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社會實踐報告
經濟發展社會實踐報告
導語:針對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做一個社會實踐報告,切實瞭解相關情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濟發展社會實踐報告,供各位借鑑。
一、經濟現狀
(一)生產規模
xx鄉礦產資源有限,工業基礎薄弱,經濟來源以外出打工和農業生產為主。農業經濟來源主要有三大支柱產業:烤煙、茶和特色農業(包括魔芋和何首烏)。其中烤煙種植面積7500畝,每年收購量達150萬斤,年產值約1500萬,純收入600~700萬元。茶園25000畝,投產5000畝,每畝年產值約8000元。政府對此扶持力度較大,免費提供茶苗和種植技術,建設加工廠房五間。魔芋種植農戶有227戶,種植面積449畝,每畝產量達10000斤,收購價1.5元/斤,採取訂單銷售的模式,是未來重點發展的一個方面。何首烏種植面積達3500畝,人均每年純收入可達3500元。
(二)科技投入
政府與企業對該鄉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已初具規模,建有各類農業科技服務站,並定期對農民的種植生產進行指導,還建立了各類試驗田。農業科技的發展是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既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柱,也是實現農業工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的基本保證,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促進各個時期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國家推廣體系逐步完善,推廣方式不斷創新,重大技術推廣成效顯著,依法監管能力不斷增強,國際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等主要成效。但在xx鄉走訪調研中,發現農技推廣也面臨著推廣理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隊伍素質、保障條件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二、存在問題
(一)現代農業方面
建設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基礎,現代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是比傳統農業更為發達的一種農業發展形態。我們所要建設的現代農業,應當具備傳統農業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和優點。如果用高度概括的語言,現代農業可以理解為“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形態。其中,高產出是目標。產出低的農業,是傳統農業,而不是現代農業。高投入是手段,沒有高投入,就難以實現高產出。高產出的內涵應當比較豐富廣泛,應當包括產品的數量多,質量好,農民的收入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好。也就是說,建設現代農業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是:
1、保障農產品供給的數量;
2、保證農產品供給的質量;
3、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4、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對於現代農業形態的判斷,從根本上說,應當是基於這四大目標的實現程度。這四大目標是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徵。至於透過何種途徑實現這四大目標,需要哪些條件,則是現代農業的外在特徵。
如何衡量以上四大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以利用四個方面的指標,即: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與安全性和資源利用率。
1、資源產出率
資源產出率包括土地單產、飼料轉化率、水資源產出效率等。資源產出率高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特徵,這意味著使用同樣的自然資源投入會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者使用較少的自然資源投入生產出同樣數量的產品。這樣,在有限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就可以提供出更多的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食品消費需要和工業原料需要。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直接與農民的收入有關。勞動生產率不高,農民的收入就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必然高,因為人自給自用的數量是有限的,多生產出的東西必然要銷售出去。但是,反過來卻不能成立。即商品率的高低並不能明顯地反映出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3、產品質量與安全性
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直接與產品的可用性和人們的健康有關。質量和數量也有密切的關聯性:質量有嚴重缺陷的產品,至少等於是次品,減少了可用的數量。更嚴重者還起到反作用。根據具體產品的不同和健康要求的不同,衡量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有一定的技術引數。
4、資源利用率
資源利用率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與農村的多功能性。一些本來荒廢的資源,例如荒山和水面,利用現代農業措施就可以將其轉化為資源,從而提高了資源的數量,減輕了對原有資源的利用壓力。或者,一些農產品副產品例如秸稈和牲畜糞便,在沒有利用的情況下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汙染和破壞,但是,如果採取現代農業手段加以轉化利用的話,就可能變廢為寶。在農業與農村環境形成了優美的景色時,又可以為開發觀光旅遊農業提供契機,使得原來沒有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農業與農村資源產生出價值。反之,那種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的生產方式是不能認為是現代農業的。
透過以上四個指標來衡量,可以發現,xx鄉的現代農業化程度還比較低,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有:
1.自然條件惡劣
