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筆墨紙硯的天人合一散文

談筆墨紙硯的天人合一散文

  文房四寶是中國書畫文化的傳統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歷代文人墨客對此文房四寶多有讚歎,有的甚至愛之成癖,如米芾愛硯,甚至拜石。中國的文房四寶與中國的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對於文房四寶的製作也是千變萬化,名品精品層出不窮,較之於西方的古典文房工具真是豐富無比。由於中國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觀,無論是筆、墨、紙、硯均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物性和人性特點,這裡根據四寶的特點逐一的談談他們的個性和“天性”。

  一、宣紙主要的生產地在安徽的宣州。宣紙是有很強個性的材料,紙性特別,吸水性很強,墨水點在紙上會馬上洇開。每一寸都是天下無二的表現空間。紙張的初始使用會很難把握,用筆時幹可以有飛白、溼可以有水洎,因筆的運動而產生隨機的不同變化,按照畫家的感受,筆的運用可以表現老枝嫩芽,剛強柔弱。歡快喜悅和蕭瑟陰沉,記錄著運筆運墨的每個剎那,充滿不可遇見的偶然性,雖然馭筆於人,但是自然天成的成分極大,我們知道初學用筆時無法駕御,紙張會按照它的特點和性格承受筆墨的痕跡。只有熟練了瞭解了紙的性格,才會得心應手。利用紙張的特點表現紙張的吸水性和水墨交融的特性。宣紙的性格和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特點是非常吻合的。紙張體現的個性,使用者必須透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紙性,表現出駕御紙張的功力。中國繪畫上講究的筆墨功力就是在這樣柔軟的薄薄宣紙上面表現的。表現遒勁有力的斧鑿之痕,表現千斤之力的運筆痕跡。這個力量不是我們通常的力量,是透過毛筆表現出來的內勁,這樣的功力往往要十幾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具備。畫家們終生都在修煉著用筆的功力,在用筆上友人這樣形容畫壇大師李可染,“他筆猶如自己的神經末梢,每行筆一分,都努力使感情專注 筆端”,達到恣意揮灑、筆墨傳情的爐火純青水平。”

  二、毛筆是表現裡極其豐富的`工具,僅制筆的材料“毛”就有羊毫、狼毫、兔毫、獾毫、雞毫、狸毫等等,甚至包括人得頭髮胎毫,也可制筆。這些取至於自然的動物毫毛,軟硬長短,老嫩剛柔。每隻筆各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性格、即使是同樣的筆也有不同,它們的特質真是到了毫毛之別的效果全殊的程度,這細緻的差別,運之於筆,筆墨的痕跡就有無限豐富的變化。一隻筆的運用,用石濤的話說;“夫一畫含萬物於中。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從心到筆這個過程有多少是由人控制有多少是歸於自然,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自己與自然是一體不二的,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總是把餘地留給天,這個天就是自然的力量。中國畫裡面的筆墨功力就是體現在毛筆豐富的變化中的,運用的過程就是天人合一的過程。

  三、自古制墨名家很多,松煙、油煙為常見,和水研磨為汁,在國畫藝術中,水與墨調和,水與墨的變化,出現不同的墨色和層次,所謂墨分五色。水為生命之源,現實中陽光雨露普照真山真水,在畫中也同樣是由水,水“滋潤”萬物。在這兒水運化著筆墨紙硯,揮灑出意趣高妙的中國畫,也叫水墨畫。其中潑墨畫就最具天人合一的旨趣,任意潑灑 ,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或嶙峋怪石,或蒼茫雲霧,或蔥鬱莽林,或溪流深澗,雲煙滿紙。墨,就其單純性和豐富性而言,確實以達到了極致,與水的調和,出現永恆的變化如同天邊的雲霞絕無雷同,畫家對墨的把握也僅是一種模糊程度上的準確,而墨所代表的色彩,是與人相互交融的結果。研墨也是個十分重要的過程。墨法甚至稱之為“血法”曰:用墨之法,前人謂墨者字之“血”也。可想而知研磨的重要。研墨的方法十分複雜,濃、淡、幹、溼各有其相宜處,各個朝代不同的書畫家研墨的方法都有不同,墨還有新墨宿墨的區別,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研法。

  四、小小硯臺竟稱之為“硯田”,“硯海”。天下多少文章書畫從此而出。石硯種類很多,好的藝人制做時,利用石才的天然紋理和石頭的色斑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加工出巧奪天工的作品,中國人喜歡玉、喜歡石,這石頭裡面,硯石就算是一類了,硯石又有很多種,最著名的是四大名硯;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端硯因此而得名。唐武德年間問世。《端溪硯史》稱端硯的特點是:“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蓋筆陣圖所謂津耀墨,無價之奇材者也。”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種硯形樣式,根據石材的天然質地,和石材的色澤,花紋,因勢利導雕上山水、人物、花鳥各種圖紋。

