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的特徵》課文練習題

《中國建築的特徵》課文練習題

  課前預習

  積土成山

  1.基礎字詞

  (1)識讀字音

  帷幕(wéi) 屋脊(jǐ) 接榫(sǔn) 穹窿(qióng)

  埋怨(mán) 埋葬(mái) 翹起(qiào) 翹首以盼(qiáo)

  點綴(zhuì) 輟學(chu) 廈門(xià) 高樓大廈(shà)

  角色(jué) 鳳毛麟角(jiǎo) 門檻(kǎn) 直欄橫檻(jiàn)

  哺育(bǔ)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獨特?獨到

  獨特:獨有的、特別的。

  獨到:與眾不同的(多指好的)。

  發掘?發現

  發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發現: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

  遵守?遵循

  遵守:依照規定行動,不違背。

  遵循:遵照。

  特徵?特性?特色

  特徵:專指獨特的徵象或標誌,即具有代表性的、能象徵整體的、容易辨認的特點。指具體的,特別是外表的或形式上的居多,指抽象的較少。

  特性:專指內在的特殊的性質,一般指物品的效能、性質。

  特色:專指獨特的風格、格調、樣子或情景等。是顯而易見的特點。指具體的居多,指抽象的較少。可用於書面語中。

  (4)理解詞義

  抱廈:圍繞廳堂、正屋後面的房屋。

  廂:廂房,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房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替木:聯絡檁與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斜撐或槓桿作用。

  額枋:簷柱之間的聯絡梁,用以承託其上的斗拱。

  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

  墁:用磚、石等鋪地面。

  瓦當:銅瓦的頭部,上面多有裝飾性的文字、圖案。

  垂脊:從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鳥獸形裝飾構件。

  正脊:屋頂前後兩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於屋頂最高處。

  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指很受歡迎。

  大同小異:大體相同,略有差異。

  2.文學常識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縣人。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華大學教授,融會古今,學貫中西,一生留下眾多的學術著作,其中不僅涉及中國建築史、古建築保護、城市規劃、建築創作和建築教育等學術領域,而且廣泛涉及建築美學領域。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著有《清式營造則例》、____________等。

  答案:建築史學家 建築教育家 建築學家《中國建築史》

  3.經典句段

  這些地區的建築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築,或是同屬於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於一家的關係。

  點撥:這句話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係。

  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彙”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型別。

  點撥:“文法”和“詞彙”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築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築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築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詞語使用極為準確,給人以無比的美感。

  4.標點符號

  這個體系分佈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

  建築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

  簡單的如臺基、欄杆、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杆和臺階。

  點撥:頓號表示句子內部並列詞語之間很小的停頓。如果並列短語中還有並列詞語,大的用逗號,小的用頓號。同時並列詞語中如果有連詞“和”“與”“同”“或”“或者”等就不用頓號。

  5.句子活用

  (1)把下面的長句變為短句。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

  參考答案:不同的民族,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

  (2)根據下面的文字,給“‘詞彙’和‘文法’”下定義。

  這種“詞彙”和“文法”到底是什麼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築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

  參考答案:“詞彙”和“文法”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築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

  問題導引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提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哪九點?

  提示:(一)、(二)說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3.文中體現的中國建築“特徵”的`外延是什麼?

  提示:梁思成並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於追求“為中國創造新建築”的宏偉事業。在這篇小論文中,他並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而是將建築“特徵”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築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絡。並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辯證地看待世界建築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涵,可從中感受到梁思成作為一代建築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課堂互動

  1.師: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生: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簷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2.生:老師,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師: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築怎樣砍削並組織木材成為樑架,成為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杆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

  3.生: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生: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效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4.生:老師,梁思成的建築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師:梁思成的建築美學思想,帶有中國建築師的典型群體特徵,主要表現在:

  立基於強烈的民族文化復興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審美意識;

  以“體形環境”為核心,追求社會、歷史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藝術精神;

  兼收幷蓄的藝術態度;

  以辯證統一觀念為特徵的系統美學思想。

最近訪問