xx鄉地處喀斯特地區,喀斯特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人均可耕地少,農業生產規模狹小,並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條件差。貴州是我國西部欠發達、欠開發的多民族山區省份,是我國喀斯特地貌也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佈的幾何中心。貴州省喀斯特面積13 萬km2,佔全省總面積的73.8%,全省87個縣、市區中有喀斯特地貌分佈的縣、市區達83個,佔全省縣、市區的95%;全省91. 7% 的耕地、85. 3%的農業人口、94%的糧食產量、95. 7% 的地區生產總值均來自於喀斯特地區。
xx鄉平均每個農戶的耕地只有一畝;畜牧業的養殖規模也比較小,傳統的家庭小規模養殖仍是畜牧業的主體。這種小規模生產方式,既對農產品產量(土地單產和畜牧生產率)有很大約束,也對農產品質量尤其是質量安全有很大約束。
2.農技推廣不足
我國農業科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績。但是,農業科技的推廣效果並不理想。一方面是由於村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另一方面是由於推廣的手段過於單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我國農業生產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過程中,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面臨著一些困難,反映出制約我國農村先進生產力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1)農業科技推廣執行機制與市場執行機制不相適應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及執行機制,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是政府支援農業的依靠力量。選擇什麼專案推廣,推廣範圍多大,主要表現為政府行為,這是計劃經濟條件所決定的,這種農技推廣模式,目前已明顯不能適應市場化發展的要求。當前,隨著糧食購銷價格的放開,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明顯加快,科技農業已經顯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種植什麼產品,需要什麼技術,基本上都由生產者自己確定,如果再採用原有的推廣方式,就無疑等於剝奪了生產者作為市場主體的權力。另一方面,農技推廣體系內部也存在著執行機制不活的狀況,從而影響和制約著農技推廣工作的正常進行。另外,在基層農技推廣單位,普遍存在著經營性職能和公益性職能不分現象,為了多創收、多受益,農技推广部門不願花大力氣去搞公益推廣事業。
(2)農業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農技推廣的力度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政府部門要注入一定的示範啟動資金。
據瞭解,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佔到農業總產值的0. 6% ~1%,發展中國家也在0. 5%,而我國不足0. 2%,人均經費更少。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法》,農技推廣單位是國家全民事業單位,財政部門要保證其工資及正常推廣事業費。但是,由於鄉鎮財政困難,加上鄉農技推廣站人員多,負擔相當繁重,很多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得不到保障。由於農技推廣經費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出現了“卸包袱”現象,為了生存,把農技推广部門推向市場,去從事一些非農技推廣工作,不少基層農技推广部門忙於經營種子、化肥、農藥、獸藥等,透過實體創收,以解決職工生活待遇問題,從而影響農技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有的農技推广部門被拍賣或撤銷,造成人員離崗和流失,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
(3)農業科技成果現狀與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需求不相適應
我國人多地少,長期以來,糧食一直短缺,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入主要是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全國農業科技成果總量雖然不少,但是存在增產性技術多,質量效益性技術少;糧食作物方面技術多,經濟作物和多種經營方面技術少; 產中技術多,加工技術少。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產品供求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豐年有餘,這樣就出現了農業結構性矛盾。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實施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這樣農民就迫切需要蔬菜、花卉、畜牧、水產、農產品加工、優質農作物和畜禽的良種繁育等方面的技術,而目前農業科技成果現狀卻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4)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推廣轉化質量
農技推廣隊伍的總體素質偏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①現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長期從事傳統農產品的技術推廣工作,技術單一,同時又缺乏知識更新和進修深造的機會,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夠。據統計,xx鄉現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中,有80%是從事傳統農產品的技術推廣工作的。
②由於農技推廣工作環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層農技推广部門很難吸引高知識、高學歷的人才,推廣工作有“後繼乏人之憂”。加上過去一些非專業人員進入,造成推廣機構專業分工過細,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與高效益農業多樣化發展,對農民缺乏足夠的權威感。
③重科研、輕推廣的問題仍很突出。科技人員在實驗室裡搞科研的多,下到第一線推廣技術的少。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經費與研究經費之比約為1:2,而國外的經驗是推廣經費應高於研究經費。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素質的提高。
