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民居特色》說課稿範文
品德與社會《民居特色》說課稿範文
各位領導、專家,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民居特色》。
說教材:
這是一個自編教材,我將它作為五年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一個拓展內容,因為在三年級《家鄉的山山水水》,五年級《同一個名字叫中國》的學習中,我感受到學生對於民風民俗的濃厚興趣,此外,學生對於中國的地形、氣候、歷史有一定的瞭解,《民居特色》這個內容將會受到學生的喜愛,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地形、氣候、資源的差異,並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將有利於他們更深刻的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內涵。
教學目標:
本堂課的目標是多層次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各地民居建築的特點,理解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其中,“瞭解特點”這個目標很容易達成,而“理解民居特色形成原因”則有一定的難度,此外,讓學生感受“民居建築藝術的精美”這個情感目標,也需要一定的引導技巧,否則目標就會虛化。
說教學流程(教法、學法):
那麼我又是如何達成教學目標並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的呢?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資訊搜尋巧引導,“一地雞毛”變成“禪”。
本節課需要學生有關於地形、氣候、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上網蒐集資訊是課前必須的作業。但是缺乏指導的盲目蒐集,學生的資訊難免“一地雞毛”,如何讓資訊蒐集有效、有序呢?老師的指導很重要。因此我告訴學生“中國民俗網”具體網址,資訊課帶上“資訊摘記本”上網查詢;對蒐集的民居圖片、郵票、文字等資料進行歸類、取捨,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情境活動巧創設,俯瞰祖國。
新課開始,我就藉助精美的課件,創設師生同遊神州的情境,(播放課件)這樣,學生一路走來,一邊不停地搜尋已有的生活經驗,一邊增加著認知,這樣學生不僅有感性的認識,領略了風格迥異的各地民居,同時藉助飛機的飛行加強了地域的概念,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為下一環節探究民居特色形成原因的學習做鋪墊。這個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三、設疑探究巧引導,小組展示趣盎然。
1 、客家民居形成原因——引導揭密
激趣。在學生初步感知客家民居的特點後,我饒有趣味地講述:美國間諜發現這一大型不明建築物,誤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從而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不可小看這個笑話,極大地激發出學生對客家民居的興趣,那麼,設疑。這樣奇特、罕見的民居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當地人為什麼要建造那樣的房子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探究。接著給學生提供客家民居圖文和音訊資料,學生看完後,小組交流完成表格。揭秘。在讓學生充分地說甚至是大膽的猜測後,我不給予任何評價和補充,而是繼續播放音訊,揭曉謎底,(課件出示)原來客家民居的形成原因與當地的治安環境有關。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著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最後一句,你知道嗎?20xx年7 月 ,客家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在學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瀾,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情感產生需要發自內心,所以要讓學生真正的進入知識的內部,產生震撼、感慨,而不是老師拿語言貼個標籤,強加給學生。如本例,先是讓學生對客家民居產生興趣,然後做進一步的探究,當學生一步步深入秘密內部,感慨、感嘆的時候,情感目標就自然地、悄然的達成了。
2、傣家竹樓形成原因——自主探究
接下來,我讓意猶未盡的學生自主探究傣家竹樓的形成原因。
扮演角色,說一說。先是幾位去過雲南旅遊的同學當小導遊,說一說“雲南印象”,喚起了學生的生活記憶和舊知,說完還留下2個有趣的問題供大家探究,掀起了課堂上的小高潮:(課件)
1、竹樓就像踩著高蹺,為什麼下面用來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而上面用來住人?請大家結合當地的氣候想想。
2、竹樓為什麼要用竹子而不用別的材料建造?它有什麼優點呢?
接下來,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歸納出傣家竹樓的特點和作用,並分析得出:傣家竹樓(課件)因地制宜、天然建材的形成原因。
聯絡生活,算一算。接下來,我以學校邊上的凱通國際樓盤為例,設計了“算一算”活動:
1、一個4平米廚房簡單裝修的材料費是多少?
2、估一估,100平米的房子簡單裝修的材料費,又是多少呢?
3、這只是裝修材料,如果再算上外面的框架,那還得需要多少噸鋼筋、水泥、沙子啊?
而竹子是天然建材,幾乎不需要成本。這樣,學生透過比較,進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經濟、實惠的特點。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不由得讚歎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進入第三個環節,將課堂學習氣氛推入高潮。
3、製作民居名片——小組合作
這是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拓展深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更多特色鮮明的民居,採取了小組合作製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務內容。(課件出示)
本環節為四人一組合作,利用課前準備的資料,參照民居的難度指數“☆”,選擇自己小組最感興趣的一個民居,歸納特點,分析形成原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名片的製作。
(2)嘗試製作。
在此,我覺得值得講的是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容易流於形式,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對現場進行觀察、調控,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比如:發現有的小組蒐集的圖片資料多,有的文字資料多,於是對小組成員進行微調,以求達到合理分配資源,或者利用老師提供的資料,以求達到資源共享。對於個別協調能力強的學生,則安排他當臨時聯絡員,負責小組之間的資訊交流。
(3)成果展示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展示、競爭、評價,收穫著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創新的樂趣。比如,蒙古包小組載歌載舞,一首騰格爾的《天堂》頓時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對江南民居進行幽默、生動的解說;瞧!來自西安的“旅遊形象大使”,他們熱情大方地介紹著陝北窯洞,小組成員發放親手製作的民居名片。
4、觀看影片——總結提升
這個環節是對所學知識的總結提升,打破了以往總是教師或學生總結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個科教片影片來完成的。本段影片講述的是民居與環境的關係,運用聲、色、畫效果,動態展示課內外內容,使學生輕鬆愉快的接受本課的知識,以達到教育無痕,“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至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課後反思中,我發現這堂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學生將學習民居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能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在課後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個個形式多樣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