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活動《打擊樂活動-鬥牛士進行曲》優秀說課稿

大班音樂活動《打擊樂活動-鬥牛士進行曲》優秀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鬥牛士進行曲》選自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為其歌劇《卡門》創作的序曲,樂曲的結構是常見的再現式三段體A-B-A-尾聲。樂曲節奏感強,其充滿活力的旋律表現了鬥牛士鬥牛時英武瀟灑形象和萬眾歡呼熱烈氣氛。由於該樂曲的節奏感強,旋律激昂,它的整體音響形象容易給幼兒帶來強烈的共鳴,所以以《鬥牛士進行曲》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易給幼兒享受到奏樂活動帶來的快樂,以及能促進幼兒的合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教學目標

  (1)在熟悉樂曲的基礎上,學習創造性的用身體動作、打擊樂器來表現樂曲形象。

  (2)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

  3、教材的重難點

  音樂是門整體藝術,只有整體的感知,形成整體音響表象形象條件下,音樂的學習才具有情趣和效果,幼兒園打擊樂演奏活動,是幼兒不斷深入欣賞過程的一部分,因此,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知。重點是創造性的運用身體動作和打擊樂器來表現樂曲形象。

  二、說教法

  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性特點,幼兒園音樂教育常常透過刺激幼兒的感知覺,去理解音樂中生動的藝術形象,情感與思想,為此,在教法的運用中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具法,引導創造法,整體感知法,為什麼採用以上的方法呢?

  因為,音樂具有形象性的特點,直觀教具法可以使幼兒透過藉助音樂電視、圖形樂譜這些視覺材料幫助幼兒更好的感知音樂的情緒,風格,節奏,創造法是根據幼兒學習打擊樂的特點而決定的,我班的幼兒從小班開接受欣賞、打擊樂方面的訓練,對音樂的風格、結構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動作總譜、配器的設計,使幼兒能積極的運用自己所熟悉的音樂技能進行創造活動,在創造中獲得了音樂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獲得了快樂。 整體教學法根據打擊樂的整體教學原則,從整體佈局入手教學,使

  幼兒獲得整體音響效果,促使幼兒在合作中注意自己與他人聲部的協調性。

  三、說學法

  透過以上教法,循序漸進,逐層地深入的瞭解音樂作品,表現音樂形象,促進了音樂能力的發展。

  四、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鬥牛場面、音樂、、圖形樂譜、樂器配圖。

  2、打擊樂器若干。

  3、幼兒有一定的演奏基礎和初步瞭解鬥牛運動。

  五、說教學程式

  根據打擊樂打擊樂教學原則,設四個步驟完成教學目標。

  一、欣賞活動,初步感知樂曲旋律情緒,風格,節奏,為下一部的表現活動奠定基礎。

  1、引出課題,調動幼兒積極參與活動。

  師;“老師請來了一為鬥牛士(多媒體出現畫面),鬥牛士給小朋友帶來了  一首他最喜歡的曲子,你們想聽聽嗎?”

  2、欣賞樂曲。

  鬥牛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比較少見的運動,為了使幼兒更好的理解音樂形象,在欣賞活動時我們結合了一些視覺輔助材料進行欣賞。

  (1)、結合音樂電視,完整的欣賞作品,透過電視畫面帶來的視覺效果幫助幼兒理解、感受樂曲所表現的大致情緒和樂曲的基本拍子。

  師:“聽完了樂曲,你有什麼感覺,說說看?”

  (2)藉助結合圖形樂譜,完整感受樂曲結構、情緒變化和基本節奏。

  A、 教師根據幼兒所言,出示圖形樂譜,並告訴小朋友“老師把你們的感受畫成了一張圖。”

  B、 看看、說說、議議。

  師問:“看了這張圖,誰知道我們聽的樂曲是幾段體的?”

  “這三段樂曲的圖形色彩一樣嗎?”

  “第一、第三段色彩由淺到深說明了什麼?”

  “能指出間奏和尾奏在哪裡嗎?”

  結合圖譜,透過圖譜上的色塊逐步加深,使幼兒瞭解樂曲情緒變化越來越熱烈,三組顏色方格的排列使幼兒瞭解了樂曲是ABA結構,小方格、曲線的排列使幼兒找到了樂曲的間奏和尾聲,層層深入欣賞樂曲,瞭解樂曲的旋律、風格、結構、節奏,為下一步幼兒的'動作體驗提供了條件。

  2、創造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創作動作總譜與設計音色配置方案

  (1)創編動作總譜

  幼兒對作品性質得到理解後,教師引導幼兒參與創作動作總譜(變通總譜中的一種),讓幼兒運用已有的音樂技能參與創作節奏動作,使其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教師提問:“第一段音樂較歡快熱烈,音響效果較強烈,應用什麼動作(身體動作)表現呢?第二樂段音樂優美,舒緩,聽起來較輕些,你們說說看,應用什麼動作來表現這兩種不同效果呢?”

  教師指導幼兒聽音樂自由的用身體節奏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感受。間奏的部分請幼兒跺跺腳。結合幼兒創編的節奏動作,教師指導幼兒選出合適的動作轉換為動作總譜,組織幼兒練習新編的動作總譜,使幼兒形成整體音響效果。

  (2)集體討論音色的配置方案

  教師出示樂器,引導幼兒根據樂器的音色為樂曲配置實際的演奏方案。

  師:“鈴鼓的聲音比較大,你們認為它應該代替什麼動作呢?(拍手動作)把它安排到哪個樂段?碰鈴的聲音比較脆、長,它適合代替什麼動作呢?(拍腿動作)木魚的聲音短硬,我們把它安排在第二樂段,代替拍肩動作好嗎?跺腳的音響大,那我們就一起來合奏吧。”

  3、打擊樂演奏活動

  (1)根據幼兒的意見添上配器譜,指導幼兒進行分聲部徒手練習,練習是所有聲部同時進行的,練習時重點指導幼兒注意傾聽,相互配合以便創造出已經建立的整體音響效果,同時請小朋友學習看教師是怎樣指揮的。

  (2) 教師指揮幼兒進行多聲部樂器合奏練習。

  (3)改進的練習,根據需要將特色樂器大鼓、鑔逐步加到樂隊中去,使樂曲獲得變化,增加幼兒對演奏的熱情。

  4、複習活動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動靜交替原則,把複習舞蹈《快樂的羅嗦》放在教學活動的結束部分,其目的在於讓幼兒的音樂情緒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感受力保持最佳水平,更好運用身體動作表達對音樂情緒的體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