(5)推廣主體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弱化了農戶應用科技的積極性及主動性
由於科技供給系統與應用系統之間缺乏足夠的資訊交流,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者實際經濟利益脫節問題突出,使農業科技研究推廣和應用主體都缺乏積極性。表現為:一是農業科研教育部門與推广部門聯絡鬆散,形不成強大的合力,科研單位長期處在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申請立項、科研、試驗、鑑定、申報成果,這種管理模式與推广部門沒有直接聯絡,使一大部分科研專案變成了以獲獎為研究目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真正先進實用的科技不多,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無效供給。而對於農業推广部門來說,不瞭解農業科技進展的新情況,所需要解決的科技難題,沒有列入科研計劃的正規途徑,由於沒有順暢的技術來源,對於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而言,往往需要解決的技術得不到,得到的技術又針對性不強,供求不對應。二是目前農協組織及一些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已經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生力軍,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在檔次、規模上很難適應農戶的需求。
3.基礎設施薄弱
生產、生活條件差,該地區長期交通閉塞,境內公路網不發達,局主要城市較遠。邊遠村寨多為羊腸小徑,運輸靠人背馬馱,對外交流十分困難。經過實施扶貧攻堅計劃和新階段扶貧開發,貴州xx鄉地區交通條件逐步得到改善。特別是2005年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貴州貧困地區實施重點扶持政策,透過實施以村級道路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使xx鄉的公路建設有了很大改觀。但是,由於喀斯特環境惡劣和歷史遺留問題,xx鄉的村際公路大多數仍然是簡易的泥石道路,路面凹凸不平,交通條件差。
長期以來,xx鄉地區的水利設施非常落後。沒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很少,嚴格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造成中低產田面積大,抗災能力弱等,人們還處於靠天吃飯的格局。
4.文化素質不高
農民素質較低的情況也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記憶體在。該鄉現有農村勞動力中有37%的人文化程度為小學、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這種狀況不能適應建設現代農業要求。沒有農民的知識化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業。
(二)特色農業方面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徵、特殊的產品品質及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和常規農業相比,特色農業具有一定規模優勢、資源優勢、市場經濟競爭優勢和技術優勢,是適應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並主導一定區域內農村經濟發展的高效農業。特色農業發展是建立於特有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資源優勢是特色農業的優勢,所以特色農業就是資源優勢農業,沒有資源優勢就沒有特色優勢,更沒有經濟競爭優勢。
xx鄉已經把魔芋和何首烏的種植作為該鄉的特色農業來發展,並決定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由於農業生產具有天然的弱質性以及xx鄉的特色農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
1.規模經營尚未形成
特色農業是面向市場的農業生產,不是普通的農業生產,它的執行和發展依賴於市場需求,受市場競爭規律的制約,這就決定了特色農業是商品經濟,而不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因此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一定的規模是很難生存和發展壯大的,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和競爭優勢。目前xx鄉的特色農業生產大部分仍然是分散的一家一戶式的單獨生產模式,規模生產經營模式仍未形成,這不利於特色農業的發展壯大,也不利於特色農業抵禦市場風險。
2.生產效率亟待提高
特色農業缺乏產業化生產的社會分工和協作。如上所述,xx鄉的特色農業生產仍然處於分散經營狀態,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模式還未形成,產業化的分工協作模式十分缺乏。社會化的分工協作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經濟產出的重要途徑,分工促進了產出增加和經濟增長,這早已為斯密的分工理論所證明,因而缺乏分工協作將會降低特色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不利於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使得建立於產業化生產基礎上的先進適用技術很難推廣和應用。這將極大地阻礙特色農業的效率提高。
3.龍頭企業未成氣候
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發揮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有限。如xx鄉雖然已把魔芋和何首烏作為特色農業來發展,但是還未發展期該領域的龍頭企業,小規模企業多處於成長初期,數量少、規模小,,對市場經營的拉動作用不足,對於其它農戶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有限,對特色農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協調力、凝聚力較弱。因此要加快xx鄉的特色農業發展,就必須要提高、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示範作用和組織協調作用。
4.自然災害影響巨大
