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有關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範文集錦七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1

  活動目的:進一步瞭解名片的功能,初步學習設計名片。

  活動準備:教師--“名片樹”兩棵,上面懸掛各種各樣的名片。

  學生--每桌上放有鉛筆、模板、彩筆、卡紙、剪刀;學習書寫數字、名字。

  活動過程:

  一 、總結故事中名片的功能

  1提問:小老虎來到森林以後,是什麼幫助它認識了那麼多的新朋友?後來,小老虎生病了,又是什麼幫助它請來了河馬醫生?

  2小結:有了名片真好,既可以用它認識許多新朋友,又可以根據名片上的電話號碼、地址與朋友保持聯絡。

  二、欣賞名片樹上的各種各樣的名片

  1提問:小朋友,平時,你們見過名片嗎?見過誰的名片?

  2我這裡也有名片,還有兩棵名片樹呢!(出示名片樹,幼兒觀察名片的形、色、裝飾方法)

  3小結:名片樹上有各種各樣的名片,都裝飾得很漂亮。

  三、一步瞭解名片的功能,和設計名片的要素。

  1提問:剛才,我們看了各種各樣的名片,你們知道名片有什麼用?

  2小結:名片有各種用處,認識新朋友、與朋友保持聯絡、介紹自己單位的產品等。名片為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不少方便。

  3請幼兒當設計師為自己設計名片。要求幼兒不忘名字、電話等設計要素,還可以寫上自己的班級。

  四、幼兒設計名片

  五、教師巡迴指導:名字、電話號碼是否寫清楚;是否會使用模具剪各種形狀的名片;裝飾得是否漂亮。

  六、相互交流

  1提問:你想把名片送給誰?為什麼?(提醒幼兒可以把名片送給其他班級的小朋友。)

  2 學生,教師之間相互交換名片。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初識“畫圖”視窗》是小學資訊科技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教材關於畫圖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著以後整個的畫圖知識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使用畫圖的基礎。本課主要介紹了啟動、退出“畫圖”程式的方法和了解“畫圖”視窗的組成及初步認識繪圖工具箱。透過欣賞高年級學生的優秀作品,使他們明白用計算機畫圖,既不用紙和筆,也不用任何顏料。從而激發學生利用計算機畫圖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這一課時,除了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情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敢於動手操作,自我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從內容上講,本課的知識點相對不難,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實施“講練法”模式,使學生認識、理解、掌握畫圖軟體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熟練掌握啟動和退出“畫圖”視窗的操作方法及視窗特有的組成。

  難點:認識工具箱中各類工具的用法。

  四、教法闡述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

  透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創設一個電子畫展,利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設定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動手,有機結合畫圖的各種工具,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教學中,啟發、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愉快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五、學法指導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配合上述教法。引導學生採用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練一練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以練為主,透過學生自身的實踐——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

  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教案 ) 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二)任務驅動,自學討論

  (三)實踐操作,體驗成功

  (四)歸納總結

  具體闡述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首先展示一個美麗的電子畫展情境,展示的是一些色彩較為簡易的作品。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感受發表評價,認識到電子畫展中的作品是多麼的豐富多彩。這時教師抓住時機提出任務:喜歡這些漂亮的圖畫嗎?開啟課本,你會知道從哪可以開啟畫圖程式。利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自讀教材。

  此環節的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提出明確的任務,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並帶著問題去學。

  (二)任務驅動,自學討論

  在創設了情境,明確了學習任務後,讓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的在實踐中摸索,來獲取新知。在此我主要設計了三種學習方法:1、自讀教材2、同學間互相討論3、教師巡迴指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新知。學生把教材、同學、老師都作為學習的幫助者,讓學生明白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各種各樣的。

  (三)實踐操作,體驗成功

  學生在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後,就有一種躍躍傾欲試的慾望,這時教師應把握時機,讓學生利用所學展開想象,創作一幅自己的作品,學生練習時教師巡迴指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歸納總結

  下課前五分鐘,總結這節課的所學內容,教師可以用“這一節課,我學會了……”這樣的形式讓學生總結。

  七、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美術、資訊科技兩大學科,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與引導、啟發作用。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透過多種學習方式,獲取資訊,掌握操作。

  3、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丟擲的時候,都創設了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省編資訊科技教材第三冊第七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用wps軟體進行簡單文字處理的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操作的基礎上學習的,主要讓學生了解表格在文件中的作用,表格的組成,以及插入表格、在表格中輸入內容的操作。透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錶格製作的學習熱情,為後面製作電子版報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瞭解表格和單元格,學會插入空白表格和輸入內容。

