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

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

  作為一名旅遊從業人員,時常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1

  東嶽廟,也就是泰山神廟,是祭祀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上說:“敕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道”,同時,又“特敕封他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所以這裡供奉的就自然是東嶽大帝“黃飛虎”了。如今,這裡的東嶽大帝塑像雖然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廟內的建築大都儲存完好。

  大廟坐北向南,主要建築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配有東西廊房。

  該廟建立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的清代碑刻記載,唐貞觀時就有此廟,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至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明、清時期又多次重修。關於建立年代,在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隋代末年,群雄並起,18歲的秦王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一統天下的大業。不料,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行本據蒲州反叛,呂崇芪也稱雄於夏縣。

  李世民遂率師討伐,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時,曾在張甕、解店、古城三地屯兵紮寨,構成犄角之勢。平定叛亂之後,李世民便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分別修建了一座東嶽廟,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均已被毀沒,唯有解店的東嶽廟及其主要建築飛雲樓歷經各個時代的修葺,至今仍然完好地屹立在古解店鎮(今萬榮縣城)。東嶽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精華主要在於建築,其中的傑作就是飛雲樓。

  說起飛雲樓,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萬榮有座飛雲樓,半截插在雲裡頭”,這句話雖然不免有點過譽,但仔細想來,用它來形容飛雲樓的雄偉高大,的確也是實實在在的。每當天氣晴朗,遠天如洗,從十餘里外也能望見它那秀麗壯觀的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白雲,纏繞於樓頂,確有高聳入雲、凌空欲飛之意境,其情其景,更是引人入勝。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和造型完全屬於明清遺風,清代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十分顯著,可見歷代屢有維修。飛雲樓為純木結構,是我國古建築樓閣中的珍品。樓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主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達樓頂。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

  面寬進深各五間,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簷,二、三層各出抱廈一間,均設平臺勾欄,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間,上築屋頂。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全樓共有斗拱345組。真可謂斗拱密佈,而且形狀極富變化,猶如雲風族擁,鮮花盛開。各簷上翼角起翹,勢欲騰飛;清風徐來,風鐸丁零作響,清脆悅耳,樓頂覆蓋黃、綠各色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更顯得華美壯觀、富麗堂皇。其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式建築之傑作。

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2

  飛雲樓在萬榮解店鎮東嶽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簷、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

  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群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裡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餘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幫。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佔地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簷。

  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組。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簷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鐸均勻作響,甚是悅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嶽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廟,也就是泰山神廟,是祭祀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上說:“敕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道”,同時,又“特敕封他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所以這裡供奉的就自然是東嶽大帝“黃飛虎”了。如今,這裡的東嶽大帝塑像雖然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廟內的建築大都儲存完好。

  東嶽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精華主要在於建築,其中的傑作就是飛雲樓。

  說起飛雲樓,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萬榮有座飛雲樓,半截插在雲裡頭”,這句話雖然不免有點過譽,但仔細想來,用它來形容飛雲樓的雄偉高大,的確也是實實在在的。每當天氣晴朗,遠天如洗,從十餘里外也能望見它那秀麗壯觀的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白雲,纏繞於樓頂,確有高聳入雲、凌空欲飛之意境,其情其景,更是引人入勝。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和造型完全屬於明清遺風,清代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十分顯著,可見歷代屢有維修。飛雲樓為純木結構,是中國古建築樓閣中的珍品。樓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主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達樓頂。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寬進深各五間,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簷,二、三層各出抱廈一間,均設平臺勾欄,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間,上築屋頂。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全樓共有斗拱345組。真可謂斗拱密佈,而且形狀極富變化,猶如雲風族擁,鮮花盛開

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3

  大家好,我是您們的導遊小陳,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山西萬榮東嶽廟飛雲樓和運城解州春秋樓。

