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山出洋芋優美散文
秦嶺深山出洋芋優美散文
秦嶺深山出洋芋。農曆正月底二月初播種洋芋,端午節前後就能吃新洋芋了。秦嶺南簏的山中,腐質泥沙土壤,產的洋芋光堂,吃起來乾麵,老幼婦孺都愛吃。洋芋既可做萊又能當主食。在那些困難的歲月裡,洋芋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度過了一個個飢餓的日子!
小時候,大年初一可不幹活,放開身子耍一天,從正月初二就要開始幹農活了。全家人要在生產隊開工前的三四天時間內把自留地裡的洋芋栽下去。用兩天時間把積攢了一年的農家肥背到坡上的自留地裡去,這是最累最苦的活,把肥運上山了,辦置地和栽種子就沒那麼難了。雨水節氣一過,兩場春雨後洋芋苗出齊,開始薅洋芋地裡的草,穀雨前後洋芋開花時就要給洋芋薅二道草了,並給洋芋跟部擁土,然後到夏至前開始挖新洋芋了。在坡地挖洋芋要拿上角鋤、背上揹簍、提上撮箕,從下往上挖,撮箕放前面,挖出一窩提著秧子把上面大大小小的洋芋摘乾淨扔在撮箕裡,挖滿一撮箕倒入背篼,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挖滿了一背篼,洋芋長得好,越挖越有勁,享受著豐收的喜樂。家裡房少屋窄,揹回家的洋芋就倒在大架子床下。遇到下雨天,父親讓我們幾個小孩揀洋芋,把洋芋按大中小微分開,大洋芋吃菜用,中號留著來年做種,小洋芋搭飯,微型的洋芋打成澱粉。搭飯的洋芋太小,家裡人多米少,一頓飯要剮一盆洋芋,剮洋芋成了都不願意乾的活,太小的洋芋不好剮,常常剮的我手抽筋。收了新洋芋起碼可以吃飽肚子了,特別是到了秋冬天,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在火坑或灶洞裡燒上兩個洋芋衝飢,那時感覺燒洋芋特別好吃,有時把燒黃的皮都吃了。
收了新洋芋就想很奢華的吃一次洋芋餈粑。吃這種食物一費洋芋,二費時間,三費體力。淘一次神不容易,要剮很多洋芋,放在鍋裡蒸熟,取出後涼冷,分成幾次倒入碓窩,用錘反反覆覆砸爛砸細,砸到錘上和對窩裡的洋芋牽出長絲來。砸下去要使很大的勁才能把錘撥出來,旁邊放上涼白開水,在水裡面蘸上一下才能砸第二錘,直到細如絲光如綢緞一般,取出來放入盆中,炒一鍋漿水汁子,一人一碗,把餈粑放入碗中蘸著汁吃,這也成了山裡人招待貴客飯了。
前不久我到深山中的藥壩一同事家裡去玩,聽家裡的老人給我講了一個關於洋芋餈粑的故事。說清末民初年間,秦嶺深山中一戶人家,頭一年收了很多洋芋,在屋後的地裡挖了一個大洋芋窖,上面用木板做了蓋子,蓋子上面又蓋了茅草頂。留下一部洋芋吃以外剩下的都放入窖裡。窖裡存放洋芋可保鮮,冬天不怕凍壞可以吃到第二年挖新洋芋時。第二年挖新洋芋前窖裡的舊洋芋才吃了不多一些,隨天氣氣溫升高,洋芋都長了長芽了,這樣的洋芋不好吃,芽眼挖不淨弄不好吃了種毒哩。那一年的洋芋又豐收了,舊洋芋不處理新洋芋又往那裡放?窖裡洋芋太多,從窖裡把長滿芽子的舊洋芋往外取還真不容易,他們就往窖裡倒入一些自家烤的苞谷酒,很快窖裡的洋芋全爛成了稀湯糊糊,用尿圪擋伸進窖裡往外舀入糞桶,挑出去倒掉,到也沒費多少事,把窖裡的舊洋芋清理完了,用水洗乾淨再撒一層石灰消毒。 洋芋窖裡不能像過去那樣堆放那麼多了,夠一家吃到下一年新洋芋出來就行了,還有那麼多洋芋咋辦?這家主人決定把這些洋芋全砸成餈粑。三伏天,天氣好,太陽大,把砸好的.餈粑用胡基匣子做成胡基狀曬乾,然後用來壘砌成大房間中的一堵牆,兩面還用加了麥糠的稀泥把它抹光。又過了兩年陝南遭大旱災,從別處來了吃"大戶"百十人到了他們村,吃完了張家吃李家,吃完了李家吃趙家,……吃完了的那家人就加入到吃大戶的隊伍中去吃另一家,人也越集越多。有一天這隊伍就吃到了這家人來,雖說家裡的洋芋多,幾百人住在家裡吃起來,沒有幾天功夫把家裡的啥都吃光了,吃"大戶"的隊伍就要移到另一個村去。這些人就給他們做工作,讓他們也加入“吃大戶”的行列裡,說道:“你們家能夠吃的東西都讓我們吃光了,你們不跟著我們走就只有餓死。等度過了這個饑荒年饉再回來!”這家主人推說故土難離,死也要死在這兒,決意不走。這幾百人見勸說不動就走了,領頭的人走在路上覺得奇怪,心想難道他們家裡還藏有糧食不成?就打發了幾個人轉回去看看,再順便勸說他們最後一次。轉回來的人推說“我們實在不忍心你們被餓死,還是希望你們跟我們一起走。”另外幾人就屋裡屋外搜了一遍,確實沒見任何可吃的東西才走了。到了晚上後半夜那些“吃大戶”的人走遠了,他們拆牆取出一頁洋芋餈粑做的胡基用熱水泡了,用刀切成片,放在鍋裡慢慢煮。一家人就靠著吃這樣的食物度過了饑荒年饉。第二年那些“吃大戶”的人中一部分活了下來一返回家鄉,有不少孩子和老人都餓死在外面了。
現在的農家樂也喜歡上洋芋餈粑這道菜,可往往為了省工省時,吃不出那種很地道的味道了。
我們要感謝洋芋為人的生存所做的貢獻,感恩洋芋在我小候填充了我飽受飢餓的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