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概況導遊詞(精選6篇)

紹興概況導遊詞(精選6篇)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的導遊,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作為一種解說的文體,它的作用是幫助遊客在旅遊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所旅遊的景點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紹興概況導遊詞(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紹興概況導遊詞1

  中國黃酒,天下一絕,是華夏民族的國粹。紹興黃酒是中國黃酒的傑出代表,也是紹興的“金名片”,其釀製技藝更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物件。紹興黃酒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得天獨厚的釀造條件和卓越的內在品質,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名酒之冠。

  紹興黃酒城坐落於紹興古老的光相橋邊、紹興環城河畔,佔地28000餘平方米,集文化、歷史、旅遊、購物於一體,作為核心的黃酒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專業性的以黃酒文化和產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佔地近10000平方米。博物館透過各種陳列手段全面展示了黃酒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精髓,提供酒道表演、花雕演示、花雕品鑑等服務,還推出酒令投壺、花雕DIY、三維投幣品酒、個性化酒標製作等活動,並設有茶室、酒樓、購物商場等休閒設施,是一個融黃酒博覽、文化研究、收藏交流、休閒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體驗聖地。

  博物館佔地三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一點六萬平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黃酒博物館。在博物館廣場上,有結合紹興特色和酒文化特色的“品”字型花崗岩石雕、“青銅六禮”錫青銅雕塑、“壺酒興國”廣場主題浮雕、酒罈壘成的“城牆”、重達二十七噸的“酒器皿”等,是個酒韻流芳、經世傳承的藝術品。黃酒博物館的設計非常具有特色,匯聚眾多中國之最:國內最大的木榨;國內最大的黃酒器皿;國內最大的地下酒窖和用九百三十六隻酒罈壘成的“城牆”。

  紹興概況導遊詞2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於1973年。2003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風貌,與環境尺度不協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新建的紀念館位於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紀念館是淡白色的建築,有著中國風味的飛簷。裡面藏品豐富得有點出乎人的意料,文字照片書籍圖紙自不必說,更吸引人的是實物:有先生用過的傢俱、衣物,有孩提時的玩具,還有閏土送給他的貝殼。如有興趣,還可以去探探不遠處的紹興民俗博物館,看看最土最俗的紹興器具、房屋、擺設、婚喪禮儀。

  紀念館環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採用紹興傳統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築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魯迅當年的環境氛圍。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涵。內部採用雕塑、不鏽鋼裝飾牆面,以現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建築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牆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紹興概況導遊詞3

  紹興魯迅紀念館建築造型體現江南傳統風格,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與魯迅故里歷史文化街區渾成一體。其內的“魯迅生平事蹟陳列”,才用編年體形式,全面反映魯迅一生業績,重點反映魯迅與故鄉紹興的淵源關係,具有鮮明的紹興地方特色。展覽手段豐富,如多媒體場景演示“水鄉社戲”等,引人入勝。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於1973年。2003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風貌,與環境尺度不協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

  新建的紀念館位於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魯迅紀念館總佔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使其與該地區傳統街巷肌理保持統一。紀念館外部為紹興臺門建築形式,主入口採用紹興傳統竹絲臺門。

  紀念館環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採用紹興傳統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築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魯迅當年的環境氛圍。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徵的現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涵。內部採用雕塑、不鏽鋼裝飾牆面,以現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建築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牆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

  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閒區等幾部分有機組成。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座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從容,更多地表現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序廳兩側設有“水鄉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邊上放置導遊觸控式螢幕等。序廳空間開敞亮堂,配置盆栽喬木,氛圍莊重樸實,體現魯迅先生的偉大和平和。

  主展廳共兩層,分為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同時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