  ②技能性目標:在教師演示、教學之後,學生在練習中要熟練掌握插入表格的方法,鞏固輸入文字的方法技巧,學會利用課本的工具性學習。

  ③情感性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表格製作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記筆記、記問題;養成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素養,如:主動探索學習,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分享。

  3、教學重、難點。

  ①插入空白表格。

  ②在表格的單元格中輸入內容。

  ③表格中的游標定位。

  ④複製與多次貼上。

  二、教法與培養目標。

  資訊科技,作為一門技術課,它有本身的特質——技術學習。而技術學習在中國的精髓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就告訴我們,在資訊科技課中,教師要把握好一個“領”字,因此,我在本節課的基礎操作要領上沒有做其他教學形式的處理,而是單刀直入,演示、精講、記筆記,讓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直接上手操作,把時間留給學生多做紮實的操作訓練;與此同時,我還考慮了學生“修行”的空間,一些延伸的技巧、操作方法等,我都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留給學生自學、自悟,在學中悟,在悟中學。例如:表格刪除,插入、刪除行列,複製與多次貼上等知識,均是這樣處理的。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資訊科技素養的培養,課堂中讓學生反覆接觸課本,並且要做筆記。這些都是在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讓他們明白資訊科技課本的工具性;其次,我在教學中的兩次練習裡都強調了“要記錄自己新的發現及遇到的問題”,這就是資訊科技素養形成的要點,“探索、發現、知識內化、自我學習、螺旋提升”,從而為今後的資訊科技學習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還注重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互助、分享等現代社會人必要的工作觀念,為他們今後的人生給出一定的指導。

  三、學法。

  1、學生現狀分析。

  學生經過了三年級的基礎知識學習和wps文字錄入的學習,在文字輸入、修改、複製、貼上、換行等基本操作上比較熟悉。

  2、學習方法。

  任務驅動,模仿嘗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四、教學過程。

  1、教學設想。

  從情景創設引出新課,教師多角度立體的“領”,學生踏踏實實的“修”,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本的工具性,再加上自主的探究,達到一定的“悟”,之後透過成果展示、相互交流、討論、分享,進而“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2、教學環節描述。

  (1)導課。(創設情景、明確任務)

  課件展示:開學之初,我校四(1)班,王亞東生病住院了,雖然生病了,但他還是特別想上學,同學們把嶄新的課本帶到了病房,王亞東非常開心,他對班長說:“下次幫我列印一張課程表,我在床上也能夠跟大家一起學了。”這一下,可把班長難住了,因為它不會用電腦製作課程表。同學們你們願意幫幫他嗎?

  (情境匯入,打動學生,培養助人為樂,關心同學的風尚)

  生:……

  師:下面我就來教大家怎樣建立一個課程表,希望大家學會後幫助班長解決這個難題。

  (任務驅動,明確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2)新授。

  師:請大家開啟課本,邊看螢幕演示,邊在課本上標註出相應的步驟。

  (透過筆記、標註來輔助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發現課本的工具性。)

  示範:1、執行wps。

  2、輸入“四(一)班”

  3、插入表格,單元格的概念。

  (針對這個重難點,我運用演示、學生標註來進行突破,同時要求學生記住撤銷的操作,確保學生在嘗試失敗之後可以反覆操作。對於單元格的概念,我運用建樓房來打比方,進行突破,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4、輸入文字。

  (對於游標定為這一難點,教師只演示滑鼠游標定位,其他的游標定位,tab鍵移位留給學生透過交流或者探究課本來自主發現、學習。)

  5、儲存。

  (以上演示步驟著重體現教師的引領作用,透過教師的講細、講透、示範到位,來促進、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板書:(操作步驟)

  (3)嘗試操作。(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①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瀏覽課本,劃出你認為的要點,以及教師沒有說到的,你認為可能用到的知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學生對課本工具性的認識。)

  ②給出材料一(班長手抄的課程表),讓學生自己操作,建立課程表。鄰近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討論、交流,有收穫的、有疑問的請記在課本上,在交流時間裡一起研究、解決、分享。

  (材料一是手工繪製的課程表,這樣更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4)成果展示與交流提高。

  ①透過廣播系統,展示學生成果,讓學生自己談方法、技巧、收穫、問題,其他同學進行相應的記錄、幫助解答和評價。

  (透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互相評價,培養他們的分享意識,互助精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透過自己學習,是能夠獲得成功的。)

  ②教師對學生講解的相應知識點給與一定的補充或說明,確保知識的準確性,並對發言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

  ③學生結合展示的成果,小結知識點。

  (5)鞏固練習。

  情境:王亞東收到課表以後非常開心,不但躺在床上認真學習,還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不少課外書,其中有兩本書他特別感動,於是就畫了兩張表,希望我們能幫助它他出來交給班長給全班同學,大家願不願意在幫個忙?

