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大明宮遺址導遊詞
陝西大明宮遺址導遊詞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陝西大明宮遺址導遊詞,歡迎借鑑參考。
陝西大明宮遺址導遊詞(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唐大明宮遺址公園: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長安城擁有三處大型宮城,即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因為規模最大、制度完備、被看作是大唐帝國的統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大明宮的佈局非常講究,它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法配置建築,從南至北依次為: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門、重玄門等重要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共有五個門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門樓。丹是紅色,代表熱烈、興旺,而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曾被歷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圖騰。丹鳳合起來就是紅色的鳳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
丹鳳門為古代城門中最高等級五門道制的傑出代表,丹鳳門的五個門道,每個門道寬8.5米,五個門道總計達51米多,比現在天安門的門道都要寬。丹鳳門門闕墩臺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它的建築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創下中國古代皇宮的宮門之最。
丹鳳門是一個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門洞進出;其它官員只能由兩側的門洞通行,右進左出,直到今天,我們的交通規則還是沿用這種“靠右前行”的辦法。
丹鳳門不僅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統治者與民眾溝通的最佳場所。每逢頒佈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會、獻俘等活動時,皇帝會出現在門樓上,供萬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時,丹鳳門前一側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懸一隻金雞,另一側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樓,被赦免的囚犯在鼓聲中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後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道:“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說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還曾兩次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宴會,招待突厥首領和使節。丹鳳門在唐代的作用,就類似於今天的北京天安門,或者說,丹鳳門就是唐代的天安門。
請大家隨著我進入丹鳳門,注意腳下的臺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它是2005年進行的考古發掘,外側的宏偉建築,是根據復原研究和模擬設計而構築的保護性展廳。它將真正的遺址罩在大廳內。為了達到既保護遺址又不影響參觀視線的目的,博物館由三層框架結構組成,其建築結構距離遺址的邊沿約為60釐米,博物館外牆的色彩全部選用淡土黃色,為的就是要使這座建築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築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氣派,又有別於其它仿古建築。
今天,它作為唐文化的代表,帶我們領略了一個統一大國的政治權威。
陝西大明宮遺址導遊詞(二)
1、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它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是唐朝皇帝進出宮城的主要通道。丹鳳門上部建有丹鳳樓,是皇家頒佈赦令,舉行宴會等大典的重要活動場所。丹鳳門北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東西為順城街,直南為長安城南北長1500米,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與唐大雁塔遙相呼應,構成了唐長安城的重要景觀軸線,展示了盛唐皇室的無上威儀。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鳳門”為“明鳳門”,約四年後恢復舊稱。丹鳳門作為皇帝宣赦的固定場所,每逢宣赦日,門前一側立高杆,上懸金雞,一側臵鼓,百姓聚集門前廣場,待皇帝登樓,囚犯在鼓聲中被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為記:“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
現在的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地區,2005年經考古發掘揭露,丹鳳門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發掘出的殘存門址由墩臺、門道、隔牆、馬道、城牆等部分組成,均為夯土結構。實測門闕墩臺東西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開五孔門道,門道均寬8.5米,道中設石門檻,與史籍中“鳳門五開,十扇開閉”記載相符。墩臺兩邊宮城內側各築一條寬3.5米、長54米的馬道用以登城。丹鳳門的考古發現對研究唐長安城和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2008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專案啟動後,丹鳳門遺址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是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為三層框架結構,內部空間用於保護展示丹鳳門遺址,城樓上用以開展各種儀式活動。為實現保護展示建築的可逆性和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建築結構與遺址邊沿距離大於60釐米,城臺與城牆部分外表建材為城磚肌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外牆色彩全部選用淡棕黃色,目的是使這座建築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築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又有別於其它仿古建築。色彩上採用渾然一體高度抽象的手法賦予遺址保護展示建築有如雕塑感和現代感。
唐李益曾有詩:《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龍負日升天門。鳳凰飛來銜帝籙,言我萬代金皇孫。靈雞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宸居穆清受天曆,建中甲子合上元。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升中告成答玄貺,泥金檢玉昭鴻恩。雲亭之事略可記,七十二君寧獨尊。小臣欲上封禪表,久而未就歸文園。
2、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屬皇宮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規制宏偉,地位尊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地位相當。
含元殿建成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為都城長安的主要標誌建築,稱著當時,傳名後世。關於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華《含元殿賦》所說:“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說,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永珍以為尊”。說明含元二字源於《易經》。武則天時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與宮名相統一,至唐中宗即位後才恢復舊稱。
