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勇於面對人生挫折的散文

關於勇於面對人生挫折的散文

  “挫折“是個消極的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能比它更令人聽而生畏。但是不可避免,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可能碰上它,那究竟應如何去面對它呢?一般達觀的人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和思維、堅強的信念和毅力、超人的膽識和勇氣面對它,這樣挫折就不會再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明朝的宰相張居正,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十二歲即參加荊州府科試,立地交卷且文采橫諡博得主考官的.一致喝采,從此被譽為神童。十三歲

  赴武昌應試,湖北按察會事陳束看了他的試卷,拍案叫絕。是時,正值湖廣巡撫顧玉麟來武漢巡遊,陳束興沖沖將張居正的試卷拿給顧看,顧看後,稱其奇才。陳束以為錄取張居正當無問題。不料,顧卻說:“最好讓張居正落第”。“陳束迷惑不解。顧解釋說:”居正年少好學,吾觀其文采志向,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讓他發達,易叫他自滿,斷送了他的上進心。如果讓他落第,雖則遲了三年,但能使他發現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奮發圖強”。這裡,我們不難看出顧玉麟在選擇人才和培養人才上的遠見卓識。張居正之所以成為中興明朝的一代傑出政治家,在險惡環境中堅持革新政治、匡正時弊,這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堅韌精神,不能說與他少年落第的挫折不無關係。

  我曾在一本書中讀到一篇關於一個人的簡歷的文章,這個人的簡歷是這樣的:22歲生意失敗,23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34歲競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阿柏拉罕·林肯。難道不能說正是這簡歷上堆滿的“失敗”才造就了美國曆史上這位最偉大、最傑出的總統?

  缺乏挫折耐性的人很容易把生活的某個斷面、某個階段甚至某事件看成是人生的全部;把人生的某個瞬間,視為生命的永恆。有的人習慣於讓人生的價值一次性支付,一次重大挫折,一次偶然的失敗,就倍感人生無望、痛不欲生,開口“栽啦”,閉口“慘了”,這種人只能是意志薄弱者。而意志堅強者,往往受阻更拼博,跌倒即奮起,絕不會服輸,絕不會退縮。魯迅認為:“不能真心領得苦痛,也便難有新生的希望。”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因此,有挫折的人生才是有力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才是豐富的人生。

  一個人奮鬥目標的高低,是與可能遇著的挫折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拉爾夫·沃爾都·愛默生曾說過:“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有的人之所以害怕挫折,就是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也能成功,也能站在萬人注目的成功舞臺上。可見,只要人們不為挫折的阻攔而奮力跨越,成功就正含笑向人們走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