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家值萬貫散文

窮家值萬貫散文

  在我們童年記憶裡,經常聽母親說的一句俗話就是“窮家值萬貫”。萬貫是多少錢,我弄不明白,只知道那是足夠多了,多到我們需要什麼的時候家裡就有什麼的程度。其實這是母親教育我們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叫我們就是珍惜家裡所有的物品。物力維艱就是母親的思想內涵。

  那時候,家裡被子中的棉花是自己一層一層續上去的,被子是有裡有面的,裡子是白布的,被面是花布的。續好棉花的被子需要用結實的白線縫起來。被子髒了,需要把這些線拆下來。母親在拆洗被子的時候,總是把線整個拆下來,等縫被子的時候再用。為的是節省這些線。我總是不理解說:“媽,舊的線扔掉吧,縫被子用新的線就行了。”母親說:“小孩子,懂什麼,這叫物盡其用。”就是這樣,母親在生活中總是注意把有用的舊東西收集起來,準備著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使用。

  那時候,我們家裡人多,買麵粉都是成袋買,麵粉吃完了,面袋子不捨得扔掉。她把面袋子拆開、洗乾淨,攢起來。攢到四個的時候,就用染料把它們染成藍色的,給我們做棉褲用。那時候,我們兄弟姊妹的棉褲都是母親用面袋子做的。這樣就可以節省布票。節省下的布票給我們買成花布,做成新衣服。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能穿上母親為我們做的新衣服。做新衣服剩餘的邊角餘料,被母親做成椅子墊,花書包和沙包,成為我們學習和玩耍的陪伴。

  母親說:“不笑窮,不笑破,就笑日子不會過。”母親過日子真是一把好手,一針一線,一粥一飯從來不浪費。過日子需要的東西我們家都有,鄰居們缺什麼東西都是到我們家來,找母親討要。比如鄰居家單位分白菜回來,想用腳踏車往回推,就是沒有麻袋,我母親從家裡拿出來說:“拿去用吧,不用還了,儲存好了,以後用得著。”這個麻袋就是買大米的時候帶來的包裝物。再比如鄰居大嬸子收到親戚送的一斤細絨線,想給孩子織毛衣,但是沒有細一點的毛衣針,找母親借用。母親拿出一副用舊腳踏車輻條做的毛衣針給了大嬸子說:“拿去用吧,不用歸還,只要好好儲存著就行,等我需要的時候去取。”

  春天,母親用舊掛曆做了檯燈給我學習用,還送給同學一個。夏天母親用艾蒿做驅蚊草為我們驅逐蚊蠅。秋天,母親做了辣椒醬,用舊罐頭瓶裝好,送給親朋好友吃;冬天,用舊羊皮給我們做了羊皮襖,為我們御風寒……

  就是這樣我們一家九口人,竟然用父親僅有的.67元工資度過了那些最艱苦的歲月。就連我離開家的時候,母親送給我的木箱子也是父親用舊枕木自己動手做的。母親和父親過日子堅持一個原則,凡是能夠利用廢物自己動手製作的,絕不動用現金去買。

  想想我們現在,有多少浪費的地方啊!塑膠袋只用一次就當做垃圾扔掉了,既汙染環境又浪費錢財。

  傾聽父母嘮叨也是一種感恩

  上大學的時候回故鄉探望父母,父母親輪換著對我嘮叨,我很不耐煩。父親說:“你離家那麼遠,不能經常回來,你不在家的時候,家裡發生了許多事情,我和你說一說,也好讓你心裡有個數。”然後就開始跟我說,山上哪一棵樹是我們家的;隔壁鄰居和我們的地界是怎麼劃分的;北山坡上祖宗的墳墓是怎麼個講究等等,聽得我好一個厭煩。我心裡說:“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反正這輩子我再也不會回這個窮山溝過日子了。”

  父親嘮叨完了,母親就接上了。母親說:“有空說說你爹,讓他幫助我乾點家務活兒,他這個人太懶了,幹農活兒還可以,就是屋裡的活兒不願意幹,一輩子改不了這個壞毛病。那一年我懷孕的時候,他……”我一聽心裡想:“嗨,又來了,陳穀子爛芝麻的,有完沒有啊?我都要結婚了,你還埋怨你年輕時懷孕爸爸沒有照顧好你等等等,這都哪是哪呀?”

  直到有一天,父親對我說:“你不是喜歡寫小說的嗎?你就不能把咱們家的故事寫出來?”一句話提醒了我,於是我打開了電腦,做出要寫的樣子。這一下才發現其實我並不瞭解父母,不瞭解這個家,也不瞭解爺爺奶奶曾經歷過的苦難。於是我說:“老爸,你給我講一講老祖宗是怎麼被朝廷罷官的?怎麼回到山裡隱居起來的?講一講祖父是怎麼到口外販馬賺錢的?怎麼遇上土匪的?哪一年破產的?”

  一句話,打開了父親的話匣子,父親開始給我講起了家族的歷史,其中夾雜著對歷史的感嘆,對人際關係的評論。越說越有勁,一直從臘月三十說到正月初六。在這期間母親也插進來講了不少事情。說完了還很過癮地說了一句:“這回可有人聽我說話了。真過癮啊!”

  透過這次“痛說革命家史”,我發現父親和母親很喜歡和我講家裡的事情,似乎這是一種發洩。透過這種發洩,父母親的心情好多了。他們兩個再也不互相埋怨了,又回到了他們的年輕時代。我發現爸爸媽媽是十分相愛的。那一刻我猛然發現:耐心傾聽父母的嘮叨是一種孝順。

  從那以後,我每次回家都要細心聽聽父母的嘮叨。從他們的嘮叨中我瞭解了父母親的生活,瞭解到了父母和鄰居們相處的怎麼樣,還了解到父母親對子女的訴求。也瞭解到100年以來家族的生活變遷。這些資訊不但增加了我寫作的資訊量,同時也對父母親盡了一份孝心。目前我們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親對兒女的要求已經不是物質上的幫助,他們基本上也是不愁吃穿的。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兒女的關注,他們需要有一個傾訴的物件。這個傾訴的物件還必須是他們最信任最親近的兒女。於是,新時期盡孝的內容已經不僅僅是給父母以物質上的幫助,而是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經常陪著他們說說話。

  那天,我和父親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父親說:“你小時候脾氣倔,經常犟嘴,沒少挨我的打,你記恨我嗎?”我說:“曾經記恨過,那時候不懂事,後來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父親白天干活兒那麼累,回家還要面對一幫嗷嗷待脯的孩子,心情太煩躁了,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打孩子也是可以諒解的。”父親聽了我的話,突然哭了。哭得很委屈,好像終於有人理解了他的心似的。這件事情對我震動很大。我感覺到爸爸媽媽需要我們的理解。

  從那以後,我每次回家都要傾聽爸爸媽媽的嘮叨,聽一聽他們的喜怒哀樂,聽一聽他們的家長裡短。我發現爸爸媽媽的情緒樂觀多了,身體也比以前好了。

  那年感恩節,我買了很多東西去看望父母,但是他們說,他們不需要那麼多物質的東西,他們只需要我傾聽他們的訴說。他們說,人老了,心裡寂寞啊!需要有子女在身邊聽聽他們說話。啊,我總算明白了,不是非要等到感恩節才想起感恩,我們平時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候,多聽聽他們的心裡話,傾聽爸爸媽媽的嘮叨也是一種感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