  南展廳底層為第一部分:魯迅在紹興(1881—1897)。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的歷代越中先賢,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薰陶和影響。魯迅7歲啟蒙,12歲進三味書屋讀書。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從野史、筆記、小說及各種民間文藝中吸取養料,努力掌握文化歷史知識。魯迅從小接觸農村,親近農民,這使他既瞭解了紹興的風土人情,又看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祖父的科場案發生,魯迅家從小康而跌入困頓的地步,使少年魯迅飽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心靈受到創傷。建築空間佈置成魯迅當年的生活環境,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南展廳二層為中庭式迴廊展場,主要展出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蹟。

  第二部分: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魯迅在南京求學,努力尋求新的知識,逐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東渡日本留學。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在事實的教訓面前,他改變醫學救國的初衷,認為主要是要改變國民的精神。於是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為武器,投入了新的戰鬥。辛亥革命前夕,他從日本回國,先後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任教。一方面培養青年,一方面又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站在時代的前列,寫下了許多戰鬥檄文,猛烈抨擊舊思想、舊文化和舊道德,並同帝國主義、新舊軍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先後到廈門、廣州,一邊從事教學、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鬥。他在廣東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在事實面前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魯迅到上海定居,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十年。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團結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向敵人衝鋒陷陣,粉碎了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廳二樓為第五部分:民族魂。魯迅逝世後,舉國哀悼,人們喻之為“民族魂”。人們紀念他,學習他。建國後,北京、上海、廣州和紹興等地相繼建立魯迅博物館(紀念館),《魯迅全集》多次再版。魯迅著作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等50餘種文字,遠播世界各國。北二樓建築環境明朗,建築空間寬敞,再現魯迅先生民族魂的偉大氣概,給參觀者無限的振奮和沉思。

  展覽透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採用現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控式螢幕、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模擬人物蠟像,生動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薰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鬥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輔助展廳單獨設在主展廳西側,與主展廳隔水相望。透過一條明亮的玻璃廊橋,與主展廳有機結合。輔助展廳東側臨水設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臺。在參觀中不僅將庭園水景盡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廳與輔助展廳之間透過透亮的玻璃牆面,構成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活躍人文景觀。

  名人文庫採用藏書室形式,設在東側,面對封閉式綠化庭院,環境幽靜,是學者、公眾進行資料收集、學術研究的好場所。

  北展廳底層為休閒區,設有休閒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臺。觀眾可在此休閒購物,欣賞美景。

  紹興概況導遊詞4

各位團友:

  歡迎你們參觀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是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人傑地靈,群星燦爛,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就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13歲時,祖父因科場賄賂案下獄,父親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從此家道中落,飽受世態炎涼。魯迅18歲那年,毅然“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先後去南京、日本學習。1909年夏回國後,先後在杭州、紹興、北京、廈門、廣州和上海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大陸新村寓所,享年56歲。

  魯迅一生有1/3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他不僅在故鄉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而且還進行了他初期的教學實踐、文學創作和社會革命活動。故鄉的生活經歷不僅對他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們要踏著這位偉人的足跡,尋訪他的故園。

  現在我們來到魯迅先生的出生地——魯迅故居。魯迅故居位於都昌坊口周家新臺門西首。周家新臺門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於清嘉慶年間,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種深宅大院。1918年經族人共議將這座屋宇連同後面的百草園賣給了東鄰朱姓。房屋易主後,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魯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儲存,所以今天我們能有幸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魯迅故居。

  這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原系周家新臺門的邊門,是魯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這間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紹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備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兩支高大的櫓是大船上所用,而那兩支小的是烏篷船上用的槳。轎子是陸上交通工具,其中轎槓系魯迅家原物。

  從右側門進去,穿過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紹興俗稱天井,這裡原來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魯迅小時候夏天經常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他的繼祖母蔣氏則搖著芭蕉扇一邊打扇,一邊給小魯迅猜謎,講“貓是老虎的師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魯迅從小就受到民間文學的薰陶,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後來,他在《狗·貓·鼠》、《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動的回憶。

