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鄉的風雨廊橋散文

三江侗鄉的風雨廊橋散文

  廊橋,世世代代侗族人管它叫風雨橋。有河必有橋,有寨必有橋。位於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區毗鄰地帶的三江侗鄉,就有風雨橋108座。桂地多山,氣候萬千,白雲會從蔥鬱的山間飄蕩開來。哪片雲彩有雨,說不好,需隨時留意。風大雨驟,在田中勞作的農人,被急雨所迫,一時心急,趕不回家,只能小跑著躲進橋中,躲避風雨。橋兩旁,長長的木凳供人憩息。抬眼望去,林溪河婉轉而來,茶林滿坡,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水車低鳴,灌溉農田。

  過了橋,就是寨子。吊腳樓臨水而立,依山而築,採青山綠水的靈氣,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散發著生命的純真,沒有一絲的喧囂與浮華,身臨其中,所有的煩惱,會煙消雲散,困頓的胸懷會爽然而釋。人類的心靈包含著整個大自然。人,歸根結底還是大自然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結廬而居,自由自在地棲居在大地之上,心會被洗得乾乾淨淨的。

  林溪河,河水清澈、寧靜,清澈得能看見水中卵石的紋路,寧靜得能觀察到游魚疲倦時打哈欠的全部過程。侗家青年男女的愛情也是清澈的。

  “飯養身,歌養心”。歌唱是心靈的獨白,歌聲是最好的媒人。歌唱讓青年男女找到了愛情的歸宿。日落西山,最後一抹晚霞掛在天邊。青年男女三五為伴,走出吊腳樓。風過竹葉,如同耳語,篩出一地的溫柔。河岸邊,歌聲響了起來。一曲情歌剛落,一曲情歌對接。埋藏心底的戀歌,像放飛的白鴿,飛過河水,飛過林梢,飛過暮色低垂的山坡,盤旋於情人的耳畔,在心頭尋巢作窠。月亮出來了,脈脈的月光似乎把歌聲帶入了夢中。歌聲,搭起了男女青年心靈的橋樑。停止歌唱,覓到心儀的伴侶的青年男女,會雙雙牽手,走進廊橋,並肩坐在長廊的木凳上。河水潺潺,蛙聲鼓譟,淹沒了甜蜜的話語。

  歌聲結下了百年姻緣。祖祖輩輩,一座座廊橋,為戀人們遮擋了風雨,也為他們帶來了吉祥、甜蜜和幸福。

  美麗的愛情,終於有了歸宿。迎娶新娘,大多會選在春節前後,集中在臘月二十八或三十。接新娘不抬轎子,不送嫁妝,新郎和伴郎在天未亮雞沒叫之前,把新娘接出門。歲闌年盡,夜色籠罩,寒氣逼人,一些男青年不在家中休息,跑到路邊村口,燃起三五堆篝火,為一對新人引路,也是為能儘早地看見美麗的新娘。一對新人離篝火也來越近。火光把新娘的臉蛋映得紅紅的,她既興奮又害羞。男青年們圍攏過來載歌載舞,簇擁著,朝婆家走去。這時,天剛剛露出魚肚白。

  無風無雨的日子裡,太陽從山崗上升起。林溪河邊老水車,年復一年地轉個不停,帶上來的水澆灌著稻田。少年在河邊嬉戲,童真的笑聲,應和著潺潺的水聲。廊橋的一天又開始了。

  年輕的婦女懷抱著娃兒走進廊橋。廊橋,她再熟悉不過。初戀的夢,是從這裡啟程的,愛情是從這裡延伸到寨子中去的。橋沒變,心沒變,只是多了一分醉人的心境,娃兒的哭鬧,竟變成無邊無際的幸福,洋溢在她眉宇之間。

  男人們下田勞作,一些中老年婦女來到了橋上。她們大都帶著刺繡的活計來。說笑的.多是中年婦女,上了年紀的婆婆們,似聽非聽,一臉沉靜,專心地忙於指間的針線。

  侗繡這種手藝是“母傳女”“婆傳媳”,或者根本沒有老師教,全是靠自己模仿和悟性,勤問和勤練。女孩子大都從十二、三歲時動針線。繡得好,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心,將來出嫁後,更能受到公婆的尊重。家用的鞋面、枕套、帳簾。童帽和圍裙,都要靠自己親手繡得。圖案大多是花卉、雀鳥等,如能繡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繁複圖案,會得到大家贊捧,心裡自會美上一陣。

