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遊,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麼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
這裡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裡,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裡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
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裡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裡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
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裡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
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裡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麼這裡叫做十三陵了。
咱們現在正從左側的'通道走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在1958年結束。最開始,工作人員是發現了寶城西南側牆上露出了一處券門,於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到了底部發現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在三個月以後,沿著隧道的方向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的挖掘過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時至今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從而得到了關於開啟地宮的正確方向。工作人員沿著這個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並且發現了金剛牆,開啟金剛牆,裡邊有一個方形的石券室,在西側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裡邊頂著“自來石”,而工作人員只用了鐵絲和木板,不到五分鐘,就將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宮打開了。
地宮深度是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築的用料都是磚石,可以說是地下的無樑殿,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由七扇漢白玉門連線,最大的一扇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看上去很笨重,其實設計非常的合理。石門的重心偏向門軸,所以開關自如;門扇上橫著設有防止倒塌的青銅扇管,重量大約是10噸;在門正面雕刻有乳狀門釘和銜環鋪首,背面與之相對應的地方有一個凸起的部分,關門以後,自來石就承託在這裡。
在地宮前殿和左右兩個配殿中沒有任何的陳設。而現在到達的中殿高7.2米,寬6米,地面是金磚鋪地,據記載,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有漢白玉石寶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在前邊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寶座雕有鳳頭,而萬曆皇帝的寶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龍頭。
原來寶座的陳列是呈品字形的,後來為了方便遊人參觀,才改變了陳設。在三個寶座之前,設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和兩個香瓶,和嘉靖年間的青花雲龍大瓷缸,這個缸中原來是盛有香油,裡邊放有燈芯的,叫做長明燈,但是由於關門後地宮缺氧,所以這盞燈並沒有長明。
在中殿後面的就是後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後殿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築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屍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置,後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麼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在這裡呢?這個現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專家推測:在萬曆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曆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於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麼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
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開啟,於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現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併放入了後殿當中。現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儲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遊客能對這裡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