  ①給出材料二(我國第三季度水電使用情況),材料三(我國近三屆來的奧運獎牌統計),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個製表。

  (學生自主選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練習的需要。)

  ②透過廣播系統,展示學生成果,教師對學生講解的相應知識點給與一定的補充或說明,同時,透過這些資料,教育學生增強環保意識,體會國家自豪感。

  (6)課堂總結。

  透過一張完整的處理過的課表與今天學生自己做的課表對比,讓學生自己說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和今後還要學習的知識。

  (培養學生歸納、小結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激發學生今後的學習興趣。)

  五、總結。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望各位專家、同仁能給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彙報的內容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資訊科技》小學版第4冊第26課《認識計算機》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深入從教學內容、教學物件、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學內容及物件分析:

  《認識計算機》是教材第4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本單元主要是介紹計算機硬體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的發展,系統組成,計算機主機,儲存裝置和輸入、輸出裝置等內容。透過學習,教師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常見的計算機硬體裝置,深入理解硬體與軟體之間的關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的分類,及計算機軟、硬體系統的組成。

  本節課授課物件是六年級學生,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對計算機了有一定的瞭解,他們認識電腦滑鼠、鍵盤等硬體裝置,還掌握了常用的應用軟體操作。但孩子們對計算機的發展及計算機的系統組成認識不是很清晰。透過本節課學習孩子們將進一步瞭解計算機的歷史和發展趨勢以及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經過本課學習之後,對學生進一步瞭解計算機主機的外觀及內部組成,及瞭解儲存裝置和輸入、輸出裝置有很大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電腦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並且對學習電腦有很大的興趣。

  但是由於以往我們只注重軟體的應用,對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卻不十分了解。因此,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如何區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為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尋求讓學生多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多與同學間進行合作交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二、教學目標:

  本課學習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操作性強,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主發現式學習。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我制訂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瞭解計算機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2、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

  3、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硬體知識的興趣。

  4、提高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互相合作意識品質。

  三、教學環境:區域網環境

  本課需要教師透過傳奇或騰圖軟體進行演示操作,在進行評價時也需要展示學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區域網環境中進行教學。

  四、教法闡述

  依據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設計本課時,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訓練運用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了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設計樂學、想學

  自己用電腦演示:由於小學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多講無益,對於簡單只是乾脆就不講,讓學生自己掌握,老師講給予適當點撥。教師將基本的操作規則告訴學生,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後在總結時,學生對於剛才自己的勞動一定很在意,無論是發言的同學,還是聽講的同學,都會十分認真,可以很好的達到學習的目的。

  2、任務設計 使學生會學

  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在這堂課中,每個小組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學生透過對所擔的任務進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師的演示操作過程中,也只是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間。由學生被動聽,而變為主動完成任務的過程。因為是主動的做,將枯燥的知識練習暗藏於生動有趣的任務之中,不但使學生情緒飽滿,而且將學到的知識用於實際操作中,有利於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

  五、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總結鞏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透過上網搜尋、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任務驅動,激趣匯入

  (二)初步嘗試,探究新知

  (三)教師引導,鞏固新知

  (四)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具體闡述如下:

  (一)激趣匯入 講授新知

  首先,教師開門見山直接問學生你喜歡電腦嗎?會用電腦幹什麼?同學們會這麼多呀!現在我可要考考你們了:看,知道這是什麼嗎?(課件出示埃尼阿克)ENIAC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簡單的總結: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名為埃尼阿克,它於1946年生於美國,它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的愛心,樂於助人的精神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全課奠定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複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為後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二)教師引導,探究新知:

  同學們,隨著第一臺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就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你們能透過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嗎?

  任務一:電腦發展史

  如: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時期 組成器件 時間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規模積體電路 (1980年~至今)

  這一環節我把學生分成4人1小組,分工協作1位組長,2位搜尋資料(不僅僅只有網上收搜尋),1位加工整理,1位負責彙報。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看教材、或上網找資料自己完成任務。孩子們都有很強探索欲和表現欲,教師正是抓住了孩子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親自體驗,在探究中學習到蘊含在其中的技能。在這種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務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我認為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勝心,這一環節他沒有完成任務反而會促使他帶著問題更好的學習。

  講解完後教師出示幾幅現代微型機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再出示任務二。

  任務二:計算機的分類(看書、老師課件)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一個完整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運算器. CPU 控制器. 主機 暫存器. 記憶體 隨機儲存器(RAM).只讀儲存器(ROM). 計算機系統 外部裝置 輸入裝置. 輸出裝置. 軟體 系統軟體.應用軟體.

