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華美表達散文
歷史的華美表達散文
黎錦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黎族歷史遺存,反映了黎族深厚的文化傳統,是現代和傳統唯一的、活態的、流動的見證,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交流的中介
黎錦和文身可以用來區別黎族各方言及方言內部的不同土語。不同的是,黎錦直到今天仍在傳承發展,而文身則逐漸消失。黎錦是海南島上最貼近黎族族群的民間藝術,它大量運用日常生活所見創造質樸自然的藝術構圖,其鮮明特徵和濃厚生活氣息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黎錦的圖案還具有語言符號性質,很容易被島內黎區以外其他地區和其他民族理解,成為民族之間和省際之間互相交流的紐帶,促進黎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相敬仰。
在海南省樂東、東方、昌江、保亭、陵水、三亞等地的黎族哈方言聚居區,不同的土語織錦是有區別的。例如,分佈在抱懷一帶的“三星”黎,特點是以幾何紋樣表現形象,將雞紋、犁鏵紋、雙人疊坐紋等織在婦女筒裙上,色彩古樸,生活氣息濃厚;零星居住在抱由、志仲、打安、千家、尖峰等鄉鎮的“四星”黎,特點是在婦女上衣、後幅背脊間,刺繡花枝紋,或用人紋在前後衣沿邊繡出菱形連續式幾何花紋,衣端下系銅線、銅鈴、線穗、珠子等,走路會發出清脆的響聲,產生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而流行於陵水、三亞、崖縣等地區的黎錦的主要特點是在黑色為底的筒裙上織花色圖案,紋飾多為幾何形人物紋,有婚禮圖、黃猿紋、龜紋等,顯得富貴豔麗、和諧美觀。
在不同方言之間,織錦更為獨特。例如杞方言織錦以刺繡工藝為特色,多用於婦女服裝的裝飾,其圖案花紋一般有木棉紋、收穫紋、竹子紋、螃蟹紋、甘工鳥紋和挑擔紋等。多繡在女上衣後幅的腰部,稱為“腰花”、“後幅花”。繡在上衣前幅的,稱“口袋花”,花紋色彩常用粉紅、淺黃、淺綠和白色夾嵌,又稱“夾牽法”,以此突出主花色調。整體花紋色澤清新和諧,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還有極強的裝飾效果。流行於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內的聚居區潤方言的織錦是獨有的一種刺繡織品,雙面繡工藝是其特色,主要繡在五幅布剪裁的上衣之上,俗稱“貫頭衣”。衣服的兩面或前面,呈“V”字形領,套頭而穿。在這種女衣的兩側,繡雙面繡花,稱“花側花”。白布為底色,以雙面穿針牽線,精工細繡,繡成的花紋,兩面一模一樣,稱“雙面繡”。習慣用毛邊作正面,正反都可以穿。所繡花紋圖案,豐富多彩,有龍紋、三宮圖紋、狩獵紋、植物紋等。造型別致,構圖獨特,主要為方形骨架結構,用幾何形表現抽象化形體。色彩以棕色為主,兼用淺黃、粉紅、粉綠等。花紋沿邊,用黑色為框,使色彩更為鮮明,並具有裝飾效果。其精緻豔麗,古樸自然,完全可以和蘇州雙面繡媲美。主要流行於海南省保亭縣、三亞市、陵水縣等地區的賽方言織錦以編織工藝為特徵。
此外,流行於海南省東方市一帶的千家氈是黎族傳統的紡織工藝品,是黎族尤其是美孚方言的一種“大眾”式的“被面”。以白色絲線為底,選用綠、黑、紅綵線配色。在氈面上繡以所需要的.花紋圖案。色彩鮮豔、對比強烈,深受黎族婦女的喜愛。黎族內部不同方言之間往往以各自特色的織錦進行思想文化交流。
黎族人民也有共同的價值目標,比如祈求部族平安、人丁繁衍、狩獵豐盛等。因此服飾的圖案多與這些內容相關。
重現黎族逝去的歷史
黎族的哲學思想史、對大自然的關係史以及本民族的發展史,都在黎錦所蘊含的黎族傳統文化中表現出來;黎錦的技藝是和黎族歷史文化融合交織在一起的。黎錦圖案的獨特性和多樣化,忠實地記錄了黎族人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技能。
以早期的龍被作品為例,“森林圖”、“長壽果圖”、“五穀豐登圖”、“永珍更新圖”等一大批描繪自然景象的龍被,其構圖的主體就是黎區動植物最為豐富的一個系統,可以說,這似乎是黎族人民所認知的動植物的一個總彙。而這些屬於日常生活經驗範疇之內的動植物形象顯示了人對自然的依戀、親近的關係。
黎族自古生活在海南島上,他們對大自然不僅有一種樸素的摯愛,在長久的生活中,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種海南島大地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這是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大地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獨立存在的固有價值。
黎錦藝術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技能。黎族沒有文字,黎錦的紡織活動就成為記錄他們歷史的重要方式。黎錦代表了黎族一代又一代積澱的信仰、知識和智慧,是民族特性的明確標誌。從黎錦的生產過程及各式圖案上可以瞭解到黎族的生活方式、道德習俗、信仰和禁忌。從黎錦的發展過程,可以認識到織錦工藝的發展狀況,也可以從中瞭解黎族歷史上的社會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