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院裡的大媽們散文
我們院裡的大媽們散文
我家住在幸福路盡頭的一個極小的院子裡,這裡只有四幢小高層樓房,住著252戶人家。就是在這樣極其普通的小區裡,卻生活著這樣一群有趣的大媽們:為了一個個小家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吃住行學……樂此不疲地遊蕩於各個商場、超市,搶購特價商品,在各種需要排隊領免費物品的地方處處可以見到她們的身影。
俗言道: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它道出了人性生存最起碼的生活準則。多少年來有多少個遊子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又有多少個大媽為了它日夜操勞。在她們身上放大了中國女性所具有的普遍特徵。
黃大媽,今年81歲,無職業無收入,幾年前老伴患病撒手而去,從此就失去了老年人唯一的生活依靠。為了不給兒女們增加麻煩,她每月僅靠國家給她那一點遺屬補貼是遠遠不夠的,每月要定時吃藥得不少錢,還有吃喝拉撒等方面開支,真是入不敷出。所以她不得不每天早出晚歸,無論哪家保健品公司做什麼活動,她都會不遠數里參加,從而獲取一斤免費麵條或者十個雞蛋之類的'禮品;周邊的超市有打折的蔬菜或者其它物品,她總是次次到場。只要身體允許,一有時間到處拾破爛,用她的話說就是行走三分利。路旁、超市、商場以及鄰近小區的垃圾桶,她一天不知道要翻騰多少遍,每每撿回的破爛再經過分類整理,然後去比較遠的廢品收購站去換取人民幣。她的腰椎間盤早就突出的厲害,壓迫得一條腿走路一瘸一瘸的,但她靠著一輛破三輪車代替了雙腿,東奔西跑,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靠山。她堅強、樂觀,從不怨天尤人,每每見到她總是樂呵呵地打招呼,每天總是高高興興地出去,快快樂樂地回來。
張大媽,她年齡有六十多歲,是個六七十年代的下鄉知青。個子特矮,幾乎成了小矮人。身材和臉型都是方形的,短髮,長得貌不驚人。老伴早已病故,有一雙兒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如今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完婚。她是個下崗工人,每月已有一千多元的工資,由於家裡沒有像樣的房子,所以沒有姑娘能看得上她的兒子,到現在還是娘倆相依為命。她天天就是一門心思的撿破爛,小區裡的垃圾桶成了她的專櫃,一天到晚不知道要翻找多少遍。鄰居的小區她也成了常客。你瞧瞧她:一臉灰塵,一雙手什麼時候看都是髒的,腳上穿的鞋也是灰突突的,全身的衣服似乎從來沒有徹底的清洗過。她節約的奇怪,只要兒子不回家吃飯,連飯都不做,菜也不買,垃圾桶裡只要有別人扔下的剩飯剩菜她都把它撿回來吃了,每天像個鐵人一樣出現在大家視線下。她撿得廢品家裡堆得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小區的偏僻處也成了她的垃圾聚集站,她像著了魔似的一天到晚徘徊在垃圾桶旁。總之,一年到頭就是一門心思地撿著垃圾、整理著垃圾和搬運著垃圾,成了垃圾大媽的代名詞了。
隔壁的劉大媽,早上才五點鐘就騎著腳踏車出去了,她有七十多歲,身材瘦小靈活,一天到晚就見她騎著車子,不是去賣保健品的“善行康”、就是“慈善堂”等公司領取一斤免費玉米粉、黃豆米、雞蛋等禮品,再就是去超市看菜價,哪家打折她都弄得清清楚楚。洗衣服、拖地、買菜、做飯成了她的專業,她成了兒女們的貼心保姆和採購員。還有王媽媽、陳媽媽、李媽媽……他們都是這樣:能存會省,愛貪小便宜,沒事就算計著哪些能賺錢,哪些能省錢,他們往往可以為了領取幾個免費雞蛋數九寒天排一公里的隊,也能為折扣遠赴城裡城外的大商場大超市去血拼幾元的商品,其魄力非一般人能企及。
這些小區裡大媽們的行為,只是在當下中國快速進步中,物資文明極大豐富而精神文明跟不上腳步的矛盾中的一塊。我相信: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她們已經成了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一個群體,她們無處不在,她們生龍活虎,她們四面開花,她們與時俱進,她們用自己的實力和堅持,牢牢地奠定了自己的地位,為了家庭,為了子孫後代,她們吃苦耐勞,默默地奉獻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