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皖江遊與暮江吟的詩文賞析

關於皖江遊與暮江吟的詩文賞析

  【一週一詩】1522(我與古人對詩)

  【皖江遊】兼和唐.白居易《暮江吟》

  兩山夾水泛其中,依舊蓮花依舊紅。

  隨帆鶯聲雲谷臥,香風吹出月如弓。

  附: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註釋】

  ①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②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

  ④可憐:可愛。

  ⑤九月初三:農曆九月初三的時候。

  ⑥真珠:即珍珠。

  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彎如弓。

  【文學欣賞】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裡——“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讚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透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讚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線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還有一種說法,《暮江吟》並非始終寫“暮色江景”。如果只從《暮江吟》的標題看,此詩似乎應始終歌吟“日落前後”的暮色江景,此詩標題與內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並非始終寫暮色江景。理解此詩時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特點,不能機械地只從標題去理解內容。有人認為,此詩的標題與內容中的時間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筆。其實,這種情況在唐詩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的《日暮》就從黃昏時分一直寫到“草露滴秋根”;賈島的《暮過山村》也從日落寫到明月高懸。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學作品。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詩有丰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 。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陝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