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五篇
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五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40頁小數點搬家。
2、本節課教材分析:
小數點搬家其實是: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一規律既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理論依據,又是複名數與小數相互改寫的重要基礎。透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用聯絡變化的觀點來認識事物,並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道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這一變化規律,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3)透過動手操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判斷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探索並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和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教學難點:如何發現這個規律和當移動小數點時,小數位數不夠怎麼處理的情況。
教學關鍵:則是啟發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發現並歸納出這一變化規律。
5、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
二、說教法
1、體現規律形成的全過程。概念教學應遵循感知-概括-理解-運用-系統化的邏輯過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奉送結論,而是在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感知、操作、發現、分析、歸納和鞏固運用。
2、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為本。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3、注重現代教學技術和直觀教具的使用。老師準備教學電腦課件。學生每人幾張數字卡片,每小組一張小數點位置移動變化情況表格。
三、說學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透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多次形成學習高潮。即匯入新課時鼓勵學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動手操作時的探究高潮,歸納結論時的思維高潮,綜合練習時的活動高潮。
四、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2操作感知,探究規律--3多層訓練,鞏固規律――4總結知識,自我評價等。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
首先,我要學生先看一個小數點移動的動畫。
跟著,我讓學生猜想一下,小數點向右移動或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會引起什麼變化呢?
接著,出示課題,介紹目標
(二)操作感知,探究規律
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探導小數點移動,如果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1、用卡片擺出0.04,將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可以怎樣簡寫?
2、將0.04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變成什麼數?
3、得出:整數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寫。小數部分沒有數,可不寫小數點。
4、將4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點左邊什麼都沒有,怎麼辦?(添0補足)
5、將4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是多少?
6、學生小結:移動小數點時,如果位數不夠,要用來補足,缺幾個位就補幾個0。
第二層次:動手實踐,移動卡片,探索規律。
1.請每個學生拿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變化情況表,用數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結果填在相應的表格裡。教師建議同位的同學可以互相幫助。要求:每次移動小數點,都要從第一個式子開始。
小數點移動的位置
0.04元4分向右移動一位0.40 元
40分
向右移動兩位 元400分向右移動三位40.0元
4000分
2、提問抽查,糾正評價。
第三層次:觀察表格,總結規律。
1、請學生觀察表格,小組討論一下。(討論題)。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怎樣移動,小數大小怎樣變化?
2、同學彙報一下,(邊彙報,邊演示軟體)
3、讓學生說說是怎樣觀察出來的。(如果有學生從小數表示的意義方面去想,教師應給予鼓勵。)
4、讓學生猜想,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會怎樣變化呢?
5、教學課件演示,驗證猜想。
6、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7、看書40頁,請大家一起宣讀由他們自己發現並歸納的規律。
(三)多層訓練,鞏固規律
1、鞏固練習。
(1)考填空:小數點向右移動,原來的數就( ),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 )。師問:怎樣才能簡單地記憶下來?
(2)完成40頁試一試。
2、變式練習:
(1)遊戲,拖一拖。請一學生上講臺拖動小數點,並問其他同學回答,原數的變化情況。
(2)解決41頁練習題第1和第2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
3、發展練習:如果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再向左移動兩位,又向右移動三位,則原來大小有什麼變化?
4、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問學生: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規律在學習和生活有什麼應用?
