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有關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積和麵積單位》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本課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藉助農遠資源輔助教學,並結合學生熟識的事物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透過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透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

  3、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三維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援。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和創設矛盾情境,使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出來,再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然後將發現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環節一)媒體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呈現動畫:聰聰在擦課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話題:

  聰聰和明明在做什麼?

  他們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麼聰聰一會兒就擦完了呢?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一開始,透過農遠資源中的動畫創設情境,引發課堂互動,使學生在生動的動畫中初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為理解面積意義做鋪墊。』

  (環節二)動態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在面積意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摸一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面,觀察黑板的面、窗戶玻璃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進行板書)。

  在教學第二層含義時,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封閉圖形,透過課件展示封閉圖形的“面”,並引導學生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從而揭示面積概念的第二層含義: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設計意圖:透過實踐、觀察,可以使客觀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感覺形象,並依賴感知覺進行思維,形成抽象概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概念』

  2、製造矛盾,引出面積單位。

  課件出示兩組圖形:一個小圓形和一個大三角形;一個長方形(2×4)和一個正方形(3×3)。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透過觀察能夠很快的比較出第一組圖形面積的大小,卻發現無法用眼睛

  準確的比較出第二組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我再問:如何正確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隨後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藉助提供的學具(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各一張,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紙片若干),動手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合作探究。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裡我巧妙的運用農遠資源媒體制造矛盾,再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透過合作探究,使學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擺的優勢。我繼續播放課件再次創造矛盾情境:兩個平面圖形都用了4個正方形擺,為什麼面積大小卻不同呢?引出要有統一的測量標準——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多次感知和矛盾的衝突,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最活躍、最興奮的狀態,我提出新的問題:常用的面積有哪些呢?引入面積單位的學習。

  3、媒體演示,形成面積單位表象。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釐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農遠資源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直觀理解1平方釐米。再結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摸一摸它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釐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絡實際、有動手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在找、看、估等輕鬆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設計意圖:以上利用多種方法教學,由直觀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學生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有關知識,發展其空間觀念,並強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

  (環節三)小組競賽,反饋練習,感悟收穫。(多媒體課件展示)

  1、基礎練習

  ①課本76頁練習十八第1題

  ②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一塊黑板長4()

  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

  2、創意大賽

  用6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歡的圖形。想一想,拼出的圖形面積是多大?

  『設計意圖: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農遠資源練習庫中的習題以競賽的形式呈現,既滿足了學生的遊戲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學生的新知。這樣設計,目的是為學生營造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新鮮、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自我表現和發展的機會,享受到做數學的樂趣。』

  3、感悟收穫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全課小結時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四、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設計意圖: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五、農遠的應用及教學預測

  有了優質的資源,不等於就有了高質量的教學,關鍵還在於能夠把優質的資源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實際需要,對遠教資源中的課件素材進行加工、製作,片段擷取、格式轉換,精心製作成本課教學需要的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動畫成功地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幫助學生進行思維遷移,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順利理解面積的含義並建立了常用的面積單位表象。探究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設法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1、筆算熱身賽,在這一環節,侯老師讓做起的學生站起來,然後透過答案又讓做對的學生坐下,最後讓站著的學生講解。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好,教師可以全面掌控學生聯絡的完成情況和正確率。

  2、侯老師在引出題目的情境創設自然,感情真摯,讓我們覺得數學也可以有感情,並從中教育學生保護環境,珍惜野生動植物。

  3、在課堂上,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而且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有學生評價。“如果你是老師,怎麼評價?”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4、侯老師在要求估算“445+298”時,有位同學說450+300-7,老師處理的很好,他告訴學生這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後面還提到按這位同學的方法算一算。

  5、自己嘗試筆算後,請一位學生上黑板講解過程,侯老師還讓其他學生當小記者提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其中道理,處處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然後教師質疑,“1從哪來”“從哪一位算起”進一步強調一些關鍵問題,從而突破難點。

