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之志中有多少燕雀的血肉散文
鴻鵠之志中有多少燕雀的血肉散文
最近因為對拿破崙比較感興趣,把相關的電影都找來了。
《我與拿破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2006年影片在羅馬電影節上展映時,受到了義大利媒體、評論界和觀眾們的廣泛關注。它與過去的英雄崇拜電影不同,透過一個普通人對偉人的觀看,揭示了偉大人物的危險性。在偉人的天地裡,是沒有生命價值的,是沒有道德準則的,是沒有誠信原則的,一切以利益與勝利為最終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可以編織謊言,可以流下鱷魚的眼淚。
大人物與小人物的立場、觀點與眼光是永遠不同的。他們像站在蹺蹺板兩端的兩個人,互相審視著,互相瞧不起。大人物覺得小人物庸庸碌碌,虛度人生,代表性語言就是“燕雀安知鴻皓之志”。而小人物則站在自己的一畝半自留地上,對大人物殫精竭慮而終歸塵埃的命運進行竭盡所弄的嘲弄。小人物的這種思想,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有著比較濃重的體現。金庸喜歡把虛構的小人物與歷史上的大人物放在一起比較,在金庸的價值體系裡,名震一時的大人物遠沒有小人物富有魅力,在人性的天平上,大人物明顯屬於輕量級的。像《射鵰》中的成吉思汗,殺戮無數,但在郭靖眼裡,他並沒有多少成功的光圈。在《碧血劍》中,袁承志也以李自成那種鯨吞天下的野心進行了抨擊。小人物透過友情、愛情與人情這些人生最基礎的情感,獲得了戰勝呼風喚雨大人物的精神動力與自信心。
在《我與拿破崙》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類似的價值體系。影片表現1814年拿破崙流放到厄爾巴島時的經歷。在這之後,拿破崙還曾經有一次迴光返照,因此,這個島上的拿破崙可以說是在蓄勢待發,韜光養晦,但他的本性依然噴薄欲出。
影片主人公是一名年輕的教師,名叫馬爾蒂諾。他被聘為拿破崙的文書,記錄拿破崙的一言一行。馬爾蒂諾大概受老師的影響,對拿破崙舉全國之力發動戰爭之舉深惡痛絕。從拿破崙上島後,他就做好準備,準備暗殺拿破崙。而他意外地當上拿破崙的文書,也給了他接近拿破崙以極好的良機。他多次有機會,可以暗殺拿破崙。但是,都因為被人發現以及姐姐的阻撓而未果。
影片中的拿破崙是一個拿腔作勢的人。他在交談中崩出的一些奇思妙想,總是叫馬爾蒂諾記錄下來,他帶有太明顯的作秀成分,大人物的這種自命不凡很可怕,後來會形成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他會為做秀而做秀,在人面前演戲,在人背後也演戲。政客最後與戲子的可怕之處,就是他們最後已經沒有了真實,不知道什麼是他們真正的自己。所以戲子能演很多角色,而政客的形象,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個政客,能被看出多少迥然不同的性格。影片中,拿破崙很得意自己這種即時性的妙語,時時迸發出的智慧的火花,卻不是小人物所能理解的,所以拿破崙的妙語,並沒有得到小人物馬爾蒂諾的賞識。特別是拿破崙對勝利的那種瘋狂的讚美,對生命代價的忽視,更使馬爾蒂諾無法接受,兩個人併發生了言語上的衝突。燕雀可能懷著一種婦人之仁,對鴻鵠的實現理想的殘忍過分計較。馬爾蒂諾就是太看重拿破崙建立功業背後造成的生命的死亡,強烈反感拿破崙信奉的弱肉強食的信條,這一點,終至馬爾蒂諾這樣的燕雀無法站到拿破崙的立場上來。
拿破崙在影片中雖然沒有被竭力醜化,但是他的那種虛偽、作秀、拿模作樣還是得到了強化的表現。中國人對拿破崙有好感,是因為他說過中國是一頭睡著的獅子,但此語據考證,當時拿破崙的目的,是為了刺激他的宿敵英國人,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對中國人有多麼的熱愛。俄國人對拿破崙是恨之入骨的,幾乎視他為希特勒,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對拿破崙進行了漫畫式的嘲諷。後來中蘇交惡,前蘇對中國意識形態的影響逐漸清洗,拿破崙的地位在中國人心目中開始提高,漸漸地認同了他是一個英雄了。在本片中,拿破崙相當的虛偽。他假裝因為貝多芬取消了對他的獻曲而流下的眼淚,其實眼淚是內心真情的顯示,但拿破崙不過是像女人那樣,用眼淚來作為征服別人的武器。他揉著眼睛的時候,叫馬爾蒂諾立刻把他流淚的事情記下來,以供後人瞭解他的內心世界。但是,這種演戲式的情感外露,還有多少發自內心的成份,不得而知。總之大人物的一切包括他在人面上的信誓旦旦的言語,人背後假惺惺的真情演示,都缺乏誠信度,都令人懷疑。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政客的誠信缺失是一個最可怕的社會缺損。