特色農業生產受自然風險的影響較大。自然風險是指由於自然災害(主要指氣候因素)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和其它產業相比,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的制約較大,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xx鄉地處雲貴高原,氣候環境惡劣,因而氣候變化對xx鄉特色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特色農業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特有的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自然風險的存在使得特色農業生產的產出和收益十分不確定。因此自然風險的存在制約了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
5.特色農業認識不足
對於特色農業的正確認識不足。由於特色農業還處於發展初期,因而在一些地方對其的正確認識不足。如認為特色越多越好,因此在發展中就出現了不顧實際和自身能力的“遍地開花”式的所謂特色農業,最終導致了各地的產業結構趨同、產品結構趨同,造成產品競爭力下降,反而失去了特色。又如認為發展特色農業就是變賣資源、發展規模越大越好等錯誤認識。這些錯誤認識的存在將導致特色農業發展偏離正確方向,甚至於誤入歧途,因此必須予以糾正和澄清。
6.種植技術參差不齊
農戶種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制約了特色農業的大力發展。據調查瞭解,村民反映自己所種植的魔芋和何首烏多是模仿他人的種植方式進行種植,所受到的農技培訓也是小規模定期的培訓,而且次數較少。同時,雖然農戶接受了培訓,各群眾的接受程度不同,種植、管理水平有高有低。這樣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特色農業的大力發展。
(三)產業化程序方面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農工貿、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中,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所能帶來的效益是極其叫觀的。農產品的供應鏈,是指農產品從收購、加工、運輸、分銷至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的這過程所組成的環環相扣的鏈條。xx鄉農產品供應鏈現狀的主要特徵為:
1.核心企業弱小
核心企業弱小,供應鏈組織困難。拿茶業來說,與鄰近的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相比,這一問題尤為明顯。田壩村初具規模的茶莊有十餘家,其中也不乏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帶動了所在地區茶業發展的產業化,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休閒旅遊業等。
2.市場主體分散
市場主體過度分散,缺乏供應鏈的概念。農業產業鏈中的市場主體主要是分散經營的農戶,市場意識淡薄,總體索質較低,即使是合作社,規模也較小。用供應鏈的觀點考慮農產品的經營是很難實現的事。
3.加工環節薄弱
加工環節薄弱,對消費者的需求考慮甚少。農產品的深加工問題雖然受到各層而的關注,但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與價格接受能力資訊傳遞不暢,佔據這部分價值空間的推動力依賴於組織和分工,規模效應也必須有組織才能實現。
4.物流發展滯後
物流業發展滯後,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長期以來重農輕商的觀念使得很多人認為經商是不務正業的表現,農村把從事運銷的人稱為販子,多少有些貶義。農村道路、通訊條件差,包裝、運輸、儲存業的落後加劇了物流的不暢。
5.產業聯絡不緊
農業與非農產業聯絡不緊。產業聯絡是伴隨著社會分工而出現和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化程序中,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必須形成廣泛的產業關聯,以向社會提供商品為基本目標的,並透過一定契約關係、利益關係直至是組織關係建立起穩固的業務關係。當前,一些地方發展農業產業化,不是在農業的圈子打轉轉,就是考慮如何從農產品在流通領域開啟銷路,最多是追求農副產品的加工。沒有把向社會提供商品作為最終目標,也沒能考慮如何使農業與非農之間去建立以利益為紐帶的契約關係和組織關係,形成直接和穩固的業務聯絡。
三、建言獻策
(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建設現代農業需要政府和農業生產者的共同努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者和其他市場參與者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體,任何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最終都需要透過他們的努力來實現。但是,政府職能的發揮對於現代農業建設的程序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央連續出臺了三個一號檔案,對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與此同時,建設現代農業獲得了高度的重視,被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來加以強調。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關鍵是切實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業的各項投入,大力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服務水平。
1.加強農技推廣能力
xx鄉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因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來,我國超級稻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較大面積的試驗田單產水平已經達到了每畝800公斤以上,但是xx鄉稻米單產水平近10年來卻沒有顯著提高,產量較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力應是原因之一。建議從兩個方面著手提高xx鄉的農業科技推廣能力:
(1)重點加強政府科技推广部門的建設,充分發揮現有科技服務站的作用,使之切實成為向上連線各級科研機構,向下連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專業農戶、示範農戶、村級農民技術員(村幹部)等的紐帶。在稅費改革等一系列農村改革之後,村幹部的管理性職能將弱化,可強化村幹部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資訊員職能。