  飛雲樓坐落在山西省萬榮縣的東嶽廟內。當地有句民諺:“萬榮有座飛雲樓,半截插在天裡頭。”可見,這座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物體量是多麼的高大。每當天氣晴朗的時候,白雲纏繞樓身,奇麗的樓閣似與雲彩一起飄動,所以人們把它稱作飛雲樓。因它處在萬榮縣縣城所在地解店鎮的東南隅,因此也被當地人稱為解店樓。飛雲樓是我國現存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物中的一座結構精巧、造型美觀的不可多得的實物。它體現了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發展歷程。這座高樓不但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古往今來,飛雲樓一直受到廣大遊人和建築學者的稱讚。飛雲樓和它所在的萬榮東嶽廟究竟始建於何時,歷史文獻上沒有記載現已無從得知。據說,早在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就已經有了飛雲樓和東嶽廟。在元、明清時期,人們曾對飛雲樓和東嶽廟進行過多次維修和重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飛雲樓則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建後的遺物。飛雲樓外觀三層,還有兩個暗層,實為五層。通高23。15米。全樓有32個翼角,山花向外,造型獨特、美觀。似這種形態的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物,還有北京故宮的角樓等。

  但是像這種形態的多層木結構建築物,除飛雲樓外,在全國其他地方很難尋見。因此,就形態而言,飛雲樓是我國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築物中的一寶。飛雲樓雖然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距今只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但它卻保留著宋、元、明時期的建築特點,並有所創造和發展。所以,從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角度來看,飛雲樓同樣也是一寶。飛雲樓修在一個0。65米高的基座上,底平面為正方形。據測量得知,底平面的進深和麵寬度是1225米。樓下層的左右兩面築有牆壁,前後貫通,是一種過街樓式的建築結構。

  從底層經二層和三層,有四根通天井口大木柱直達樓頂。而在宋、元時期,凡是高層樓閣建築都是分層修建的。因此,這種通天井口木柱的建築結構,是對宋、元建築結構的一個發展。這四根通天木柱高1545米,下口直徑70釐米,上口直徑55釐米。但是,由於這樣大,這樣粗的木柱很難找到。於是,人們便用短木拼接而成。

  在各段短木的拼接處用螳螂頭榫和勾頭搭掌扣榫連線,嚴絲合縫,異常堅固。樓內各層除四根通天木柱之外,都還有金柱支撐。奇妙的是,上下兩層金柱的位置並不相對,而是錯開的。這樣的安排,使每層樓面各部分的受力相當均勻。因此,這種木柱佈局的方式非常科學。

  飛雲樓的斗拱形式多樣,有三踩單翹,三踩單昂,也有五踩雙翹,五踩單翹單昂,還有七踩補間出45度斜拱斜昂斗拱。這些斗拱和昂、檁、枋、梁、柱等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柱網式結構。這個結構就是飛雲樓的骨架。從飛雲樓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樑架結構既富有完整性,又靈活多變。

  這就是它結構上的最大特點。飛雲樓二層和三層方形屋簷的中間各出抱廈。二層的各面抱廈,以兩根主柱分為三間。三層的抱廈為一間。抱廈的屋頂均為歇山式,山花向外。全樓的屋頂為十字歇山式。據統計,從一層到屋頂,飛雲樓共有翼角32個,每個角下均掛銅鈴,微風吹來,丁冬作響。

  這些翹角和平座、欄杆和絢麗多彩的裝飾繪畫一起,使整座飛雲樓變得玲瓏多變、輕巧美觀。如果把它的一層比喻為花籃,那麼,二層、三層的飛簷、翹角、抱廈、山花和全樓的十字歇山式屋頂,就是從籃中探出的鮮花。這就是飛雲樓在造型上的特點。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對飛雲樓進行了維修。如今的飛雲樓已經恢復了昔日的舊觀。現在,它已和本縣后土祠的.秋風樓、運城關帝廟的春秋樓、介休三結義廟的祆神樓一起,成為山西、同時也成為全國知名的古代名樓,受到遊人和專家們的青睞。

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儲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

  關於廟的建立年代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說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

  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儲存較好。

萬榮飛雲樓導遊詞5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裡,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儲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

  關於廟的建立年代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

  說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群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儲存較好。

  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群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裡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餘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故。飛雲樓外觀穩重端莊、古樸大方。樓身每層為曲尺型結構重疊依次而上,頂部結成十字歇山式。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4根通天柱高15。45米,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佔地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簷。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組。

  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簷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鐸均勻作響,甚是悅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飛雲樓為木結構交織而成,樓體精巧、奇特,是國內純木結構建築中罕見的珍品。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師平叛,逼近龍門關,途經萬榮縣(古稱汾陰),曾在張甕、解店、古城3地駐兵。平叛以後,就在3處駐地修建樂樓、廟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張甕嶽樓早已毀於戰火,唯飛雲樓至盡屹立在解店(萬榮)縣城街上。

  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嶽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