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5篇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著重介紹了三角形的三種特殊線段,已學過的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線段的中點、角的平分線等知識是學習本節新知識的基礎,其中三角形的高學生從小學起已開始接觸,教材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從高入手,利用圖形,給高作了具體定義,使學生了解三角形的高為線段,進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幾種特殊線段——中線、角平分線。透過本節內容學習,可使學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與垂線、角平分線的聯絡與區別。透過學習作圖、觀察與探究,會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高所在的直線、三條角平分線、三條中線都各自交於一點,這為以後三角形的內心、重心等知識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另外,本節內容也是日後學習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墊腳石。故學好本節內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對三角的高、中線、角平分線定義的理解及畫法的掌握是本節教學的重點,而三角形的高由於三角形的形狀改變而使其位置呈現多樣性,學生難以掌握,故在各類三角形中作出它們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和發展學生基本作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等,根據這一目的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為: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一個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

  3、透過觀察、探究、畫一畫、折一折與描述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語言的準確性,提高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推理能力。

  重點: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概念,並能在具體三角形中畫出它們

  難點:在各種三角形中作出它們的高

  二、 說教法

  1、情境創設法 :利用張師傅如何將一塊三角形的地分成面積相等的兩塊三角形地創設問題情境,並引導學生去簡單分析思路,目的使數學能密切聯絡實際體現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更能貼近學生生活,以激發學生對學習本節內容的求知慾,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探究性 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他們自由探究中發現,從而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畫一畫、折一折、何三個探究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才取消組建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隊作用,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得到更大的收穫。

  3、運用多媒體等作為教輔工具,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掃除學生從形象思維難以跨越到抽象思維的障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1、本節重點是三角形的三種重要線段,難點是對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高的準確理解、作圖與正確運用,而突破難點的關鍵是運用好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從畫圖入手,從大量的活動入手獲得三種線段的直觀形象,進一步架起數與形之間的橋樑,加強知識間的相互聯絡。

  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既可讓學生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積極交流,表達思想又可促進數學思考,擴大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本節課中我讓學生以小組進行探究,歸納圖形特徵,做到仔細觀察,大膽探索,勇於發現,抽象概括。讓學生透過探索活動來發現結論,經歷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從而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新知: 從生活例項引出新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預習檢查:以題組的形勢

  考點1:三角形的高

  1.如圖7.1.2-1,在△ABC中,BC邊上的高是________;在△AFC中,CF邊上的高是________;在△ABE中,AB邊上的高是_________.

  2.如圖7.1.2-2,△ABC的三條高AD、BE、CF相交於點H,則△ABH的三條高是_______,這三條高交於________.B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

  3.如圖7.1.2-3,在△ABC中EF∥AC,BD⊥AC於D,交EF於G,則下面說話中錯誤的是( )

  A.BD是△ABC的高 BD是△BCD的高 C.EG是△ABD的高 D.BG是△BEF的高

  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說課稿

  圖7.1.2-1 圖7.1.2-2 圖7.1.2-3

  4.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高的交點恰是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那麼這個三角形是( )

  A.銳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不能確定

  5.三角形的三條高的交點一定在( )

  A.三角形內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內部或外部 D.以上答案都不對

  考點2:三角形的中線與角平分線

  6.如圖7.1.2-5所示:(1)AD⊥BC,垂足為D,則AD是________的高,∠________=∠________=90°.

  (2)AE平分∠BAC,交BC於E點,則AE叫做△ABC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說課稿∠________.

  (3)若AF=FC,則△ABC的中線是________,S△ABF=________.

  (4)若BG=GH=HF,則AG是________的中線,AH是________的中線.

  圖7.1.2-5 圖7.1.2-6 圖7.1.2-7

  7.如圖7.1.2-6,DE∥BC,CD是∠ACB的平分線,∠ACB=60°,那麼∠EDC=______度.

  8.如圖7.1.2-7,BD=DC,∠ABN=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說課稿∠ABC,則AD是△ABC的________線,BN是△ABC的________,

  ND是△BNC的________線.

  9.下列判斷中,正確的個數為( )

  (1)D是△ABC中BC邊上的一個點,且BD=CD,則AD是△ABC的中線

  (2)D是△ABC中BC邊上的一個點,且∠ADC=90°,則AD是△ABC的高

  (3)D是△ABC中BC邊上的一個點,且∠BAD=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說課稿∠BAC,則AD是△ABC的角平分線

  (4)三角形的中線、高、角平分線都是線段

  A.1 B.2 C.3 D.4

  3、探究活動1:探究三角形的高,師提出問題,生獨立解答,教師關注學生對高和邊的對應關係是否明確,並結合圖形引出三角形高的定義,並且利用圖形,讓生用語言描述,師加以修正,目的發展學生的觀察力與語言表述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確三角形的高是一條線段。為了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讓小組之間合作完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邊上的高。小組交流,歸納三角形高的特點,再讓他們敘述小組所探究的結論,師加以適當修正與鼓勵。