  穿過桂花明堂,便來到魯迅的臥室。1909年夏,魯迅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從杭州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和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擔任教職。這間臥室是當時他在紹任教期間的臥室兼書房。魯迅常常在這裡備課、寫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說《懷舊》就在這裡寫成。臥室裡陳列著的鐵梨木床是當年的原物。

  穿過石板天井,迎面就是儲存完好的魯迅故居兩樓兩底。拾階而上,東首前半間是當年魯迅家吃飯、會客的主要活動場所,紹興俗稱“小堂前”。魯迅在紹任教時期,經常在這裡接待來訪的朋友和學生。客廳的右上角那張皮躺椅是魯迅父親用過的。當年魯迅祖父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發後,魯迅的父親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後就一蹶不振,鬱鬱寡歡,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纏身後被庸醫所誤,年僅36歲就去世。從此魯迅家也就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經歷了這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少年魯迅飽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墮落和醜惡,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走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與客廳一板之隔是魯迅母親的房間。南邊那張八腳大床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睡過的原物。東邊這張小床是當年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睡過的床。靠窗桌子上陳列著的是魯迅母親做針線活用的物品。魯迅的母親魯瑞是紹興鄉下安橋頭人,性格和善而堅毅,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文化水平。魯迅對他的母親很佩服,曾經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瑞確實是一個很不平凡的母親,她培養的三個兒子被現代文壇稱為“周氏三傑”。

  小堂前的西邊是魯迅繼祖母蔣氏的臥室。這位繼祖母性情開朗,講話幽默風趣,經常給侄孫輩講故事、猜謎語,魯迅對這位繼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魯瑞臥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魯迅家燒菜做飯的灶間,也就是廚房。在廚房正前方的這座紹興舊時大戶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據當事人回憶復原的,灶壁上繪有祈福避邪的圖畫和文字。北面牆上的菜罩是當年魯迅家的“忙月”章福慶親手製作的原物。章福慶有時將兒子運水帶來幫忙,並與魯迅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魯迅和運水第一次見面就在這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就是這個運水讓魯迅認識了一個在書本上見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魯迅在創作小說《故鄉》時,把運水作為模特兒,塑造了“閏土”這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後面這三間是魯迅家存放稻穀、農具的地方,右邊這間是章福慶的住所,中間是通向百草園的過道。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園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園”,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是一個普通的菜園,是當時新臺門內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荒蕪的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後用來曬稻穀。童年魯迅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百草園內嬉戲玩耍,夏天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在泥牆根一帶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鳥。對於百草園,魯迅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文中他無限深情地寫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百草園就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景緻。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不得不與他的蟋蟀們、覆盆子和木蓮們告別,去全城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下面讓我們告別這裡的`一切,跟隨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魯迅故居出來,東行數百步,往南走過一座石板橋,從一扇黑漆竹絲門進去,就到了魯迅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它坐東朝西,原是壽家書房,魯迅12歲開始到這兒讀書,五年多的學習生涯,使他受益匪淺,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兩邊柱子上有一副抱對:“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都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寫。何為“三味”,根據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回憶:“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調味品。匾額下掛著一幅《松鹿圖》,學生每天上學要先對著匾和圖行禮,然後才開始讀書。

  當時私塾的教學,老師是坐在中間的這張方桌邊上的高背椅子上,兩旁的椅子則是供來賓歇坐。學生的課桌是自備的,所以看上去參差不一。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這張硬木書桌和椅子是當年魯迅使用過的原物。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魯迅在桌子右下角親手刻下的“早”字。關於這個“早”字,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魯迅因家中有事,上學遲到了,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他為了提醒自己,就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勉勵和告誡自己今後不可再遲到。

  三味書屋的老師名叫壽鏡吾,這是他的畫像。魯迅評價他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他的為人和治學態度給魯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魯迅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味書屋後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內種有兩株桂花和一株臘梅,當年魯迅和小夥伴常在這一方小天地裡玩抓蟋蟀、找脫殼的蟬蛻,看螞蟻背蒼蠅等遊戲。