(四)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質疑: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五)作業佈置:
1、回憶一遍操作探索發現規律的整個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2、複習40頁的內容,做書上41頁練習第二,三題在作業本上。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絡。
3、教學目標:
(1) 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透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透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匯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麵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透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青島版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因數和倍數及2、5的倍數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本節課的研究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3的倍數的特徵的活動,知道3的倍數的特徵,並且能熟練地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能力目標:透過觀察、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3的倍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探索數的特徵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課的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
正確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教學難點:探索並理解3的倍數的特徵。
三、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更好的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猜想驗證討論交流2、自主探究體驗感悟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實物展示平臺,實驗表格
2、學生準備:計數器計算器
五、教學程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面臨的許多工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這裡的學習指學習方法,3的倍數的特徵,有規律可循,容易上成機械刻板,枯燥無味的課,學生能死套規律判斷,但學生的能力沒能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本課的設計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取而代之以啟發與發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點撥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去發現規律,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四個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個性發展緊密聯絡的活動。
活動一 複習舊知 引發猜想活動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活動三 應用規律 體驗感悟活動四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活動一 複習舊知 引發猜想
“3的倍數的特徵”屬於數論的範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而2、5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基礎。我從學生的已有基礎出發,先複習了2,5的特徵,並透過教師的總結與引導把複習和匯入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作猜想“3的倍數可能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各樣的猜想,也許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而有的學生卻有與之不同的想法。進而引發認知衝突,創設了探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感受新知的產生過程,明確新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並板書:3的倍數的特徵
活動二自主探究合作驗證
本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展示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思維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在這裡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
1、應用《百數表》,否定錯誤猜想。
在學生得出猜想後,我便引導學生找出百數表中3的倍數去驗證,並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由此,使學生意識到已經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也就是從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而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維定勢,否定舊遷移,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探究實驗,發現特徵。
學生剛剛學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從觀察數的末尾數字到觀察這個數的數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維跨度。學生很難透過獨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數的特徵,這時,教師採用的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教師採用讓學生進行撥珠實驗的教學策略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撥珠實驗,填表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徵認識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而越來越清晰,他們在實驗、探究、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建構起對3的倍數的特徵的整體認知。本節課雖然沒有生動的教學情境,但這樣做巧妙地把學生推上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始終沉浸在一種濃厚的探索氛圍之中,他們被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才是真正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學生透過表象的累積,思維產生了飛躍,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數學模型。
3、舉例驗證,總結規律。
讓學生在初步發現規律之後,舉例驗證,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為了驗證這一結論,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數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並且使用計算器看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並讓學生彙報驗證的過程,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不僅讓學生初步學會了舉例驗證的方法,而且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活動三 應用規律 體驗感悟
在這一部分,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設計了四個不同的練習。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基礎性、層次性、靈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題是基本題,使全體學生都能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話可以讓學生在快速判斷中感悟把3的倍數先去掉的判斷技巧;
第(2)題以圖的的形式出示,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3)題是在每個數的□裡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是 3的倍數。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第(4)題旨在透過靈活的形式發散學生的思維。
活動四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這一環節透過師生交流的形式,使學生積極回憶,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把知識、方法再現的同時,亦體現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進一步反思總結,自我提高。
整節課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驗證—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實現課程、師生、知識等多層次的互動。整個教學是把知識的傳授、思維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能力的培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機結合起來,取得教學效益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第二部分學習內容《平移》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的: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內容件、簡析
學生在三年級的(下冊)已經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掌握了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這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本節教學內容是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分別沿著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連續平移兩次。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圖形與變化內容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併為第三學段深入探究圖形與變化的內容打下基礎。
教材第64頁例題是把圖形連續平移兩次,這裡我是這樣理解的:1、讓學生體會變換圖形的聞之,有時需要把它平移兩次,讓學生能夠說明白平移的方法,重點在說;2、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把例題圖沿著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畫出平移後的圖形,重點在畫。為學生利用有關平移的已有經驗解決提供了機會,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至於先向右還是先向下平移都是可以的,為學生探索多樣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間。
