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九篇
精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九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遊,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線,然後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麼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後,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學程式
本節課分四部分教學。
(一) 口算練習,引發猜想。
考慮到,我上課時已經是第三節課,學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題圖也不是很吸引學生,所以我乾脆撇開主題圖,採用直接進入法,上課鈴一響,我就直奔主題:“聽說咱們班同學的口算能力特別強,敢不敢挑戰一把?比一比誰的口算能力強!”隨即出現一組口算題: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學生一邊做,我一邊問:“猜一猜,下一題會是什麼?”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此時,我適時問:“你想說點什麼?”學生可能還不會用完整的語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課教學中,共分4個環節進行。
1、 舉例說明。
在第一個環節之後,我以:“這樣的題目,你會考考大家嗎?”
為題接著讓學生出題,根據學生的題目,我有選擇地板書,這樣的設計,一是想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模仿能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概括“加法交還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概括規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和周圍的同
學交流交流。”學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題後,急於想表達、想交流,這時的同桌交流就滿足了他們的願望,然後再在全班交流,進而組織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加法交換律,並板書出課題——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總結出的,就是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在加法交換律中變的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規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滲透了“變”與“不變” 辯證關係。
3、 個性展示。
《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
個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於是在上一個環節中,我繼續讓學生舉例,透過大量的例項,使學生髮現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總也舉不完,再用特定的數已經滿足不了這種需要,造成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怎樣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啟發學生探究新的表達方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緊接著組織學生先在小組裡說說自己是怎麼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的,然後把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到黑板上,並追問“為什麼可以這樣表示?每一個符號或字母表示什麼數?”待全部彙報完後,再把這些個性化的符號、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和用具體的數以及語言文字表示的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有什麼感受?這樣,就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 統一字母。
在學生板書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後,我向學生說明,為了溝通和交流的方便,數學上通常把加法交換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較,再一次讓學生談感受,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簡單、明瞭。
四、鞏固應用
用一組基礎練習,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題,既能檢驗新知,又能使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在判斷是否應用了加法交換律的練習中,254+100=100+254 的出現,會再一次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同樣是等式,為什麼不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35×7=7×35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麼呢?
五、類比拓展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引發學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換律,是什麼呢?由此引出減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換律?啟發學生想到用剛才舉例驗證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學生明白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也可以從已有的結論中透過適當變換、聯想,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我的說課流程是:說說教材分析,說學情分析,說教學模式、教學設計,說板書、課堂評價與課程資源的開發。
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含兩個資訊窗,主要內容有:乘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乘法分配律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了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乘法運算規律延續。這節課以濟青高速公路為背景素材,透過對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兩輛汽車的相遇資訊,由解決相遇問題的兩種方法,發現和引出了對乘法分配律的探索,體驗生活和數學的緊密聯絡,將數學問題有機結合,合理整合知識,讓學生利用自己已學的知識體驗推動新知識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知識的遷移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學方法:
1、透過複習解答相遇問題,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多種解題方法。
2、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和具體運算,用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等數學方法學習知識。
3、讓學生透過探索體會知識間的聯絡,理解一些規律都是從一般規律概括出來的。
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探索、驗證、理解乘法分配率,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乘法運算定律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2、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運用乘法分配率進行簡便計算。
4、讓學生了解簡算在實際生活的運用,提高學生的簡算意識。
學情分析:
這一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第一次接觸,但對這方面的經驗學生已有了積累。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教學模式:
七步式對話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課前進行有效地預習,蒐集資料,極大的擴充了課上有限的40分鐘的時間。本節課的預習要求是:熟悉課本知識,並從生活中尋找分配率例項進行驗證。有效地預習不僅節約了課堂時間,也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良好的主導作用的關鍵是創設有效地活動體驗,讓學生把已有的知識有效地利用,內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這樣就會極大的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及好奇心。
教學過程:
一、模擬激趣,引入學習
同學們,兩個運動中的物體會出現怎樣的位置關係,你知道 嗎?
