡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會認、讀、寫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2、初步感知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教學難點是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二、說教法

  小學生的很多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前面所學的整數及其加減法的有關知識,都能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為了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學生易於接受,本節課的小數都結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長度單位出現,以便於學生聯絡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本節課,我選擇了以講解法、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啟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法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說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絡補課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誘發為活動狀態,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透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價格競猜,引入小數

  老師今天帶了一些禮物要獎給今天表現好的學生,但在那之前要請大家先來猜猜這個獎品的價格是多少?(標價牌上的價格是0.7元)

  同學們都有去超市買東西的經驗吧,老師也在超市裡收集了一些商品的價格,請看(出示主題圖)。

  這些價格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有什麼區別?

  這些價格都是用小數表示的,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新數——小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小數

  (1)像5.98、0.85、2.60這樣的數叫做小數。小圓點叫做小數點。

  (2)你們會讀小數嗎?誰來說說這些小數應該怎麼讀呀?

  (3)學生嘗試讀,讀錯的師生進行糾正。(提示小數的讀法)

  (4)那小數應該怎麼寫呢?讓我們動手試試。

  (5)你們知道這些食品的價格嗎?分別是幾元幾角幾分呢?

  (6)你還在哪裡見過小數?結合實際說一說。

  2、認識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複習舊知1米=10分米,1米=100釐米)

  (2)課件展示一米長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來。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1米的1/10是幾分之幾米?

  師:1分米是1/10米,1/10米還可以寫作小數0.1米。(課件顯示兩種對應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數、小數表示,那3分米要寫成以米為單位,怎麼寫呢?9分米呢?

  師小結:不足1米,小數點左邊是0。

  (5)觀察這三個分數,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觀察這三個小數,它們有什麼共同點?你發現了什麼?

  3、認識以米為單位的兩位小數

  (1)同學們,面對同樣的事物,我們只要換個角度,又有了新的發現。請看:(課件展示將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現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長度是多少?

  (2)1釐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數呢?

  (3)那麼3釐米用小數怎麼表示?你是怎麼想的?18釐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數點後面第一位表示什麼?第二位呢?什麼樣的分數能寫成兩位小數?

  (5)觀察發現:百分之幾可以改寫成兩位小數。

  4、老師的身高155釐米=()米

  (1)觀察前面兩組小數的相同點(整數部分都是0),為什麼都是0?如果超過1米,整數部分還會是0嗎?

  (2)老師的身高是155釐米,你能把它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嗎?

  (三)鞏固練習

  1、看圖填寫合適的分數或小數。

  2、教材89頁做一做。

  3、改寫數學日記。

  這是一位同學寫的'一篇數學日記,你能幫他把日記裡的這些資料改成用小數表示嗎?(早晨。我從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來,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臉,到早餐店買了一個6角錢的雞蛋和1元5角錢的包子後,飛奔到學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課堂小結

  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你有什麼收穫?

  總之我是透過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數,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數的含義,最後運用鞏固,不僅使學生了解小數的實用工具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形的長和寬,理解並掌握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會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透過量一量,算一算,議一議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周長。

  教學難點: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課前準備:尺子、長方形紙片、照片、長方形框。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條玩具褲子3元,買兩件衣服兩條褲子一共需要多少錢?

  學生獨立思考,得出三種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強調第三種演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兩套,所以要乘2。

  二、談話匯入。

  1、我拍了許多照片,其中有一張老師特別喜歡,想給它加個框儲存起來。可是老師遇到了一個小麻煩,不知道該鋸多長的木條才能剛好做個框,你們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引導學生說出要求木條的長度,其實就是求長方形照片的周長。

  3、師:在生活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比如給禮盒加一圈花邊,要算花邊的長度,用綵帶佈置教室,要算綵帶的長度,這些都要用到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長方形的周長的知識來解決。

  4、板書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

  (一)、認識長方形的長和寬。

  1、向學生介紹在長方形中較長的邊叫長,較短的邊叫寬。長方形有兩條長兩條寬。

  透過改變長方形的擺放位置,讓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它所處的位置無關,與長短有關。

  2、讓學生輪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長方形紙片的長和寬,另一個同學判斷對錯。

  (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1、讓學生量出長方形紙片的長和寬,並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出它的周長。

  2、集體彙報交流,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①6+4+6+4=20(釐米)

  ②6×2+4×2=20(釐米)

  ③(6+4)×2=20(釐米)

  第三種方法中6+4表示什麼?為什麼要乘2?

