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千山導遊詞

遼寧千山導遊詞

  千山由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它雖無五嶽之雄峻,卻有千峰之壯美,以獨特的群體英姿,像一幅無窮無盡的天然畫卷,展示在遼東大地上。"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這是清代詩人姚元之對千山的絕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遼寧千山導遊詞,歡迎參考!

  遼寧千山導遊詞(一)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佈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菸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蹟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遊,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閒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閒娛樂勝地,這裡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佔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採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蹟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徵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巖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雲: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雲。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樑觀或無糧觀,關於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後,寄居在佛教寺院裡,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後來發現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於是把他軟禁在後山羅漢洞內,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於是40餘日不進飲食,後來同門俗家師弟洪將軍來看他,發現他的境遇十分狼狽,於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後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餘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樑洞府,於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樑觀,後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於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於千山北溝,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山勢巍峨,峰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光繚繞,紫雲:籠罩,四時風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松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岩砌築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遼寧旅遊導遊詞(二)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了使您更好地遊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說起石窟,您也許會問:“石窟怎樣由來的呢?”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後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的傳播,沿著“絲綢之路”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群,儲存至今的有百餘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於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於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後,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發現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裡,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傳說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踐為據。

  萬佛堂大淩河北岸的峭壁上,氣候非常潮溼,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現在萬佛堂分為東區和西區,西區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和著屬開鑿的,東區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私窟。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化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們看致電的就是西區,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小窟,窟內石刻造成像已風化無存了,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遼寧旅遊導遊詞(三)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西部,面積10301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香港那麼大(香港面積107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40平方公里,人中為296.8萬,市區人中為75.6萬有漢,滿,蒙古,回,北韓26個民族。錦州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據考證,數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錦州最早稱徒河,據傳虞舜時就已築城。歷代給錦州留下了許多遺址,墓葬及歷史文物。錦州是歷代兵家必經的戰略要地,是明清大戰的主戰場,又是解放戰爭時期遼瀋戰役的主要戰場。錦州開發區是中國東北開發區最便捷的進出海口之一,是遼西地區對外開放的視窗和前沿,它規劃開發面積5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7平方公里,主要吸引各方面資金興辦面向國際市場的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興建高階賓館,飯店,商場,別墅,遊樂中心其中筆架山風景區以其得天獨得厚的旅遊資源成為旅遊度假區,筆架山風景區位於錦州本南沿海地區,距市中心有37公里。筆架山海拔76,南北長4華里,規模顯然遜色於內地的名山,但因其危立於茫茫渤海之中,所以登臨遠眺,卻別有一番情致。若晴日,波平浪靜,金光萬道,若凌晨,煙霧迷離,赤橙黃綠,變化萬千……既久,心胸則如大海一樣坦蕩,確有“閣中開明月,窗裡發雲霧”之妙處。

  景區內有大筆架山,小筆架山,天橋和海濱浴場等組成的自然風光,山上還有筆峰山門,呂祖亭,五母宮,三清閣和一線天等景點,各個景點都有美妙的神話,傳說,世代傳誦使人浮想聯翩,那麼筆架山是怎能麼形成的呢?傳說遠古時候,這裡原是一片汪洋,後來二郎神擔來兩座山放到海里,才形成大小兩座海島,也就是今天的大小筆架山。那麼,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大小筆架山,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下車隨我來。

  大家請看,近海處有一座海島,亭亭兀立於煙波浩渺的大海之中,雲纏霧繞巍峨矗峙。因狀如筆架,故得名筆架山,每當旭日噴薄面海,筆架山身披萬道霞光,被流金閃動的大海哄託著,遠遠望去,司令員似項天立地的長毫,被誰揮動著,書萬般神奇。這奇觀,便是前人稱謂的筆峰插海,是錦州八景之中的佼佼者,清翰林院陸善林曾有詩讚成日:筆尖端端聳碧天,峰頭雨後起雲煙,插來倒影汪洋裡,海浪翻波納川。大筆架山距海岸有1600多米,天橋是連線筆架山和海岸的紐帶,所以素有“筆峰插海”天下一絕的美稱,除筆峰插海之外,錦州八景還有:石棚松景,紫荊朝旭,虹螺晚照,錦水回紋,湯水冬魚,淩河煙雨,古塔昏鴉,即為清初之來的錦州八景。

  大家再請看,我們身長後的這兩位仙女的雕像,旁邊還注有“仙女造橋”四個大字,我想您一定會猜想這橋必然是仙女建造的。那您為什麼樣不問一下這兩位臥著,而另一位是站看的那位手裡還捧著什麼。這就要從一個迷人傳說說起:相傳,在很以前,有兩位九天仙女駕著五彩祥雲來到大,小筆架山(在大筆架東北而2.5公里處,另有一小島,名國小筆架山)的上空遊玩,俯視一看,這兒的水奇秀,立刻被吸引住了並想把陸地和海島連線起來,造福人間,於是姐姐便在大筆架山修養,妹妹在小筆架山個橋,約定在五更前把橋修好,姐姐生性剛強,不怕困難,她的滴滴汗珠落在海里,變成了一塊塊石子,終於在天亮前把橋修好了,姐姐擔心妹妹,變去看她,見修了一半就累的睡著了,因天將明,組線急忙捧了把土,灑向沒修完的一段,所以至今,大筆架山的天橋是石子的,而小筆架山的天橋一半是土堆的。當然這是傳說,不是為據,但人們還是為了紀念姐妹兩個人,為她們雕刻了門像,根據這個傳說,所以站著的就是勤勞的姐姐,臥著的一個當然是貪睡的妹妹,好了,我現在告訴大家,天橋的真正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衝擊而成的自然通道,它隨潮水的漲落時隱時現,是潮汐運動的結果,海水漲潮的週期大約為二十四小時五十分鐘,此間,海水漲落兩次,大家再看,雕像不遠處的那口淡水井,井深約4米,直徑約1米,可別小看了這口井,您看它離岸邊只不過50米,井水不是如海水有鹹味,而是甘甜爽口,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也是靠海最近的淡水井,據說,此井建於1912年,修山進由天淡水不足,主持個修山的道士便下山尋找水源,在海邊以現泉眼並打造水井,井底東南角與大海相通,打井人便用巨石將其堵住以阻止海水灌入。井壁用山上青石砌成,井水為北部山坡泉水彙集而成,離海如此之近的淡水井堪稱筆架山“一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