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星事蹟材料範文(精選6篇)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範文(精選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蹟,肯定對各類事蹟都很熟悉吧,事蹟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之星事蹟材料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包心月老師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在教學中,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及良好心態的調整。她精心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透過激勵性評價,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針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困難,她常常利用課間和休息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學習,以便準確發現問題,從而有效地幫助他們改進學習方法,提升語言能力。
在她喜愛的班主任工作中,她每天都深入班級,除了注重班級常規管理,抓學生紀律、秩序外,還非常重視班級的學風建設和班級各項活動的開展。注重學生學習目的性、紀律性的教育。她是學生和科任老師之間的橋樑,促進師生之間溝通,融洽師生之間的情感。她利用自習課的時間督促學生加強對各科知識點的鞏固。她嚴格管理課堂紀律,尤其早、中、晚自習的紀律,每天組織督促語文、外語等學科的背誦,詳細檢查每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透過這一系列管理措施,班級學風逐漸濃厚,得到科任老師的一致認可。
她注重“五育”並舉,極力倡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組織參加學校的各項課外活動,做到活動有特色,內容有品味。在活動中,學生得到了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班集體的凝聚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級管理當中,除每天在班級陪伴同學們成長,還在課後服務後的自主學習時間段經常深入班級進行管理。她的辛勤付出感動著每一名學生,贏得了家長、社會的一致好評。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2
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教書育人
執教十六年,他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團結同志,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落實學校工作部署。以重實際、抓實事、求實效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採取循循善誘方法,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既教書又育人,在重視基礎教學的前提下,結合教材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講好學科背後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為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同時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做新一代文明的學生。
二、堅定信念,身體力行職業道德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認為只有把黨組織對黨員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才能體現黨員的先進性,身體力行教師的職業道德,加強師德修養,把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作為自己的職業理想,才符合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在助學工作中,展示出熱心、愛心、耐心。在辦理學生資助時,能夠克服人手少、時間緊、任務重等困難,加班加點,組織安排好學生資助工作。每年都積極參與到辦理生源地貸款的具體事務中去。熱情接待、傾聽學生和家長的諮詢,耐心地向他們宣傳解釋相關政策和程式,認真整理學生資助檔案材料。以事業心、責任感和不怕苦的精神努力工作,使貧困學生能積極努力學習。解除了貧困學生與家庭的後顧之憂,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