  6、從學生的錯題中找素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

  整節課下來,讓我們感覺教師只是問題引領,而學生在真正體驗做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絡,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於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說“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說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指9:00—21:00)是用什麼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說說。)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麼要採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麼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鍾感受一日裡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裡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著什麼?(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什麼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並說說什麼時候你在做什麼;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裡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鍾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鍾,師巡視)

  (5)一天裡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說說哪個時刻你在幹什麼。

  (6)對,一天裡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裡鐘錶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裡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係,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透過撥鍾知道了一天裡,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麼?它和內圈的數有什麼關係?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彙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裡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麼?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麼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係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麼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麼想的?)(板書答案)

  (課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說9時。(板書:9時)

  (課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後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於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說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說幾時)。那麼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說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麼說?怎麼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影片:大風車),是什麼時候播出?對於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說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說對嗎?他也沒說是上午還是下午啊?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麼?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說說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線上段圖上說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麼?有些什麼收穫?

  (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透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地位:《買書》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認識了小數並會讀寫、比較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安排的是計算人民幣適用過程中的小數加減,學習本節課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的進位加、退位減以及後續學習小數的抽象運算奠定基礎。

  (二)目標:1、結合“買書”的具體生活情境,探索沒有進位或退位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經歷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2、透過交流活動,讓全體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3、能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重點:探索並掌握小數加減的演算法,能正確計算

  (四)難點:理解小數加減的算理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來學習數學。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採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創設去書店買書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中獲取數學資訊。(設計意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交流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第一個層次:學習小數加法。當學生從情境中獲取資訊後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問題獨立審題,嘗試列式,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夠列出算式。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演算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接著透過組際之間的彙報交流想法,生生互動,掌握演算法。最後採用師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種演算法有什麼共同點?小數加法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這幾個問題展開,從而明晰算理。

  (設計意圖: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遇到新問題能轉化為熟悉的已知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列豎式,並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解釋算理)第二個層次:學習小數減法:

  有了前面小數加法的學習基礎,這個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彙報為主,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兩個條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即: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然後嘗試用豎式計算,在計算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方法。(設計意圖: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訓練應用,解決問題

  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

  1、基礎練習,鞏固方法。讓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綜合應用,形成能力: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隻玩具小熊4。2元,一輛玩具小汽車15.40元,(1)買這兩個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車便宜多少元?

  3、拓展應用,提升能力:每個玻璃杯13.60元,每個陶瓷杯10.20元,每個塑膠杯6.10元,20元買兩個杯子,可以怎樣買?

  (設計意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達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顧整理,總結提升

  以讓學生談收穫展開本環節,達到對知識的回顧、整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三年級下冊第46頁~48頁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個階段完成說課。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具準備,五是說教學過程。

  一、是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的時間單位。我們知道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了時、分、秒,本單元是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觀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且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理解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藉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學生能與生活聯絡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索與交流,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數感,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

  (1)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

  (2)發現並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二、是說教法

  為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依據現代認知科學理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的教法是:

  (1)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透過啟發、誘導、設定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從學生的“要我學”到“我要學”意識轉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2)儘量利用直觀教具、演示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說學法

  由於年、月、日的知識比較抽象,而三年級的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這節課我採用的學法是:教師適當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從而形象直觀理解該知識。並運用學會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動手操作、觀察等方法主動獲取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是說教具準備

  學生:不同年份的年曆卡。

  教師:課件、年曆等。

  五、是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

  師:(出示課件)現在老師給大家1分鐘邊看題邊想,把答案記在腦子裡。(1分鐘過去了)師:老師要請五位同學分別來完成這五道練習題,誰來呢?(學生舉手)我先請一位學生回答第一題,然後發動學生評論,統一認識,得出結論:2時=(120)分。(出示隱藏答案)。然後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表揚。(我平時上課的表揚方式是全體學生邊拍手邊說: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練習題最後提問:大家知道時分秒都是什麼單位?(學生就會回答是時間單位)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於檢查學生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後面要學新的時間單位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設定懸念、情景匯入