  在活動中,師應重點關注:

  ①學生能否多方位的加以探究

  ②學生能否用流利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③學生能否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質疑,感受數學結論的正確性。之後設計的是鞏固性練習,透過學生練習,對三角形高的的有關知識加以鞏固,讓學生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探究活動2 : 探究三角形的中線:學生在畫一畫中體會三角形中線的定義,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探究活動3: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線。首先讓學生折一折,在動手操作中體會摺痕是否平分三角形的內角,之後分小組摺疊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線,小組交流,歸納三角形角平分線的特點,再讓他們敘述小組所探究的結論,師加以適當修正與鼓勵。從而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5、練習鞏固,深化拓展

  先以搶答形式解決問題1、問題2,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有關概念,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練習是一個綜合性題目,一方面引導學生從複雜圖形中抽取基本圖形,從而加強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運用以增強直觀性。

  6、感悟與收穫: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理解。

  7、作業佈置: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例項,是讓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絡及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體現數學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最佳化教學程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透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資料,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例項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直線的點斜式方程》,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線與方程中的第2節的第一課時3.2.1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特點等四個方面具體說明。

  一、教學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線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一次函式的概念和圖象及高中學習了直線的斜率後進行研究的。直線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解析幾何學的開始,對後續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圓的方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是地位顯要,作用非同尋常,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直線的點斜式方程”可以說是直線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時間和精力都不為過。直線作為常見的最簡單的曲線,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在這一節中利用座標法來研究曲線的數形結合、幾何直觀等數學思想將貫穿於我們整個高中數學教學。

  2.學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較差,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習慣都有待加強。又由於剛開始學習解析幾何,第一次用座標法來求曲線的方程,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數”與“形”相互轉化的困難。另外我校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更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瞭解直線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推導過程及方法;

  (2)明確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範圍;初步學會準確地使用直線的點斜式、斜截式方程 ;

  (3)從例項入手,透過類比、推廣、特殊化等,使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知規律;

  (4)提倡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體會直線的斜截式方程與一次函式的關係等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並初步瞭解數形結合在解析幾何中的應用。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直線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點及其初步應用。

  (2)難點:直線的方程的概念,點斜式方程的推導及點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應用。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據學情,為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例項引導的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幫助學生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用代數的語言描述直線的幾何要素及其關係,進而將直線的問題轉化為直線方程的問題,透過對直線的方程的研究,最終解決有關直線的一些簡單的問題。另外可以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分析:學生從問題中嘗試、總結、質疑、運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透過推導直線的點斜式方程的學習,要了解用座標法求方程的思想;透過一個點和方向可以確定一條直線,進而可求出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要能體會“形”與“數”的轉化思想。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及實施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六個問題組成,共分為四個環節,學習或涉及四個概念:

  溫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線的方程

  深入探究,獲得新知--------點斜式

  拓展知識,再獲新知--------斜截式

  小結引申,思維延續--------兩點式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座標表示,直線的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麼平面上的直線如何表示呢?這就是本節要學習的內容。

  (一)溫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線的方程

  問題一:畫出一次函式y=2x+1的圖象;y=2x+1是一個方程嗎?若是,那麼方程的解與圖象上的點的座標有何關係?

  [學生活動] 透過動手畫圖,思考並嘗試用語言進行初步的表述。

  [教師活動] 對於不同學生的表述進行分析、歸納,用規範的語言對方程和直線的方程進行描述。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舊知識出發澄清直線的方程的概念,試圖做到“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去學數學”,從而突破難點。透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一方面認識到以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在直線上,另一方面認識到直線上的點的座標滿足方程;從而使同學意識到直線可以由直線上任意一點P(x,y)的座標x和y之間的等量關係來表示。

  問題二:若直線經過點A(-1, 3),斜率為-2,點P在直線l上。

  (1) 若點P在直線l上從A點開始運動,橫座標增加1時,點P的座標是 ;

  (2)畫出直線l,你能求出直線l的方程嗎?

  (3)若點P在直線l上運動,設P點的座標為(x,y),你會有什麼方法找到x,y滿足的關係式?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5分鐘,必要的話可進行分組討論、合作交流。

  [教師活動]巡視。肯定學生的各種方法及大膽嘗試的行為;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得到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除點 A外),點P與定點A(-1, 3)所確定的直線的斜率恆等於-2,體會“動中有靜”的思維策略。

  [設計意圖]複習斜率公式;待定係數法;初步體會座標法。同時引導學生注意為什麼要把分式化簡?(若不化簡,就少一點),感受數學簡潔的美感和嚴謹性。還要指出這樣的事實:當點P在直線l上運動時,P的座標(x,y)滿足方程2x+y-1=0.反過來,以方程2x+y-1=0的解為座標的點在直線l上。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直線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點斜式

  問題三: ① 若直線l經過點P0(x0,y0),且斜率為k,求直線l的方程。

  ②直線的點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經過P0(x0,y0)的所有直線?