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質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從事教師這一行業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十六年來,無論在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專業技能上始終不忘進步提高。在工作中積極參加各種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質,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緊隨國家教育發展的步伐;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平等施教的原則,對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溫情關愛每一位同學;在專業技能上,潛心學習鑽研,不斷拓寬專業知識領域,迎難而上,逐一解開自身專業瓶頸,不斷積累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作為新時代的一中教師,一名奮戰在教育一線的共產黨員,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去點燃紅燭的事業,再創輝煌業績,一路放歌,勤修師德,讓自己的教育事業更加輝煌,用愛揚起學生未來理想的風帆。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3
孫健同志在擔任政教處主任以來,一直緊緊圍繞學校期初工作計劃,有序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能夠把期初學校工作要點落實到實處。作為政教處主任每天早晨很早來到學校,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入校,每天又是很晚離校,做到與學生同步。總是把學生的事放在心上,他總認為學生的事無小事,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原則去做事,為了治理學生生活習慣的惡習,細心細緻的與家長學生進行溝通並達成教育共識。與團隊內部人員根據省市教育方針要求在節假日休息時間研究學生管理制度的細化,出臺適合本校的校規校紀及各項管理制度。定期開展班主任培訓德育幹部培訓,只有好的`德育幹部、班主任才能培養出好的學生,以愛導生、以會帶訓培養德育隊伍。所帶政教處團隊曾榮獲先鋒崗位等榮譽稱號。
孫健同志在擔任藝體教育中心、國際交流中心主任以來,一直致力於業務提升,隨著省市對藝術教學及國際留學的要求在不斷的細化。把握前沿的教育觀念,堅持學生全員藝術選修,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實現學生體育藝術2+1的培養目標。定期召開藝體教研組會議,共同學習瞭解最新教育部政策,加強專業業務學習、鞏固專業能力,傳達最新教育觀念。培養學生藝術情操,豐富校園藝術文化氛圍。在國際交流方面不斷加強內部人員業務學習,傳達國際留學最新知識理念,為學生生涯規劃做好人生導師,耐心細緻與學生交流溝通。近幾年有部分學生透過藝術體育考入國內一流名校,實現其大學夢想。又有部門學生透過國際留學走出國門進入韓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繼續深造。極力彰顯了我校“一個核心。四個方向”的辦學理念。
孫健任教期間,所教學科在同類班級始終名列前茅。總是關注班級中的學困生,細心耐心的去指導,無論多麼頑皮的學生在其課堂都能專注的聽講,教學中不斷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進行業務專研,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其前行的動力,“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其學習的目標。作為當代教師,其踐行教師的使命,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4
閆凡凡,男,19xx年2月生,灤鎮街道喂子坪村村民。
閆凡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裡娃,因為家裡孩子多,生活拮据,他早早便走出校門,做起了“小大人”,肩負起家庭生活的擔子,夏天在家搞農家樂,冬天堅守道路救援,維持家裡的基本生計。受家庭環境影響,閆凡凡把志願公益當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時裡村民有困難他都會熱心幫助,日子久了,他便成了村裡大人小孩嘴裡常說的“公益小哥”。
2020年,從新聞上看到全國人民都在防疫抗疫後,閆凡凡第一個報名成為志願者,與村幹部及愛心村民一起在村口24小時輪流值班,每天揹著50斤的消毒液行走3公里,在村裡進行消殺。疫情最嚴峻緊張的時候,村裡村外無法正常出入,閆凡凡就擔當起村裡的“快遞員”“採購員”,一週下山兩次為村民採購生活用品,將每戶所需詳細記錄在本子上,然後精心採購,送貨上門,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稱讚。
2020年5月4日上午10點左右,閆凡凡還和往常一樣,從灤鎮為村民採購生活用品駕車回家,行駛到210國道喂子坪村九龍潭地段時,突然看見路邊站著多名遊客,在吵雜聲中有人大喊“救命啊,救命啊”,閆凡凡急忙停車察看,聽說是一名男性遊客不慎溺水。“快讓開,快救人!”他高喊著撥開人群。在清澈見底的山泉溪水潭中,他看到一名男子躺在水潭中,一動不動。他趕緊問了一句“這個人掉進水潭多久了?”“五六分鐘!”有人回答。時間就是生命,必須馬上救人!可就近沒有下河路,只有兩米來高的石坎,為了搶時間,閆凡凡二話不說,來不及脫掉外套和掏出身上的貴重物品,立即跳下三米多深的水潭。山間泉水冰得刺骨,閆凡凡瑟瑟發抖,但他此刻什麼都顧不上,只有一個念頭:救人。他伸手托住男子頸部,先將男子翻身過來,確保氣道暢通,然後將男子慢慢拖拉出水潭。這時閆凡凡又冷又累,全身凍得直哆嗦,使出全身力氣大喊:“快來,搭把手,趕緊先放石頭上救人!”。