(學生思考回答。)下面我請兩個同學到前面演示一下,看哪個 同學觀察的最仔細。請學生交流彙報。
二、進行新課,遷移新知
1、觀看圖片,學習鋪墊
這些圖片是我們看到濟青高速公路的場景,同學們都看 的很認真,你們瞭解濟青高速公路的情況嗎?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自主提問
請同學們觀察這幅圖(資訊窗圖片),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 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提 出: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相遇時大客車比小客車多 行市駛了多少千米?濟南到青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合作探究
我們來解決“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
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請同學們分組交 流、解答。
(3)彙報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彙報解答思路和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用 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解題思路。)
(4)學生獨立列式,並指名彙報,教師板書。
3、精講點撥
剛才我們求濟青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同學們用了兩種方 法,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根據剛才的發現,你 有什麼想法?鼓勵學生說一說,大膽猜想。
請你在小組內舉出這樣的例子,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幫助完善發現的規律。
同學們真棒!發現並驗證“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的規律,叫做乘法的分配
律。”教師板書課題名稱:乘法的分配律
我們能像前面學習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哪樣,用字母表示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a+b)?c=a?c+b?c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1、想一想,連一連
(15+85)×7 325×(99+1)
325×99+325 34×45+34×55
34×(45+55) 15×7+85×7
23×24+23×76 23×(24+76)
2、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80+70)×5=80×□+70×□
m×153+m×47=□×(□+□)
(a+b)×9=a×□+□×□
m×n+m×16=□×(□+□)
3、火眼金睛辨對錯
(1)13×(16+24)=13×16+13×24 ( )
(2)12×4×4×13=4×(12+13) ( )
(3)(a+b)·c=a+(b·c) ( )
(4)78×101=78×100+78 ( )
四、感悟收穫 透過學習,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請學生談一談。
板書設計:
乘法的分配律
(a+b)?c=a?c+b?c
110×2+90×2 (110+90)×2
=220+180 =200×2 =400(千米) =400(千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絡。
3、教學目標:
(1) 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透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透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匯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麵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透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學任務分析:
這課在教材編排上分三個層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條件,從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據除法算式,學生根據不同的演算法說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兩題)。在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時,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與不同地區學生的差異性,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處理:
1、由於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相差較遠,所以採用學校最近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作為資訊讓學生解決問題。
2、此課之前,學生已有表內除法與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作為基礎,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它的算理,並運用算理進行快速的口算。
二、設計理念: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使學生由間接接受轉化為直接參與,從而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方面得到發展呢?我設計此課時,將重點放在引題、算理的推導與練習的設計上。引用學校開展的活動與學生進行聊天,取學生熟悉的素材進行導課,然後與學生一起探討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後設計了幾道練習,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口算除法的含義,理解用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正確口算。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滲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除數昌一位數,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數”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學難點: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會新知識,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掌握計算法則,學會計算,而更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參與算理、演算法的探索過程,注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
(1)注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於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從而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節課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點理解80÷20這種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說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透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透過“說”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於學生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的領悟能力較強,但也有個別同學的理解能力不強,所以明算理時,教師借用直觀的小棒圖來幫助有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裡,我不僅讓學生說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透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劉瑞濤些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直觀,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諧過渡。
商末尾比被除數末尾少一個0的除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往往利用前面學習的經驗,看被除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商的末尾添幾個0。這裡,我不僅讓學生說清算理,還安排了判斷練習,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算理的理解。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透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於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比賽,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54-55頁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主題圖情境匯入新課。
師:商場要進行大拍賣,王老師來到了商場,同學們看這副圖,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匯入:師:這麼便宜,王老師決定買2件夾克衫和2條褲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們一起來口頭列式。
(65+45)×2 65×2+45×2 —板書
2.猜測驗證:猜想一下,兩道算式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有猜想就要有驗證,同學們來認真計算,看計算結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彙報:計算結果是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相連。來看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兩邊都有65、45和2,一個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積,另一個式子是先求積,再求和等)
師: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65+45)個2,不就是65個2加45個2嗎?(師比劃)
4.師:假如老師要買的是2件短袖衫和2條褲子,老師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嘗試用兩種方法完成,完成後簡單交流)
(32+45)×2 32×2+45×2 —板書
師:(32+45)個2,就是32個2加45個2。(師比劃)
5.比較類推:
師: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相等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規律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類似這樣的算式呢?(強調計算結果)
6.表達交流: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所有具有這種規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內嗎?可以交流討論。
小結:如果用字母a 、b 、c來表示這三個數,這樣的規律該怎麼表示?