  請來賓們隨我穿過馬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頗具規模的清代建築群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臺門建築群,是魯迅祖輩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紹鵬因家業發展的需要,舉家遷址於覆盆橋,營造這座臺門大院,成為頗具規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魯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牆,磚木結構。臺門主體建築有臺門斗、大廳、香火堂、後樓共四進。東首有坐東朝西的廂樓九間,西首有坐西朝東的廂樓七間,堂屋之間均有明堂和廊屋貫通。現由“魯迅祖居復原陳列”和“紹興民俗陳列”兩部分組成。現在請各位先隨我參觀“魯迅祖居復原陳列”。

  這沿街第一進俗稱“臺門斗”,建有頭門、儀門。頭門就是這六扇黑漆竹絲大門,俗稱“竹絲臺門”。接著便是儀門,左右各有耳房,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書著“翰林”兩個字,左右還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節制水陸各鎮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這位欽點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魯迅的祖父。這對周氏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榮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個臺門斗裡都掛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進為廳堂,紹興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舉行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的公共活動場所。大廳是三開間的一個通間,正中上方掛著一塊長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壽堂”大匾,這是周氏老臺門的堂名。大廳兩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對: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大廳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進,俗稱“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龕,存放周氏歷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間,左邊為客廳、餐室,右邊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個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進。俗稱“座樓”,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區。座樓中間一問小堂前一般作為平時會客、祭祖用。

  各位來賓,我們已參觀完整個中軸線部分,現在請大家參觀西側廂。西側廂自南而北依次是廚房和傭人房間。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東側廂。東廂花廳是大書房,是臺門子弟啟蒙讀書的地方。其陳列與三味書屋不同。書房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志伊學顏”匾額,“伊”指以才著稱的商湯宰相伊尹,“顏”指以德著稱的孔子弟子顏回。這是教育臺門弟子要立志高遠,學習認真。牆上掛有一盞燈籠,燈籠上有“文星高照”四個字,燈籠外倒掛著一株蔥,燈籠裡點一支狀元蠟燭,以示弟子聰明之意。

  周家老臺門是周氏的祖宅,所以當時周氏有重大喜慶活動和祭祖都在老臺門的大廳舉行,魯迅在紹興時期,遇到節慶或祖先忌日,必去老臺門行禮。魯迅最後一次到老臺門是1919年舉家北遷之時。“魯迅祖居復原陳列”的參觀到此結束。

  下面去參觀魯迅生平事蹟陳列廳。陳列廳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門楣上方“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郭沫若所題。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座漢白玉魯迅胸像。序廳左右牆上各掛有魯迅手跡。我們的參觀是從左邊開始。整個陳列以魯迅的思想發展為主線,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魯迅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情況;第二部分是魯迅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紹興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與積極投身反清革命鬥爭的事蹟;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後,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繼續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後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第四部分是魯迅在上海輝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紹了魯迅逝世後,人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紀念他、學習他。

  各位來賓,紹興還有許多與魯迅有關的人文景觀,離魯迅故居不遠有一家因魯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揚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去“拜訪”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紹興酒,嚼一嚼茴香豆,領略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紹興概況導遊詞5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遊覽的是沈園。沈園在宋朝面積有70多畝,園內景緻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園林。因為主人家姓沈,而據今也不知道名什麼,所以稱為“沈氏園”。

  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千古絕唱的《釵頭鳳》碑,在欣賞這兩首詞前,先聽我講一下陸游和唐婉那悽美的愛情故事吧。據史書記載,陸游在20歲左右的時候表妹唐婉為妻,陸游英俊豪爽,才華過人,唐婉才貌雙全,通曉詩詞,和陸游可謂是情趣相投。但兩年後陸母竟逼迫陸游休妻。在封建社會中,母命難違,陸唐兩人只得忍淚吞聲,依依分別,各自娶嫁。在紹興二十五年的春天,陸游與唐婉在這裡不期而遇了,陸游回憶起往事,感慨成千,即興在沈園的園壁上題寫了《釵頭鳳》詞:“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游已經另娶了王氏為妻,而唐婉也已改嫁。

