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思念親人的詩

佳節思念親人的詩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遊子遠遊他鄉,往往很多時候會想念家鄉的親人,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佳節思念親人的詩,希望能幫到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七言絕句。以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兩句是寫月上中天時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華靜靜地瀉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鴉鵲也逐漸消停下來,彷彿不忍驚擾這安詳的夜色,悄悄地隱棲在樹上。夜漸漸深了,清冷的秋露潤溼了庭中的桂花,散發著氤氳的馨香。詩人寫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卻給人澄澈、空明之感,讓人不由得沉浸在清淨悠遠的意境中,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靜下來。“樹棲鴉”是為了押韻而使用的倒裝,樹上的烏鴉已經安靜棲息,暗示夜已經深了,周圍一片寂靜。這三個字,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這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寫的。秋濃、夜深、露重,甚至連盛放的桂花也被潤溼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無聲響呢?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天籟中最細微的聲音,進一步凸顯夜之寂靜。這幅悽清的`寫意圖畫,使人不寒而慄,但他卻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用比興的手法,襯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詩人從觸覺的角度來寫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為什麼呢?皓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遐思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迴賞月,神馳意往呢?兩句景語,自然引出下面兩句的人事活動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盡情享受這團圓的天倫之樂,但這秋夜的愁思究竟會落到哪戶人家呢?這兩句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以虛擬懸想作結:中秋之夜,人們都會望月寄情,但是,每個家庭成員的離合聚散卻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個遊子背井離鄉,那麼懷念之情就會像秋露一樣,更濃更重地落在這戶人家、這位遊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緒,體現在個別人身上,而這個別人也包括詩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望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思念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詩》選錄此詩時,將“落”字錄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此詩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靜,然後以深夜不寐、望月懷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懷念之情。景語引出情語,反過來又給景語增添感情,加上一個情深意曲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佔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裡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麼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後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後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後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

  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念奴嬌·中秋對月

  【明】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

  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賞析】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後更字徵仲,號衡山、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雲館。長洲(今蘇州)人。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54歲時以歲貢生詣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誰與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霜月

  【唐】李商隱

  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

  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