(a+b)×c=a×c+b×c(師比劃,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比劃)
7.揭題: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8.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還有什麼話要說,請認真看:
認識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著家傳助人的美德,默默的為我的祖國——數學王國貢獻著我的智慧。 有的同學還不是很認識我,告訴你們吧,我的職責範圍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這麼認識我,你就錯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訴你,我的本事大著呢。我其實有很多的變身:
不信,我變——9×7+8×7=(9+8)×7=56+63=119,這是我的逆應用,如果你覺得這樣說著拗口,也可以說是反過來應用,呵呵。
我再變——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為我喝彩吧! (摘自黃崇波老師的部落格,內容有修改。)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師:乘法分配律會變身,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聰明”:括號中該填什麼數字才能讓計算更簡便,填上後快速計算。
( )×( )+78×21
4.平湖小學三、五、六年級學生人數情況如下表。
年級 | 三年級 | 五年級 | 六年級 |
班級數 | 3 | 3 | 3 |
平均每班人數 | 46 | 46 | 50 |
(1)三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
5.自提問題,自由完成:
一塊長方形菜地種了青菜和蘿蔔,請聰明的你根據自己收集的數學資訊自編數學問題,自由解決,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將自己的收穫寫成一篇數學筆記。
2.課後回憶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想想他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研讀。
1、教材編排。
(1)邏輯分析:
方程是等式裡的一類特殊物件,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而且在北師大教材體系中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冊,學生對等式和不等式有所瞭解,只是沒有把“等式”這樣一個概念交給學生。並且已經採取逐步滲透的方法來培養代數思維。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師大教科書裡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直接以等式為立足點,立足點較高。
(2)語言資訊及價值分析:
本課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第一幅情境藉助平衡,讓學生領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第三幅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多種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簡單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簡單具體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核心關鍵詞建立方程的概念。
(2)難點: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是用算術方法來解決問題,算術思維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維。由於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認識發展是非連續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性思維轉向藉助等量關係列方程的新思維方式比較困難。列算式時以分析數量關係為主,知與未知,涇渭分明;在代數法中,辯證地處理知與未知、求與不求,使這一矛盾雙方和諧地處於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設計:
為了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引“典”激趣,誘發思考。
引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相等關係,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藉助天平,啟發思考。
我將教材情境動態化,透過FLANSH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當天平兩端都沒放物品的時候天平左右兩邊是平衡的。當我們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時候,或者兩端放的物品質量不等的時候,天平的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這時候左邊大於右邊,或右邊大於左邊。當我們經過調整,天平兩臂再次平衡時,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即左邊=右邊。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對情境中資料也進行了分批給出的處理。先給出了左邊魚食和小砝碼的重量,讓學生用一個數學表示式來表示天平左邊的質量,再給出天平右邊的質量,讓學生列出等式。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學生習慣性的使用算術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順利地進行了用數字表示向用符號表示的轉化。在這一情境的教學中,藉助天平這一載體,啟發學生理解了平衡,認識了等式。
第二個主題圖是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資訊“4塊月餅的質量一共是380克”。然後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把這一資訊轉化為等量關係。4塊月餅的質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數量關係“每塊月餅的質量×4”來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4”表示的是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也表示4塊月餅的質量,所以他們相等。從而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算術思想向代數思想的轉化,改變學生的長達4年的慣性思維方式。
3、變換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圖隱含著多樣的等量關係,也正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放手讓學生探究,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等量關係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學中,先引導孩子發現情境中的基本相等關係: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並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發現其他的等量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激發孩子探求知識的慾望,調動孩子思考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找到多樣化的等量關係,並進一步提高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斷鞏固。
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透過三道例題的簡潔數學式子表達,讓小組合作尋找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概念的兩點最重要的內涵。並透過“練一練”讓學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應用,提高能力。
數學應該服務於生活,緊接著我讓同學們根據直觀圖象列方程。這些題目都來自於生活實際,並且分別以現實情境圖、線段、文字敘述、綜合拓展為順序,層層遞進。學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觀情境裡的相等關係後,他們在寫方程時會更加關注方程的本質屬性,從而鞏固方程的概念。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透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附板書:
方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左邊的質量=右邊的質量 兩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小學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透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絡生活實際,透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說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透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絡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說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說,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說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說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程序,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透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程序,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透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溫度》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中的第一課。它是學生認識萬以內的數、小數、分數以及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每天氣溫的變化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的。因此,教材透過天氣預報圖介紹北京等地的溫度,使學生了解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並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教學時,應從學生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兩個相反意義量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引導學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收集資訊,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讀寫,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思維能力目標:在教學中透過各種數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1瞭解天氣預報中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並能正確讀寫。
2正確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3讓學生經歷調查氣溫活動的過程中,從中積累感性知識,並透過討論、交流把感性知識昇華為理性認識。
二、說教法
溫度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感性認識?我是這樣設計的:
1情景創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對“活動的興趣”發展為“數學的志趣”。
2聯絡生活,體驗感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聯絡生活實際學數學。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聯絡生活體驗感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教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敢於創新。讓學生自己探索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和意義。另外,教給學生養成願意與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手段
恰當先進的教學手段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圖的配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詩一般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使學生樂學,愛學。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交流資訊素材,提供資源
新課開始,我是這樣匯入的,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對全國一些大城市的氣溫進行調查,誰願給大家說一說你調查的方法與調查結果。學生展示收集的資訊,並交流調查的方法,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將相關的資料板書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請同學觀察這些資料,每個資料後面都由一個“℃”它讀作攝氏度,用字母℃來表示,是計量溫度的單位。如果讓你們把這些資料進行分類,你認為分成幾類,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加以整理並對溫度的寫法加以規範。
關於溫度,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溫度有關的知識,
【意圖:課前讓同學們調查各大城市的氣溫,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絡,同時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採用了不同的方法、看電視、上網查詢、看報紙等等,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
第二環節操作觀察,主動構建
1體會溫度表示的意義。
同學們,你們想當天天氣預報員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天氣預報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和小組成員交流一下,待會請你當天氣預報員給大家解說一下。
【意圖: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思維得到拓展。通過當天氣預報員,既新鮮又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北京-2~5℃表示什麼?