(2)建立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結合當地的'主要產業,每個行政村確立一名農民技術員,可以從村幹部或者示範農戶中產生。主要職能是聯絡上級技術推广部門,對當地農民實行現場指導。農民技術員屬於兼職的,政府可每年給予適當補助。其特點是既節省經費,安心工作,又貼近生產第一線和農民。實際上,一些地方的村幹部或者示範農戶已經在發揮著這樣的作用,給予他們一定的名義和補助,將會更加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更好地發揮作用。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在走訪中得知,很多農戶感覺種植水稻的收入還是比較客觀的,但由於該地區地表水系缺乏,地下水資源未進行開發,又缺乏相應的農田水利設施,制約了水稻的種植,只好改種其它低產值的農作物。因而,各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以及山區的梯田修建等都將成為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它們對提高單產起到重要作用。
3.完善產品補貼制度
現在已經實行的糧食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對於促進農產品生產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應當保持穩定並不斷完善。除了糧食之外,針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應完善對其它支柱產業的補貼制度。
4、加大公益服務投入
政府對農業的公益性服務,除了科技創新與推廣之外,還包括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市場資訊與標準、食品安全管理、農民教育與職業培訓、農民合作社服務與培訓、法律法規服務、資源保護等。政府在上述領域的公益服務,對促進農業生產重要具有重要作用。
(二)著力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的發展,會很容易產生品牌效應,進一步推進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主要有:
1.加強技術培訓
農業技術部門要加強種植基地的技術培訓力度,增強農戶的科技意識,提高農戶的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和發展特色品牌,力求持續壯大發展。要切實根據魔芋和何首烏產業的發展情況給予技術上的支援,帶動xx鄉特色農業產業更科學的發展。
2.加大投資力度
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特色農業的投資力度,制定可行的發展思路,用於種植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以發展特色農業為重點,依靠科技,面向市場,發展特色農業。
3.引導產業轉移
引導產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轉移,帶動農戶多方面發展特色農業,延伸相關產業鏈,提高農產品質量,繼而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4.推廣特色農業
加大力度推廣特色農業產業,帶動周邊鄉村的經濟發展,引導規模效應,使先富帶動後富,擴大魔芋和何首烏的種植規模。
(三)努力完善農業產業鏈
1.培育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鏈是根本
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鏈的優勢,規避和減少其不利因素,需要有效實施對農業產業鏈進行管理,培育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鏈。
(1)儘可能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
延伸和拉長農產品鏈的關鍵是拓展農產品加工業。xx鄉現有的農產品加工能力十分薄弱,技術水平差,裝置落後,產品檔次低,加工企業規模小,附加值較低。只有延伸農產品鏈條,才能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有利於減緩農業的弱質性。
(2)突出整鏈意識
只有整鏈協作互動,每個環節的作用才能發揮。只有最終產品被市場接納,各環節的價值才得以實現。因此,要強化整鏈運作意識,產業鏈的各行為主體就應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確保產業鏈的整體利益大於各個參與者的區域性利益,使上下游各環節利益與整個產業鏈的利益緊密聯結起來。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需要來整合和引導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3)強化協調機制
理順和協調農業產業鏈,目的是使產業鏈的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順暢,降低交易費用,獲得整鏈效益。目前,關鍵是要減少流通環節,流通環節的增加並不意味著產業鏈的延長,相反容易使資訊失真、資源浪費、效益下降。要積極推行定單農業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避免人為割斷產業鏈,將農產品生產流通納入正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同時,需要進行資訊化建設,對農業產業鏈所需要的資訊進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創立適宜的渠道,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確保資訊及時、準確的傳輸。
(4)依靠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穩定銜接
在依靠科技進步拓展產業鏈條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產業鏈的技術一致性和穩定性,不僅要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創新能力,實現技術進步,而且要力求上下環節之間技術銜接合理,產品效能協調。要根據下游產業或最終市場的要求,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進行技術創新。
2.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著力點
供應鏈的核心是企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會提高產業的附加值,還會創造就業機會,並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發展龍頭企業的主要措施包括:
