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第三單元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優秀說課稿

七年級生物第三單元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優秀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使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如何觀察卻不知道,所以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如何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植物細胞,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功能,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歸納整合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繪圖技能。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透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細胞實驗,不會使用實驗工具進行裝片觀察,而且學生也從未看到過細胞。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依據:能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並繪製出植物細胞結構圖的前提。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透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匯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設疑質疑法相結合。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匯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匯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3、觀察老師準備好的玻片標本,挑起學生觀察微小細胞的慾望。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位;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防止氣泡產生)。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位來汙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複習鞏固記憶步驟。直到能在腦中回放出各步為止。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學生練習,老師指導,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取材,多做幾組)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學生觀察,老師指導)。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師生互動:植物細胞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具有什麼樣的功能?

  讓學生明確:

  (1)細胞壁:保護和支援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師生互動:討論:如何給細胞下定義?

  明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基本結構是一樣的。它們一般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各種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1、真實;

  2、規矩:大小、位置、點線結構(明暗要用鉛筆點上細點來表示,較暗處點較密)要規矩;

  3、完整:名稱標註齊全。(標註要儘量在左側,標註要對齊。)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