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性與心態調整散文

可比性與心態調整散文

  人們形容兩個事物之間有共同的標準時,叫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較的前提。

  比如,兩個西瓜之間比重量,有可比性;兩隻瓷器比光澤,有可比性;但如果拿西瓜的重量比瓷器的光澤,就沒有可比性。沒有可比性,也就是不可以分出高下來。瞭解這一點對於心態的調整極為重要。

  心態的失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比較後的失落。比如評優、獲獎、高分、中彩票等等所謂“好事”,一旦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容易這樣反問:為什麼是他而不是我?這樣的提問多了,自己也就煩躁起來,然後或能夠轉移注意力、開闊視野以化解之,或者就會畸形的扭曲下去,是為嫉妒。

  其實,許多心態的失衡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產生之的供比較的事物之間原本沒有可比性。年幼的孩子看到父母對別的孩子親熱一下,就容易”吃醋”,孰不知父母心中,自己的孩子才是心頭肉,怎麼可能因為一時的欣賞而冷落呢?比如擅長文科的學生硬要和擅長理科的學生比奧數,也是自尋煩惱。

  如何快速找到不可比性呢?這就需要冷靜的思考與清醒的判斷了。

  過去家長們喜歡說,你看某某,回家就做作業,成績都是前三名,你呢?就知道玩!這樣的責備也是荒謬的,因為雖然都是孩子,但個性、成長經歷、環境都不會完全相同;也許某某的父母懂教育,沒有阻止孩子的'創造性、打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也許某某本身就對學習感興趣,也許某某沒有遇到煩惱的事,等等。這些,都要深入研究後才能下結論,一味以“他是學生,他怎麼樣,所以你也應該怎麼樣”來比較,就有失偏頗了。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包括身心、包括所處時空。即使面對面的兩位雙胞胎也不是站在完全相同的座標上,更何況他們的思維、性格也極有可能存在差異。所以,以此所做所為來比彼,無異於拿重量比光澤度。

  我們失衡的主要原因,還是先入為主的假設二者有可比性,然後再感覺到不如意。其實,真正具有可比性的,只能是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各人的態度或判斷力,只能是經受同樣的考驗時各人的冷靜程度與堅持或靈活程度。這些的高下,見素質,見意志,見頭腦。所以西方國家多崇尚平民英雄,在戰勝極限的時候,他們感受到了做為人的偉大與力量。

  人與人之間的不可比性還在於閱歷、價值觀、幸福觀的不同。不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裡,價值也不一樣;同樣的場合,不同的人感受也不相同;同樣的生活,不同的人心境也不盡相同。瞭解這一點,我們才懂得,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正在經歷或將要面臨的那些人、那些事,其餘的,只不過是一種應該用微笑去欣賞、去悅納的風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