  [學生活動] ①學生敘述,老師板書,強調斜率公式與點斜式的區別。 ②指導學生用筆轉一轉不難發現,當直線l的傾斜角α=90°時,斜率k不存在,當然不存在點斜式方程;討論k=0的情況;觀察並總結點斜式方程的特徵。

  [設計意圖] 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透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使學生獲得直線點斜式方程;由②知:當直線斜率k不存在時,不能用點斜式方程表示直線,培養思維的嚴謹性,這時直線l與y軸平行,它上面的每一點的`橫座標都等於x0,直線l的方程是:x=x0;透過學生的觀察討論總結,明確點斜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範圍,透過下面的例題和基礎練習,突破重難點。

  問題四:分別求經過點且滿足下列條件的直線的方程

  (1) 斜率;(2)傾斜角; (3)與軸平行 ;(4)與軸垂直。

  [練習]P95.1、2。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並展示或敘述,老師點評。

  [設計意圖]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題和習題,因為這些題都是專家精心編排的,充分體現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時反饋,便於反思本環節的教學,指導下個環節的安排;突破重點內容後,進入第三環節。

  (三)拓展知識,再獲新知----斜截式

  問題五:(1)一條直線與y軸交於點(0,3),直線的斜率為2,求這條直線的方程。

  (2)若直線l斜率為k,且與y軸的交點是 P(0,b),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後口述,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強調截距不是距離。類比點斜式明確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點和適用範圍及幾何意義,並討論其與一次函式的關係。透過下面的基礎練習,突破重點。

  [練習]P95.3。

  [設計意圖]充分用好教材習題,及時反饋本環節的教學情況,指導下個環節的安排。

  (四)小結引申,思維延續----兩點式

  課堂小結 1、有哪些收穫?(點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線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係數法。)

  2、哪些地方還沒有學好?

  問題六:(1)直線l過(1,0)點,且與直線平行,求直線l的方程。

  (2)直線l過點(2,-1)和點(3,-3),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討論,探討解題思路。

  [教師活動]教師深入學生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思考問題的進展過程,有時間的話,可以讓學生口述解題思路,也可以投影學生的證明過程,糾正出現的錯誤,規範書寫的格式;沒時間就佈置分層作業。

  [設計意圖](1)小題與上一節的平行綜合,學生應該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題解決方法較多,預設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係數法,讓好一點的學生有一些發散思維的機會,以及課後學習的空間,使探究氣氛有一點高潮。另外也為下節課研究直線的兩點式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分層作業 必做題:P100.A組:1.(1)(2)(3)、5.

  選做題:P100.A組:1.(4)(5)(6).

  [設計意圖]透過分層作業,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實踐的感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教學特點分析

  (一)例項引導。在字母運算、公式推導之前,總是用例項作為鋪墊,使學生有學習知識的可能和興趣,關注學困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啟發式教學。教學中總是以提問的方式敘述所學內容,如:1.直角座標系內的所有直線都有點斜式方程嗎?2.截距是距離嗎?它可以是負數嗎?3.你會求直線在軸上的截距嗎?4.觀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麼特點?它與我們學過的一次函式有什麼關係?等等。啟發學生的思維,作好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活動。

  (三)注重自主探究。設計問題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突破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逐步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六的第(2)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說課: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必修

  3)第三章機率的第二節古典概型的第一課時,是在

  隨機事件的機率之後,幾何概型之前,尚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機率模型,在機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其它機率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理解機率的概念,有利於計算一些事件的機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隨機事件的機率;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即尚未學習排列組合,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個古典概型中某隨機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機率計算公式(2)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機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機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機率的意義,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科學的態度評價身邊的一些隨機現象。適當地增加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和學習中與古典概型有關的例項。使得學生在體會機率意義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三)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透過模擬試驗讓學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徵,觀

  察類比各個試驗,歸納總結出古典概型的機率計算公式,體現了化歸的重要思想,掌握列舉法,學會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機率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問題: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機率好不好?為什麼?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說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們把上述試驗中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結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給出例題1,讓學生自行解決,從而進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後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機率模型稱為古典機率概型,簡稱

  古典概型。

  三、觀察分析推導公式:教師提出問題: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機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機率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機率,先透過用機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機率,再對比機率

  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絡。實驗一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機率與反面朝上的機率相等,即

