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湘西鳳凰城散文

走進湘西鳳凰城散文

  曾經因匪患而聞名遐邇,使人望而卻步;如今,卻以美麗而譽滿天下,令人嚮往——這就是湘西鳳凰城。

  在沒有走進鳳凰城的時候,常常在夢裡想著鳳凰城。夢裡走進鳳凰城,如同走進沈從文的書裡。那些平躺在記憶裡的一行行文字被漸漸喚醒,紛紛挪動,化作一塊塊青磚,一幢幢小樓,融疊進綿綿延伸的街景;又如同走進了黃永玉的畫裡。那些垂掛在腦海間的凝固的吊腳樓、虹橋,在彷佛的瞬間,變幻似地在岸邊排列,在水面跨越,並隨著江水的盪漾越發靈動……這些清幽而淡雅的夢境,卻在步入南華門的瞬間,自然融化在鳳凰城的陽光、空氣裡,無聲無息。

  傳說,鳳凰城得名於相距五十里路之遙的鳳凰山。其山處於群峰之中,形狀若鳥,昂首展尾,人們據此形稱之為鳳凰山。雖城之形態固不可與山相比,但其美麗之景象卻也不辱其名,可謂名符其實。

  鳳凰城之美,美在古樸。高高的城門樓矗立在不同位置和方向,以不變和醒目的姿態彰顯著久經風霜的履歷,以及作為城的主要標誌的榮耀。一道厚厚的城牆圍出了一片天地,圍出了一方安寧,也圍住了歷史。一塊塊厚實的青石板平鋪出一條條街道,光溜溜的板面上,記錄著匆匆行走過的腳步,復疊著歲月的痕跡。臨街的兩旁,排列著一間緊挨著一間的店鋪,並綿綿延伸著,幾乎看不到盡頭。其中,有平房,也有小樓,形成了一道參差不齊的屋簷邊際線,在陽光照射下的陰影裡猶如微縮的起伏山巒。而斑駁的磚牆,陳腐的木板門檻,則固執地堅守著不容置疑的本色,盡情袒露明清的韻味。街道後面不乏深深的庭院,幽靜的小巷,那裡珍藏著走出了大山的文人們的一大把童年夢想,也流傳著關於“趕屍”,關於“巫盅”的神秘。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時有揹著揹簍的男女穿行其間。看著那些黝黑的臉龐,微微前傾身姿的人們,使人不由地頓時生髮出些許疑問和關切:他們會不會是翠翠、儺送那一輩人的後代,他們是否還在繼續演繹前輩的故事?清清的茶峒小溪,是否還能容納那條破舊的渡船,以及那些曾經流行的獨特人間風情?看著那些在背上顛顛顫顫的竹編揹簍,也不免使人想起一首歌——《小揹簍晃悠悠》。“歌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那優美的音樂旋律,那質樸而真摯的歌詞,凸現的是揹簍裡的濃濃情感。作為一種趨勢,揹簍作為承載生活重負的色彩正在漸漸消退,而那種割不去的情結,卻在人們的心中烙下了一種卸不下的重負,隨著腳步的移動晃悠晃悠……

  鳳凰城之美,美在自然。古城因山得名,又與山相依。蒼翠的南華山像一道巨大的背景幕,襯托著古城的門樓、城牆、房屋、街道,還有冉冉升起的裊裊炊煙。在有霧的時候,城便被山攏在懷裡,一切都進入了朦朧。在有太陽的時候,山便敞開了胸懷,城便彷佛成了一個平靜的港灣,那些形狀各異的民宅宛如船似地停泊在碧波上。也許,正是這種山城相融的輪廓,贏得了人們最初的讚歎。

  古城之美,還得益於旁水。一條沱江像玉帶似的纏繞著古城的北部邊廊,給古城平添了幾分江南水鄉似的秀麗色彩。站在江邊,一陣陣微風從開闊的江面上吹來,給炎日夏天送來一份份蔭涼。江上,幾片漁舟在盪漾,幾隻魚鷹在漁翁的口令指揮下,一會兒扎入水中,一會兒浮在水面,不時撲騰出幾點水珠,幾許漣漪。也有載著遊客的烏蓬船,在艄公左一篙右一篙的撐動中緩緩向前,那些穿著桔紅色救生衣的遊客,有的在指指點點,有的'在照相,有的則在高歌一曲……在不遠處的江中,一座叫作“跳巖”的奇特的橋上,像螞蚱串似的排滿了好奇的體驗者。在跨越一個個石墩的前行中,不時有人踏入水裡,不時引來一陣陣開懷大笑。對面的江邊,有一群姑娘在搗衣,一陣陣此起披伏的杵聲,久久迴盪在平靜的水面……

  坐在烏篷船上,船悠悠向前,心悠悠舒坦。水面細浪微微蠕動,水色晶瑩碧透,青青的水草,在水流的揉撫中,輕輕挪動、伸展。那些小魚、小蝦輕快地搖動著尾巴,一會兒浮出水面,一會兒又倏地竄入水底,躲藏得無影無蹤。岸邊,高懸著的吊腳樓,壁連著壁,簷連著簷,延伸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掛滿屋簷下的紅燈籠,在風中晃動,時下流行的樂曲正從樓裡飄來。據說,這一帶是最具古城情調的地方。每到端午,這裡鑼鼓喧天,人聲鼎沸,龍舟競渡。稍後,作為對划龍舟者獎勵的成千上萬只鴨子,紛紛被從吊腳樓的視窗甩出,任人捉拿,便在江中形成了眾人躍水追鴨,鴨在水裡竄逃的有趣而熱鬧場面。每到晚上,吊腳樓被各種燈飾裝點得五彩繽紛,光怪陸離。間間房裡輕歌曼舞,杯光交盞,猶如漿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讓人沉醉不知歸路……隨著艄公手裡竹篙的起落,小船一路經過了虹橋、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眼前呈現著一幅幅重彩濃墨的山水畫,使人如同進入了唐詩宋詞的意境裡。

  或許,鳳凰城就是一本厚重而神秘的書,越讀越有味,久讀而不厭。或許,鳳凰城就是一幅風情畫,越品越覺得美,使人陶醉、超然、留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