(2)-2℃表示什麼?
讓學生自主解決,體會溫度表示的意義。
2認識溫度計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溫度,那它是怎樣得到的呢?是啊,它們是用溫度計測量出來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溫度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把你的發現和疑問說一說。學生在質疑與釋疑的過程中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上有刻度、水銀指示柱,並會讀寫溫度計。
【意圖:我給學生充分地思考、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溫度計
我們已經認識了溫度計,下面我們用自制的溫度計把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表示出來。重點引導學生對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樣。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意圖:讓學生利用學具標出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學生在動手操作與比較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地域寬廣,同一時間,各個城市的溫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溫度高於北方。】
4感受溫度的高低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別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溫度,並猜一猜兩杯水的溫度各是多少?然後用溫度計分別測一測兩杯水的溫度。
【意圖:透過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溫度的高低,並學會測量溫度。】
5溫度大小的比較
機靈狗還給我們帶來了拉薩的氣溫,你能讀出來嗎?拉薩的最高氣溫是零下3℃,最低氣溫是零下20℃。讓學生用剛才學習的方法把它表示出來是-20~-3℃。-20~-3℃哪個溫度高,哪個溫度低,為什麼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用課件進行演示。接著讓學生比較另兩個溫度的大小。
【意圖:透過情景圖和溫度計,讓學生初步學會溫度大小的比較,並總結出比較的方法。】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四個針對性的練習:
1出示第一題讓學生結合溫度計讀出個城市的氣溫,並加以比較,透過想一想,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於實際生活。
2連一連,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到同一樣物體,所處的環境不同,溫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讀一讀,透過讀一讀,使學生知道,溫度在我們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4試一試,透過練習,讓學生明確要標出個城市的氣溫,應先確定0℃。
第四環節:總結交流課外延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溫度中的學問,現在你對溫度有什麼新的認識?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揭示正數、負數的意義,並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
【意圖:“學起於疑,又終於疑。”當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獨具匠心的設計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為後繼的學習打下伏筆。】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與學生共同完成的。這樣的板書條理清晰、直觀形象,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是小學教材第三冊的《秋遊》。
教材分析:
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遊玩的情景,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快心情。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敘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麗景象。作者按照從天上到地面的順序,抓住秋天裡天空、白雲、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敘述了同學們秋遊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意境美和語音美培養其語感。
教法學法:
整堂課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了生動的情境,以讀代講,在讀的過程中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法與教法相適應,採用“看看——讀讀——想想——說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炎熱的夏季過去了,秋姑娘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你發現了嗎?(生自由說)在這金風送爽、天朗氣清的美好的季節,有一群小學生,跟著老師去郊外遊玩。想不想知道他們去哪遊玩,看到了什麼,玩的開心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師範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漸漸”,指導讀好"漸漸"。用"漸漸"說一句話。指導朗讀。
2、(課件播放藍天白雲畫面),你們看到什麼?覺得秋天的天空怎麼樣?(美)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描寫秋天的天空?女生讀課文。生討論交流
(1)秋天的天空是怎麼樣的?
(2)除了藍天還寫了什麼?白雲像什麼?
(3)天上的白雲真有趣,它們有時像白兔,有時像綿羊,聯絡平時所看到的來說說天上的雲還像什麼?句式練習(課件出示句子):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有時像( )。指導朗讀。
3、(課件播放田野畫面)說說農田的景色。課文哪個自然段寫了農田的美景,男生讀。小朋友,你們覺得農田美嗎?美在哪裡?(學生自由討論,師相機板書)你能來說一說,田野裡稻子黃了,黃得怎麼樣?高粱紅了,紅得怎麼樣?棉花白了,白得怎樣嗎?可以只說一種,也可以說兩種,能說三種就更好了。(課件出示句式):農田裡,稻子黃了( );高粱紅了( );棉花白了( )。學生練說。(各自練,指名說)指導朗讀。
4、(課件播放田野畫面)同學們在郊外玩得怎樣?書上是怎麼寫的?師引讀第四自然段。大家玩得開心嗎?(板書:開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開心?請小朋友邊讀課文邊圈畫相關的詞語。指導理解。練習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1、(課件播放秋天果園的畫面),看後練說秋天到了,果園裡( ),( ),( )。
2、(課件播放秋天的山村畫面看後練說,秋天到了,大雁( ),楓葉( ),許多樹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