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化學說課稿3篇

關於高中化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放在金屬和非金屬的之後構成氧化還原與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間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氧化—還原原理對本節課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節課在初中的基礎上,對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質作進一步的認識。作為三大強酸之一的硫酸,從性質上來說,不但具有酸的通性,還具有自己的特性,這就讓學生在已往知識的基礎上對酸的性質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也深刻的體會到了普遍性與特殊性間的關係。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濃硫酸的強氧化性為接下來HNo3性質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本節課的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3、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4、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複習已知的硫酸的性質;掌握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2)能力目標:分為以下三點:

  ①、透過濃硫酸性質的探究實驗,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理論問題實驗探究,實驗現象迴歸理論的良好化學學習習慣。

  ③、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掌握濃硫酸和稀硫酸性質的差異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幫助學生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並從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原有認知情況:對酸的通性比較瞭解,瞭解濃硫酸的脫水性和稀釋的方法。但在課堂上對濃硫酸的化學性質無接觸。

  2、學生認知特點:對物質的性質停留在表面的識記,未養成透過實驗、邏輯思維分析物質性質的習慣。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學習中做過幾個探究實驗,有一定的經驗。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計: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此,我採用了學生實驗探究為主、老師引導為輔的教學模式,分為創設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歸納結論五個階段,進行開放式教學,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等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探索意識,順著學生的思路走,以激發學生主題性學習的興趣,開拓思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和探索新知,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學法指導:讓學生透過思考提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獲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發展新知,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培養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的獨創精神。

  四、教學設計:

  1、時事新聞匯出問題:

  ①播放宜昌硫酸洩露事故新聞

  ②觀看錄象後提出問題:

  A、為什麼現場煙霧騰騰?

  B、為什麼濃硫酸會造成人員傷亡?

  C、為什麼濃硫酸會造成空氣汙染?現場刺鼻的氣味是由什麼物質引起的?

  D、為什麼消防隊員要用水稀釋濃硫酸?

  2、解決問題複習性質

  ①解決問題A並複習濃硫酸的稀釋方法。

  ②解決問題B並複習濃硫酸的吸水性和脫水性。

  過渡: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濃硫酸為什麼會造成空氣汙染呢?

  3、進行假設展開探究

  ①探究實驗

  A、目的:濃硫酸洩漏造成空氣汙染的原因。

  B、硬體:燒杯、試管、試管夾、酒精燈、濃硫酸、PH試紙、品紅試紙、鐵釘、銅片、氧化銅、水泥路面碎塊。

  C、由學生進行假設,邊假設邊討論驗證假設的方案:

  (A)濃硫酸是一種揮發性酸,揮發出硫酸氣體。

  (B)硫酸和路面上覆雜的物質發生反應產生了一種。

  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能是:

  講解:可見濃度的變化,有時也會引起性質的變化。

  過渡:那有的同學可能有疑問了,既然濃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強。那為什麼稀硫酸常溫下可以和鐵發生反應,而濃硫酸和鐵在常溫下混合卻沒有明顯現象呢?

  5、引出問題繼續探究

  ①目的:濃硫酸和鐵釘混合後無明顯現象的原因;

  ②歸納的出鈍化,及濃硫酸的儲存和運輸。

  6、總結性質引出用途

  ①總結濃硫酸的性質,引導學生回答問題D;

  ②性質決定用途,透過性質的複習引出濃硫酸的多種用途,並用投影展示濃硫酸的用途。

  7、思考鞏固

  ①演示蔗糖和濃硫酸的反應;

  ②問下面幾個問題:

  A、蔗糖和濃硫酸的反應體現了濃硫酸的什麼性質?

  B、為什麼反應中蔗糖的體積會膨脹?

  C、請設計實驗驗證蔗糖和濃硫酸反應後的產物(裝置圖以及涉及的反應方程式)?

  8、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硫酸

  一、濃硫酸的性質

  1、溶於水放熱;

  2、吸水性可用作乾燥劑;

  3、脫水性按2:1奪取有機物中的H、o使有機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製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後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透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透過聯絡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透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盪後,在瓶後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透過實驗來驗證,最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並註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灼熱銅,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於水又有什麼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麼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銳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麼?透過這一與學生聯絡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學法分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並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麼這麼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麼呢?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說課指導

  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課改的精神,對這節課進行分析和設計

  二、說課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類物質是採用具體代表物的方式進行學習。授課安排為1課時。酚與醇結構相似,都含有羥基,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預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並透過各自代表物的性質的對比,理解醇羥基與酚羥基的區別,體會官能團與取代基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思想,為後續的有機化學的學習提供方法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從知識層面看,在必修階段已經具備有機化學基本的類別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機物的性質。在選修5第一、二章的學習過程中對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基團的相互影響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有待完善。

  從能力層面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分析簡單實驗的能力;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規律比較熟悉,因此具有性質預測的知識基礎,知道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備進行探究活動的能力。本節課授課物件是實驗班學生,他們樂於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容易展開。但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合作創新的精神還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師引導和支援。

  三、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透過對教材、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分析,我制訂出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結構、性質及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a、透過以問題為驅動的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推測、分析解決問題和觀察的能力以及實驗綜合能力

  b、在苯酚結構與性質的理論探討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維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透過對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理解,讓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b、透過苯酚的用途與毒性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辯證的看待化學物質

  c、訓練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與人溝通、爭辯、交流的勇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酸性、苯環上的三元取代)

  (2)難點:建立官能團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觀念。

  四、說課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2【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2【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思路——以問題為中心

  1、 以結構、性質、用途為主線,展示學科特色。

  2、 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設定問題鏈,讓問題與活動來驅動教學程序,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3、透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以“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小組間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4、從小課堂到社會,透過苯酚用途與性質的結合,將知識遷移至陌生的情境,將學習延伸至社會大課堂。

  六、說課程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電影:戰爭

  【情景二】展示藥皂、苯酚軟膏

  我透過戰爭引出的結構式,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並提出為什麼生石灰可以銷燬?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酚類物質的興趣。

  再透過展示藥皂、苯酚軟膏,從生活走向化學讓學生對代表物苯酚有一個表象認識,為學生學習新課創設了饒有興味的意境。

  (二)、構建苯酚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實驗一]苯酚的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①看、聞

  ②適量苯酚+水振盪,再加熱(留用)

  ③適量苯酚+乙醇

  [歸納]苯酚的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透過分組實驗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據實驗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歸納出苯酚的物理性質。

  (三)、設疑探究: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給學生創設了兩個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學生觀察苯酚模型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分析該分子結構,並與乙醇、芳香醇等醇類結構作比較,透過結構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同樣含有羥基,為什麼要劃分為酚和醇兩類物質,在性質上它們會有哪些共性?苯環代替烴基,與羥基的聯手使得化學性質產生了怎樣的差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