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的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透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透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透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