  師:同學們上課到現在你們一定很累了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放鬆放鬆一下好不好?”(這時同學們的情趣會高漲起來。)但在講故事之前老師要向你們提出幾個要求,那就是聽故事要認真,聽完了要回答幾個問題哦!(出示課件開始講故事)故事講完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警察是怎麼一下就發現了呢?發現什麼呢?請同學們拿出老師課前發給大家1993年年曆卡片。假如你現在就是這位警察,請你在卡片上找出這位罪犯的生日。(學生在尋找時,我提示他們要在2月份找。)學生找了一會兒就會說找不到2月29日這一天。為什麼呢?你們想知道嗎?(學生肯定會說想)因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沒有29日這一天,所以我們的警察就知道他的護照是假的。由此可見,年、月、日這個時間單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比原來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課題: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來,有利於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

  師:請同學們先閉上眼睛(出示課件),現在可以睜開了。(當學生看到這張照片可能會很高興地議論:這不是咱們班的同學跳舞的照

  片嗎?)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是咱們班在哪一年的什麼節日參加表演時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隱藏時間xxxx年1月1日)

  師:大家還想看照片嗎?(學生肯定特別高興地說:想!出示課件當學生看到張相片也肯定會說:這不是最近咱們班女子拔河比賽的照片嗎?)對!那大家還記得這是什麼時候拍的嗎?(同時出示隱藏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10月1日是什麼節日嗎?(學生會回答:國慶節)那麼國慶節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呢?(學生可能會說不知道)這張照片拍的是我們的毛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門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1949年)從此我國的第一個國慶節就在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誕生了。

  我們再來看下一張照片。(出示課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麼樣呢?(學生可能會回答他們高興得大叫起來!)那他們為什麼這麼激動、高興呢?(老師用滑鼠指著“中國申奧成功”這幾個字提示學生。學生會回答中國申奧成功了)那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時出示隱藏時間xxx年。)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說一說,這又是一個什麼有意義的日子呢?(學生一看照片自然會說出3月12日是植樹節。)對!同學們的眼睛真亮!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3月12日是植樹節。

  師:那這張圖片呢?(學生看到這張圖片就會脫口而出六一兒童節是6月1日。)對!同學們真棒!我們自己來表揚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師:同學們像以上這些有意義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時間單位去記載呢?(學生自然會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聲得讀一讀課題: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書年、月、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年、月、日這個知識來自生活實際中,以致學習本知識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20xx年的年曆卡,一邊看一邊想如何回答這幾道思考題,(出示課件)並做出答案。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出示課件)按問題的順序出示隱藏答案。如一年有12個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師:同學們睜大眼睛看一看還有那個月沒有出來跟我們玩呢?(學生回答2月份)(出示隱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學生回答28天)(出示隱藏答案28天)師:人們習慣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書大月,出示隱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書小月,出示隱藏答案)那麼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麼月呢?(出示隱藏答案特殊月)

  師:同學們誰有什麼好辦法能較快地記住各月有多少天?(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說出自己的辦法。)表揚能想出比較好的辦法的學生。現在輪到老師向你們介紹一種拳頭記數法看你們喜不喜歡。(出示課件)師示範演示:請大家舉起左手,攥成拳頭,背向自己。從食指的凸起處依次往小指那數:1、2、3……12。數8月時要從數1月的地方數。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學生自己練習拳頭記數法,同桌互練互評,指定學生演示,大家評。然後根據投影的拳頭全體一齊記憶。最後再介紹兩首兒歌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認為好的辦法記一記。(出示課件)

  第四環節::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1)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點頭,小月擊掌”的遊戲。判斷大、小月遊戲的加入,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達到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2)師:看誰是個聰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這兩道練習題。(出示課件)學生完成練習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

  (3)拓展延伸,迴歸生活。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最後幾分鐘我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練習題:小明在外婆家連續住了62天,正好是兩個月,你知道是哪兩個月嗎?如果是61天?60天呢?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建立繼續發展的空間。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了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純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它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以後,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還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演算法多樣化,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2、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新知,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和參與的能力。

  3、透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獲的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重點:理解算理,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創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的慾望,發現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2、遊戲教學法:在練習的時候加入遊戲環節使學生愉快的學習。