含元殿殿堂坐於三重高臺上,臺基高3.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兩閣和供大臣登殿的龍尾道。殿、閣之間有飛廊相接,兩閣之下有南北排列的東西朝堂、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築組群,構成了唐代大明宮內規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域,是唐王朝的皇權象徵和國家標誌。
含元殿作為外朝場所,主要用來舉行元日、冬至大朝賀儀式,及一些特殊活動。唐朝的元日大朝賀源於古代的朝貢制度,是透過貢物和朝覲的方式來規範中央與地方、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關係的一種禮儀,而日本、天竺(印度)等遠來之國的朝貢,則屬於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意義。唐朝冬至大朝賀始於開元八年,唐玄宗時開始施行,此後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賀,儀式規模則參照元日朝賀。每逢朝會日,含元殿場面熱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別向皇帝拜賀新歲;還有少則數國,多則十國,操著不同語言,穿著不同服飾的外國使節或首領,列隊登上含元殿,依次覲拜。每逢此時,含元殿都成為各民族政權開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臺。據日本史籍載,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羅,提出抗議,玄宗特許將日本使節調至東列第一,新羅則調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氣勢和大朝會的盛大場面所震撼,留下了許多詠頌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長至,萬國拜含元”,張祜《元日仗》詩:“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更有李華做《含元殿賦》,洋洋三千言,頌盡含元殿乃至大明宮的氣象萬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紛亂,硝煙四起,大明宮多次遭遇黃巢、朱玫等軍閥戰亂損毀,含元殿也最終毀於兵禍之中,存世220餘年。
現今的含元殿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東北部自強東路以北,唐朝滅亡後,歷代都有史地研究者親臨考察。上世紀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遺址全景。
解放後至今的多次考古發掘表明,含元殿遺址整體儲存狀況基本完整,遺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棲鳳閣、翔鸞閣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殘損的建築構件。含元殿址依龍首塬南緣而建,殿基高
15米多,雄踞於全城之上,前景開闊。殿身主體東西面闊十一間,75.9米,南北進深4間,42.4米,高3.5米。面積3210平方米,與北京故宮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建有最高等級的重簷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與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此二閣為三重子母闕形式,下方為高大的磚砌墩臺。由於破損嚴重,僅存長約28米的斜坡道,為原龍尾道遺址。含元殿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群總寬約200米,氣勢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氣魄的物質體現,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築藝術水平。
1998—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對含元殿實施了遺址保護工程,形成了現在遊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遺址臺基。
3、龍首渠支渠遺址
清《唐兩京城坊考》中有記載:“龍首渠,一名滻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經通化門外至京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東內苑為龍首池,餘水經大明宮下馬橋下。”龍首渠支渠遺址位於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南沿以南130米處。
大明宮考古發掘後,在含元殿遺址一層大臺以南130米處發現一道東西向的一條人工渠道,已探知區域長度400餘米,渠道口寬3.6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陡直,區域性有磚砌護岸,渠上又建築有3座間隔幾乎等距的橋樑,中央橋址正對含元殿遺
陝西大明宮遺址導遊詞(三)
一塊古老的土地,歷史老人曾鐫刻了無數的輝煌;一座年輕的城市,時代之神正編織著美麗的夢想。
西安,古稱長安,是當年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筆下《馬可·波羅遊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早在1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為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二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中國意為中央之國,中國的中心之點或叫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了規模巨大、埋藏極為豐富的歷史寶庫秦始皇陵,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無愧於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浩瀚的文物古蹟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
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蹟,明代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市內有6000多年曆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為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遊區內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等馳名中外的景點。
自然景觀峭拔險峻,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臺、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杆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推薦旅遊購物商店15家,可以較好滿足遊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供應全國八大菜系及歐美西餐、日本料理、韓國燒烤、東南亞風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餚,發掘仿唐菜120多種,形成以唐菜為主的傳統菜和以陝菜為主的現代菜。在全國飲食業優質產品評選中西安的餃子宴,羊肉泡饃等八個品種榮獲金鼎獎,特別是西安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著八方賓客。
西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國東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亞各國的咽喉。如今鐵路、公路、航空交織成網,四通八達,把西安與全國連成一體。中國四大國際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與國內各城市開闢有100多條航線。
如今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機械、電子、電工、航空航天、輕工工業為主,擁有500多個科研機構、40餘所大專院校,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整潔的現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