(1)以優惠的政策導向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涉農產業。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受自然條件限制,風險較大,而與廣大農戶的生產、生存息息相關,社會影響面大,售價千元的劣質種子就能導致幾萬元的損失,消費者需求變化大、要求高,只有解決了企業經營的風險與利益關係問題,才會有更多的投資者涉入。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現有企業能在更廣大的空間尋求優惠,快速發展,使部分地區率先取得突破;
(3)解決好農業產業化企業的資金支援問題。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受季節影響,資金佔用量很大,在國家糧食體制改革和現行農發行政策規定條件下,混合所有制及外資企業很難取得國家政策性銀行的大量資金支援,成為龍頭企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4)對土地政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體制的約束要探索解決辦法,土地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能夠給農民帶來更好的收益,如何組織,使龍頭企業能按照企業和市場需求安排生產非常重要。
3.組織農戶參與農產品供應鏈是關鍵
對農戶放開產業鏈的其它環節,讓農民(不僅僅是農產品)進入產業鏈的各環節,才能使農民從農產品深加工和貿易(甚至涉外貿易)中分得利益。初級農產品被加工流通企業一次性買斷的做法,不利於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不斷進行組織創新,實施產業化經營,讓農民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使農民不僅僅經營自產初級產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產品深加工和大流通的要求,真正進入市場。
目前,xx鄉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專業合作社,部分能人跑市場,搞銷售,各家各戶按統一的標準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包裝,但由於存在一些問題,發展並不好;二是“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搞訂單農業,農民承擔較小的市場風險,但受到龍頭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整體效益並不穩定。
依目前的情況看,由於市場不穩定,企業與農戶的關係不對等,為了維護農戶的利益,最直接有效地辦法還是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但要進一步解決現有的問題。
合作社的特點在於,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充當中介,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龍頭企業提供收購、粗加工等服務,降低了農戶、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使雙方之間的聯結程度更為緊密,利益分配更趨合理。在這種組織形式下,龍頭企業與合作社之間的利益關係可以透過合同等方式聯結。龍頭企業委託合作社組織收購農產品,並支付給其一定佣金,或根據合同,合作社負責收購農產品,龍頭企業按其收購數量,給予一定的提成。
這種利益分配機制有助於減少企業與單個農戶之間進行協商、簽訂經濟合同的交易費用,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透過組織章程及合同聯結起來,合作社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收入在扣除自身組織的積累以外,還按成員的交易額,返回給成員一定利潤,或按合作社成員入社的股金,進行“分紅”。
這種利益分配機制還有助於保護農戶的利益,使廣大農戶組織起來,進行規模生產達到規模效益。成立合作社的一個直接作用是促進了農民的自由聯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改變了加工企業直接面對眾多農戶難以有效運作的狀況。企業與合作社簽訂供銷合同,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按合同運作,克服了各企業爭原料“大戰”,使當地農產品市場規範有序。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市場交易中顯示了合作經濟組織保護農民利益的特有優勢,已經或正在成為農村中一支重要經濟力量,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預見,合作經濟組織很可能成長為我國農業產業鏈的主要組織形式,因為合作社畢竟是分散的、弱勢的農民自助性聯合組織,惟它能更直接代表農民社員的合法權益。
四、成果展望
(一)建立“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機制
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離不開政府、企業和農戶等各方面的努力,因而,建立以政府政策為主導、龍頭企業創新為著力點、示範農戶科技推廣為基礎的“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機制,能夠很好的維持農業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活力和普及推廣的效力。xx鄉應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藉助公益科技服務機構,努力培育支柱產業的龍頭企業,並在基層農戶中選取文化素質高、農業生產有帶動性的農戶作為示範戶,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
(二)建立“文化中國茶城”的品牌效應
茶葉的種植一直是xx鄉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茶業的產業鏈並不完備,缺乏從種植、加工、銷售為一條龍的產業體系,也沒有充分挖掘茶的文化內涵。為了建立品牌效應,藉助湄潭縣翠芽茶的知名度,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xx鄉已把建立“文化中國茶城”為發展目標。在進行村落面貌改造,建立文化氛圍的同時,健全茶業產業鏈,培育產業龍頭企業,擴大影響力,並發展相關的“消費-休閒-服務”體系,有望打造名副其實的“文化茶城”。
(三)打造別具一格的特色農業示範基地
魔芋和何首烏是xx鄉的特色農業,也是xx鄉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由於種植規模有限,難以發揮特色農業的比較優勢。在今後的發展規劃中,xx鄉應在穩步發展的基礎上,適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擴大特色農業的種植規模。並要加大經濟投入力度,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擴大下游產品,提高利潤空間。在此基礎上,仿照茶業產業鏈,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