  透過與課前準備中的題目的類比,讓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相當與衣服,寬相當與褲子,一條長加一條寬就相當與一套衣服,我們可以說是一套長和寬,有這樣的兩套,所以最後要乘2。

  3、對比這三種方法,從中擇出最優的方法,並歸納出: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課本P44第1題的第一個圖形。

  3、一塊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有一面靠牆,要圍上籬笆,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透過看圖理解題意,讓學生自己得出靠牆的那邊不需要圍籬笆,所以只要算兩條寬和一條長,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4、計算這個圖形的周長。

  同桌交流,透過移補,讓學生明確可以把這個圖形看做長方形來計算。

  五、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以後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要靈活運用,這樣既能節省材料又避免不夠時反工。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機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機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機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塗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說教學策略:

  1、 說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說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說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準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

  五、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麼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麼周未你可能去幹什麼呢?

  (一) 創設情景,匯入課題。

  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遊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臺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後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

  (二) 透過摸小正方體遊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

  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遊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於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

  透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著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昇華階段)

  透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1、筆算熱身賽,在這一環節,侯老師讓做起的學生站起來,然後透過答案又讓做對的學生坐下,最後讓站著的學生講解。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教師可以全面掌控學生聯絡的完成情況和正確率。

  2、侯老師在引出題目的情境創設自然,感情真摯,讓我們覺得數學也可以有感情,並從中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珍惜野生動植物。

  3、在課堂上,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而且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評價。“如果你是老師,怎麼評價?”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4、侯老師在要求估算“445+298”時,有位同學說450+300-7,老師處理的很好,他告訴學生這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後面還提到按這位同學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嘗試筆算後,請一位學生上黑板講解過程,侯老師還讓其他學生當小記者提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其中道理,處處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然後教師質疑,“1從哪來”“從哪一位算起”進一步強調一些關鍵問題,從而突破難點。

  6、從學生的錯題中找素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

  整節課下來,讓我們感覺教師只是問題引領,而學生在真正體驗做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本課時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認識小數》中第一教時。P100~101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萬以內的認識和加減法運算、以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本課內容包括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並認、讀、寫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數。這部分內容是小數初步認識中的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為再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的基礎,也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教學思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數及貨幣單位元、角,長度單位米、分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元、角的瞭解多於米與分米,而且對小數也有所接觸,為此教學一開始以一些商品的價格引入,不迴避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反而以此為基點展開教學,對教材稍作修改,先學小數的讀寫法,再透過學生的合作、自學、討論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再透過練習,增強學生運用知識於實踐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三、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能認、讀一位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2、透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經歷小數含義的探索過程,學會討論交流,與人合作。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分數與小數的含義是教學中的關鍵。

  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課前我們收集了一些物品的價格,把你收集到告訴同學。

  多請幾位學生說說一些商品的價格。

  二、實踐討論,學習新知.

  1、讀、寫小數。

  既然大家知道0.1元,0.2元,0.6元都是小數,那你認為它與我們學過的1,2,3,4……的數有什麼不同?

  (都有小圓點,都有零)指出,小數中這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

  怎樣讀?怎樣寫?

  2、理解小數的含義。

  分三方面進行。

  A以元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B認識以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

  C藉助分數的意義認識小數。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練習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練習中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學生的探索能力。

  3、透過自學讓學生了解自然數、整數及小數是由哪幾部組成的。

  三、自學“你知道嗎?”。

  透過“你知道嗎?”來了解小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及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這個過程中的重要貢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首先起源於人類的需要,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貢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國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