  所以,當年的山盟海誓好像還在耳邊迴響,但兩人之間已經不能夠再通書信了,此時的陸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遺憾,卻只能無奈地說一聲“莫、莫、莫”了。相傳,唐婉看了這首詞之後十分傷感,不久便鬱鬱而終,唐婉的死給陸游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他終身難以釋情。在他晚年每當重遊沈園,都會作詩來表達他對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為如此,800多年來,人們總是將沈園與陸游聯絡在一起,使它成為人們追思這份至死不渝的真摯愛情的千古名園。,陸游當年題寫《釵頭鳳》的牆也已經無法找到。現在這堵《釵頭鳳》碑是我們用陸游的手跡,重新組合而成的。大家是否也為這段愛情故事唏噓不已!

  紹興概況導遊詞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紹興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紹興是一座擁有2500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是“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群星璀璨的“名士之鄉”,——紹興。

  其橋的數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橋。“悠悠鑑湖水,濃濃古越情”。

  紹興以其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風光秀麗、物產豐富、風土人情、名人輩出誘人而著稱於世,自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古即為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陸游、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竺可楨、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

  紹興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以及戲劇之鄉之稱。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時他是一座名副其實地沒有圍牆的博物館,被稱作“東方威尼斯”。紹興有6個縣市區:分別是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總面積為8256平方公里,人口433萬(杭州16596平方公里,紹興的兩倍。人口870萬,紹興的兩倍)。那麼我們就再來說說市樹和市花,那麼紹興的市花是蘭花,紹興也是全國最大的蘭花養殖基地,主產於紹興縣漓渚、棠棣一帶。紹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種植了,在世界來說也是最早的了。在紹興,很多人都是靠種植蘭花富裕起來的,近年來,蘭花銷售行情非常好,有的一盆竟可賣到上百萬。紹興還有非常有名的藝術培訓中心就叫小蘭花藝術培訓中心。那麼我們紹興的市樹就是香樟了,香樟在南方,我們是用來做女孩子嫁妝用的箱子,所以女兒出生的時候都要種的。

  紹興為什麼叫紹興呢?

  紹興古稱越,春秋的時候是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在這裡建都,臥薪嚐膽。秦漢的時候是會稽郡,到了隋朝叫越州。到了南宋的時候,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一路難逃,到江浙一帶。改了年號為“紹興元年”,取"紹祚中興"之意,之後趙構就定都在臨安,就是我們現在的杭州,當時紹興就是南宋的陪都。我們一開始就說紹興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以及戲劇之鄉之稱。說到這個水鄉,紹興境內內河湖縱橫,在紹興水域面積佔了總面積的20%之多,其中非常有名的就是紹興的母親河鑑湖。坐在紹興的烏篷船去感受紹興的水文化。說到水,就一定有橋了。在紹興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現在紹興一共有10610座橋。幾乎每座橋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和故事。

  紹興的酒可謂是家喻戶曉啊,是中國八大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劍南春、西鳳酒、古井貢酒、董酒。)之一,紹興老酒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就以此佳釀獻給吳王,傳說中吳的軍隊狂飲此酒。