  三、說學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是新課標特別提倡的學生學習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經歷演算法多樣化,將其所學新知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去。

  四、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我結合學生積極進行少科院研究,引出買書這一話題,引導學生解決買書中的數學問題:24×2,24×10,24×12並引導學生解決,既複習鞏固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做準備。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自主嘗試,演算法多樣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不規定演算法,給予他們充裕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為緩解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先在小組裡講一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然後由學生代表講講演算法。(轉化為加、拆數——連乘、乘加、乘減、筆算這幾種)

  3、呈現演算法,突破難點

  學生的方式多樣為建立與筆算乘法的聯絡我首選了這樣的演算法,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三)聯絡實際,理解算理

  結合複習匯入部分的買書,讓學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是舊知,我就一筆帶過;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數去乘得到是幾個十,所以要寫在十位上,從而突破難點。第三次聯絡匯入部分的買書,讓學生理解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然後透過個別說,同桌互說逐步掌握計算方法。

  四)鞏固練習,拓展創新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

  考慮到學生在45分鐘學習中難以始終集中注意力,我在練習中特別加進闖關遊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關:填空我能行

  第二關:計算我能贏

  第三關:錯題我來改

  第四關:問題我來解

  第五關:拓展我最行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有扶到放,讓學生逐步掌握並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反思,回顧新知。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從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兩方面進行回顧,讓學生在收穫知識的同時受到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薰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數學》三年級上策第六章多位數乘以一位數中第一課時口算乘法,本章節的學習內容建立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而透過本課時的學習整百乘以一位數,也為後續節次進行鋪墊,如末尾為零的乘法、兩位與三位數乘以一位數時看成整百、整十來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學生分析

  學生進入三年級後,在思維上顯得更加活躍,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們的思考往往不夠全面;同時也有部分學生懂得偷懶了,日常作業出現拖欠現象。對基礎知識,學生的主要問題,還是靈活運用的問題,而往往當學生碰到幾次難題後,學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懼情緒,一提筆就覺得難。有幾個後進生前面抓得不夠,與自學性強自學能力好的學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師擔心。三年級的學生在心裡和生理發展還不成熟,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課時應經常鼓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口算算理

  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時開展是圍繞著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展開的,可以說都是以此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整十、整百的計算雖然不難,但是如何深入理解並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五、教、學法分析

  教師以情境引導法、討論指導法,創設一個生動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積極引導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再透過適當的聯絡,幫助學生形成技能。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我們平時是如何幫媽媽忙的,都幫什麼忙?

  例如:幫爸爸買香菸,爸爸給了我30塊錢,買兩包香菸。

  學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幫小明一個忙

  演示一個簡單的FLASH:今天媽媽讓小明買洗衣粉,7元一袋買三袋,媽媽給了他25元,夠嗎?

  1、學生探討如何得知是否足夠

  2、得出先計算三袋洗衣粉的準確價格,然後跟25元進行比較

  透過設計一個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情境,使學生這樣一個貼近生活情境當中,開展學生的聯想,快速的融入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適當練習鞏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幫助下,非常準確是的買到了洗衣粉,媽媽決定在星期天的獎勵小明去遊樂園玩,小明非常高興,他問了媽媽一個問題:如果有20個人坐旋轉木馬要多少錢?媽媽非常準確的說出了答案,你們說媽媽說的是多少?

  討論:十個人坐,也就是10個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討論結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書(由學生歸納總結所得,教師引導讓學認為是他們自己的討論結果)

  答:乘旋轉木馬需要20元。

  練習:P69、做一做,透過練習對以上的探討結果來進行鞏固。

  透過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設計好的環節,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學生的共同探討,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從而突破重難點,並在後設置幾個簡單的練習,樹立學生的資訊,使學生相信自己已經學會、掌握、理解該項知識點。

  (三)深化知識,著重總結

  學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樣提你想到的一些問題。

  例如50人坐碰碰車需要多少錢?

  練習:50×9= 900×9=

  小結:計算方法

  計算過程

  透過此環節,開動學生腦筋,深化知識點,並適時進行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