最後,馬爾蒂諾的老師充當了刺客,不惜被擒,遭到槍殺。馬爾蒂諾老師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死於戰爭,而痛恨戰爭的策劃人。老師的死,令馬爾蒂諾的刺殺決心再次萌起,他再次潛入拿破崙的宅弟,然後,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拿破崙開始了他的開始征服法國的行動。而荒唐滑稽的是,馬爾蒂諾的情婦男爵夫人也成了拿破崙的戰利品,隨拿破崙遠征而去,空留下政治與情感都一窮二的馬爾蒂諾。
影片中,政治上的唯利是圖者拿破崙與生活中的見異思遷的男爵夫人,實際是男女中的同一種人。他們都可以為自己的利益,犧牲別人的生命,以及情感。拿破崙無視他發動戰爭時所驅使的血肉之軀,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與勝利所在;男爵夫人嫁給了一個八十歲的老頭,衣食無憂,過起了富足的生活,為彌補內心的寂寞,四處尋找情夫來補償。但是,當他遭遇到拿破崙這樣的可以擁有整個天下的特級富豪,那麼,那種暫時肉體飢渴的小人物與提供有限財富的老頭都可以拋棄了。拿破崙征服天下,自然會從征服女人開始,而男爵夫人獲得利益最大化,自然會選中拿破崙這樣的征服天下的風流人物。於是一拍即合,兩個野心勃勃的男人與女人終於走到了一起,完成了他們的相互需要、相互合作的最普適的利益交割。而在這裡,我們正可以窺視到當今社會上政客與情婦之間的關係真諦。我覺得歐美文化裡對人物的內心揭示的深刻程度要高於我們中國的。像影片中的`拿破崙與公爵夫人本來都是透過馬爾蒂諾這個中間體而結識,但是,這一男一女天生集合了男人與女人的慾望與野心的那一種,很快合併同類項到一塊去了。
野心的男人與慾望的女人離開了小島,那麼剩下的是什麼?那就是平凡人自得其樂的生活了。影片對拿破崙的未來與男爵夫人的去向沒有作出過細的交待,因為拿破崙在最後一次迴光返照之後,再次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上去,從此沒有翻身,而男爵夫人之後的生活,電影是透過她的一封信來交代的,她像那些利用年青的資本翻雲覆雨資本的女人一樣,在人老色衰之後,承受著生活的必然的摒棄。
與此悲劇性的大人物及附著在大人物身上的女人的命運相比,影片中的凡人生活卻充滿著天倫之樂,這正是多少年來,凡人之所以能夠得到其樂融融活著下去的勇氣的終極原因,而這也是大人物在功敗垂成之後羨慕凡人的主要魅力所在。崇禎皇帝臨終前發出的“願世世代代不要生在帝王家”的呼號,充滿著無奈的悲涼,但這種感受只能適用於末世皇帝,只要人的慾望與野心存在,追逐帝王之夢便永遠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絕種。
凡人是用親情與樸素的生活來營造自己的那一份溫馨的。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馬爾蒂諾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姐姐雖然嘮嘮叨叨,風風火火,但她關心自己的兄弟,為他們的生死而擔憂,而她也得到了那一個她似乎永遠在挑剔的男人,在影片的最後,她與這個男人結婚了,卻依然不放心讓孩子由他抱起,但不妨礙這樣的吵吵嚷嚷生活在繼續。馬爾蒂諾的哥哥甘願代替弟弟出海,差一點命喪風暴。劫後餘生回來後,他儼然想成為一個馬可波羅式的人物,把旅途見聞記載下來。而馬爾蒂諾在離開了男爵夫人離開之後,最終與一直愛著他的女傭結婚了。可以說,在大人物拿破崙自命不凡地離開小島之後,普通人的生活依然生氣盎然,鴻鵠之志碰到燕雀的最平凡的快樂,也要相形見絀。這些凡人的雞毛蒜皮的生活,也許不一定充滿浪漫,也夾雜著爭吵與瑣碎,但卻包含著一種樸質的樂趣,一種代代相傳的合理的生存原則。影片就要這樣的結尾,吟味著燕雀的平凡的快樂,而卻把鴻鵠那一番翻江倒海的行動推到了銀幕外面。在影片的主題上,是一種反崇拜的,反英雄,反精英的,它關注的永遠是人的基本的生活,在影片設立的價值體系與視解鏡頭裡,這一切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反映。
所以說,從和平的角度來看,鴻鵠之志雖然波瀾壯闊,歷史上也對它們情有獨鍾,但卻是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的實現是以無數的燕雀的血肉去完成的。用燕雀的眼光看待由鴻鵠們佔領的歷史舞臺,才是真正的現代的覺醒的眼光。本片的視角忠實地執行了這一點,讓拿破崙題材有了新的視角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