  我們紹興還有一條河和酒有關,就是在我們城內的投醪河(投醪出征的故事)。紹興老酒以精白糯米和麥曲為主要原料,紹興酒素有越陳越香的特點,所以素稱老酒。那麼我來問問大家,一瓶紹興黃酒買回家是五年的,在家再放五年是幾年?其實酒齡指的在酒窖裡的年齡,出了酒窖拿出罈子裝入酒瓶就不能算酒齡了(和紅酒相比較)。關於這個酒,可以跟大家說說這個紹興的地方風俗。家裡生了兒子,要釀一罈酒,放進酒窖封存,等到兒子長大一舉高中時,拿出招待賓客,稱之為狀元紅。家裡生了女兒,也要釀一罈酒,等到女兒出嫁時拿出來招待賓客,這個酒就稱為女兒紅。如果女兒比較年長還沒出嫁,那此酒就叫花雕(一朵美麗的花即將凋謝),如果到很老了,還沒嫁出的,此酒叫太雕(成為了老太婆,酒還沒喝)。所以朋友們如果在紹興想喝老酒或者買老酒,從不同的名字,就知道酒的年齡了,當然如今的太雕不可能有四五十年,但最起碼有五年以上,比花雕女兒紅酒齡長。

  說到紹興的名人,真的是很多,所以這裡名人故居也很多。毛主席一首鑑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有魯迅,王羲之,蔡元培,周恩來,大禹,陸游等等。而且啊我們紹興的女子課一點不比男子差的,特別出眾的有五個,我們稱她們為紹興有五女,大家猜猜是哪五女?對了,分別是美女西施,才女唐婉,孝女曹娥,俠女秋瑾,情女祝英臺(不知道的展開故事,美女西施,也可以展開,4大美女分別對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一美女西施西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就是紹興諸暨人。

  據說西施其實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姑,長的非常漂亮,家裡是種桑養蠶的,經常去河邊浣紗,魚兒看到她的美豔,忘記遊動,沉到了水底。其實啊,壓根不是那麼回事,據後人考證,西施有非常嚴重的腳氣,每次去河邊浣紗,都要脫掉鞋子洗腳,因為她的腳太臭,可憐的魚兒是給燻暈過去了才沉到水底的。西施可以說是越國的功臣,當時越國想要滅吳國,採用了很多的計謀,其中一計就是美人計,一舉把吳國滅亡。二才女唐婉唐婉,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表妹,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陸游二十歲與唐婉結合。婚後他們感情非常好,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陸游的母親雖然經常抱怨和訓斥她,但也還是能夠容忍的。但有件事情是她無法容忍的:唐婉婚後數年未育。她不願意讓兒子因為這個女人而絕了後,兩人終究被迫離婚。兩人都有嫁娶,一日陸游去遊覽沈園,正巧遇到唐婉夫婦也在園中。雙方很尷尬。唐婉的後夫知道他們兩人情緣未了,就主動為他們安排一個單獨談話的機會。於是寫下了《釵頭鳳》。唐婉後來因為積鬱成疾,30歲就去世了。三孝女曹娥曹娥上虞人。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改舜江為曹娥江,並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四俠女秋瑾秋瑾,人稱鑑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提倡男女平等,想要衝破封建禮儀的束縛,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1907年7月15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秋風秋雨愁煞人,是她一生的寫照。孫中山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鑑湖女俠,還親筆題寫了“巾幗英雄”。五情女祝英臺梁祝的愛情故事。祝英臺為情所困,既然地上難成連理枝,便去天上化作了比翼鳥。祝家莊祝員外的女兒,未必會得到同情。馬文才堂堂大款,梁山伯一介書生,肚裡的文字總不及身上錢多,寒門怎比得豪門,而祝小姐的芳心所屬不能被父母之命所搖動,追求個人選擇的自由。她結果只能在梁山伯墳墓的裂縫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幻成一雙蝴蝶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清高與自在。同時紹興還是一個戲劇之鄉,越劇出自紹興,紹興需要越劇。而紹興人對越劇的痴迷也是紹興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源。以越劇展演來弘揚民族文化,借經典越劇薈萃提升紹興的文化品位,透過打造越劇展演品牌亮出紹興的文化名片。