  1“出現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試驗二中,出現各個點的機率相等,即

  P(“出現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總數3“出現偶數點”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根據上述兩則模擬試驗,可以概括總結出,古典

  P(“出現偶數點”)==

  6基本事件的總數

  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師提問: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機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應該注意,(1)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四、例題分析推廣應用:透過例題2及3,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決機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適時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

  五、總結概括加深理解: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說明。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五)佈置作業P123練習1、2題(六)板書設計

  3.2.13.2.1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試驗一試驗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機率

  計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樹狀圖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對《古典概型概型》這節課的理解和處理方法,歡迎各位專家朋友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導數是微積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為研究函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在前面幾節課裡學生對導數的概念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本節課教材從形的角度即割線入手,用形象直觀的“逼近”方法定義了切線,獲得導數的幾何意義,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導數概念的本質內涵. 這節課可以利用幾何畫板進行動畫演示,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發現、思維、運用形成完整概念. 透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導數是研究函式的單調性、變化快慢等性質最有效的工具,是本章的關鍵內容。

  2、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導數的幾何意義、切線方程的求法以及“數形結合,逼近”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的本質內涵

  1) 從割線到切線的過程中採用的逼近方法;

  2) 理解導數的概念,將多方面的意義聯絡起來,例如,導數反映了函式f(x)在點x附近的變化快慢,導數是曲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等等.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

  透過實驗探求理解導數的幾何意義,理解曲線在一點的切線的概念,會求簡單函式在某點的切線方程。

  過程與方法:

  經歷切線定義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體會導數的思想及內涵,完善對切線的認識和理解

  透過逼近、數形結合思想的具體運用,使學生達到思維方式的遷移,瞭解科學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逼近、數形結合、以直代曲等數學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領悟特殊與一般、有限與無限,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感受數學的統一美,意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說教法與學法

  對於直線來說它的導數就是它的斜率,學生會很自然的思考導數在函式影象上是不是有很特殊的幾何意義。而且剛剛學過了圓錐曲線,學生對曲線的切線的概念也有了一些認識,基於以上學情分析,我確定下列教法:

  教法:從圓的切線的定義引入本課,再引導學生討論一般曲線的切線的定義,通過幾何畫板的動畫演示,得出曲線的切線的“逼近”法的定義.同樣通過幾何畫板的實驗觀察得到導數的幾何意義和直觀感知“逼近”的數學思想.因此,我採用實驗觀察法、探究性研究教學和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法相結合,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學法: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節課採取了

  自主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具: 幾何畫板、幻燈片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

  學生活動——問題系列

  問題1 平面幾何中我們是怎樣判斷直線是否是圓的割線或切線的呢?

  問題2 如圖直線l是曲線C的切線嗎?

  (1)與 (2)與 還有直線與雙曲線的位置關係

  問題3 那麼對於一般的曲線,切線該如何定義呢?

  【設計意圖】:透過類比構建認知衝突。

  學生活動——複習回顧

  導數的定義

  【設計意圖】:從理論和知識基礎兩方面為本節課作鋪墊。

  2.探索求知

  學生活動——試驗探究

  問一;求導數的步驟是怎樣的?

  第一步:求平均變化率;第二步:當趨近於0時,平均變化率無限趨近於的常數就是。

  【設計意圖】:這是從“數”的角度描述導數,為探究導數的幾何意義做準備。

  問二;你能借助影象說說平均變化率表示什麼嗎?請在函式影象中畫出來。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動手實踐得到平均變化率表示割線PQ的斜率。

  問三;在的過程中,你能描述一下割線PQ的變化情況嗎?請在影象中畫出來。

  【設計意圖】:分別從“數”和“形”的角度描述的過程情況。從數的角度看,,Q();從形的角度看, 的過程中,Q點向P點無限趨近,割線PQ趨近於確定的位置,這個位置的直線叫做曲線在 處的切線。

  探究一:學生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觀察割線的變化趨勢,教師引導給出一般曲線的切線定義。

  【設計意圖】: 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髮現導數的幾何意義,使問題變得直觀,易於突破難點;學生在過程中,可以體會逼近的思想方法。能夠同時從數與形兩個角度強化學生對導數概念的理解。

  問四;你能從上述過程中概括出函式在處的導數的幾何意義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髮現並說出:,割線PQ切線PT,所以割線

  PQ的斜率切線PT的斜率。因此,=切線PT的斜率。

  五、教學評價

  1、透過學生參加活動是否積極主動,能否與他人合作探索,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

  2、透過學生對方法的選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

  3、透過練習、課後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

  4、教學中,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學習,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透過自身的體驗對知識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從直觀感悟到精確掌握;

  5、本節課設計目標力求使學生體會微積分的基本思想,感受近似與精確的統一,運動和靜止的統一,感受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希望利用這節課滲透辨證法的思想精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