  任務三: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完成任務後教師讓學生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你的未來電腦都有些什麼?學生會說有鍵盤、滑鼠等。這時教師引出計算機中能看的見得和摸得著的叫做硬體。如滑鼠、鍵盤、顯示器等。

  教師舉例:音樂、畫圖我們能摸得著嗎?那麼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就把它叫做“軟體”。(板書)

  計算機中也是一樣的,你能舉例說明嗎?(畫圖、Word、電子報刊等)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些都是軟體。可是我有個問題了,我想聽音樂,可是連計算機都打不開了,我還能聽嗎?那麼,這些能管理計算機的軟體就是系統軟體。因此,我們又將軟體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板書)

  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為例子來說明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使學生很容易就區分出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測試1:繼續收集你們小組探究的問題。

  測試2:你能想像出未來計算機會發展成什麼樣嗎?能把它畫出來或描寫出來嗎?

  測試3:小組間互相出題測試,看看誰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充滿了生機,學生在亢奮的思維狀態下進一步鞏固新知,也促使學生樂學、善學。

  因此,本課中我採用師評、生評、互評、自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教師在學生作業中找出有特點作品,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或讓同學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小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本節課收集到的內容回家後製作成電子報刊或小動畫,然後當小老師講解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聽。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收集資訊、加工整理資訊的慾望,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饋機會。

  總體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鬆;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成教學目標。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感受千變萬化》,《感受千變萬化》是省小學資訊科技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單元“電子作文”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改變字型、字號、字型是以後學習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如果掌握好會大大節省今後的學習時間,為自由創作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了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學會用格式工具欄為文字設定字型、字號和字型。

  2、(能力)透過學生的觀察、分析、創作培養學生處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同學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透過格式工具進行字型、字號、字型的設定

  教學難點:怎樣透過文字的設定體現出文章編排的美。

  資訊科技課是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獲取資訊、處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而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獲取知識不是透過教師教育,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學習資料,能透過自我建構重組的方式獲得知識。因此,為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的設計時準備以學生“任務驅動”為主線,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

  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採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式教學模式。透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創設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設定一個個任務,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有機進行對字型、字號、字型的各種設定(任務驅動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查漏補缺,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教學中,啟發、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因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透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三、說教學流程

  1、激情引趣,匯入新課

  以“你知道孫悟空有什麼本事嗎?學生知道,有七十二變。那麼今天我們也就來在計算機上讓它變一變。設這樣情境的意圖是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興趣,孫悟空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發學生的情緒。

  2、講解重點、點拔難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必須有一定基礎知識背景,否則就只能盲目嘗試。對文字進行字型、字號、字型的設定並不是新的知識內容,在學生學習漢字輸入時,可以把這3種設定組合起來,抓住設定時的共同點展開教學。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選中方法,體會不同選字方法的優缺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完成任務提供基礎。

  3、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在明確了教學任務,創設情境後,這時就應大膽的讓學生嘗試練習。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有一學生有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想可以透過對範例激趣——個案示範——小組合作——教師指點——展示作品等,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新知。

  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得到新知。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把教材、同學、教師都作為學習的幫助者,目的是為了自我學習,同時也可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學幫助學習慢的同學。

  4、千變萬化,互評互學活動。

  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後,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種創作X望。這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創作,充分利用本節課學習內容,設定自己喜歡的字型、字號、字型,然後教師引導同學從技法的運用是否合理等幾個方面,讓同學之間展開互評。教師選幾個好的畫讓全班評。

  評價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有利原則,評價方法要靈活多樣,鼓勵學生創新。上面的評價方法,旨在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教師是自已、同學、教師、評價2、結果的多樣化,不再是單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勵性活動給予肯定性評價。

  這樣設計,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辨別的能力。讓學生不要單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說出好在哪裡,,實現主體的多元化。評價的結果多樣化。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資訊的辨別力,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這正在我們資訊科技所致力求的目標。

  (突出說課中的亮點)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感覺比較有特色的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由

  1、被動接受變為愉快的學習。體現在自主學習,教師沒有把教學任務一一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完成任務。