  紹興的文化遠遠不至這些,還有三烏文化(烏乾菜、烏氈帽、烏篷船),紹興師爺。說到紹興的三烏文化,就是烏氈帽,烏篷船還有烏乾菜了我們先來說說烏氈帽,在紹興城鄉間,特別是農村,許多男子頭上都戴頂烏氈帽,即使在異鄉,你只要憑他頭上烏氈帽子,就能判斷出他十有八九是紹興人。現在大家在景區也可以看見,很多工作人員都有帶著。烏氈帽是紹興人的一個鮮明標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曾出現過許多頭戴烏氈帽的農民形象。形如三大碗,裡外烏黑,毛氈厚實;貼切硬梆的紹興烏氈帽,早在清朝已很盛行了。關於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那是很久以前,有個獵人在山洞裡打死了一隻老虎。在背下山時,發現虎背上有一塊被血肉粘連著的毛氈。原來這是老虎平時捕吃了豬羊後剩下的牲畜毛,由於棲息受壓而成了餅樣的氈子。獵人用熱水把這氈沖洗乾淨後,攤於草上用鵝卵石壓按水分,數日後,乾燥的毛氈成了碗形,獵人便拿它作帽子戴在頭上,很感舒適暖和。於是,後人傳言,老虎是製造氈帽的“祖師”。現在生產烏氈帽的主要原料是羊毛。接著說說烏篷船,烏篷船是紹興水鄉獨特的、靈巧的、水上交通工具,船因為篾蓬漆成黑色而得名。烏篷船船身狹小,船底鋪以木板,即使有滲漏,船艙也不會沾溼。船板上鋪以草蓆,或坐或臥,可以隨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險。我們這個奧運冠軍孟關良就是從小划著烏篷船的。

  三烏的還有一個烏,就是烏乾菜了。烏幹萊白米飯”是紹興流行的一句俗話,說明了人民對烏乾菜的喜愛,烏幹萊又叫黴乾菜,因為顏色黑故稱烏乾菜。因為價廉物美,吃了開胃,夏天可以做湯的作料,所以在民間幾乎家家醃製,常年食用。相傳以前有個聰明的姑娘名叫培紅,從小在財主家做丫鬟,地主刻薄。給丫鬟和長工們總吃黃菜爛葉,培紅看到長工們吃的愁眉苦臉,難以下嚥,十分難過,於是暗地裡把那些菜用鹽加以醃製,果然味道鮮美很多。有一天,正當大家吃的津津有味時,被財主發現了,他感到奇怪,拿來一嘗,味道不同尋常,要培紅也做一碗送去。培紅就用沒醃製的黃菜蘭葉做了送去,財主一嘗,又苦又鹹,頓時怒氣衝衝,破口大罵,並拿起碗砸下培紅,正中太陽穴,流血身亡。長工們聞訊趕到,一擁而上,打死了財主。後來人們為紀念著善良的姑娘,於是就將這種醃製的菜叫培紅菜,曬乾了就是黴乾菜。烏乾菜加淡筍,經過加工,稱“筍乾菜”,用它蒸豬肉,是一道典型的紹興家鄉菜——“黴乾菜蒸肉”。是周恩來生前特別喜歡吃的家鄉菜。

  說完三烏,我們來說說三缸,就是酒缸,醬缸,染缸。那麼的幾個就是之前有說到的酒文化和烏乾菜,染缸為什麼有名呢?在紹興有我國最大的輕紡城。接著說說紹興的師爺,師爺,是明清時代地方官署中無官職的佐理人員。清代有句俗諺說:“無紹不成衙。”“紹”,指紹興籍的師爺和書吏,其中又特別強調紹興籍師爺。紹興現在還有一檔晚間節目就是紹興師爺,全程都是用紹興話講的,收視率也是非常好的。大家如果有興趣小鐘到時也教大家幾句。

  好了說了這麼多了,我們還是回到現代來哈~我們來看看紹興的交通,交通非常的便捷,紹興與所屬各縣(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通,到達離紹興最遠的旅遊景點行程時間不超過二個小時。毗連杭州、寧波機場,距杭州機場僅30公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