在同行朋友的協助下,閆凡凡將溺水男子移上淺水區的平石板上,只見男子嘴角發紫,手臉發白,幾乎沒有了生命體徵。“趕緊搶救,人工呼吸,快,快,快!”說完,閆凡凡立刻對男子做起了人工呼吸,並進行胸部按壓。經過閆凡凡的及時搶救,溺水男子終於動了一下,並逐漸恢復生命體徵。閆凡凡和周圍遊客將男子抬到公路邊,等待“120”趕到後才離開。路邊遊客大聲讚揚“厲害啊,小夥子,多虧你了!”閆凡凡救溺水男子的過程被周圍的群眾、遊客拍下來發到網上,《人民網》,《華商網》等媒體爭相報道,獲得了大量的點贊和瀏覽轉載,受到廣大網友的稱讚。
事後,大家總是稱他為“救人英雄”,閆凡凡低調地說:“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就有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是什麼東西都換不來的。”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5
餘霞是高縣勝天鎮共和村村民,從小父母離異,從16歲起,便與父親開始了一段角色互換的人生。由於父親因突發性腦幹出血,失去了說話和自理的能力,從此她就是父親的眼、父親的耳、父親的柺杖。時隔五年,她逐漸地感到籠罩在她生活上的陰霾被一層層打破,希望的光芒一點點升起,雖然現在父親依舊是不太會說話,大小便失禁,行動有障礙,需要坐輪椅,但是對她而言父親就是她的全部,她將陪伴著父親繼續堅持走下去。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一部可以書寫的傳奇,而她的人生經歷卻是一朵綻開的鮮豔之花,不僅開的靚麗,散放的花香也薰陶了人們的心靈,她就是高縣勝天鎮孝心女孩——餘霞。
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母親自離婚以後便再沒有出現過,她只記得母親一些模糊的身影,和看不清的面龐,所以對於她來說,母親只是一個稱呼,母愛也只是一個概念詞。
通常情況下,缺失母愛的孩子往往會性格孤僻,但生活中的餘霞卻開朗、樂觀。她是父親一手拉扯大的,又當爹又當媽的父親讓餘霞深深體會到了醇厚如山的父愛和溫潤細膩的母愛。
當父女倆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日子慢慢開始有起色的時候,一個晴天霹靂降臨在這個平凡的家庭。2016年12月25日的那個夜晚,父親突然毫無徵兆的倒在她的面前,當時的她手足無措,好在有親戚朋友的幫忙,連夜把父親送到醫院。在趕往醫院的路途中,父親迷迷糊糊的醒來,看到嚇得臉色蒼白,渾身顫抖的女兒,他緊緊抓住了女兒的臂膀,一直沒有鬆開。
到了醫院,父親被送到了重症監護室進行搶救。在重症監護室裡,看見父親滿身插滿了醫療器材、昏迷的父親緊皺著眉頭,眼角留下了眼淚,嘴裡隱約有著模糊不清的囈語,像是在叫女兒的名字。當醫生的檢查結果出來後,她感受到了人生當中的第一次絕望。她覺得周圍安靜的可怕,只有幾臺醫療檢測的儀器不時傳出的滴滴聲伴隨著父親似有似無的呼吸聲,她突然感到渾身的血液都像是被凝固住了一樣。
接到病危通知書,醫生告知餘霞,父親的腦幹出血十分嚴重,可能離開,就算搶救過來也可能是植物人,需要親屬簽字後再進行下一步治療,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但只有16歲她,連為父親簽字的權力都沒有,內心的恐慌,雜亂的思緒深深的圍繞著她,只有等著爺爺趕往醫院。
當熬過了在重症監護室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父親終於從重症監護室轉出。但父親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不會說話的父親所有事情都需要她去猜,長期的相依為命已經使她和父親有了某種默契,不管他想要喝水、翻身,還是要上廁所,她總能夠第一時間發覺,每天早上她都要給父親用熱毛巾熱敷,每天晚上都守在父親的身邊,看著父親輸液。好多個晚上都不敢閉眼,生怕一閉眼就再也看不到父親了,就算睡著、腦海裡全是父親在重症監護室那一幕可怕的場景,心總是抽搐的發疼。
在醫院住院一年多,這對父女終於可以回家了。但回到家,父親依舊不會說話,大小便失禁,行動有障礙,需要坐輪椅,需要人照顧。本該回到學校繼續上高中學習的她,毅然決定放棄學業,留在家裡照顧父親。因為她知道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爺爺身體一直不好,本來就需要人照顧了,除了她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適合照顧父親的人了。
父親剛出院的那2年多,她總是24小時在父親身邊陪護,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就會小便,輪椅也總是坐不穩,有時候還會摔下來。她知道父親是一個很愛乾淨的人。她幫父親修指甲,剪頭髮,還一直幫助父親做康復訓練。她在網上買了很多康復訓練的器材和小黑板。有空的時候就教父親在黑板上寫字,就像當初父親手把手的教她寫字一樣,陪著父親一起重新走過以前父親陪她走的路,雖然父親學一個字、走一步路都很費勁,今天學的明天就忘了,今天走了明天依然不會走,但她發現父親臉上的笑容更多了。因為父親行動不便,很少出門,為了不讓父親無聊,她會每天把附近的新鮮事和街坊鄰居的變化講給父親聽,她就是父親的耳朵和眼睛,代替父親去發現、去感受生活。也會在網上學習新的菜品,做給父親吃,父親也會開心的像個小孩子費勁的為她豎起大拇指來。慢慢地以前餵飯一個多小時到現在的10多分鐘左右,令她欣慰的是一切狀況都在逐漸的走向好轉。
曾經有朋友對她說畢竟是女兒,很多時候都不方便,不如給父親找個男看護或者讓爺爺奶奶來幫忙照顧,這樣她還能出去上班。但在她看來,生命都是父親給的,沒有父親就沒有她。小時候父親也給她換尿片、洗衣服,三更半夜還要起來衝奶粉給她喝。那個時候父親都沒有嫌棄她、沒有放棄她,那麼將心比心,如今輪到她照顧父親了,她會像父親當初照顧她一樣,好好照顧父親。如今,不過是父親養她長大,她照顧父親到老,只是角色互換了一下而已。
記得2019年6月的一次地震,抖動得相當厲害,當時的她第一反應就是背起父親趕快往外跑,到樓下的時候,她像父親當初揹她時逗她一樣對父親說:“你看你再長胖,我就背不動你了”。父親聽得咯咯發笑。回想著曾經在父親的關愛下提桶水回家都很困難的她,如今一口氣能揹著父親跑下四樓,因為她知道人的生命在自然災害面前是那麼的脆弱,父親就是她的全部。
