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導遊詞(通用5篇)

莫高窟導遊詞(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遊,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遊覽的最佳效果。導遊詞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莫高窟導遊詞(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莫高窟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莫高窟遊玩。我是這裡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龍。

  莫高窟位於敦煌的東南部,始建於前秦,修建在絲綢之路上。當時絲綢之路很難走,而沙漠絲綢之路就更難走了。沙漠中的太陽毒辣辣的,稍不留神就會中暑,甚至死亡;流沙藏在普通沙子裡,一踩就會陷進去,人就很可能會死;沙塵暴很容易讓人迷路,甚至讓人窒息死亡。所以沒有人想走這條絲綢之路。朝廷為了鼓舞人們走這條絲綢之路,就修建了莫高窟。

  莫高窟是人們搭架子,爬到上面,用錘子和釘子建造的。莫高窟規模巨大,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的佛好像比玉皇大帝的勢力還要大一些。大家看,這就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有36米高,比10個姚明還要高。他盤腿坐著,左手輕搭在膝蓋上,右手豎在嘴前,好像在唸經“南無阿彌陀佛”,保佑人們完成使命。他的眼睛注視前方,很緊張。他全身上下沒有一點顏色,卻擋不住他的聖潔光輝。他的衣服緊緊貼著身體,把頭髮紮成了一個坨在頭頂上,像一個網球。人們看著聖潔的佛,都跪在面前拜佛。佛看著黃沙,心裡想:那些走絲綢之路的人有沒有平安回來?這裡還有很多佛跟他一樣,在盼著人們平安歸來。

  這就是充滿佛性的莫高窟,祝你們旅遊開心!

  莫高窟導遊詞2

  大家好:

  嘿——歡迎大家來到"寶心旅行社"我叫崔寶心,大家叫我小崔好了。今天的“莫高窟一日遊”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如有不周的地方,還請您多多包涵。

  大家看前面的那座建築物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了,它背靠沙鳴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有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裡面有栩栩如生的彩塑,大的有33米,小的僅僅有10釐米。有的像威風凜凜的天王,有的像力大無窮的勇士。婀娜多姿的飛天,在天上翩翩起舞,有的輕彈銀弦;有的從天而降......

  現在我們進入洞內參觀,請大家注意保護文物,不要破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密多年的“藏經洞”。

  好了,我就介紹到這,還有不周的地方請您多多包涵。大家再遊覽一個小時,注意安全,注意保護文物。

  謝謝大家!

  莫高窟導遊詞3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陳業樺,大家叫我陳導就行了。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敦煌莫高窟遊玩。

  敦煌是個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富和美麗文物的古城。

  我先給大家說說敦煌莫高窟在古代是怎樣建築出來的。據說在一六零零年前的一天,一個叫做樂僔的老和尚在黃昏時在附近遊玩。在三危山上看見了金光燦爛,霞光四射。山上的沙石像成千上萬個佛像直立在山上。老和尚被景色給迷住了。他立刻告知別人,和別人拿著工具去開掘。經過北魏、隋、唐、五代、宋、元……許許多多的朝代才挖掘成這麼大的窟。這個郭煌莫高窟一共有四百據、九十二個洞窟呢!是不是很多的洞窟呢!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郭煌莫高窟裡面的景物。郭煌莫高窟裡面的洞窟中佈滿了大小不一、美麗多彩、精緻無比的壁畫。壁畫畫得栩栩如生,和吸引人們的眼球呢。壁畫大都是畫神話故事的呢。其中,最著名的`壁畫就是“九色鹿”了。

  除了壁畫,還有泥塑呢。其中釋迦牟尼在中間,釋迦牟尼旁邊就是迦葉和彌勒了。最大的泥塑就要數十八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了。那些泥塑雕像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樣。

  敦煌莫高窟的第十七窟是藏經洞。那是在古代放著珍貴的經書、繡品……所得名的。但是一些國家的探險者過來偷,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了。

  敦煌莫高窟的景色說也說不盡,現在到站了,你們去細細遊賞吧!要講衛生不要破壞文物哦!

  莫高窟導遊詞4

各位遊客:

  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勝地。但如今它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加速侵蝕。其中乾旱、風沙侵蝕是這邊最大的敵人,因為長年的乾旱風沙侵蝕使得我們莫高窟洞內的壁畫不斷脫落,雕塑受損,巖體坍塌。所以這邊的工作人員也透過建立人工灌木林帶、建立沙障,礫石鋪壓道路等方法來緩減風沙侵蝕。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很大的原因來源於我們人類:比如進洞前我們多次強調洞內不能拍照,但還是有人會偷偷拍幾張,可能有遊客會不以為然,但其實這拍照對壁畫也是有損害的,拍照的光會引起化學反應,加速壁畫氧化分散使壁畫脫落損壞。所以呆會進洞時大家一定不要偷偷拍照嘍。

  好了,現在我們行進在這壯麗的瑰寶中,但請大家不要在洞內逗留太久,慢慢呼吸哈。因為如果洞內停留過長,我們撥出的二氧化碳就過多,也會使洞內的溫度溼度產生變化導致黴變腐蝕,使壁畫顏料“溶解”,加速壁畫脫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壁畫是被人工修復過的,因為在不久前有遊客惡意的在上面亂塗亂畫,使得壁畫受損。現在雖然修復,但是它也失去了一定的價值。經歷著自然和人為雙重的破壞,所以有專家預計,百年之後敦煌有可能不再存在。所以為了能讓我們子孫後代也能有幸目睹這些瑰寶,還請各位在參觀時手下留情。維護我們自身的素養。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其實保護和愛護佛洞也是功德無量的。

  莫高窟導遊詞5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建立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儲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線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裡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裡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裡”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裡“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