  2、合作作學習,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師,學生之間互學,

  3、創造學習,即鞏固所學的知識,對貼近生活,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6

  教材介紹《使用文字框》一課是科學出版社小學資訊科技課本第三冊(上)word深入中的第三課,該課要求掌握學會在文字框中插入文字和圖片,學會給文字加上文字框,修改文字框的樣式。

  本課教材從資訊課的角度上培養的是學生word操作的能力,我將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在這一課教材的設計上利用製作名片作為一條主線貫穿40分鐘,透過看教師示範操作與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合作、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不僅要達到本課在計算機能力方面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也適度的與語文課、科學課等學科有機的整合,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和培養學生關心自然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本課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採用以學生自學的方式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主要是考慮到授課年級是高年級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另外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儘量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的齊步走,給每個學生儘量大的空間。

  教學手段本課教學在硬體上主要依託良好正投或計算機廣播系統。在軟體上教師利用幻燈片Powerpoint演示,最大程度上減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提高學習效果。另外教師還利用查詢到的資料自制了一張名片,讓學生能全面瞭解使用文字框的幾個重要環節,同時也為後面組織學生的討論打下了伏筆。

  教學過程引入新課從談話入手以“哪些同學擁有名片?知不知道溫州的市樹是什麼?”等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自主學習階段由學生利用課件自學搜尋引擎的使用並在實踐中強化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裡安排了填空題。最後觀看短片對學生查詢的資料進行補充。討論環節為學生安排了三道討論題透過討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和培養學生關心自然環境的環保意識。

  最後佈置給學生適當作業,一方面鞏固本課學習的技能同時增長學生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

小學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要知識點是讓學生掌握機器人走一段直線,學習機器人程式設計中最簡單的“順序式”結構。重點是要指導學生如何把理論設想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方法,並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走線段”任務對剛接觸機器人沒多久的學生來說,是有很大的難度和挑戰性的,主要是由於學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沒有直接可以借鑑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時也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順應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從兒童化、趣味化著手,投其所好,讓學生沉浸到機器人學習任務的愉快氛圍中,接受困難的挑戰,從而學到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可以採用任務驅動方式,透過課內競賽等方法來實施。

  第一次主題任務活動,還要教給學生如何進行分工合作,互學互助,提高效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機器人的組裝,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機器人;初步學會順序結構的程式設計方法。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控制機器人,能讓機器人走直線。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透過課堂中的小型競賽,學會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機器人程式設計步驟,學會順序結構的程式設計方法。

  教學難點:

  讓機器人儘可能地走直線。

  課前準備:

  機器人除錯比賽場地一塊;比分記錄牌一塊;綜合得分記錄牌一塊。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2、實踐探索。

  師:宣佈本次比賽的主題:機器人郵遞員。看看哪個小組的機器人郵遞員最能幹,能將信準確及時地送達指定地點。

  宣讀本次比賽的規則:

  (1)各隊按要求在規定的20分鐘時間內完成機器人的搭建及除錯工作。

  (2)在每次比賽之前有1分鐘的準備時間。

  (3)採取對抗賽形式,每次兩小組比賽,三局兩勝制,勝隊進下一輪,負隊淘汰。對決次序由隊長賽前抽籤決定。

  (4)比賽的過程中參賽隊員必須服從裁判。

  (5)比賽中,如果因為場外干擾或者場地的原因而未完成比賽,由裁判決定是否可以重新比賽。

  (6)比賽過程中只允許每小組兩位參賽選手和相關工作人員進入比賽場地,其他人不能進入。

  然後,教師簡單分析本次任務的特點及完成任務的思路。

  學生活動,教師下組指導。

  3、學生比賽。

  由一位教師及若干位學生組成一個公平競賽裁判組,組織好本次比賽。相關記錄人員(由學生擔當)負責記錄好各小組成績與名次。

  教師及時處理好小組的違規及各類爭執,保證比賽的相對公正、公平。

  4、評價與反饋。

  師:我們今天的活動即將結束了,現在讓我們評價與反饋一下。

  首先,我想採訪一下最能幹的機器人郵遞員,你們小組的機器人為什麼這麼厲害?

  請小組成員全部上臺,給大家作經驗介紹。

  其次,各小組拿出評價表格,根據評測表為本組(隊)的表現打分。

  5、整理下課。

  師:好!同學們。我們的課到這裡就要結束了。請各小組整理好自己的器材,由組長交回到老師手中。

  附參考程式:

  樂高機器人範例程式

  納英特機器人範例程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