時隔五年,籠罩在她生活上的陰霾被一層層打破,希望的光芒一點點升起。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現在的她選擇了離家進的一個美容院上班,雖然每月只能領著1200元左右的工資,但她每天能回幾次家給父親做飯、餵飯、背父親睡覺、幫助父親上廁所等。她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她也不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反而感謝生命中的一切。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角色對換,作為子女往往很多做不到像父母對子女那樣無私,有的人不孝敬父母,對父母不管不顧,甚至出現了拋棄父母,不贍養父母的情況,著實令人心寒。贍養父母,善待長輩,不要在失去之後才後悔,希望透過餘霞姑娘的故事,使更多人能早日明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
道德之星事蹟材料6
李秀英是興文縣蓮花鎮高義社群村四組村民,與丈夫何明宣以務農為生。2020年孝老愛親宜賓好人、興文縣苗鄉好夫妻、興文縣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1992年,李秀英與何明宣經媒人介紹認識,相處兩年後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婚後夫妻倆相敬如賓,相濡以沫,隨著一雙兒女的出生,夫妻倆的生活更是甜蜜幸福。何明宣是一位很有經濟頭腦的農村青年,專門學習過稻田養魚、果樹種植等農業技術,還到四川省內非常有名的肉兔養殖培訓學校“仁旭平養兔技術培訓學校”學習養兔技術。當時父母還不太能接受一些新思想、新技術,而作為妻子的李秀英卻經常無條件支援丈夫的決定,主動耐心做公公婆婆的思想工作,爭取全家人的支援。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06年9月,丈夫何明宣在醫院檢查患有尿毒症,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公婆也常年患病,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李秀英一個人肩上。
面對生活重壓,她不屈不撓
病魔雖然兇惡,卻沒有擊垮李秀英對奇蹟的期望,她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疾病所擊垮、消沉。作為平凡的農村婦女,李秀英面對生活的重壓,她不屈不撓,照顧患有尿毒症的丈夫14年,無微不至孝敬年老多病的公婆,並將2名子女培養為大學生、共產黨員。李秀英用自己的付出,給子女樹立了榜樣,為家庭付出了心血,無怨無悔、默默付出,書寫了作為妻子、兒媳、母親的責任和擔當。
談到老伴,何明宣飽含淚水,“多虧了她這麼多年的細心照顧,不然,我恐怕早就連命都沒有了,孩子們也不可能上大學。同樣是女人,她卻比別的女人要辛苦得多,特別是在我住院期間,為了省下治病的錢,她每天都吃我吃剩的麵包和牛奶,想到這些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面對患病公婆,她不離不棄
李秀英陪著丈夫,多次到重慶、成都、瀘州等地治療,醫療費、藥費、往返交通費、食宿費,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在四處尋醫的同時,家庭沒有了經濟收入來源,兩個孩子要讀書,一家人還要生活。這時的李秀英既要面對害怕失去丈夫的驚恐,又要面對現實生活的困難,本來就瘦小的她,一夜之間更是蒼老了許多。李秀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卻說:“如果我不堅強起來,那臥病在床的丈夫、年邁的公婆,年幼的孩子們怎麼辦?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不管丈夫的病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都不會丟下他不管,只要我有口飯吃,我就不會讓他一餐餓著,一定要把孩子們拉扯長大”,當時很多人都叫李秀英出去打工,但她都拒絕了“我出去打工,日子倒是好過了,但丈夫在家想喝一口熱水都成問題,孩子們上學回來熱菜熱飯也吃不上,所以我必須留在家,要苦大家一起苦,要幸福大家一起幸福”李秀英樸實的話語顯示了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更滲透著一個農村婦女無比堅韌的力量。
李秀英的公公是優撫軍人,在部隊艱苦的環境中身體留下了很多毛病,一遇天氣變化就會發作,長期需要人照料,婆婆的身體也不好,李秀英更是沒有任何怨言,無微不至的照料老人們的生活起居,儘量讓他們過好晚年生活,享受應該有的天倫之樂。同時還不斷安慰他們,告訴他們只要有一絲希望,就算砸鍋賣鐵也不會放棄對丈夫的治療。婆婆對李秀英更是讚不絕口,“我們這個媳婦心很好,平時對我們也很好,以前在磚廠上班,別人拿一個香蕉給她、拿兩顆糖給她,都要拿回來給我吃,真的像親女兒一樣。”
面對命運的不公,她無怨無悔
面對命運的不公,李秀英從未埋怨,儘量把自己樂觀的一面展現在家人面前,用自己的樂觀影響家人勇敢面對生活,夫妻倆從來沒有因為生病或者是家庭負擔而產生矛盾,總是相互鼓勵、支援著對方,從不在別人面前叫苦。何明宣生病14年來,李秀英不離不棄,悉心照料,撐起了這個家庭幸福的藍天,用愛書寫了孝老愛親動人故事。現在,何明宣的病情得到控制,每週去縣中醫醫院做三次透析,花銷降低了不少,女兒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能夠為他們分擔一部分經濟,肩上的擔子就沒那麼重,日子也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