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有關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時常需要用到導遊詞,導遊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泰山碧霞祠導遊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1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著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裡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嘆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哎,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著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說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裡,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簷八角,飛簷畫棟,宏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簷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說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著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裡面供奉著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裡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菸繚繞,紙火升騰。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2
碧霞祠是泰山上最壯麗的景區之一。對於碧霞元君,一種說法是,它是泰山神的女兒,另一種說法是,她是黃帝(遠古的一個帝王)派來的七個女兒之一。她的名字叫玉女,透過自身修煉,最後得道成仙。在900多年前的宋朝,她被封為碧霞元君。
碧霞祠是泰山頂上最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築群。主殿的屋頂是用銅瓦覆蓋,配殿和山門都用鐵瓦。用金屬材料覆頂是為了抗禦山頂強風暴雨的襲擊。在1000多米高的山頂上建一個這樣雄偉的建築群,其成本可想而知。據史料記載,600年明朝的一次翻修就耗費黃金4950兩(1公斤等於32兩)。
從碧霞祠的西神門,我們能看到東面有大觀峰,北邊有玉皇頂,東南有日觀峰,南邊是陡崖,西邊是天街。以藍天為背景,在白雲籠罩中,高踞懸崖之上,碧霞祠更加呈現出一種神秘感和巨大的吸引力。山門五間,把碧霞祠分成前院和後院。在山門內外鑄有四尊銅像。他們是東方神青龍,西方神白虎,南方神朱雀和北方神玄武。道教認為,他們專司守護寺廟安全。
山門往南是南神門,上面有屋三間,是表演歌舞的戲樓。似乎碧霞元君也喜歡聽戲,欣賞歌舞,其實是專為皇帝娛樂所建。正對南神門的遠處是一堵影壁牆,牆上刻有4個漢字:萬代瞻仰,意為世世代代受到景仰。影壁牆和南神門之間是焚火池。
後院是寺廟主要的祭祀區。東西兩側各立銅爐一座。左邊的一座叫做千斤鼎,這樣叫是因為有1000斤重(斤是中國重量單位,1斤等於500克)。這是在泰山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祭祀器具;右邊的一座叫做萬歲樓,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上面刻有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銘文,兩鼎都是明代所鑄。銅爐北邊有兩通巨大的銅碑,5米高,分別鑄於1615和1625年。
香亭建於清代乾隆年間。頂覆黃色琉璃瓦,看上去華麗、精美、宏偉,亭內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小銅像。
主殿五間,重簷八角,高14米,長25米,寬14米。殿內有碧霞元君的坐像。請往上看,這兩塊木匾分別由清朝的康熙和乾隆題寫。屋頂的瓦和裝飾用的動物小雕像都由銅或鐵精製而成,價值極高。特別是屋頂的360壟瓦象徵一年的360天。瓦壟的盡頭飾有飛龍,稱為飛龍簷。在山頂天氣多變的條件下建造這樣宏偉的建築反映出中國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築技巧,表現出中國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我們在岱廟祭拜過莊嚴、威武的泰山神。你們認為眼前的碧霞元君怎麼樣?她給我們一種慈祥、易親近、和藹可親的感覺。她看上去像一位和善的長者保佑和保護她的子孫。關於元君的背景故事不少,從漢代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兒到黃帝七女之一玉女,從泰山神的伺女到泰山神的女兒。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相信她生長在泰安普通的農家。她從小就心好、誠實、勤勞、聰明。藉助神仙的幫助和指點,她經過自身修煉而位列仙班。
碧霞元君在道教中的名位並不高,她為什麼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根據道家的說法,碧霞元君是由玉皇大帝指派來監管世間善惡的神。婦女們相信她最同情她們的苦難,祈求能多生育,特別是多生男孩。這些香客們相信碧霞元君非常靈驗。在明朝萬曆年間,孝定皇太后親自到泰山修煉並極力鼓吹碧霞元君的靈驗。據說那些得到子嗣的香客還應當到泰山向碧霞元君還願。
東邊這座偏殿叫做眼光殿,裡面供奉的是一位眼疾治療專家——眼光奶奶。東邊的偏殿叫做送生殿,裡面供奉的是送生娘娘。據說這兩位女神非常受老年婦女的尊敬。她們堅持來爬泰山就是要來拜祭她們。看來神仙們的聲望也取決於是否能迎合人們的願望。
在過去,供桌上放著泥娃娃供人們帶回家。那些求子的人來到碧霞祠燒香磕頭,然後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帶回家,這就是所謂的偷子。同時,他們向道士施捨一些錢,叫做喜錢。生育以後,他們會給泥娃娃披紅掛綵,並送回原處,這就叫還子。近年來,又有了新的求子習俗,叫壓枝和拴枝。壓枝是在兩個枝椏間壓放一塊石頭,漢語發音和壓子相似。而拴枝是在樹上拴一紅布條,漢語發音和拴子相似。也許在陡峭的山道兩邊,你們已經看到這些景象。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3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五嶽之首泰山。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
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景觀。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碧霞祠。碧霞祠位於泰山天街東邊,距岱宗坊約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廟。它揹負天柱峰,面對五華峰,聳立於岱頂之中,突兀雲霞之上,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築。
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昭真祠”,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地之女”,其源泉被稱為“玉女池”。由於帝王的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金代,此廟稱“昭真觀”,明朝稱“碧霞元君廟”、“碧霞靈佑宮”,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碧霞祠。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的規模。
碧霞祠為前後兩進院落,建築面積是3900多平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築,整個建築群以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佈局緊湊、嚴謹、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升騰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的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威嚴神聖。後人有詩讚嘆:“岱頂尋金闕,碧霞鐵瓦紅。”
碧霞祠建築佈局以山門為界劃分為前後兩院,前院大門叫南神門,上建歌舞樓。大門內兩個門洞為東西神門,上築捲棚歇山式三間閣樓,與兩座神門並列的是東西鐘鼓樓。這座門叫山門,也是正門,這座山門把前後兩院聯為一體。一進山門門廳,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鎮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的,威風凜凜。山門有五間,全部是銅瓦蓋頂。
碧霞祠的遊覽到此結束,接下來師各位的自由活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