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崑崙寨淡了江湖散文

天柱山崑崙寨淡了江湖散文

  總會有一些物事,沾滿歷史的塵埃;總會有一些風景,擱淺於塵囂之外。往日的叱吒風雲,不過過眼煙雲,終究迴歸平靜;榮辱不驚,換回時光清淺,依然固守淡然。

  一如人生,可以有鋪張的華麗,也可以有素淨的芬芳,可以有紅塵之中的孜孜以求,也可以有云山深處,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隨性與隨心。

  崑崙山上崑崙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與天柱山主峰遙遙相望,集峰雄、石奇、洞杳、林幽、地險、寨古、山曠於一體,融古寨風貌、軍事記憶、古寺梵剎於一身,不事張揚,獨自傾城。

  “元氣崑崙,充滿天地。”崑崙山,位於安徽省潛山縣槎水、黃柏兩鎮交界處,天柱山東部,因其一峰突起,直插雲霄,山勢險峻雄渾,周遭廣袤無垠而得名。

  遠遠望去,崑崙山如柱如錐,如筍如燭,群山拱衛、峽谷環繞,在古鎮一方靜謐中,獨享飄然遺世的歲月靜好。

  據載: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明朝宗室朱統琦為抗清復明,依山就勢砌築寨牆,據險建寨,自號“石城王”,與西關、萬澗、桃園、飛旗等寨相呼應,一時聲名大作。

  然而,古寨盛得下錚錚鐵骨,卻盛不下朱統琦的雄心壯志。

  “遠看像朵雲,近看是崑崙,千軍萬馬攻不開,有朝一日自遭瘟。”這是當地流傳的一句民謠,卻一語成讖。公元1648年,清廷遣梁大用督師進剿,朱統琦兵敗寨破,周邊各寨也悉數被平。太平天國時期,陳玉成率兵在此與清軍展開了一場殊死較量。

  問蒼天,何不遂人願?古寨裡,壯志終難酬!事隔經年,耳畔彷彿有人仍在吟唱:“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經風雨侵襲的崑崙寨,如今僅存3—5米高寨牆500餘米,東山寨門尙儲存完好,烽火臺、點將臺舊貌猶存。穿過山崗上的鳥道,崑崙寨門,殘存的牆基,繁盛的草木,掩映著“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滄桑與荒涼。

  站在歷史的廢墟上,摩雲抵空,旌旗獵獵的蒼涼已近虛幻,劍氣如霜,長風高歌的悲愴如同這古寨,遙遠得成為模糊的歷史餘影了。

  今天的崑崙寨,林木森森,古寨蒼蒼,幽洞杳杳,群山渺渺,帶給人一份懷古探幽的心境,和不盡的唏噓與感慨。

  崑崙寺,何時開山建剎無據可考,樸素簡單的廟堂,承載的是古鎮人民的虔誠信仰與頂禮膜拜。悠然的梵唱,在古寨的上空劃過平平仄仄的韻律,於葉榮葉枯、時光流轉中,淺吟低迴。

  古遠的石階,長滿藤蘿的寨牆,盎然著的菜地,嫋嫋的香爐,每每有遊人和香客躑躅,沒有市井的惡俗,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美好祈願。置身古寺,心靜得無一絲漣漪。

  高崖處,有一天然人像,被當地人奉為“崑崙寨王”。另一處懸崖的壁龕,供奉著佛像,一泓清泉常年汩汩流淌,這就是傳說中的崑崙寨聖水。凡進寨的人,到此必祈求聖水一碗,可護佑家庭幸福,身體安康,財源廣進,事業有成。喝上一碗,滿滿是清冽甘甜的回味。

  崑崙山不僅壁峭崖懸,且寨內也別有一番洞天。幽深的林木,掩映著一個個由巨石疊壘的洞穴,洞連洞,洞套洞,洞下洞,洞上洞,上下迂迴,左右宛轉,晦暗幽深,很難窮盡其源。據傳,這些山洞是當年兵馬棲身,糧草儲存的地方。

  在洞中攀援爬行,滿是青苔的石壁,有泉水滑過,滴落處產生空曠的回聲,心思禁不古舊悠遠了起來,滿腦子陳年舊事。踏著鬆軟的泥土,在亂石上謹慎蠕行,一個又一個拐彎,從開始的初極狹才通人,到最後的豁然開朗,彷彿深入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讓人飽嘗人生的.跌宕起伏。

  崑崙寨呈東西走向,只有東側一條逼仄的山崗小道直抵寨門。寨內更是鳥道縈迴,有些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茫然無措。

  疑無路時竟有路,需折腰時要折腰,不能上時就暫下,該低頭處且低頭。在洞中呆得久了,驀然覺得這是一次心路歷程的錘鍊,一種敬畏和厚重,在心底穩穩地生根。

  通往寨頂本沒有路,荊棘間,石縫裡,人跡所至,便成了路。無法想象當年山寨生活的艱苦,想到的是鐵血男兒的一身豪氣。

  或許,登崑崙寨,會讓你手足無措,但它也會給你一次心境的過濾。

  寨頂更是險峻異常,“牛背崗”僅容一人透過,沿途分佈著太平天國古糧倉、天王洞、聚義廳、百丈崖、大天門、石佛洞、鱷魚拱石古碓臼等遺蹟和景點,山上古木參天,濃廕庇日,寨頂平坦可耕植。

  置身山頂,萬頃田園,靈山秀水清新撲面,而腳下的古寨,讓心境再次雄渾起來。

  此時此刻,不會有俗世的是非成敗,不會有紅塵紛紛擾擾,裝滿心底的是歷史的滄海桑田,和身處江湖之遠,歲月的靜好與安然。

  山巔上,淡泊了俗世紅塵;古寨裡,清淺了流年時光。如此情境,怎不令人流連忘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