  遠山靜謐,稻香襲人,寨子裡不時傳來蘆笙的樂聲。白雲在走,又似乎停止不動。山水、廊橋、女人把大自然裝扮得如此和諧。刺繡的阿婆一臉慈祥,堆在臉上的皺紋,自自然然,從沒被生活的痛苦擾亂過,變形過。人活著,莫過於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人生的過程,不外就是生老病死,靈魂自然流轉,完成生命的起承轉合。天堂如果有,我來過。

  侗家人好客。千百年間,侗族的“百家宴”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民族特色。“百家宴”又稱“合壠飯”。俗話說:“吃百家飯,聯百家心,驅百種邪,成百樣事。”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是侗年,初一後的15天裡,人們天天沉浸在節日的氣氛裡。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的盛裝,唱歌跳舞。遠遠望去,青年女子服飾,色彩豔麗,圖案繁複,配上裝飾,更顯花團錦簇,流光溢彩,舞動時,線條優美,富有變換,如彩蝶探花,繽紛絢麗。蘆笙響起,男女青年蜂擁過來跳起蘆笙踩堂舞。舞步是簡單的三步、五步,迴圈往復,步履輕盈和諧。三五個或七八個跟著一隊蘆笙,形成一個舞隊,一隊跟著一隊以舞步環圓圈繞行。人裝不下了,舞圈外又另起舞圈,一圈套一圈,形成一組笙歌雄渾的交響,舞蹈歡樂的漩渦。

  夜幕降臨之前,人們紛紛聚集到鼓樓或戲臺前,擺開“百家宴”。桌子一張張一字擺開,酒香、菜香立刻會瀰漫整個村寨。不醉不歸。醉了,心就不落塵埃。醉中乾坤,就是讓人看見醒時看不見的風景。

  “蘆笙歌舞侗家年,風雨橋上百家宴”。“百家宴”搬到了廊橋上來,平靜了一年的廊橋,此時此刻開始沸騰。開宴前,男女青年照例跳起蘆笙踩堂舞、“多耶舞”,祈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桌子在廊橋裡一字擺開,各家各戶擔著竹籃,竹籃裡放著他們親手製作的炒菜,一一擺放到桌面上。如果是客人,被陣陣菜香吸引,急忙入席,就錯了。早早地,侗家姑娘們在橋頭站成人牆,“阻攔”客人,她們端過酒杯,唱著祝酒歌,向你敬酒,只有酒喝乾了才可上橋。

  侗鄉的酒是糯米酒,酒度低,甜綿可口。別小看了這種酒,不知不覺中,就會喝多,喝多了,會讓人三天不醒,久久地沉浸在醉鄉之中。吃飯開始,姑娘們拿來酒碗唱起祝酒歌逐個敬酒。侗家敬酒歌非常犀利,遠方的客人聽不懂歌詞的意思,但歌聲高昂激揚,音色犀利,站在身旁,我會感覺到耳膜在震動。姑娘們站在客人面前用手,揪住客人的一隻耳朵,端過酒碗,嘴剛沾到碗邊,那酒就一股灌將下來。沒多一會,又有一組上來,迴圈下去。一杯接一杯,只有醉了,你才是真正的侗家客人。這種單純的愛,拉近了一位又一位外鄉客人。起初,我還在暗自囑咐自己,千萬不能喝多,不經意間,已抵擋不住侗家人火一般的熱情。

  蘆笙的音樂迷人。燈光下,老人的臉酡紅,女孩的眼笑成彎月……整座廊橋,被歡樂籠罩著。酒香四溢的廊橋裡沒有侗家人和外鄉人之分,來了就是自家人。醉就醉去吧,我已放鬆了自己的警惕。被酒擊垮,垮在視自己為親人的侗家山寨裡,仍不失自己血性。此時此刻,我的臉,被張張笑臉包圍著,簇擁著。我也學著對面客人的樣子,端起酒碗,立起身子大聲呼喊:“吆……咿……”

  岸邊,篝火點燃了。少有少的玩法,老有老的樂趣,幾個阿公、阿婆在相互對唱,你一句我一句,那情景比青年人還不忌諱,互相唱和,歌聲幽婉而風趣。

  篝火越燃越旺。人們手拉手圍成圈,跳起歌舞。儘管我多麼不情願,還是被拉進跳舞的隊伍。侗家的節日,越晚越熱鬧,飲酒對唱。歌聲響徹林溪河兩岸,夜風把歌聲吹得很遠,很遠……

  廊橋,將迎來新的黎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