  歙硯江西婺源縣所產的硯石。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婺源硯開產於唐開元年間。其質地細潤如玉,發墨如泛油,磨之無聲,久用不損筆毫,並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等圖象。歙硯質色、發墨皆優於眾硯,與端硯並稱,宋代蘇軾、蔡襄曾作詩讚賞。魯硯始出現於唐代。山東古稱魯,故得“魯硯”之名。紋理多樣,色彩豐富,質地滑潤,堅而不頑,細而不滑,易發墨,不損毫。歷代書家極為推重。洮硯因產於洮河,其河源於古洮州(今甘肅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卓尼縣)而得名。已經有近900多年的歷史。宋代著名畫家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雲:“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選擇硯臺的方法也是天人合一為標準的,一看材料是否天然優質,有無天然異彩異形點綴其中是什麼品位。二看雕刻的意匠如何工藝是否精湛。兩個方面完美結合了說明天人合一了,這樣的作品就是選擇的目標,紙張筆墨何嘗不是如此。

  四大名硯共同擁有的特點就是,天人合一。文房四寶再人們的心中代表的是文化的象徵和文化的載體。在傳統的風水中也有大量的使用,浙江楠溪的蒼波村,借形如筆架的筆架山為朝山,村中水池為硯,條石為墨,居住宅園為紙,形成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在村莊裡面以硯為象,象徵文化使村莊裡面生活的人們耳渲目染沉浸的文化教育之中,使該村歷代文人輩出。這個列子可以明白的看出文房四寶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是什麼地位。中國人深深懂得教育的意義,把山河大地的美妙和山河大地的靈氣,都運用起來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這個服務不是開山劈石的破壞性開發,而是天人合一的善巧利用。寓文化於環境之中,感受環境感受自然感受這個來源於自然的文化,使的人的生命與大自然容為一體。或者說從來就不曾與自然分開過。天人合一在硯臺的製作上面,表現的有為突出。天然的翹色在設計中巧妙的利用,石頭的自然肌理和石頭上面的色彩變化都在製作中加以利用。例如在端硯上的石眼其形如鳥獸 的眼睛有各種不同的顏色,有黃、綠、黃白等色彩一方和那的硯臺上面,用黃色的石眼雕刻天空中的一輪明月,深色石質象徵夜空,構思十分巧妙真是因材施藝,神韻悠遠。據說日本人把石頭磨成粉再加以鑄造成硯,實在可笑,自然的東西經過精心的加工成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怎麼可以與機械相提並論呢,真是崇拜機器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

  天人合一的這個方法在霍去病墓的石雕上可以看出,這種藝術上的主動性,在中國禪宗叫做“心能轉物”,那些偉大的雕塑傑作是在天然的大石塊上稍加雕琢而成的,奇異的想象與藝術的處理就與那石頭渾然天成了,這種“法自我立” 、“意來取物”的藝術氣韻,是中國文化極高的精神意境所孕育。是我們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所決定的。這種精神體現在其他各個方面,我們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從來不把人與自然分割起來。我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方式。例如建築,在居住的屋子外面還有院子,這個院是沒有頂的房字,是大自然向人為環境的過度。在製造園林時模仿自然山水,追求山水的意境、格調。講究借景造境,移步易景。透過各種景物的完美組合,以達到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園林雖然是人工製造,但是一切都要合乎自然,使人在園中如在深山湖澤,有無窮的自然氣息。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乃至園林。有什麼不是人與自然造化共同完成的呢?在西方人承認了自己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不在自然之外。中國人總是把自己放在自然裡面,從來沒有把自己從自然裡面分離出來,而是認為山河大地無不是我,認為自然就是自己。

  在藝術中強調自然的流露,在書法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講究書法的氣韻,追求書寫的天人合一狀態。在書寫的時候自覺的把自己與自然對立的那些部分去除掉,讓心中充滿自然的氣息。在這樣的狀態中書發自己的胸臆。

  範中立終日坐在山林之中,有時幾日不動,出神入化,與天地和,與山水溶為一體,正如水與墨的交融,筆與紙的交融。與文房四寶的個性溶為一體,才有傳世的《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畫面上一種山河的壯麗氣象,透過畫面感染著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

  黃公望年七十還在遊歷山林,他不能安坐家中。其性情還是遊于山林,與自己的畫裡化外往返交流。可以說的是“出神入畫”了,這些都說明藝術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是畢生追求的天人合一。

  楊振寧博士介紹中國文化時有這樣一段話,大意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有一個直觀的瞭解,不妨來看一幅宋朝的畫,有五尺多高,你站在它的面前,問你自己,這個畫家的心境是什麼?以及這個畫家所要表現出來的精神是什麼?我想你問了這些問題以後,就比較容易瞭解到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哲學主要的精神是什麼了。大師們的實踐說明,他們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透過繪畫表達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