2、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能正確判斷平移變換,掌握把簡單圖形沿著水平和豎直方向梁旭平移兩次;
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移的過程中增強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進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圖形的美。
3、教學重難點。
在方格紙上畫出連續平移後的圖形,並能說出平移的方法。
4、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方格作業紙。
二、說教法與學法。
常言道:學有良方離不開教有善法,教有善法離不開學有良方。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法上我要做到設鏡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積極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在學法上要主動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主動同桌互學、小需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地說,在說中理解平移的方法;讓學生儘量的畫,在畫中掌握平移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1、課件出示遊樂場場景圖:摩天輪、飛椅、旋轉木馬、滑梯、小火車等。
2、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從而揭示課題:在遊樂場中,像滑梯、小火車等沿直線運動的現象,叫做平移。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平移”。
設計意圖:
從學會感興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下哦那個生活中發現數學現象的能力,同時透過分類,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畫。(複習)
(1)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小火車頭平移後的位置。
(2)反饋交流。(指導說清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
2、設疑。
(1)出示小火車頭的兩次平移圖。
(2)找出與自己所畫的圖的區別。
(3)思考:這幅圖是如何畫出來的?(重點引導學生說,尤其注意學生是否說清楚參照點或參照線段。)
設計意圖: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絡。在這裡我合計了利用學生自畫圖和教師提供圖之間的衝突,讓學生去發現它們的區別,找出其中的變化,並重點引導學生去表達出其中的不同。關鍵說明其平移的過程,從而為下面的繼續操作提供依據。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畫。
(1)出示教材64頁例題第二幅圖。(即: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
(2)獨立畫圖,同桌交流。
2、同桌互檢。
(1)利用一張空白方格紙,為你的同桌設計一道題。
(2)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
聯絡課本例題,讓學生把說的方法用畫體現出來,完成從會說到會畫的提升;然後設計讓同桌互出問題的環節,完成從會畫到會評的提升。層層升級,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四)、鞏固新知。
1、完成65頁“想想做做”第一題。
2、小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題。
設計意圖:
第一題是讓學生說出平移的方法,檢驗學生對於平移方法的表達,提高學生用語言表達數學知識的能力;第二題練習的設計可以教給學生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為學生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提供新的方法。
(五)、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穫。
設計意圖:
陶行知說: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所以在課的結束環節引導學生說說這節課的看法和感受,並從中提煉出學習的方法,從而為以後的學習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手段。
四、說板書設計。
平 移
移動一次 移動兩次
(貼小火車 (同桌互測的
頭方格紙) 推薦圖一兩份)
向右平移5格 (生說師寫或生寫)
設計意圖: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一節課中的點點滴滴,全面而簡明的將所授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五、說課後反思。(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數的性質》,本課時是青島版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蛋的世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資訊窗二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對小數和分數有了初步認識並且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為今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等規律性較強的知識打下一個比較好的鋪墊。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和對教材內容理解、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透過猜想、驗證以及比較、歸納等活動,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性質,會應用小數的性質化簡或改寫小數。
2、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性質,並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直尺、正方形紙片,多媒體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透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
2、體現規律形成的全過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奉送結論,而是在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發現、分析、歸納和鞏固運用。
3、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中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基於以上對教材教法的分析,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以超市購物的話題引入,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關於小數大小比較的問題,引導學生猜測“鉛筆和橡皮,哪一個貴?”,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複習上課時的內容,而且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使學生切身體會數學於生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 猜想驗證,探究性質
本環節我設計以下幾個層次:
1、小組合作,初步感知 在猜測0.9=0.90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你的猜想正確嗎?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工具,透過量一量,塗一塗,驗證自己的猜想。然後讓學生“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小數,你有什麼發現嗎?”(先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引匯出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
這樣設計把問題放到小組中,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參與活動,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相處,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動手量一量、塗一塗進行驗證,培養學生敢於表達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舉例驗證,總結性質初步驗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質疑“我們的猜想是不是對所有的小數都適用?”,組織學生進行舉例,然後小組合作驗證,全班交流,最後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資料,你有什麼發現?”,透過交流,總結板書: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板書課題:小數的性質)這樣,讓學生在初步發現規律之後,舉例驗證,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不僅讓學生初步學會了舉例驗證的方法,而且體現了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本環節意在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
3、利用性質,體會價值
本環節設計讓學生初步應用小數的性質對小數進行化簡改寫,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在這個過程中,設定關鍵性問題“這個0可以去掉嗎?”“怎樣把5改寫成三位小數呢?”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13.040中間的0為什麼不能去掉”“把5變成小數後為什麼要在它的右下角加上小數點”,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小數性質的理解,體會小數性質的價值。
三、練習反饋,鞏固內化
本環節設計三個層次的題目,包括基本題,綜合題和拓展題。基本題的設計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都能鞏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綜合題關注差異,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拓展題關注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總結質疑,自我提高
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穫,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總結學習方法,並在自評與互評的反思中提高。
基於教學環節的設計,為了突出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板書如下:
小數的性質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沿著“例項——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軌跡去探索、去發現,使學生體驗探索、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此節課的教學內容,基本達到教學目標。說課完畢,歡迎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