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模板集錦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透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的基礎上的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透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透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透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透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4.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說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透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頭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型別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透過以上由表及裡、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 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透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慧。

  4.師生歸納:透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對食物鏈要領的形成,可以先舉一些諺語,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這些生物之間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種聯絡,形成這樣的矛盾衝突呢?不言而喻,為了食物,人們就把生物彼此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稱為食物鏈。我們用箭頭把它們連起來,(注意箭頭要指向捕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接著把25頁圖連起來,大家在連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問題?(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這些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了一張網為食物網。讓學生透過活動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是透過食物網聯絡在一起,這個活動目的就達到了。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呢?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透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透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汙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汙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鞏固練習:

  1. 下列不屬於生態系統的是( )

  A 一塊菜地 B 一個湖泊 C 生物圈 D 太平洋的鯊魚

  2. 下列各項中,屬於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的是( )

  A 蘑菇 B 真菌 C紫菜 D 工人

  3. 在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中,兔和鼠吃草,鼠被狐和蛇捕食,兔又常被狐和鷹捕食,蛇也可以被鷹捕食,那麼下列食物鏈中錯誤的是( )

  A 草→鼠→狐 B 鼠→蛇→鷹 C 草→兔→鷹 D草→兔→狐

  4. 假定在一個由草原、鹿和狼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把狼殺絕,鹿群的數量將會( )

  A迅速上升 B緩慢上升 C上升後又下降 D保持相對穩定

  5.20世紀,由於人類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進入海洋並積累在很多生物體內。你認為下列生物體內DDT含量最高的是( )

  A 浮游植物 B 魚 C 小蝦 D 鳥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透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式等方面,說說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迴圈系統來完成的。人體迴圈系統包括血液迴圈系統和淋巴迴圈系統兩部分。血液迴圈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迴圈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迴圈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透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透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透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迴圈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透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檢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透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透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透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透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透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迴圈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透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二、說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說學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並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於鳥類但由於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資料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資料記錄習慣。透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透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著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並說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麼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說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四)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物件。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匯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透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透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透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裡,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透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透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撥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後延伸

  透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設計前的思考

  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哪一章節,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都要以以下3點為依據:1、課程標準;2、學生的身心特點;3、現有的教學條件。課程標準可以給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方向;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現有的教學條件則決定了教學的可行性。

  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先整體考慮整個章節及與其他章節的聯絡。本章節光合作用是整個初中生物中很重要的一節。與後面環境保護、生態系統都有緊密的聯絡,也是高中學習的重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本節的具體設計及設計原因

  本章節光合作用的主線是:“光合作用的定義——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意義”,而本節是第4課時,著重解決“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意義”這2點。在前3個課時,透過對光合作用發展史的學習和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定義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本節應當對前3節的內容進行總結,並提升。本節主要採用啟發式的教學,用一個個相銜接的問題將教學內容串聯。

  1、引入。本節可以採用透過複習的方式引入。對於較好的班級,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問:透過對前3節的學習,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並可請學生到黑板寫出。如果學生水平不夠,可以透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麼?產物是什麼?條件是什麼?場所在哪裡?將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分解,然後再黑板上寫出。

  2、光合作用的實質。光合作用的實質有兩個:物質轉變和能量轉化。物質轉變學生容易理解,因為前3節課的實驗對學生已經進行了鋪墊。因此,直接提問:光合作用中,有沒有物質的變化?如果有,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透過反應式學生不難看出。但能量的轉化學生理解起來會困難一點。因為能量的守恆定律學生要到初二學物理時才知道。因此,這裡設計了一個活動,也透過問題進行:能量有哪些形式?(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回答),學生一般都能答道熱能、光能、電能、風能等等,知識面廣一點的還能答道核能、化學能等。可以將學生的主要答案羅列在附板書處。接著再問:能量可以傳遞嗎?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嗎?問到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認為能,有的認為不能。這是可以舉例:如冬天時,比較冷的手放在暖手器上就能感到熱,說明什麼問題;開啟燈,什麼能轉化成了什麼能等,透過一些常見的生活例子,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可以讓學生明白:能量有多種存在形式,並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有了這個知識準備後,在讓學生回答:光合作用中,有能量的轉化嗎?這是學生再來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就容易多了。

  3、光合作用的意義 。如果學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實質,對光合作用有什麼意義就很順利成章了。這時可以提問:你認為光合作用有哪些意義?可以讓學生儘可能地想,儘可能地舉例。最後,將學生們的回答進行歸類,總結出光合作用的三點重要意義。

  4、光合作用的應用。可以利用這一部分檢測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掌握情況。書上給了一個合理密植的例子,但還不夠。因此,設計了3個問題:為什麼要大力提倡保護森林、植被?為什麼卡爾文要從植物中找石油?可以怎樣解決航天員在長途航行時的基本生活問題?設計第1個問題的目的主要是考慮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併為以後的環境保護內容做鋪墊。透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理解,學生不難回答這個問題。第2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在本章節最開始引入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故事: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位叫做卡爾文的科學家帶著他的研究隊伍在世界各地的森林裡找植物,找到一種當地的特有植物就帶回實驗室研究,有人好奇地問他們在幹嘛,他們回答說在找石油。為什麼會在植物中找石油呢?當時學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門,但是我並沒有給出正確答案。這個時候再次把問題提出,學生就容易想到原因了。第3個問題主要是來源於現在航天業中一個還未能很好解決的難題:就是以後如果要到其他星球,宇航員可能會在宇宙飛船上待幾年,他們所需的食品和氧氣的量是很大的,但光靠攜帶幾年所需的食品和氧氣是不現實的,因此請學生考慮解決途徑。選擇這個問題一是學生對航天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二是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最終答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容易讓學生聯想到與光合作用結合,四是可以為以後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傳遞做點鋪墊。果然,在討論第3個問題時,學生非常踴躍。

  5、作業。可以將上段所提的3個問題作為課堂作業。如果時間允許,可以事先印製一張小提單,選擇一些填空題和選擇題,如填寫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光合作用的實質等,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書面的總結。

  三、教學反思

  透過對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絕大部分學生能完成教學目標。由於有了能量守恆定律的鋪墊,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第2個實質:能量的轉化變得容易了。由於本堂課基本以問題開展,學生回答很踴躍,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尤其是在回答最後3個問題時,學生想得很多,但很多學生都能從光合作用的角度去考慮,可見學生能夠運用所以知識去解決問題了。但是,由於學生非常活躍,所以在課堂上還需要進行適時的調控,避免課堂混亂。對於基礎較薄弱的班級,可以增加5分鐘左右的書面練習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

  1、有做事的過程;

  2、有明確的目標;

  3、有明確的結果;

  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

  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

  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透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透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透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透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透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透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匯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型別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透過以上由表及裡、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透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慧。

  4.師生歸納:透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還學學習什麼?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麼?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係。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透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絡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的?

  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透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透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汙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汙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透過蒐集環境汙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汙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佔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係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並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複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於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絡,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若在導言中透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麼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匯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後枝滿桃的情形,並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麼?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為了賞心悅目麼?對植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這又為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為後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麼?

  說明:採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並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的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並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透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透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並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為深入地瞭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後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並總結: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為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為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Ⅰ.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後,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裡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膠袋分別罩起來,紮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後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影片,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透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在看“果實的形成”影片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嚐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嚐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